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智能化、信息化時代下,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強調文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應運而生,而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實現學科交叉融合的重要途徑和載體。當前,高校財稅類專業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存在制度體系不完善、模式單一、“雙師型”師資缺乏等問題。為此,高校應高度重視校企合作,校企雙方要共商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共建實訓基地、共建雙崗互融的“雙導師制”師資隊伍。
關鍵詞:新文科;財稅類專業;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3)03-0009-03
人工智能、物聯網、5G 等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人類社會已經全面進入智能化、信息化時代,這對高等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稅制體系與規則、稅收征管處理技術受到科技浪潮的沖擊,稅收體系和征管技術正在向數字化和智慧化轉型,這使得傳統的財稅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不能較好地匹配當前市場的需求,出現人才供需結構矛盾的問題。因此,為回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高校亟須進行學科整合,將最新科學技術融入到各學科中,培養高素質、復合型財稅人才,以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2018年10月,教育部推動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實施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四新”建設,提升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自此新文科建設開始為人所知[1]。新文科建設強調文文、文工、文醫、文農學科的整合,強調要將新技術融入到經法文史哲等文科專業的人才培養中,而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實現學科融合的重要途徑和載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強調要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由此,在新文科背景下,財稅類專業應通過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以適應新時代對高素質、復合型財稅人才培養的要求。
一、新文科建設的內涵意蘊
2017年,美國西拉姆學院最早提出新文科概念,他們提出的新文科主要是期望通過突破學科專業的邊界,實施學科專業重組和跨學科專業學習,強調經法文史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3]。2018年,教育部在國內首次提出新文科概念,意在推動一場教學范式和教學理念的變革。2020年11月3日,山東大學正式啟動新文科建設,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強調要在尊重文科自身發展規律和特點的基礎上,注重不同學科間的交叉融合。2021年,教育部頒布實施《關于推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的通知》和《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指南》,這兩份文件提出,要對新文科建設理念、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六大重要問題的研究與實踐給予支持與指導[4]。
我國的新文科概念是在新技術層出不窮、新需求日益豐富與國情復雜艱巨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新文科之“新”,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新文科“新”在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強調文科應適應科技強國戰略要求,與理、工、醫、農等學科交叉融合,以體現文科的開放包容性與技術人文性[5]。二是,新文科“新”在知識生產的新模式,強調新知識產生于生產實踐,知識要為未來生產。三是,新文科“新”在文科發展應體現中國特色,在世界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培養學生關注國家發展、服務社會的情懷[5]。新文科概念要落地實施,就應在育人理念、學科設置、專業建設、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和手段、評價體系等方面對傳統文科進行升級改造。
二、新文科背景下財稅類專業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應然與實然
(一)新文科背景下財稅類專業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應然
1.新文科建設對財稅類專業開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要求
綜合性和前沿性是新文科的重要特點,新文科強調學科交叉和學科整合,即將其他前沿學科、應用學科和基礎學科的理論與技術融入文科教育中,向學生提供綜合性與前沿性的跨學科知識,擴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校企合作協同育人要求高校要主動圍繞地方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專業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和課程開發,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6]。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理念與新文科建設強調的學科交叉融合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推動各專業校企合作,實現校企協同育人是新文科建設的應有之義。這二者都強調問題導向,倡導“問產業需求育專業人才,問技術發展建課程內容,問內外資源創教學條件”。
