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華
摘 要: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高考語文復習教學應優化教學結構,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幫助學生整理知識結構,形成個性化知識體系,將所學知識以思維導圖的形式串聯起來。高考的復習教學是考前教學重點內容,通過整理知識、突出重點的方式提升學習能力,本文將基于高考背景,深入剖析思維導圖在高考語文復習教學中的應用,希望對當前的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考環境;語文復習教學;思維導圖
語文是高中教學中的重點科目,結合近幾年的高考語文內容分析,高考語文內容更傾向考查學生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同時考查學生的文學底蘊、學習思維、創造精神等核心素養及文化基礎內容,為開展高效的語文復習課程,需綜合考慮當前教育目標、新高考內涵、語文教學內容等幾個方面,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明確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拓展語文思維。
一、思維導圖在高考語文復習教學中的應用優勢
思維導圖又稱之為心智導圖,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將不同的主體關系、層級關系以導圖的形式呈現出來,通過關鍵詞、圖像、顏色等建立有效記憶鏈接,充分利用了人體記憶結構,結合人體大腦的記憶習慣、思維規律形成獨特的思維導圖。例如:學生在整理復習筆記時結合思維導圖構建框架,總結關鍵詞、調整方式、引入論證、細化語言、處理雜項、內容歸檔形成獨特的知識體系。將思維導圖應用在高考語文反復復習中有效地突出了學生的個性化優勢,在學習中體現學生的創造精神的自主學習意識,符合當前的高考要求和教育目的,下面將深入分析思維導圖在語文高考復習中的應用優勢。
其一,提升學習效率。高中生的學習任務重、學習時間緊、學習內容多,在各科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平衡時間提升學習成績。對此在語文高考復習中,教師應融合“減負提質”的教育思想,優化教學方式,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學習技巧,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從而提升學習效率,減輕學習負擔,能在相對輕松愉快的環境氛圍下完成學業,參加高考。在語文復習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應用思維導圖,簡化課堂筆記,通過明確重點,尋找知識內容的關聯性等方式,在教學方法中做“減法”,實現高效學習,并在思維導圖中加強記憶,學生能夠自主挖掘學習內容之間的內涵。譬如總結小說知識性內容,以小說建立思維導圖,關聯不同的知識點、關鍵詞,而后豐滿其枝葉,將小說復習中的內容一步一步地添加在導圖的結構中,保持學生的思維活力,避免因為機械性學習方式,降低學習效率[1]。
其二,形成學習體系。高中語文主要分為六個部分,包括現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古詩詞鑒賞閱讀、文學類閱讀、語言文字應用、作文。現代語文閱讀側重于篩選和整合信息,主要考查學生對閱讀文章的理解深度、解讀能力;文言文閱讀中側重于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解釋能力,對文言文的翻譯和含義的掌握能力;古詩詞鑒賞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古詩詞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以及環境、語言等表現手法的應用能力;文學類閱讀主要考查學生對語言藝術特點、人物分析的掌握能力,以及對文章主旨含義的歸納總結能力;語言文字應用及作文主要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文學積累。在了解語文主要學習內容及對應的能力價值后,需要學生結合思維導圖的方式形成六大思維導圖,分別串聯不同的知識點,從而形成學習體系,避免因為分散的學習而找不到學習的著力點,通過思維導圖重新梳理知識結構,有利于提高學習記憶并促使思維能力[2]。
其三,強化學習意識,在語文高考復習教學中,學生的心態尤為重要,一些學生會因為學習的壓力而感到焦慮,不知道該怎么學習,沒有學習的動力。為解決這一問題,使學生“沉浸”在語文的高考復習學習中,可應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強化高中生的學習意識,激發其對復習學習的興趣,教師通過教學引導、教學評價等方式,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到自己的學習狀態,并制訂有效的學習計劃,在這一環節中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自己的學習找到“動因”。同時,教師可通過拓展教學的方式,為學生換一個學習思路,激發學習活力,提升其學習主動性,使學生在拓展內容中探索與教學內容的聯系,增強學生的觀察、總結能力。另外,將思維導圖教學方式應用于高考語文復習中,使學生清晰知識脈絡,通過繪制個性化思維導圖的方式明確學習重點,結合詞匯聯想、重點問題等內容規劃語文高考復習計劃,使高考語文復習更加清晰明確,并在建立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做到溫故而知新,養成良好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在制訂學習計劃的同時,規劃時間,有序開展語文高考內容的復習,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思維合理規劃學習時間、強化學習意識。
