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倩
摘要:傳統文化經歷了數千年的積累與沉淀,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促進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課堂的融合,是拓寬學生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精神世界、促進學生成長的關鍵,也是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舉措。立足于這一視角,本文以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作為載體,圍繞傳統文化在語文閱讀課堂中的具體滲透進行詳細探究。
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語文;滲透策略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了語文閱讀教學目標:在保證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科學文化素養,使學生在閱讀學習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逐漸形成強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重視閱讀教學,還應深度挖掘材料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并借助多樣化的閱讀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在語文閱讀學習中了解傳統文化,并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1?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傳統文化結合的價值和方向
1.1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價值研究
首先,有助于激發初中生的閱讀興趣。一直以來,閱讀動機弱、興趣不足是阻礙學生閱讀學習的重要因素。鑒于此,通過傳統文化在閱讀學習中的滲透,能夠體現語言的文化特點,增強閱讀學習動機。其次,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語文學科極具人文性,通過傳統文化在閱讀中的滲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陶冶學生的情操,并使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逐漸形成一系列美好的品質和精神。再次,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語文知識與傳統文化之間密不可分,割裂語言與文化的聯系就失去了閱讀的價值,只有在閱讀中滲透文化,才能夠使學生理解文本語言的特點,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強對文章的感知能力,使學生在高效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最后,有助于學生承擔起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數千年文明積淀下來的遺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至今仍具備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鑒于此,通過傳統文化在閱讀教學中的滲透,彰顯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使學生理解文本的內涵和主題思想,形成強烈的文化自信,進而自覺承擔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1.2初中語文閱讀與傳統文化結合的方向探究
為了促進傳統文化在語文閱讀中的有效滲透,要精準把握滲透方向,方可收到預期效果。
第一,重視初中生實際條件。學生是閱讀學習的主體,在滲透傳統文化時,應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語文認知能力、閱讀素養等,確保滲透的傳統文化能契合學生的實際學情,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引領下提升語文閱讀效果。
第二,關注傳統文化要求。傳統文化經過千年的積淀,本身就具備獨特的優勢。但傳統文化也存在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因此,要想促進傳統文化在閱讀教學中的滲透,就要精心選擇適宜的優秀傳統文化素材,并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
第三,對閱讀內容進行優化。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閱讀教學內容集閱讀教學目標、流程、語言、素材于一體,閱讀內容科學與否直接決定了學生的閱讀效果。因此,在閱讀中滲透傳統文化時,應在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基于閱讀教學內容,制訂閱讀教學計劃和方案。
第四,優化閱讀教學手段。閱讀教學手段是影響閱讀教學效果的關鍵性因素。教師的閱讀教學手段,是影響學生閱讀動機、知識構建的關鍵。鑒于此,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時,應考慮教學手段的更新與優化。
第五,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外界環境具備極強的教育價值,良好的閱讀環境和閱讀氛圍,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閱讀動機,而且能對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產生積極的影響。鑒于此,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時,教師應努力優化學生的閱讀環境和氛圍,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閱讀學習中。
2? ?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2.1基于傳統文化的閱讀教學目標
基于傳統文化的閱讀目標能夠指導學生閱讀的方向,將文化與閱讀內容有機融合,激趣勵學,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鑒于此,要想促進傳統文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應基于傳統文化設置相關的閱讀目標。首先,應對語文核心素養、閱讀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深挖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因素,并由此設計閱讀目標;其次,應對初中生的學情展開全方位解讀,基于初中生的閱讀能力和認知特點,使閱讀目標與學生的認知發展相契合;最后,應結合閱讀規律,從“感言辯體、入情得意、運思及物”三個階段,設計有針對性的傳統文化滲透目標。例如,在《阿長與山海經》《范進中舉》等閱讀學習中,為了促進傳統文化的滲透,從“感言辯體”的層面出發,為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傳統文化閱讀目標:結合課文閱讀,了解科舉考試的相關內容、考核方法、培養目的等。在《春望》古詩閱讀教學中,設計傳統文化閱讀目標時,從“入情得意”的角度,在傳統閱讀目標的基礎上,增加了感受、理解詩人心中深沉的愛國情感。在陶淵明《飲酒(其五)》的閱讀教學中,從“入情得意”的角度,為學生增加了感悟詩人熱愛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在《行路難(其一)》的閱讀教學中,就從“運思及物”的角度,將傳統文化滲透的閱讀目標設定為樹立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以及追求理想的堅定信念。
2.2科學選擇傳統文化滲透內容
要想促進傳統文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唯有科學選擇傳統文化內容,才能與閱讀文本產生共鳴,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并有效融入傳統文化。鑒于此,在選擇傳統文化時,應注意三個方面:首先,依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進行選擇。在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認為傳統文化的滲透不能憑空進行,要依托語文學習這一載體,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鑒于新課程標準在語文教學中的引領價值,應立足于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和指導,選擇有針對性的閱讀內容。其次,立足于語文教材文本。教材文本是進行閱讀學習、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鑒于此,在選擇傳統文化滲透內容時,應對教材閱讀文本進行深入研究,結合作者的寫作意圖,尋找與其相契合的傳統文化內容,以及最佳的滲透結合點。例如,在《陳太丘與友期行》的閱讀中,根據文本中“家君”的稱謂,選擇“傳統稱謂文化”作為滲透內容;在現代散文《散步》的閱讀中,可以結合文中的“尊老愛幼”思想,滲透“尊老愛幼、仁愛精神”等文化。最后,結合學生的學情選擇與之相適應的傳統文化知識。初中教師必須要了解學情,基于初中生已有的閱讀水平,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了解水平等,選擇有針對性的傳統文化內容。以《與朱元思書》閱讀為例,可以結合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和已經學習的《答謝中書書》《誡子書》等文本,以“書”的文體知識作為傳統文化滲透內容。
