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龍
摘要:古詩詞歷來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其不僅需要學生熟練背誦古詩詞,還需要掌握古詩詞內涵以及古詩詞中涉及的意象、表現手法等理論知識。運用情境創設與形象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對古詩詞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并且情境化和形象化的表現手法也有助于學生對古詩詞內容進行想象和創造,既能夠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效率,又促進了學生在理論知識向實踐技能上的轉化,從而有效提高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情境創設;形象化;古詩詞教學;應用策略
通過創設情境,平面的教材知識能夠以更加立體生動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深入解讀詩詞、提高文學素養帶來了便利。并且創設情境也是對以人為本這一教學理念的貫徹,由此情境創設與形象化結合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1? ?情境創設與形象化結合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1.1能夠將古詩詞內容立體化呈現
在以往的初中階段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更偏向于直接帶領學生背誦。然而,現階段初中的語文教材知識點在深度以及廣度方面有所拓展,使得學生的學習難度也在隨之提高。尤其在古詩詞教學中,這一時期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再只是單純地考驗學生的記憶能力,而是加入了情感目標和價值目標等,更傾向于考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點的能力。因此,僅僅通過死記硬背不僅難以提高學生的背誦效率,也難以給學生提供幫助。而情境創設與形象化結合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創設情境,將平面的古詩詞以立體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在課堂上引入相應的主題情境,使學生在情境探索中能夠獲得更加深刻的體驗,并且情境創設與形象化的結合,也能夠把古詩詞的內涵更加全面地體現出來,大大降低了古詩詞的理解難度,使學生對古詩詞內涵的探索更加深入,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1.2能夠推進教學方法的創新
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實施情境創設與形象化結合的教學法,是對以人為本這一理念的貫徹。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把教學重點更多地放在了對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上,導致初中語文教學缺乏對情感方面的重視,在古詩詞教學上更是深度不足,教師只停留在對理論知識的刻板講解上。在這種教學理念下,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以及對古詩詞的知識積累難以得到提升。而情境創設與形象化結合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顛覆了傳統教學方法,通過為學生營造教學情境以及形象化的內容轉化,更加注重學生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情感體驗,使學生能夠在對古詩詞內涵的理解中與詩詞作者產生共鳴,并且這種教學方法更加強調了學生的主動探索,學生在課堂上占據著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學負擔逐步減輕,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效率,又能夠調動教師的創新積極性。
1.3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發展心理學中指出,初中階段的個體對自我獨立性和自我控制性的追求欲望愈發強烈,但是由于他們在認知能力上的局限性,在獲取外界尊重的過程中往往采取和權威頂撞這種錯誤做法,這也是初中階段的教學工作面臨的重要挑戰。而在傳統教學中,很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往往牢牢把控著教學節奏,學生更多扮演著對教師命令的執行角色,導致學生的課堂主體性被大幅度削減,長此以往,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積極性也逐漸降低。而初中階段的教學目標更加強調學生在學科素養以及學科技能上的提升,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更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協作,情境創設與形象化的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下的種種缺陷,使得學生重新掌握課堂主動權,為古詩詞教學注入了更多活力,使得古詩詞教學的趣味性得到提升,讓原本枯燥乏味的古詩詞變得更加通俗易懂,也顯著提高了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積極性。
2? ?情境創設與形象化結合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2.1結合創作背景創設故事情境
分析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不難發現,教材中收錄的古詩詞都是在我國文明發展進程中流傳下來的名篇佳作,這些詩詞古文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不僅因為其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還因為這些詩詞古文體現著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蘊含著創作者獨特的思想內涵。而正如發展心理學中所提到的那樣,青春期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頂峰,這一時期,他們對新奇事物的探索主動性較強,對于刻板的、模式化的教學內容較為排斥。并且初中階段也是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做好學科素養的培養,對于學生的后續成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想提高教學效率,增進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深度,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可以融入古詩詞的創作背景或者作者的生平等客觀知識,從而幫助學生體悟詩詞的思想價值。例如,在學習《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課時,這首詩由唐代詩人岑參所著,岑參在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的夏秋交替之際來到了北庭,又在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春夏交替之際東歸,當前學者普遍認為這首詩作于這段時間,這一時期正值唐朝的西北邊疆戰事頻發,而岑參滿懷在塞外建功立業的宏偉志向,兩次出塞,前后在邊疆軍隊中共計生活了六年之久,因此他對塞外的風光景色以及征戰生活具有深刻的觀察和感悟,而這首詩作于岑參第二次出塞,其目的是任職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而詩中提到的武判官是這一崗位的前任官員,岑參在輪臺送別武判官回唐朝的首都長安時作了此詩。因此從表面來看,這首詩雖然描繪的是送別的場景,但是卻又脫離了離別時的悲傷氛圍,而是更加凸顯對塞外風光的描寫,無不體現著岑參浪漫的理想和豪邁的情懷。而教師在教學時就可以結合這一背景,通過向學生講解岑參的生平,為學生營造出岑參創作這首詩時的故事情境,使得平面的詩詞以故事的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增進學生對詩詞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情感的感悟,從而對詩詞的理解水平得到提高。
