[摘 要]溝通是一門藝術,溝通能力是醫務人員的一項重要的職業技能。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醫務人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病人的情緒產生影響,這就要求醫務人員必須轉變思想、提高服務意識、掌握溝通技巧。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重要性、存在的問題、培養途徑等方面對醫護類專業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進行闡述。
[關鍵詞]醫護類專業學生;溝通能力;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
[作者簡介]石平群,女,貴州銅仁人,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語文教學研究。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語言是重要的溝通方式之一。古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過,醫生的法寶有三樣:語言、藥物和手術刀。醫生的語言就像他的手術刀一樣,可以救人,也可以傷人。在他看來,語言是治愈患者的工具之一,也是醫生最重要的法寶。許多醫療糾紛都是溝通不暢造成的。可見,語言溝通能力是醫務人員做好本職工作必備的一項職業技能。高職院校醫護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高素質技術技能型醫護人才。如何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以適應未來職業的需要,是高職院校語文教師需要探索與實踐的問題。
1 醫護類專業學生溝通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1.1 溝通能力的培養是實現高職語文教學目標的需要
高等職業教育的性質決定了高職院校語文教學的目標具有多重性,它不僅肩負著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任務,還要服務于專業培養目標,將語文教學與學生的專業學習、職業素養相互融通,培養學生適應專業工作需要的語文能力。醫護類專業的學生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務工作者,不僅要具有較高的人文素質和良好的專業素質,還要具備駕馭醫用語言的表達能力。培養醫護生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提升其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是醫護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也是實現高職語文教學目標的需要[1]。
1.2 良好的溝通能力是學生適應未來崗位和職業發展的需要
傳統的醫學模式往往只重視疾病的生物治療,對患者的心理關注不夠。患者和公眾對醫務人員不滿意的地方,往往是他們的溝通能力而非專業技能,大部分的醫患糾紛源自醫患之間的不當溝通。出于醫護人員的崗位職責與工作需要,在治療疾病、進行護理操作的同時,醫護人員不可避免地要與患者進行近距離的溝通和交流。無論是向患者采集病史、介紹醫護情況、說明病情,還是為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衛生宣教、實施醫療護理措施,醫護人員都必須使用語言與患者溝通交流。禮貌得體的語態、表達合理的語言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降低患者的思想顧慮,減輕其心理負擔,積極配合醫療護理活動。反之,醫護人員語言表達不規范、不準確、不得體,可能會引起醫患矛盾甚至醫療糾紛,給患者、自身和醫院帶來不良影響及損失。可以說,醫患溝通不僅直接影響著患者的醫療效果,也直接關系到醫患關系的構建和醫療工作的質量。可見,提高醫護生的溝通能力是醫護生適應未來崗位需求和職業發展的需要。
1.3 溝通能力是學生構建良好人際關系的需要,是現代社會人才必備的能力之一
美國著名的人際關系學大師卡耐基(Carnegie)曾經說過:“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 %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另外85 %是人際關系、處世技能。”而處理人際關系的核心能力就是溝通能力。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要建立友好、和諧、協調的人際關系,就需要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有利于達成溝通的目的,獲得積極的反饋,在人際交往中獲得成功,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促進事業的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把人才具備的條件歸結為生存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和技術能力。美國勞工部制定的21世紀人才素質標準,更是把溝通能力放在諸多能力要素的首位。
2 醫護生溝通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2.1 學生溝通意識薄弱,溝通技巧欠缺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一部分學生由于性格問題不愿或不敢與人主動溝通;有的學生則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能以正確的態度與他人交流,不注意傾聽和反饋,導致溝通產生障礙;部分學生雖然有溝通的心理需求和正確的態度,但由于沒有掌握溝通的基本原則和技巧,往往造成無效溝通。學生在回答提問和課堂討論時大多表現為聲音較小、吐字不清晰、表達不準確、信息不充分、語態不自然等。再加上醫護類專業的學生課業負擔往往較重,他們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學習和提高上,對溝通能力的培養意識不強。
