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摘要:在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各學科在進行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都需要融入“課程思政”理念,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掌握學習主動權,使學生在自由探索、深刻感悟中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在高職美術課堂上,教師要明確課程思政的價值,深度挖掘美術作品中包含的積極向上、富有正能量、具有正確意識形態的元素,合理利用課內外資源完成課堂的構建,促進高職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高職;美術教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10-0065-04
高職院校是我國重要的職業教育基地,在高職院校中設置多元化的職業課程,有利于為國家輸送專業型、技能型人才。在教育改革的全新形勢下,高職教育必須積極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之中。以美術教育為例,教師必須轉換傳統的理論講解、作品單一化鑒賞教學方式,深入挖掘美術作品中的思想政治元素,讓學生可以深入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
1.形成正確價值觀念
高職美術教育與課程思政的完美融合,不僅能豐富課程內容,提高教學水平,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授課過程中,教師會對美術作品進行背景介紹、價值分析。學生一方面能在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下掌握美術知識,另一方面還能受到美學的熏陶,掌握辨別美與丑的方法,并逐漸將這一能力縱向轉移,利用較高的審美素養分辨社會中的善與惡。課程思政的融入活化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自覺地借助美學知識探究事物的本質,形成對美的感知及心靈上的感悟,為未來職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2深化學生愛國意識
課程思政的重點是對愛國主義教育的針對性滲透,教師在將美術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的過程中,會積極利用教材資源,將愛國主義教育巧妙融入課堂。如高職《美術與藝術欣賞》教材包含了大量具有愛國情懷的作品,教師詳細講解作者生平、創作背景、創作內容等,重點突出民族精神、愛國熱情,能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讓學生在學習美術、鑒賞作品的過程中激發愛國熱情。
3.培養學生道德品質
新課改要求教師重點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致力于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完成知識解析,還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接觸并感悟藝術作品的思想道德內涵,從而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提升。教師組織的課程思政相關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欲,鼓勵學生基于美術學習的認知,自由創作美術作品,嘗試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思想,進而實現正能量的傳遞,在提高美術能力的同時實現自我提升。
美術是高職教育階段一門較為特殊的學科,重視對藝術作品的多元化賞析,引導學生研究藝術的形式美并感悟作品的深層次內涵,使學生在接受藝術熏陶的同時實現藝術素養的發展。學生在參與鑒賞、創作活動后,能夠初步形成對美與丑、善與惡的道德判斷能力。同時,隨著教學中一些傳統的、陳舊的思想觀念不再適用于當前教學形式,教師有必要將先進的觀念引入到課堂中,提高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力度,在教學中滲透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守信、勇敢、誠實等美德,有意識地深化學生對“民族精神”的理解。教師應充分挖掘教學素材中的家國情懷因素,讓學生能在課上產生情感共鳴,深化愛國主義精神,最終在探索、交流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三觀”,實現全面發展。這樣,具備正確道德觀念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會自行判斷對與錯,并運用所學知識找出應對策略。
1.教材整合:深挖思想政治元素,多角度作品欣賞
高職教師想要將課程思政理念與美術教學完美融合,必須重視對素材的挖掘、分類與整合。教師要根據課程思政的需求對教材中的思想政治元素進行深度挖掘,針對性地制訂教學計劃,在豐富課程內容、組織多元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探索興趣,讓他們感受到美術作品的魅力,并能站在不同角度完成藝術賞析任務。久而久之,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將所學應用于實際,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
例如,教授“中國陶瓷藝術”一課時,教師可以將“china”一詞引入課程教學;China是中國的英文名稱,而這一名稱正是來源于“china(陶瓷)”,這可以明確陶瓷的重要性及在我國文化領域的地位。教師可著重分析陶瓷的發展歷史,側面展示人類的精神文明。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講故事的方式生動呈現基礎知識,并適當播放講解視頻,讓學生在觀看中認識到陶瓷是一種將器皿的功能性與審美需求巧妙結合在一起,利用簡單的點、線、面來組成圖樣,代表某種被描繪的對象或美好的寓意的器物,且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區別與聯系。教師要從用料、外形、燒制溫度、質地等多個角度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豐富學生的藝術知識儲備,并鼓勵學生自己思考與領悟。起初的陶器是古人用泥巴成型晾干后用火燒出來的,這一做法體現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智慧。即便經歷了幾千年,陶瓷依然靜靜地散發“光芒”,如秦兵馬俑、唐三彩、景德鎮青花瓷都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教師結合美術知識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還能讓他們明確認識到今日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進行自我反思,明確自身日常行為中的不足之處,在自我改變中獲得全面成長。
2.思政聯系:增加課堂實踐,實現全面化教學
無論是課程思政還是美術教學,部分教師往往都側重于對理論知識進行解析,導致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師生之間缺少互動,學生缺乏動手實踐的機會,學生的理解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得不到培養。為此,高職美術教師必須及時轉換教學思維,突出美術學科藝術性、實踐性的特點。教師可在進行技巧講解的同時組織實踐活動,如小組交流、合作創新、理論應用等,并在日常考核中增加“實踐”這一項,激發學生學習、探索、應用的動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達成預期的教育目標。
