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立足于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博物館的館內資源和周邊輻射資源,參考國家文旅部、教育部等職能部門有關研學的相關政策及規定,對扎賚諾爾博物館開展研學工作的資源情況進行綜合調查,探討相關的可行性,盤點博物館研學資源的類型,并結合需求情況討論大致的課程內容與形式。
關鍵詞:研學資源;課程體系;分析研究
一、扎賚諾爾博物館研學資源的分析與開發
(一)扎賚諾爾博物館研學資源初步分析
扎賚諾爾博物館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區,地處呼倫貝爾大草原西部,南臨中國第五大淡水湖——呼倫湖,有著豐富的草原、湖泊、濕地等自然景觀資源。博物館內設有扎賚諾爾歷史文化、呼倫湖生態濕地、扎賚諾爾煤炭三個基本陳列展廳,還有三個臨時展廳以及地下模擬礦井。此外,扎賚諾爾博物館還下轄扎賚諾爾區蒸汽機車博物館、扎賚諾爾國家礦山博物館、扎賚諾爾區鮮卑古墓遺址博物館、蘑菇山墓群、扎賚諾爾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綜合上述扎賚諾爾博物館及其所屬博物館的館內資源和周邊輻射資源,利用研學資源設置基本框架進行初步分析,可知該博物館的研學資源類型主要包括知識科普型和自然觀賞型,適合面向學齡段為小學一年級到初中年級的中小學生開展“健腦項目和健心項目”。博物館現有內容與校園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契合度高,與校內歷史類、人文類、地理類、自然類、科技類課程結合緊密。這些都充分反映出扎賚諾爾博物館資源在內容層面的核心特點:自然和科普知識資源豐富,煤炭、蒸汽機車、呼倫湖和扎賚諾爾歷史、猛犸等都是獨具一格的文化資源。同時也存在著局限:如果不經過加工、完善和提升,在目標上不能全覆蓋,在學齡段上也不能全覆蓋。
在初步研判的基礎上,扎賚諾爾博物館與吉林大學民俗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團隊合作,積極研發獨具特色的研學旅行課程體系,在研學教學目標上依舊以智育、德育、美育為主,同時兼顧“健腦、健心、健體、健手”目標,綜合培養學生相關的素質和能力;在研學教學內容上,立足基礎的知識科普型和自然觀賞型資源,結合學生校內課程設置,挖掘博物館與周圍輻射區域的體驗考察型資源,以此豐富課程內容,并能夠滿足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年級三個學齡段的研學教育需求,擴大可服務學齡段;課程形式方面,在傳統的參觀、游覽、講座等學習形式的基礎上,重點研發體驗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強調任務導向,設計具體的研究項目,讓學生在游覽中真正有所學;在研學課程評價體系方面,博物館會根據研學活動開展情況積極收集回流數據,在《研學旅行服務規范》等相關文件的指導下,建立研學教育服務有效性評價體系,促進研學旅行優化發展。
(二)扎賚諾爾博物館研學課程體系簡介
結合扎賚諾爾博物館的相關資源,館方建設了三個模塊的課程,分別是:以呼倫湖和呼倫湖生態濕地廳為核心資源的自然生態研學旅行課程模塊;以扎賚諾爾歷史文化廳為核心資源的人文歷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學旅行課程模塊;以煤炭廳和蒸汽機車博物館為核心資源的科學技術研學旅行課程模塊。
1.自然生態模塊課程簡介
呼倫湖又名達資湖,是我國第五大湖,也是內蒙古乃至東北地區第一大湖,呼倫湖的濕地資源堪稱我國之最。在7400平方公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草原上,沼澤中有種子植物及其中藥用高等植物多達600余種,300余種珍奇鳥類和蒙古高原特有黃羊等35種獸類以及55種國家一二三類保護名錄的物種,在這片得天獨厚的綠色凈土中生息、繁殖。特殊的自然歷史條件,孕育了呼倫貝爾草原上這一著名的內陸湖泊和河流濕地生態系統,使它成為澳洲—東亞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被譽為種子植物的天然博物館、鳥的王國、獸的樂園。
扎賚諾爾博物館自然生態模塊研學課程依托呼倫湖和濕地廳,從“自然”“生態”兩個關鍵詞入手,打造諸如《守望母親湖——呼倫湖生態研究調查》《呼倫湖濕地生物多樣性研究性學習》《呼倫湖水體質量研究調查》《呼倫湖濕地與中草藥》《呼倫湖濕地水體系統繪制與考察》等研究性學習課程,讓小學年級段注重觀賞與識別,讓初高中學段注重探索研究,在學生的體驗探索中將自然課、地理課、生物課、中草藥傳統文化知識等內容融入到他們的游玩體驗中,讓學生學于游、樂于學。
2.歷史非遺模塊課程簡介