2.3因地制宜,多元化教學方法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知識的同時融入傳統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塑造文化品質。要真正達到這一目標,教學方法不能局限于某一種,應結合不同的閱讀教學內容,靈活調整教學方法。
第一,利用多媒體輔助傳統文化滲透。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中包含大量的傳統文化因素。鑒于此,在開展閱讀教學時,不僅要深度剖析教材,將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因素挖掘出來,還要利用信息技術等方式,將難以理解、抽象的傳統文化展示出來,幫助學生在直觀的感知中,高效達成傳統文化與閱讀的有效融合。例如,在《蘇州園林》的閱讀教學中,“蘇州園林亭臺樓閣”就是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此,在開展教學時,可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利用視頻和圖片等載體,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直觀地展示出來,讓學生感受蘇州園林中的文化元素,理解建筑中的文化格局,諸如中軸對稱結構,園林中講究有山、有水、有風,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第二,開展合作閱讀學習。為了促進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閱讀的深度融合,應充分借助閱讀活動開展之前、之后等環節,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積極參與到有關傳統文化的閱讀中。以《看云識天氣》為例,可結合文章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因素,組織學生以小組為載體,圍繞中國傳統“識別天氣”的經驗,以及“二十四節氣歌”中關于“天氣變化”的具體內容和經驗進行研究。學生在課下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我國古代人是如何識別天氣的,并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如此一來,不僅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面,還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并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養。
第三,群文閱讀,文化拓展。新課程背景下,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并成為拓寬學生閱讀視野、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群文閱讀也是促進傳統文化滲透的有效方法。教師應挖掘與群文議題相近的文化元素,搜集相關閱讀資料,將與其相關的傳統文化還原、拓展出來,助力學生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形成深刻的感知與理解。例如,在陶淵明《飲酒(其五)》的閱讀教學中,為了促進傳統文化的滲透,可確定“隱逸文化精神”閱讀議題,并在該議題的引領下,選擇《桃花源記》《歸園田居(其一)》《從隱逸文化解讀陶淵明》等文章,作為一組群文閱讀材料。如此,學生可在多篇閱讀中,對“傳統隱逸文化精神”形成全面、深刻的認知,真正完成傳統文化的滲透。
第四,創設情境,促進傳統文化滲透。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情境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在促進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融合時,為了降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難度,可運用創設情境的模式,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對傳統文化形成深刻的感知與理解。例如,在《木蘭詩》的閱讀教學中,為了促進傳統文化的滲透,可借助語言情境的方式,使學生在對話、交流的情境中,對詩歌的創作背景形成深刻的感知。為了引導學生更進一步把握文章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可給學生設計一系列的問題:木蘭身上具備什么樣的品格?大家還知道哪些相關的人物?如此,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通過思考與總結,在對文章形成深刻理解的同時,也感悟了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并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形成了良好的品格。
2.4基于文化元素的評價模式
教學評價是促進傳統文化在閱讀教學中有效滲透的重要指標,教師以具體的教學目標為導向,根據一定的教學要求,采用可行的教學評價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衡量,判斷課堂教學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同時,教學評價還具有激勵性、導向性。教師可結合教學評價結果,及時調整和優化教學方案。學生也可從教學評價中獲得成長與發展的動力,最終促使閱讀教學逐漸進入良性循環。為了促進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教師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從評價標準與內容上來說,不僅要增加傳統文化維度的評價,還應使評價不再局限于知識層面,而是深入精神世界,旨在通過全面、客觀的評價,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悟,真正達到預期的閱讀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在優化評價的過程中,應以激勵性原則為導向。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在實施評價時,不僅要借助肯定、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喚醒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還要在優化評價時關注學生的態度、興趣、意識、實踐情況等,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和學生的成長過程。
總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深入研究閱讀文本中的文化元素,挖掘文化與語言的內在聯系,促進傳統文化的滲透與融合,這已經成為當前教學的主要目標。鑒于此,初中語文教師要明確傳統文化與閱讀教學融合的重要性,并基于兩者滲透的條件,設置閱讀教學目標,科學選擇傳統文化滲透內容,靈活調整閱讀教學方案,構建基于傳統文化的閱讀評價模式,不斷促進傳統文化在閱讀課堂中的滲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學巖,劉春榮.淺析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J].新校園,2022(8):40-41,64.
[2]張海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7):200-201.
[3]曹海燕.傳統文化滲透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研究[J].考試與評價,2021(1):117-118.
[4]于智.如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甘肅教育,2020(14):165.
[5]庾永盛.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方法[J].課外語文,2020(19):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