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珉璐 王然
摘 要: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基于中國具體國情所探索出的具有原創性和世界意義的現代化道路。這種原創性是馬克思主義“兩個結合”的時代凝結,這也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所具有的中國特色,即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等五個方面特點。中國式現代化開拓了現代化發展的新境界,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途徑,充分彰顯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并在實踐中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新時代;世界意義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3)02-0005-0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上明確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中國式現代化是基于中國具體國情所探索出的現代化之路,其內含著現代化發展的普遍性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特殊性,它產生于中國,也適應于中國,是中國走出的具有原創性的發展道路,這種原創性也正是得益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個結合”,是現代化普遍內涵的中國式展現。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演進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中華民族的現代化進程屢屢被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殖民所打斷,“一窮二白”“落后挨打”的悲慘局面始終沒有改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讓中國看到了曙光,這是一支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誓為人民圖解放、謀幸福的先進政黨,通過百年的艱難探索,我們成功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后期,毛澤東同志開始思考中國的工業化問題。1947年12月,毛澤東同志在做《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報告時指出:“中國人民的任務,是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帝國主義被打倒以后,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完成新民主主義的改革,實現國家統一和獨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2]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通過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為實現我國平穩有序地發展,我們黨從一開始就抓住了現代化的基礎,即實現工業化,使中國從傳統的農業國發展為現代的工業國,為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奠定生產力基礎。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毛澤東同志進一步明確指出,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是實現由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生產力發展標準。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提出“四個現代化”。建設一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國家,成為我們黨執政所不可回避的基本問題,這也決定了我們黨在治國理政中所做出的戰略布局和戰略決策。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發展,我們黨對社會發展規律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因此,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戰略要求。關于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國也在進行適時調整,提出了“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的最初構想。隨著我們黨逐漸認識到“科學技術”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964年正式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3]。“四個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我們黨在審時度勢中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提出的現代化目標,這也是在這一時期國家和人民對社會主義奮斗方向的明確。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及時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對我國現代化發展也進行了更為深刻的思考。鄧小平同志指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4]并明確“在四個現代化前面有‘社會主義四個字,叫‘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5]對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的規定,充分體現出了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和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決心信心。“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讓走向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中國有了更為堅定的指導思想,這種對現代化的新提法也是對以往“四個現代化”內涵的豐富和創新,既是一脈相承,也是繼往開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正式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進入新時代,立足新起點,邁向新征程,我們黨對現代化的認識更加深刻,做出的戰略舉措也更加科學,取得的現代化成就具有歷史性意義。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概念,在中國共產黨十九屆六中全會上進一步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在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在接下來奮斗的中心任務,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莊嚴誓言。我們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支撐、內涵建構以及實踐路徑都有了新的認識,中國式現代化已然成為當前乃至今后的重點和熱點。這種注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的現代化科學之路,表明了我們黨對世界歷史認知層次和邏輯的轉換。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特質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讓14億多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其發展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我國將人口規模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中,這說明了我國能夠正視現代化的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這是對人民主體的尊重,對人民實踐力量和首創精神的依靠。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早已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始末,這區別于西方僅以少數人為目標的現代化,更體現出了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一種價值超越。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內含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是旨在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真正實現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的社會理想狀態,本質上是對資本主義弊端的批判和超越。同時,共同富裕還應注重人民群眾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協調發展。實現人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都富裕是衡量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重要標準。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讓物質文明豐裕的同時兼顧精神境界的提升。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真正的現代化不僅要求物質財富的積累,更是精神文明的發展。西方的現代化本質是資本邏輯的現代化,這體現在資本瘋狂的逐利性和物欲的驅使。在資本邏輯的統攝下,人被異化為創利工具,人能動的主體性被客體化,成為能夠隨意買賣的勞動商品。新時代,我國始終重視精神文化建設,樹立文化自信,提升國家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還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發展,繁榮文藝創作,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對自然的認識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是現代化過程中不可規避的基本問題,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現代化的可持續性也定然離不開自然生態的影響。