扎賚諾爾擁有上萬年悠久的歷史和貫通古今的燦爛文化。自1927年發現“扎賚諾爾遺址”(扎賚諾爾露天礦)以來,全世界考古界對這個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的石器遺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在這個遺址中,自1933年出土第一塊人類頭骨化石“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之后,至今已出土16塊;其后又出土了猛犸象、披毛犀、大角鹿等古生物化石以及骨器、石器、陶器等文物、使扎賚諾爾遺址成為東北亞古人類和史前文化發展、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地層研究的關鍵地區之一,是東北亞與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新石器早期人類活動對比研究的重要環節。此外,扎賚諾爾地區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肇興地,東胡、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多個游牧民族在這里創造了燦爛的草原文化,在我國古老的歷史中,分別建立了北魏、遼、金、元等封建政權,書寫了游牧民族金戈鐵馬、逐鹿中原的光輝史詩,留下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雄心霸志的鐵蹄轍跡。他們還遺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文物古跡,為我國的古老文明發展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扎賚諾爾博物館歷史非遺模塊課程依托扎賚諾爾歷史文化廳,從“歷史”“非遺”“草原文化”“扎賚諾爾哺乳動物群”等關鍵詞入手,打造《扎賚諾爾出土文物調查研究報告》《穿越冰川時代——猛犸象探秘》《扎賚諾爾地區非遺調查和體驗》《草原民族的日常生活研究與體驗》《草原民族的藝術與生產研究與體驗》《博物館奇妙之旅——扎賚諾爾文化考古夏令營》等體驗式學習和研究性課程,讓不同學段的孩子在成體系、有設計的學習材料基礎上,由專業的博物館講解教師指導,完成扎賚諾爾歷史文化、生活文化、非遺、藝術等相關內容的研究性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體驗草原文化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藝術審美,感受扎賚諾爾悠久的歷史積淀與傳承。
3.科學技術模塊課程簡介
扎賚諾爾是一個具有百年煤炭開采史的礦區,被譽為“北疆煤都”,是呼倫貝爾煤礦工業的搖籃,與東北近代化工業發展有著重要的關系。在百余年煤炭開采過程中,留下了數量眾多的礦山設備。這些大型采礦設備的使用,曾為扎賚諾爾乃至整個呼倫貝爾地區的經濟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些設備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們無論從研究價值還是觀賞價值角度來看,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文物價值,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此外,扎賚諾爾博物館輻射區內的蒸汽機車博物館,介紹蒸汽機車的構造、鐵路科普學知識、蒸汽機車在世界和中國的發展歷史、扎賚諾爾蒸汽機車應用史等內容。館內還有諸如蒸汽機車乘坐體驗等趣味項目,是學生體驗和學習蒸汽機與蒸汽機車相關知識的理想場所。
扎賚諾爾博物館科學技術模塊課程依托煤炭廳和蒸汽機車博物館,從“煤炭開采”“燕汽機與蒸汽機車”“科技”等關鍵詞入手,打造諸如《尋找烏金秘密——模擬礦井》《煤炭的生成與開采》《蒸汽機的動力原理》《蒸汽機車體驗與模型制作》等體驗式與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能夠從最直觀的體驗到最深度的參與學習,把抽象的科學、地理知識和復雜的科學技術融入研學體驗中,讓學生愛上科學、愛上探究。
扎賚諾爾博物館三大模塊的研學課程在內容上深挖核心特質,結合學生和學校需求完成課程內容的設計,保障研學教育目標和校園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同時,博物館課程還緊貼學生喜好和教育學前沿課程理論,強調用任務引導項目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和探究學習,讓研學真正地“研”起來。此外,扎賚諾爾博物館課程還強調“一課一得”,每個體驗項目課程都要有可視化成果,可測量標準,讓學生學得開心,讓學??匆娦Ч?/p>
二、扎賚諾爾博物館研學課程設計理念及精品課程
扎賚諾爾博物館研學課程設計,依據6—18周歲中小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及興趣需求,利用館內的歷史文化、生態文化、礦山文化、紅色文化資源,結合周邊猛犸公園、呼倫湖、國門景區、呼倫貝爾大草原等,因地制宜地設計研發出以下博物館研學精品課程:
1.守望母親湖——呼倫湖生態研學課程
研習課堂:博物館二樓呼倫湖展廳及呼倫湖小河口景區
研學內容:呼倫湖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功能價值、面臨危機和守望保護等內容的研學,了解被譽為“呼倫貝爾草原之腎”的呼倫湖對整個呼倫貝爾大地起到的生態平衡的作用。前往小河口景區實地考察周邊環境,并親手檢測呼倫湖水質狀況。從而讓同學們認識呼倫湖、關注呼倫湖、重視呼倫湖,激發同學們對“母親湖”——呼倫湖的珍愛之情。
2.穿越冰川時代——猛犸象探秘研學課程
研學課堂:一樓北方草原文明之源——扎賚諾爾歷史文化陳列展廳以及猛犸旅游區猛犸雕像群