財稅類專業主要包括財政學、稅收學等專業,這類專業需要培養學生既具備扎實的財稅、管理、會計、經濟、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又熟練掌握國有資產運營管理、涉稅業務、稅收籌劃、財務等專業技能。這類專業傳統單學科細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然不能適應市場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這就需要財稅類專業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改革人才培養目標,推動產業發展與財稅類專業的教育教學相融合,使高校和企業形成協同育人機制,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財稅實務領域的變革對高校開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倒逼
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已經深入賦能財稅實務,數字經濟、數字財政和政府數字化治理,將數據、算法模型、應用場景進行融合,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當前,財政收支預決算、財政收支結構及結余結轉、資產債務、政府采購、財政補貼等核心業務已開展數據創新應用。例如,“金稅工程”基于大數據分析為企業“畫像”,即各級財政部門可及時了解本地財源結構及增減變化,對重點納稅企業進行監控,及時掌握各地重點企業的規模、行業、區域分布和納稅動態,為編制預算、優化資源配置等提供支撐;通過與公安、民政、水利、教育等部門數據共享,可實現對庫區移民補貼、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補貼、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等民生支出情況的預警等。再如,區塊鏈技術提高了收入征管效率,基于生物識別技術的數字身份證能夠有效甄別福利補助對象的真實性,人大預算聯網系統對預算進行監督,政府就可以及時了解各類輿情與社會大眾的民生訴求,使得政府可以更加了解企業和居民的訴求。可見,數字財政需要的是復合型的人才,不僅要懂財政業務,還要懂數字經濟和數字技術,這樣的復合型人才對數字財政建設意義重大。而這些新科技賦能財稅的知識和技術在傳統的財稅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和教材中沒有體現,使得按照傳統單學科細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能適應產業實務界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當前的財稅類專業在人才培養中迫切需要對接產業實務,實施校企合作、校企協同育人,將企業實務界最新的理論與技術融入到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中。
(二)新文科背景下財稅類專業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實然
1.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制度體系不健全
我國出臺的有關校企合作的激勵政策內容設計較為抽象宏觀,對推動校企合作實踐的指導性不足[7]。盡管現有相關政策明確了職業高校、企業與政府三方的責任范圍,但對各自具體權責沒有詳細規定,導致在校企合作中有關各方的權益受損時,很難通過法律途徑維權。
2.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模式比較單一
當前,財稅類專業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主要模式為技術服務合作,而以開展學生實習實訓為主的人才協同培養的合作較少。在技術服務合作中,多是高校購買企業的某項技術,如課程虛擬仿真實驗軟件,或是企業向高校提供一定的“雙師型”教師培訓。技術服務合作雖然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具有一定作用,但僅通過操作虛擬仿真實驗軟件學習課程內容,無法讓學生切實體會到知識內容的應用場景。校企之間開展的實習實訓不僅數量少,而且多數是以短期的課程實習或參觀體驗為主,長遠系統性的戰略合作較少,以感情和人脈關系維系的低層次合作居多[8]。
3.高校“雙師型”教師匱乏
培養什么樣的人,就需要什么樣的教師,教師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同樣離不開“雙師型”教師資源的支持,即需要一批具備較強專業理論水平,又具備較強實踐技能的教師,保障在教學中既能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實踐。然而,當前多數高校的“雙師型”教師比較匱乏,教師對產業發展實際了解較少,教師的專業實踐經驗和能力不足,只能培養研究型或學術型人才,課堂教學重理論、輕實踐,使得課程內容與產業實際脫節,難以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三、新文科背景下財稅類專業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創新路徑
新文科背景下,財稅類專業校企合作協同育人要以新文科建設內涵為指引,明確高校智慧財稅人才培養目標,即智慧財稅人才培養要樹立數字思維、跨界思維和立體思維,從傳統單一人才培養模式向多點人才培養模式轉變,對財稅類專業傳統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進行改造升級。
(一)高度重視校企合作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要謀求內涵式發展,不可忽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重要作用。高校應主動追蹤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對人才培養進行戰略性的頂層設計和長遠規劃。企業要謀求發展,必然要掌握最新的前沿科技。新文科背景下財稅類專業要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應注重引入企業力量進行人才的協同培養,應主動尋求行業龍頭企業的合作,將企業實務界最新的人才需求和技術融入到高校師資培訓、課程開發、教材編寫、教學內容和實踐性教學環節中[9]。在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后,高校與企業應摒棄以往“重簽約拍照、輕建設維護”的形式主義做法,高度重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實質開展,推動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真正落地,真正有產出實效,注重制定并落實校企合作的實施方案和各方的權責,防止校企合作協議變成一紙空文。以往,多數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由于沒有注重挖掘相關各方的利益訴求,使得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體機制無法構建,直接影響校企合作的長效運行。因此,為構建穩健長效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校企雙方應明確各自的利益訴求,尋求雙方的利益共同點并予以兌現,為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奠定合作的利益基礎。