例如,教授“現代繪畫藝術”一課時,教師應明確教學的主題,在介紹現代繪畫藝術發展背景、時間以及特點的基礎上對比多幅名家的作品,總結出不同的藝術特色,并將中西方現代繪畫藝術融合講解,使學生感受我國借鑒西方繪畫變革方法并努力將其與自身的藝術、時代特點融合的民族精神以及愛國情懷。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上以“用美術講中國故事”“我身邊的英雄”等話題組織小組討論、自由創作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交流互動中獲得創作靈感,并在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深刻認知的前提下提高文化自信與制度自信,自然而然地寄情于自己的家鄉、自己的民族,真正做到將美術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對作品進行點評,并挑選優秀的作品張貼到展示區,以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3.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輔助,生動化展示畫作
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高職美術教師應做好相關的教學改革工作,科學利用網絡資源、信息技術完成教學計劃,對美術作品進行生動化呈現,讓學生可以在課上欣賞到更多名家的作品,也可以直觀對比相同主題的多篇作品,感受不同作者對相同主題理解上的差異,還可以借助紀錄片、動畫視頻對作品進行解析,起到全方位示范講解的作用。信息技術的最大優勢是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可以主動參與到藝術鑒賞、課堂討論活動中,在對比分析、細化解讀中加深對藝術作品的理解,也能夠讓學生體會到不同時代的風貌,從而提升審美水平,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教授“中國古典繪畫藝術”時,教師應將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藝術作為核心教學目標,將古代的巖畫、陶畫以及人物、山水、花鳥的代表性畫作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并且挖掘出每一個藝術作品的思想道德元素,使學生在提高欣賞繪畫能力的基礎上開闊眼界、陶冶情操、升華思想。為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播放《美麗的森林》這一動畫片段,以最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碧桃圖》《楊柳乳雀圖》《果熟來禽圖》《芙蓉錦雞圖》等畫作。這樣,學生能直觀地了解宋代繪畫的特點,受到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的影響,宋代畫作的題材表現出了多樣性。教師可就此對宋朝的政治、經濟情況進行簡單陳述,指出宋代重文輕武,經濟重心南移,因此其文藝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而“程朱理學”的形成,使文化發展呈現出的繁榮瑰麗的景象。教師可以由此引出“構建和諧社會”的課程思政主題,將美術教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相銜接,要求學生結合當前我國文化發展情況說一說當下美術作品所呈現出的特點,圍繞素描、油畫、中國畫等闡述自己的觀點,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漸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
4.教師自省:領會課程思政,深刻化價值講解
美術是高職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課程開展課程思政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教師應明確自己對學生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善于發揮自身的引導者作用,并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價值,及時轉換思想,不將美術理論知識講解以及繪畫技巧傳授視為唯一課程內容,而要重視對美術作品深層價值的挖掘,在備課期間整理好作品信息,如作者、創作背景、創作思想、作品風格等,深度解析作品的思想、情懷,將思想政治內容以生動、形象的美術元素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探究作品思想的過程中體會其核心價值,最終達成以美術育人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授“繪畫藝術概述”這一課前,教師在課程設計階段要對教材中能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信心的內容進行整理,如總結繪畫的不同種類(水彩畫、壁畫、水墨畫、鑲嵌畫、版畫、帛畫等)以及不同內容(風景、人物、花鳥、山水)、不同功能(年畫等)。這樣,學生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內涵,還可以明確我國繪畫發展對世界繪畫發展的影響,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觀點。同時,教師應為學生準備不同的教學素材,結合美術作品創作背景、政治環境和思想形態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實現思想上的升華。例如,徐悲鴻的《戰馬》是二戰時期的作品,落款與其他作品落款不同,強調了“二次世界大戰”,這就是繪畫作品與政局的聯系,也是作者愛國意識和情感的體現。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選定“富強”這一主題布置課堂實踐任務,讓學生利用教師所給的材料,在明確自身發展過程中肩負的社會責任與使命的基礎上呈現出帶有個人特色的畫作,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目標。
5.解決難題:建立完整體系,貫徹社會化方針
在高職美術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師應統一調整教學方針,建立完整的教育體系,將“立德樹人”視為美術教學的核心目標,結合歷史、社會、生活展開教學,讓學生能深入理解、掌握社會形態,了解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根本上強化學生的思政素養,促進他們感悟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講解“中國建筑藝術”一課時,教師應根據綜合教學體系的要求制訂課程計劃。第一,制定目標。要求學生了解中國建筑藝術的成就及特點,可以在開闊視野的同時陶冶情操,實現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培養審美觀念。第二,總結重難點。要求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園林建筑的主要特色,將建筑藝術之美與實際生活結合,讓學生回憶生活,用心靈欣賞,從而能更好地說明建筑對人們精神發展的作用。第三,課程設計、課程思政。教師在導入環節要展示著名建筑的圖片,如明清故宮、長城、安濟橋、蘇州園林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引導他們思考中國建筑體系的特點,然后以萬里長城為核心示例展開深入教學,對其材質、功能作用、歷史價值等進行全方位的解析,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思考“為什么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從而體會建筑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為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師還可以展示更多帶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如福建土樓、北方四合院、南方徽派建筑等,對民族特色進行著重介紹,使學生在了解更多建筑技巧、形式的基礎上能積極地表達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6.積極創新:豐富課堂形式,滿足個性化發展