研學內容:通過館內文物史實的學習、旅游區內實景的體驗以及模擬考古挖掘,讓孩子用自己的視角探尋扎賚諾爾古生物,明確扎賚諾爾文化是探尋人類文明、解碼古生物世界的一扇重要窗口。
3.尋找烏金秘密——模擬礦井研學課程
研學課堂:扎賚諾爾二樓煤炭展廳、地下一層模擬礦井
研學內容:同學們通過在煤炭展廳學習,了解煤炭科普知識、扎賚諾爾煤田地質變遷、煤炭開采歷史、開采工藝等,以及熟悉各個時期的采煤工具及采煤機械,礦工生活用品。深入地下一層1:1還原的模擬礦井參觀學習體驗,身臨其境了解煤炭開采技術、勞動工具的發展革新,真實體驗礦工井下生活。
讓同學們了解扎賚諾爾獨特的礦山文化,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感受煤礦工人的艱辛偉大,認識到珍惜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培養他們愛護環境、節能減排的觀念。
4.探尋工業革命遺跡——蒸汽機車博物館研學課程
研學課堂:扎賚諾爾蒸汽機車文化園
研學內容:讓學生走出校園去認知社會,走進扎賚諾爾蒸汽機車博物館,了解蒸汽機車在上世紀70余年間的前世今生,蒸汽機車在扎賚諾爾煤炭生產運輸領域作出的卓越貢獻。隨著時代的發展,蒸汽機車逐漸被取代,但其所展示的扎賚諾爾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為國爭光的精神是難以磨滅的。
5.覓野蹤履——北方草原文明之源研學課程
研學課堂:扎賚諾爾歷史文化陳列展廳
研學內容:展廳分為“草原文明的曙光”“拓跋鮮卑的歷史足跡”“北方草原民族的歷史后院”三部分。通過輔導員老師的講解,認識“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凝聚鮮卑民族歷史、科學、文化和藝術結晶的陶器、銅器、骨器、金器、玉器、珠飾等文物精品,包含扎賚諾爾墓群、蘑菇山墓群等鮮卑重大考古新發現成果等,讓同學們了解到早在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扎賚諾爾就有古人類活動。這里是中國北方草原文化的起源地之一。
6.博物館奇妙之旅——扎賚諾爾文化考古夏令營
研學課堂:扎賚諾爾博物館、蒸汽機車博物館、礦山博物館、鮮卑古墓遺址博物館、呼倫湖、猛犸公園、扎賚諾爾礦山公園、蘑菇山墓群遺址、國門景區、二卡秘密交通線遺址
研學內容:夏令營利用三天兩夜的時間,通過展廳文物賞析、體驗互動、表演展示、專家講座等多種教育形式,讓孩子們在主動認知、輕松體驗的過程中觸摸歷史、感受文明、開拓視野。以“博物館”為主題,圍繞歷史脈絡、文化創新、科技強國、生態興國,串起4個博物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講解參觀結合活動體驗的形式,讓孩子們在走近扎賚諾爾文化的同時,感受其萬年歷史文化、千年草原文明、百年礦山歷程,無不印證著這座城市的燦爛與輝煌,為同學們開啟一場文化探秘之旅。
綜上所述,扎賚諾爾博物館開展研學旅游是十分可行的,理由如下:1.扎賚諾爾博物館開展研學旅行符合國家政策與號召,有利于國家文旅事業和教育事業的建設與發展。2.扎賚諾爾博物館具有獨特的自然與文化資源。通過開發扎賚諾爾博物館的館藏資源和輻射資源,可以開發相關研學課程。這些課程對傳播傳承以扎賚諾爾為代表的草原歷史文化有重要意義,對學生研學、校園教育也有重要意義。3.扎賚諾爾博物館與吉林大學民俗學與非遺專業相關團隊合作,保障課程內容的專業性、課程操作的科學性。在與專業團隊的合作中,扎賚諾爾博物館對研學旅行的定義、特征的把握到位,對資源的挖掘準確聚焦,對課程的打造生動有趣,建設了獨具特色、成體系的研學課程模塊體系,保證學生來到這里,“有游有學,有樂有研”,真正做到國家倡導的研學旅行。4.扎賚諾爾博物館專業的管理團隊、知識講解團隊和安全保障團隊等,為研學旅行安全、順利、高質量進行提供人力保障;扎賚諾爾博物館學習場所、生活場所等配套完備,為研學旅行安全、有序進行提供物質保障。
三、結語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研學旅行對于學生知識獲得和品德修煉具有顯著作用,它可以提升學生的學識和人格情操。研學旅行活動將極大地促進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沒有體驗的教育就沒有感動,沒有感動的教育就沒有實效,教育就是如此。我們期待學生通過研學旅行,“博識雅行,學游天下”。
參考文獻:
[1]國家旅游局.旅游行業標準 LB/T 054-2016 研學旅行服務規范[EB/OL].[2016-12-19].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hybz/202112/t20211231_930207.html.
[2]教育部等.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2016-12-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12/t20161219_292360.html.
作者簡介:
何佳(1984—),男,漢族,湖南衡陽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博物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展覽陳列設計、文物宣傳教育、庫房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