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艷茹 王文雪
摘 要 結合教學中的實踐經驗,探討在教學中進行勞動教育對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幫助以及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性,闡述教師在生物學教學中進行勞動教育的基本策略,以期為一線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提供實踐經驗。
關鍵詞 核心素養 生物學教學 勞動教育 綜合素質 實踐經驗
中圖分類號 G633. 91 文獻標志碼 B
勞動教育,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塑造勞動觀念、強化勞動意識、獲取勞動技能、認識勞動價值。然而目前中小學教育階段,普遍出現學生用于勞動時間較少、勞動形式單一的現象,導致他們勞動意識日益淡薄,缺失相關勞動技能。鑒于此,教育部2020年7月提出,中小學應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教育功能,將勞動教育與日常的學科教學融合,在教學中滲透勞動觀念,潛移默化之下,學生將逐漸習慣勞動、熟悉勞動,從而擺脫不會勞動、不尊重勞動的現狀。勞動教育不應局限于打掃衛生、洗衣做飯等單一形式,勞動教育形式應當多元化,比如課堂上動手制作模型、參與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等。生物學科是一門與人們生活與實踐息息相關的學科,因此,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有利于學生理解生產實踐,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并加以實踐的課題。
1 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原因
1.1 提高綜合素養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育人功能不僅體現在傳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上,更重要的是助其形成健全人格以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而學科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與提升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在生物學科教學中養成勞動觀念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必然要求。
1.2 實現學科教學目標的重要方法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高中生物學教學需要達成的核心素養之一,勞動教育不意味著學生一定要走出課堂,在教學中可讓學生付出勞動、滲透勞動教育。如生物學教材在“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中編排了制作真核細胞的三維結構的探究實踐,教師通過安排學生制作模型并互相欣賞成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達成了熟知細胞核結構的學習目標,又在動手勞動中獲得成就感,將理論具體化。
1.3 解決社會生產實踐問題的需要
學生能將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識,但學生往往是課本知識學得好,需要應用于實踐時,卻無從下手。因此,在生物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勞動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學習物質跨膜運輸后,學生可以根據這部分知識解決為什么要合理施肥等問題;學習光合作用后,能夠從生產實際的角度提出提高作物產量的舉措。科學知識的最終歸宿是應用于生產實踐,這也要求在教學中跳出課本知識的局限,從生產實踐出發,讓學生在“學中做”,從“做中學”。
1.4 促進學生個人成長的需要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僅要接受科學文化知識的洗禮,同時也要接受德育、體育、美育以及勞育的熏陶。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意志品質和品德修為得到錘煉,身體更加強健。他們通過各種感官去感知世界、接觸世界,視野得以拓寬。
2 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具體措施
2.1 深挖科學史,樹立正確勞動觀
生物學是一個發展中的學科,科學知識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坎坷的過程,許多真理是無數科學家在一遍又一遍的勞動實踐中生成的智慧結晶,因此科學家們探索真理的科學史材料可以作為教學中進行勞動教育的良好素材。例如,在學習“孟德爾遺傳規律”時,教師可以通過介紹孟德爾當時的背景及其在修道院花園的工作,使學生認識到辛勤勞動對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勞動楷模袁隆平院士,為了“禾下乘涼夢”,幾十年都在田里勞作,從不間斷,耄耋之年仍然在田間追夢,還完成了將灘涂之地改造成水稻種植的綠洲的壯舉,一次又一次擴大水稻種植范圍,解決了糧食產量低的問題,讓國人擺脫饑餓。通過對科學史的挖掘拓展,讓學生明確正是由于科學家的辛勤勞動和探索,才一步步推動了生物科學的快速發展。從科學家身上,既要學習他們辛勤勞作的勞動品格,更要學習他們勤于探索的勞動精神和為科學獻身的社會責任感。
2.2 聯系生產實際,增強科學勞動意識
通過將生物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增強學生的科學勞動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勞動生產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學習優秀農業文化的同時,體驗中國農業文化的廣度和深度。例如,教師在講授“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水稻種子的儲存條件、如何保證更高產量等實踐問題進行討論;教師還可以結合本地生產資源,如筆者在教學中結合本地的“火龍果基地”讓學生思考基地夜晚仍舊亮燈光照的原因以及選擇光質的原因;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中“探究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的探究實踐,讓學生體驗在勞動中獲得科學知識的成就感,從而明確學習科學知識的價值,培養他們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2.3 開展實驗教學,在勞動中收獲成果和提升技能
生物學課程是一門實驗性學科,教材中有很多實驗可以讓學生在勞動中獲得知識,收獲成果。在“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中”,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制作泡菜,讓學生體驗制作泡菜的艱辛,使學生既能從勞動中熟悉泡菜制作的步驟,獲得生物學知識,又能收獲泡菜,親自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在探究“酵母細胞呼吸方式”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目的思考如何設計實驗裝置,再根據方案進行組裝實驗裝置,提高勞動技能;在學生的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對實驗結果有何影響,并討論解決方案,以獲得更準確的實驗結果。
2.4 開展研究性學習,激發勞動熱情
生物學的研究性學習使學習方式更加靈活,能夠有效拓展生物學的學習空間,為生物學學習與勞動教育緊密結合提供更大的便利。例如,教師布置任務“研究缺素培養對某種植物生長的影響”,學生可以選擇喜歡的植物進行種植,隨后分成不同的組,用缺乏不同元素的營養液處理,并與完全培養液培養的蔬菜進行對比,比較蔬菜生長過程中的情況。此過程中,學生會發現缺素培養會影響幼苗的莖稈粗細、葉片顏色和結實率等,從而自行得出各種元素的作用。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不僅深刻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步驟,還在獲取科學知識的同時與勞動教育緊密結合,深刻體會勞動的新內涵,養成熱愛勞動的觀念。
2.5 開設實踐社團,體驗勞動的快樂
通過參加實踐社團,學生可以學習相關的生物學知識,體驗勞動的樂趣,理解勞動創造美的真諦。植物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但是學生對其了解較少,對各種各樣的植物難免有好奇。生物學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植物的興趣,開設植物科普類的社團,帶領學生了解校園植物,進行各種拓展實踐活動。如給植物掛牌、制作植物標本以及制作葉脈書簽等等,真正實現寓教于樂。學生在參加社團活動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將課本知識應用到了實際的勞動中,從制作標本、掛牌等活動中體驗了勞動的艱辛,獲得制作成果,形成了有勞動才有收獲的觀念。學生可以在校園文化藝術節上,向全校師生展示優秀作品,分享勞動成果,從勞動中獲得榮譽感。
綜上所述,勞動教育與生物學的融合是落實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生物學教學改革的重要趨勢。如何提高勞動教育與生物學融合的有效性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問題。生物教師應積極探索、挖掘生物學教學中蘊含的勞動教育的內容,并在課堂教學中探索將勞動教育融入生物教學的多種途徑,在達成勞動教育的同時,落實生物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陳秋來.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勞動教育的實施[J].教學與管理,2021 (04):54-56.
[2]鄭曉花.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勞動教育的實施策略[J].中學生物學,2021,37 (06):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