2.2 教師主導作用發揮不充分
部分語文教師仍然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把教學重點放在對學生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的培養上,不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和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加之大部分語文教師沒有在醫療機構進行實踐鍛煉的經歷,對醫療環境中語言的特點和溝通技巧掌握得不夠全面,醫用語言的駕馭能力不足,不能較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3 教材沒有凸顯職業特色,實用性不強
目前大學語文教材版本眾多,但大多以文選為主。有的以文學史為主線依次編排作品,有的則根據文選的主題內容進行統一歸類。選入的多為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教材中涉及寫作的部分,也主要是介紹有關立意、選材、結構、語言等基礎寫作知識。整體內容雖然具有濃厚的人文性、審美性和一定的工具性,但與學生所學專業聯系不緊密,沒有凸顯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
2.4 學校重視程度不夠
部分高職院校偏重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授和訓練,強調對學生專業知識、技能水平的培養,對學生溝通能力等人文素質、職業素養的培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很多學校沒有針對醫護類專業開設專門的醫患溝通教育課程,未向學生傳播醫患溝通的知識和技能。其他課程涉及與醫患溝通相關的內容也很有限,不能滿足醫護生進入醫院以后與患者溝通的需要。
3 醫護類專業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途徑
3.1 讓溝通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
溝通意愿是提升溝通能力的基礎。教師要給學生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多設計一些互動、交流的教學環節,激發學生溝通的意愿。通過展示一些醫療糾紛的案例和生活中因溝通不當導致悲劇發生的典型案例,讓學生認識到溝通能力不僅是其在生活中應具備的基本能力,還是今后醫務工作中應具備的職業能力,更是一種核心的專業能力。良好的醫患溝通是醫務人員應盡的責任,也是規避醫療事故和醫患糾紛的重要措施。教師還可以把對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考查納入課程的考核體系中,通過醫患溝通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口語表達等形式進行考查,根據制定的評價標準,對學生的溝通與交流技能進行評估,以此提高學生對溝通能力的重視程度[2]。
3.2 選用貼近專業需要的教材
以我院為例,醫護類專業選用的教材是由張建、咼立軍主編的醫藥衛生類專業適用的《大學語文》,這本教材在教學內容和思維訓練上緊扣學生專業,按照醫藥衛生類專業的臨床需要,設計了“語言藝術與醫患交流”“溝通技巧與市場營銷”等七個教學模塊。每個模塊由范文選讀、模塊綜合實踐兩個部分構成。范文選讀主要選用了與學生專業相關的文章,模塊綜合實踐由職場演練、主題活動等構成,側重對學生職業實踐、思維能力及溝通能力的培養。該教材較好地凸顯了職業特點,緊扣學生專業,有利于教師組織施教。例如,教師通過“語言藝術與醫患交流”這一模塊的教學,可引導學生學會語言交流的方式方法,掌握語言交流的藝術,學習如何運用得體的語言與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患者順暢地交流溝通。
3.3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3.1 更新觀念,提升能力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組織者、領導者,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為學生起到好的示范作用,教師的溝通能力也直接影響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效果。教師要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并自覺加強學習培訓,遇到問題,多向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請教,努力提高自己的醫用口語溝通能力和指導水平。
3.3.2 靈活講授理論知識
溝通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理論的指導,教師要教授給學生必要的溝通知識,如溝通的要素、方式、基本原則、溝通技巧等。例如,讓學生了解醫患交流的兩種形式:言語形式的交流,即利用口頭語言和書面文字來傳遞信息;非語言交流,即面部表情、身體姿勢、眼神與手勢等。讓學生學會在不同的場合,因人而異、靈活選取不同的溝通方式。教師要引導學生提高語言的藝術修養,學會使用規范性語言、禮貌性語言、解釋性語言、保護和暗示性語言、安慰和鼓勵性語言等,不用刺激傷害性的語言、消極暗示性語言、誤會猜測性語言。在進行溝通技巧的講授時,則要讓學生認識到醫患溝通不僅是語言的交流,還要注重思維的交流。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了解病人的心理和思維,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為避免理論講授的單一和沉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切不可泛泛而談,而要通過典型的案例分析、涵蓋溝通知識要點的視頻展示等方式,讓學生獲得直觀和深刻的體驗。例如,筆者在教學中引入了一則案例:病人家屬提出在病房使用微波爐加熱飯菜的要求,可這違反了醫院的相關規定。護士長與之進行了溝通,在堅持原則、委婉地拒絕了患者家屬要求的同時,還給患者家屬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其到護士站使用微波爐。這樣的溝通得到了患者家屬的理解,維護了良好的護患關系。通過對這一案例的討論,學生認識到成功的溝通不是冷漠的自我防衛,也不是無原則的妥協,而是一種互相理解、彼此認同、達到雙贏的過程,從而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溝通態度和溝通技巧,提高語言修養水平。