可以說,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對自然的態度最終都會影響著人的生存狀態和發展需要。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品質在于能夠對以往現代化進行“揚棄”,以科學辯證的態度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現代化發展中,我國能夠正確面對生態問題提出“要深化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規律性認識,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兩山論”的提出明晰了經濟發展與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二者本就是圓融一體,任何不和諧因素的出現都會讓二者之間失去平衡而走向對立。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從世界歷史角度看,西方國家的崛起無不充斥著血腥暴力、殖民侵略。從形式上看是通過戰爭掠奪,從目的看是為了掠奪財富以壯大本國實力,進而妄想對世界的統治。近代的中國是血與淚的交織,苦難與悲痛讓這一文明古國盡顯式微,中華民族經歷了烽火戰亂,人民飽受著戰爭煎熬,我們經歷過國破家亡,充分體會到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們才更加清楚和平的來之不易,更不愿意看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因戰爭而流離失所。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在當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更顯對和平的向往和維護。中國始終遵守國際規則,訴求合情合理,發展有規有矩,能夠堅持走獨立自主的道路,實現和平發展。現代化的途徑與方式不拘唯一,不應是你爭我搶以致零和博弈,而應在和平發展中實現命運與共。以殖民侵略、剝削壓迫等殘暴手段實現發展的途徑早已過時,和平發展才是當今現代化勢潮的主流,合作共贏、互利互惠是謀求現代化發展的國家的普遍共識。重塑秩序,保衛和平僅靠一個國家或一種文明是遠遠不夠的,而是要靠全人類的共同努力。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探索出的具有社會主義性質和自主原創性的現代化道路,這種原創性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必然結果。正因為中國式現代化擁有科學理論支撐和文明傳承脈絡,其所展現出的世界意義也必將是多維的、深遠的。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開拓了現代化發展的新境界。中國式現代化選擇的是一條和平發展的大國崛起之路,區別于西方國家那般對內壓榨本國人民、對外殖民擴張,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先發優勢先于他國而實現了現代化,這種現代化的方式也自然而然地為后發現代化國家提供了現成的模板參考。但是這種損害他國利益、破壞人民幸福的現代化方式真的是正確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中國的崛起向世界展現了千年文明古國為實現現代化所展露的決心,中國的發展從來不是靠戰爭和侵略來實現的,更沒有靠損害他國利益為代價而謀求自身的發展。從我國長期以來所秉持的外交原則不難發展,我國的發展始終崇尚“和合之美”,中國從積貧積弱到繁榮富強,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靠的是人民的艱苦奮斗,靠的是長期以來的和平發展方式。從“一帶一路”倡議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證明,互惠合作、互利共贏才是當今世界現代化之正道。中國式現代化在理論體系與實踐建構上的日益成熟,也讓其具有超越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可能,這種超越也向世界展示了獨樹一幟的現代化方式,也為當前世界的現代化發展開拓出新境界。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追求獨立自主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現代化的新選擇。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滿目瘡痍,元氣大傷,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世界迎來了發展重建的新契機。擺在戰后國家面前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能夠快速地重建國家、發展經濟。其實對于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來說這個問題并不難,但是對于長期處于被殖民侵略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如何實現發展便需要認真思考。許國國家為實現快速重建而選擇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援助,這種援助雖在短期內效果明顯,但發達國家的資本勢力正以一種新的方式來對急于重建的發展中國家進行掌控,這也導致戰后許多后發國家依然處于被資本主義國家所操控的依附狀態。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其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有力地打破了資本現代化所造就的文明神話,打破了資本化即現代化的固定模式,破解了為實現現代化而必須讓渡獨立性給資本主義的發展悖論。“現代化道路并沒有固定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適履。每個國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的努力都應該受到尊重。”[6]現代化發展沒有統一的模板更沒有固定的模式,每個國家的現實情況各異,因此更應該將現代化與本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走出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才更能被本國人民所接受,任何生搬硬套的不智之舉最終都會陷入現代化的發展困境。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條行之有效又可資借鑒的現代化道路,這也為其他追求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參考。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充分彰顯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生機與活力。現代化具有鮮明的世界歷史性,社會主義亦然,社會主義于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而煥發新生機,世界的現代化進程因為有社會主義的融入而具有更豐富的內涵與特質。現代化發展因世界歷史的形成而不可避免地影響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同理,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向現實的實踐飛躍后,因其先進的科學性和鮮明的批判性而成為改變世界的強大力量,社會主義也不僅僅局限在理論層面,而是成為改變國家前途命運的實踐力量,它已不再局限在某一個國家。20世紀末,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共產主義事業遭受重大挫折,國際社會普遍唱衰社會主義。然而中國既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也不走僵化封閉的老路,始終把立足中國獨特國情、堅持“走自己的路”作為現代化探索的前提和基礎,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推動自身理論的創新發展,不斷推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時代發展。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關系和并不樂觀的全球發展環境,社會主義中國能夠做到“風景這邊獨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其更是內含了科學社會主義,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國實現了世所罕見的發展奇跡,這足以證明了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第四,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西方的現代化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前進,在實踐中生成了人類現代文明,但西方創造的先進工業文明并沒有惠及全人類,而是資產階級統治世界的野心迅速膨脹,變得驕傲蠻橫且不可一世,憑借先進的科學技術來碾壓、奴役仍處于傳統農業文明的國家,這也讓歷經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陷入危急存亡之被動境地。西方的現代化的本質是資本的現代化,變現為物的增值與人的貶值,這種維度缺失的文明發展最終讓人類文明淪為一種“粗陋野蠻之中的文明”[7]。中華文明是歷經千年而不敗、歷經磨難而生輝的文明,既古老又時尚,這得益于其強大的包容性、適應性和發展韌性,經受住了各種艱難挑戰而不斷煥發生機活力。文明的發展更迭逃不過內在矛盾的相互作用,使其具有前進性與曲折性的有機統一。從社會發展階段角度講,中國式現代化內在地遵循著馬克思對東方社會“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設想,中國的發展并沒有經歷過成熟的資本主義階段而直接步入社會主義階段,因此能夠在發展中辯證吸收西方現代化文明的積極成果,將現代化的普遍規律與中國發展的特殊國情和歷史底蘊有機結合起來,以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文明互鑒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2]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45.
[3]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9.
[4]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496.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8.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27.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