二、思維導圖在高考語文復習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應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結構
詩歌鑒賞是高考語文復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將以古典詩歌鑒賞為例,應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結構,突出教學重點,深化教學意義,提升教學質量。
首先建立古典詩歌鑒賞知識體系的一個分支,以思想內容將古典詩歌鑒賞分為14類,包括愛情詩、諷刺詩、哲理詩、送別詩、記游詩、邊塞詩、詠史詩、詠物詩、詠懷詩、懷古詩、田園詩、題畫詩、閨怨詩、無題詩,再結合這十四類不同內容的詩完成下一分支的總結。譬如:在整理邊塞詩的過程中通過內容、風格、代表詩人、代表作品等幾個模塊進行整理,邊塞詩其內容主要描寫邊塞風光、邊疆將士的生活,其風格雄渾、磅礴、浪漫、悲壯、豪放、瑰麗,代表詩人有高適、王之渙、岑參、王昌齡等,主要作品有高適的《燕歌行》、王之渙的《涼州詞》、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昌齡的《出塞》等,而后再進行細節補充。或是在田園詩中,其內容主要是山水田園生活,其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多透露出隱逸思想、抒發閑適心態,代表詩人陶淵明、孟浩然等,主要作品《歸園田居》《過故人莊》等[3]。
其次以詩歌思想感情進行梳理結構,在高中語文古典詩歌的學習中,將思想感情進行劃分,可分為5類,包括:憂國傷時、建功報國、思鄉懷人、生活雜感、長亭送別。而后教師引導學生梳理不同思想感情的古詩分類。譬如:在思鄉懷人中分為四個部分,一是思念親友,例如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二是羈旅愁思,例如溫庭筠《商山早行》;三是邊關思鄉,例如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四是閨中懷人,例如王昌齡《閨怨》。或是在生活雜感中將其分為五個部分:寄情山水,例如王維《山居秋暝》;仕途失意的苦悶,例如白居易《琵琶行》;青春易逝的傷感,例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告慰平生的喜悅,例如杜甫《春夜喜雨》;借古諷今的情懷,例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最后在思維導圖中整理常見習題,以及對古詩詞的把握角度,古詩詞一般是通過創造意境來傳遞情感,所以在分析情感表達的時候離不開意境表達,從人、事、物、景、情、理等幾個角度進行分析。同時總結常見問題,譬如“請歸納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情感內容,并分析詩人如何表達思想感情”,學生在作答時,首先要通過對詩的解讀回答對詩內容的理解,逐句分析、逐句理解,而后通過表達的內容分析屬于哪種思想情感古詩歌[4]。
(二)應用思維導圖,強化自主思考
在近些年的高考內容中不難發現,無論是考查內容,還是考查形式都趨于創新,強調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將思維導圖應用在高考復習的教學中有助于學生在短時間內鍛煉思維能力,能夠自主思考。在學習時能夠系統分析并總結,找到學習中的側重點,因此在應用思維導圖的學習過程中既能夠濃縮大量的知識性資料,又能夠釋放大量數據,從而提升長時記憶、提升學習效率。同時引導學生以點帶線、以線帶面,構建立體的知識結構、思維空間,以自己的思維方式精心構建知識體系,消化語文知識。高考生的學習時間緊張,必須以高效的學習方式開展學習,最大程度節約備考時間,幫助學生建立思維的框架模式,使學生自主面對靈活多變的考試內容。
例如:在現代文閱讀復習部分,掌握常見的題型,引導學生形成自主思維意識。在學生完成現代文閱讀的過程中需要掌握以下內容,并結合自己的思維方式、語言表達習慣建立思維導圖,將已有的知識體系轉化為具有自身個性的知識體系。譬如:總結現代文閱讀中某一句話在文中的作用,可通過以下幾點進行分析,其一,如果是文首段落、語句,其作用包含開篇點題、為下文作鋪墊、設置懸念、照應題目、埋下伏筆、總領全文、渲染氣氛等,結合文意具體分析。其二,如果是文中段落、語句,其作用包含承上啟下、呼應前文、總領下文、總結上文等作用。其三,如果是文末段落、語句,其作用包含點明中心、畫龍點睛、升華感情、照應開頭、深化主題等作用。若是考查分析運用什么修辭方式,應用該修辭方式有什么好處,則需要通過分析文本確認修辭手法,并結合文章情感分析修辭作用,譬如比喻、擬人修辭手法一般是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什么樣的人物;排比修辭手法一般是加強語氣,點明主旨起強化作用;設問修辭一般是引起讀者怎樣的思考[5]。