(二)校企共商培養方案
按照“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的總體思路,與企業實務界共商財稅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方案和模式,包括微專業建設、微課程開發、學分設置、教材編寫、考試評價、質量監控、實驗實訓、教學方法、師資培訓、共同授課等方面,促進崗位標準轉化為課程標準、企業案例轉化為教學資源、工作場景轉化為教學場景,進而構建智慧財稅產教融合的新生態,創新校企協同育人的新模式。
(三)校企共同開發課程
專業課程是進行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保障,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落實到每門課程中。財稅類專業人才培養要響應《新文科建設宣言》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教育政策導向精神,結合新時代財稅實務應用前沿和財稅類專業教育的發展需求,與企業實務界共同打造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將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融入課程內容中,或打造幾門隨需而學的財稅微課程,培養學生的精準財政管理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稅收籌劃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四)搭建校企合作實訓基地
實訓基地建設是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關鍵環節。在實訓基地,學生可以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應用,感知財政收支管理、稅收征管、政府采購管理、政府投融資、政府預算等專業知識在仿真和真實場景中是如何應用的。除了實訓基地,高校也可以引入企業的硬件和軟件設施,或共建產業學院、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和虛擬教研室,既為學生參與科創競賽、課程實習、畢業實習等提供服務,又能提升學生的財稅數智化技能,還為教師科研、精品課程開發、申報橫向課題、聯辦學科競賽提供幫助。
(五)校企共建雙崗互融的“雙導師制”師資隊伍
師資力量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關鍵和基礎,要培養一批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高校需要建設能為學生智慧財稅素質賦能的教師隊伍。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中校企雙方可以共建“雙導師制”,即在各教學環節為學生配備兩類專業導師,使學生從學校、企業得到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互融指導[10],這樣既可以發揮校內導師的專業理論知識優勢,又可以發揮企業導師業務專精的優勢,為培養學生智慧財稅能力提供師資質量保證。
參考文獻:
[1] 付用現.新文科建設中人文教育的“新”內涵[DB/OL].(2021-11-18)[2022-04-09]. http://www.cssn.cn/gd/gd_rwhd/gd_ktsb_1651/xwkxrwxzcxwkjsdskysj/202109/t20210913_5359111.shtml.
[2] 權培培,段禹,崔延強.文科之“新”與文科之“道”:關于新文科建設的思考[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7(1):284.
[3] 呂林海.中國大學“新文科教育”建設:價值蘊意、核心內涵與實踐路徑[J].大學教育科學,2021(5):50.
[4] 劉智,張超然.新文科建設的內涵解析與實踐探索[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5(5):86.
[5] 朱文輝,許佳美.新文科建設:背景解析、要義分析與路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1):4.
[6] 鄒寶玲,鄭沃林.新文科背景下文科技術型人才培養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11):15.
[7] 劉贏時,周文婕.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牽線熱、簽約冷、落地難”問題的思考與探索[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21(3):101.
[8] 易志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J].萍鄉學院學報,2020,37(5):84.
[9] 查曉虎,馬悅.校企協同育人中的合作平臺建設問題探討[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1):43.
[10] 譚素嫻.智能財經時代下產教融合創新路徑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0(6):59.
編輯∕李夢迪
收稿日期:2022-03-23
修回日期:2022-04-09
作者簡介:馬改艷(1981—),女,陜西延安人,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
基金項目:2021年教育部第二批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財稅課程實踐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基地建設探索”(202102472024);2020年福建省教改重大項目“福建省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實現機制和推進對策研究”(FBJG2020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