在高職美術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師要充分利用教育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及形式,以實現教學手段的多元化,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推動課程思政與美術教學的融合,并借助數字化平臺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也應重視“第二課堂”的開發,實現課內與課外的聯動,促進文化建設與美術實踐活動協調發展。
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書畫藝術”一課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教師應重視將課程思政與美術教學融合,通過多種手段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帶領學生了解“字”的起源與演變,展示《半坡氏族陶器上刻畫的符號》《商代甲骨文》《戰國與秦統一后的“馬”“安”字》《漢字的演變》等資料,引導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古人結合生活中的經驗發明了一個個漢字,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人在原有形態基礎上進行轉化和發展,是在特殊環境中出現、成長的藝術。在此基礎上,教師為學生提供不同書法流派代表人物作品,鼓勵學生進行觀察和欣賞,使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學生掌握書法相關知識后,教師再系統化地向學生介紹繪畫的起源和發展,向學生展示《青海大通舞蹈紋彩陶盆》《婦女鳳鳥圖》《女史箴圖》等不同時期的繪畫作品,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引導學生思考:這幾幅作品分別描述了什么場景?繪畫載體出現了哪些變化?通過觀察,學生認識到繪畫由原本的依附器皿而作,演變為獨立的藝術,這是文化發展和進步的直觀體現。當學生借助名作分析掌握理論知識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各地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領略不同的書法和繪畫佳作,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使美術教學活動與文化建設相結合。高職院校也可以借助“藝術節”的契機,動員學生積極參與,精心準備書法、繪畫作品,再借助校園網站、公眾號等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凸顯專業成果中的思政教育屬性,促進教育教學成效的優化。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改革政策在全國范圍內的不斷深化,高職美術教育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成為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然趨勢。教師必須明確思政教育的重要價值,了解學生的未來成長需要,加強學科知識與思政之間的聯系,實現教材的深度融合。教師還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豐富課程內容,并組織藝術鑒賞與藝術創造活動。此外,教師應構建合理的教學體系,促使美術教育與課程思政高度融合,實現生活化、社會化教學目標,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璐琨.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職美術類課程研究———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02).
[2]梁開璐.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改革策略[J].陜西教育, 2021(11).
[3]薛珊.藝術素養在高職美術教學中的培養策略新探[J].美術教育研究,2021(23).
[4]李愛軍.淺談高職美術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2).
Exploration on the Direction and Strategy of Art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Li Meng
(Jiangsu Taodu Secondary Professional School, Yixing 2142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increasing emphasi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rious disciplines need to incorporate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order to deepen the interpretation of knowledge, enable students to grasp the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enable students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through free exploration and deep understanding. In the art clas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clarify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deeply explore the positive, energetic, and ideolog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art works, reasonably utilize resourc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 to comple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lassroom,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compete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education;arteducation;curriculum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education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