在現代文閱讀考查中,通常會考查學生對文首段落、文中段落、文末段落的理解。在文首段的理解中,可以從渲染氣氛、設置懸念、埋下伏筆、開篇點題、開門見山、為下文作鋪墊等角度分析。在文中段的理解中,可以從總結上文、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等角度分析。在文末段的理解中,可從畫龍點睛、敘述結束、引起共鳴、照應開頭、深化主題、點明中心等角度分析。另外,對景物描寫的作用分析,可從交代背景、豐富文章內容、表現主題、渲染氣氛、推動情節、奠定感情基調、借景抒情等幾方面分析。引用故事、典故等作用,可從豐富文章內容、避免平鋪直敘、增加文學色彩、襯托文章內容等角度分析。在思維導圖等應用中以基礎內容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能夠抽絲剝繭解答創新性問題,靈活應用所學知識[6]。
(三)應用思維導圖,加強長時記憶
高中語文作為高中基礎學科,在高考復習環節中應體現教學內容的全面性和層次性。學生在復習高中語文的時候,既要從宏觀角度整合高中語文內容,也要從微觀上將語文知識拆分不同的知識點,提高復習的效率,握住核心知識。思維導圖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方式,通過學習內容、分析知識點構成、總結知識體系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在分析、整理、構圖的過程中,加強長時記憶。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是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結合良好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融入復習的環節中,利用思維導圖無限的延展性,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語文內容的思維意識,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思維導圖的應用,一方面實現了高效復習的目的,另一方面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拓寬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高考語文的問題涉及的范圍和內容非常寬泛,學生需要在復習中細致、讓人認真,拓展自己的知識面,能夠更好面對高考[7]。
例如:在寫作部分的復習中,利用思維導圖明確寫作思維,教師也可通過學生思維導圖的反饋幫助學生更好地安排文章段落和章節,使學生的寫作主題更加鮮明、文意結構更加嚴謹。以議論文的思維導圖構建為例,要明確議論文分為思辨性議論文、解說性議論文、證明性議論文。以及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模式:譬如總分式,先提出論點,明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看法,而后進行分析、論證,最后得出結論;并列式是指論述部分是由并列的幾個分論點的論述組成的,先提出總論點,然后并列地從幾個方面分別對總論點進行論述;歸納式,首先會說明總論點,而后進行歸納得出總論點,一般情況下不會將該結構應用于整篇議論文中,會與其他形式結合使用;證明式,在證明式結構中需要先提出總論點,然后進行事實論證。不論是哪種結構都需要根據具體想要表達的內容進行融合,靈活變通。將思維導圖應用到這部分的語文高考復習內容中,使學生明確不同文體的寫作技巧,同時引導學生創新立意,創新寫作,將自身的思維主動性融入寫作內容中。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考語文復習教學中,通過思維導圖層層分析知識結構,將學習內容分解、整合、總結,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由面形成學習體系,在逐層的學習積累中,提升長時記憶,理解不同模塊的內容。因此在高考語文復習中應以思維導圖的角度構建高效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黃增霞.利用網絡媒體資源助推高考語文小說復習:以《啥是佩奇》為例[J].課堂內外·教師版(中等教育),2020(4):54-55.
[2]鄧嬌妹.思維導圖在高考藝術生語文備考中的應用:以詩歌鑒賞專題復習為例[J].文淵(高中版),2019(10):257.
[3]李江.高職高考語文復習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踐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20(7):197.
[4]夏維勝.抓審題 明方向 求正解:談語文高考復習中的審題指導[J].文淵(中學版),2020(5):730.
[5]項香女.依據循理問道:浙江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的命題和復習[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1(10):61-64.
[6]鄭紅蕾.聚焦素養為亮點 守正創新有變化:2020年高考語文浙江卷古代詩歌鑒賞題的特點及對復習教學的啟示[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20(10):54-57.
[7]梁衛衛.以生為主、以師為輔:論高三語文復習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2020(4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