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對比教學為學生創設兩種類似的故事情境,但是兩者在情感內涵上又有一定的差別,從而引導學生對詩詞內涵進行深入探索,增進學生對詩詞的深刻理解以及對詩詞意象的準確掌握。例如,蘇軾所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和辛棄疾所作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兩首詞雖然都抒發了作者的無奈之情,但是在意象的使用以及表達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別。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詩詞內涵,這時教師可以引入對蘇軾或辛棄疾這兩個作者生平背景的介紹來營造故事情境,并鼓勵學生根據故事情境探索兩首詞在思想內涵上的差別。通過背景介紹,學生能夠發現蘇軾和辛棄疾兩個人在朝中所任官職和生活處境不同,并且創作詩詞的年齡也有較大的差別,蘇軾所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是在他三十八歲時寫下的,而辛棄疾則在老年時創作出《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因此兩首詞在內涵上,一個是想要報效祖國,卻無奈沒有獲得機會,另一個則是在壯年時為國家征戰四方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在老年時寫詞回憶當年作戰時的情景。故事情境的創設使得古詩詞教學從平面的教材轉為立體化,學生在故事情境中能夠對詩詞意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對詩詞內涵也能理解得更加透徹。
2.2借助語言描繪形象化情境
語言作為交流溝通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情感的關鍵途徑。語言表達相較于文字表達,其形象化的特點能夠在聽者腦海中呈現出畫面簡潔、內容明了的圖畫,而不是抽象刻板的文字。古詩詞由于在文字習慣以及字詞含義上與現代漢語存在一定差別,因此僅僅通過對文字的分析,學生難以加深對古詩詞內涵的理解,這時借助語言表達來創設形象化的教學情境,是創新古詩詞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在語言表達中,最為基礎的是朗讀,飽含感情地朗讀能夠把學生的情緒逐漸帶入古詩詞中,為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并且輔以教師對作者生平以及古詩詞創作背景的講解,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把自身的情感逐漸帶入情境中。例如,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的教學中,該詩是杜甫在顛沛流離之后,終于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簡單的茅草房,恰逢一天雨夜,大風刮破了茅草屋的房頂,隨后大雨接踵而至,屋外雷雨交加,屋內也小雨連綿。在這一情景下,杜甫作此詩抒發心中情感。教師首先進行示范性朗讀,將杜甫所遭遇的悲慘情境和面對這一情境下所展現出的博大胸懷表現出來,使得學生在聆聽的同時能夠抓住詩詞的內容特點,從而在腦海中快速地想象出生動的畫面。在教師示范朗讀后,可以引導學生開展集體朗讀、個人朗讀等,使得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抓住詩詞的感情特點,從而加深對詩詞內涵的理解。語言表達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描述,教師對詩詞內涵的詳細描述,使得陌生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生動立體。初中階段的古詩詞中有很多字詞超出了學生當前的知識儲備水平,并且還有很多字詞在古詩詞中和現代漢語中的釋義是完全不同的,這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比講解,幫助學生提高認知,從而為古詩詞的深度學習打下基礎。
2.3利用圖片創設鮮活的詩詞情境
圖片也是情境創設過程中能夠利用的形象化展示手段。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圖片作為一種直觀且便利的教學工具,能夠將詩詞所描繪的情景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在社會閱歷以及生活經驗上的缺乏,因此在古詩詞的學習過程中,對于詩詞中涉及的一些意向,學生往往缺乏直觀認知,即便有教師進行口頭講解或者讓學生進行發散性的想象,也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這時圖片的重要性就得以體現,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靜態或動態的圖片,使學生對詩詞中提到的意向有直觀的認知。從而為后續的深度探索打下基礎。例如,在學習《錢塘江春行》這首詩時,作為一首描寫景色的詩,第一句和第二句描寫了湖水動態的美,第三句和第四句則通過黃鶯和燕子表現春天的生機勃勃,最后結尾是作者在西湖美景下抒發的感慨,該詩雖然沒有深刻的思想內涵,但是卻用寥寥數筆描繪出了西湖的絕佳美景,而西湖作為我國著名景點,很多學生對于西湖往往只是聽說過并沒有去過,甚至即便在互聯網如此成熟的背景下,學生一提到西湖,往往也只是對西湖這兩個字感到熟悉,并不能第一時間想象出西湖的景色。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圖片向學生展示靜態和動態時的西湖,并重點展示西湖的湖水以及西湖周邊的景物,借助圖片,使學生對西湖的景觀有了更加直接的認識。之后在對《錢塘湖春行》的解讀和想象中也能更加高效。
2.4根據詩詞內容創設表演情境
對青春期個體身心發展規律的分析,我們了解到,處于這一階段的個體往往具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欲望,而這也是在以往傳統教學模式下制約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過去對于學生的這一特性,教師往往選擇以壓制為主的管理方法,通過嚴格把控課堂紀律,削減學生的活動空間來確保教學效率。但是這一做法也加劇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矛盾,使得教學效率的提高陷入停滯。而隨著教學改革工作的推進,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推出,促使教師重視學生的課堂地位,在教學中積極提升學生的課堂感受。因此,針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進行情境創設時,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這一特點,鼓勵學生根據詩詞內容進行劇本創作并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在表演中感悟詩詞創作者的內在感受,同時,對表演活動的參與積極性也能提高學生對詩詞內容的親切感,對于提高學生的背誦效率、加深學生的理解程度具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如何擺脫古詩詞抽象化的特點,調動學生對古詩詞教學活動的參與積極性,是所有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而創設情境作為教育改革理念下誕生的新型教學方法,其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從教學理念和教學思路上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了創新。并且當前正值互聯網時代,借助對多媒體的使用,使得教師在創設情境與形象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的應用上能夠更加高效,而語文教師也要認識到創設情境與形象化結合的教學方法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情境創設與古詩詞教學的融合路徑,為打造高效的古詩詞課堂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剛.情境化策略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研究,2021(8):65-66.
[2]汪淑雙.高中語文古詩詞情境化教學探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24):80-81.
[3]滿自仁.也論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情境教學[J].新課程研究,2021(12):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