3.3.3 創設職業交際情境,開展實踐演練活動
溝通能力的培養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通過反復的實踐。教師除了在教學中多設計一些學生能參與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多動口,還應積極創設交際情境,開展實踐演練活動。比如,在課內可以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溝通意識,促進溝通能力的形成。以角色扮演為例,教師事先創設臨床護理工作中常出現的情景,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分析,推選人員分別扮演護士、患者、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其他人觀察。并在演練完成后,由組長擔任評論員,對角色的表現進行點評,最后教師進行小結,指出學生在溝通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不注意傾聽、沒有使用非語言交流、對醫學術語的解釋不夠通俗易懂等,并為之提供正確的示例。角色扮演和小組討論使學生加深了對護患溝通理論知識的了解和應用,促使學生積極地觀察、思考、實踐和總結,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學生的興趣濃厚,課堂上的活躍度很高。同時,為了解決課時不足、訓練力度不夠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分組制作醫患溝通角色扮演小視頻,上傳至教學網絡平臺,進行交流和互評。這種靈活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還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表達與溝通的積極性。
3.3.4 以讀促說,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
醫患溝通不是簡單的對話,而是醫務人員道德修養、語言藝術、知識經驗技術的綜合體現。溝通能力是醫護生必備的職業素養。閱讀則對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豐富學生的知識,滋養其心靈,促進其精神的成長,使其養成崇高的醫學職業道德。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對范文的學習,進行情感遷移,養成良好的服務意識、人文素養、高尚醫德和高雅的言談舉止。比如,在教學《韓詩外傳》時,教師可以在了解言談之道的同時,介紹言語教育思想,引導學生懂得“立言必先立德”的道理,要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做品德高尚的人,進而認識到在溝通時要養成善于傾聽的良好習慣,尊重交流對象,這樣才能在醫患之間發生矛盾、引發爭論時,成功化解矛盾、平息爭論。在教學《最后一片樹葉》時,則要引導學生通過瓊珊從一片不落的藤葉上獲得生的信念以至戰勝疾病這一生命奇跡進行思考:醫務工作者在治療過程中,對那些失去治療意志的患者,應該如何鼓勵他們產生生存的欲望?從而認識到要從患者的情緒、情感、心理方面去關心患者,掌握并運用適當的心理暗示法去關心和治療患者。在教學《大醫精誠》時,則要使學生樹立學醫須精、為醫要誠的信念,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及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的理性思維,用美好的心靈滋養出美麗的語言之花。
3.3.5 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內外活動及社會實踐
為促進學生溝通能力的形成,教師應組織周期性的朗誦比賽、演講活動、專題討論會、辯論賽、讀書交流會等,培養學生傾聽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還應打破課堂教學封閉式的時空限制,由課內向課外延伸,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并把學生活動參與情況作為成績考核的一項指標,以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與熱情,有效地強化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另外,高職院校也應重視并加強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針對醫護類專業學生,開設人際溝通方面的課程,讓學生系統學習溝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定期開展醫患溝通的專題講座,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溝通技巧等。
4 結論
綜上所述,醫護專業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是學生走向社會、適應職業環境必備的核心能力之一。教師應重視其溝通能力的培養,讓“說好話”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從教材選用、理論傳授、實踐演練、以讀促說等方面著手,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1]雷志成,賀萍. 醫學語文素養[M]. 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6.
[2]張建,咼立軍. 大學語文[M]. 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