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莉 藍鑫 蔣余蕓 許多



摘要:“新工科”是在新經濟、新產業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教育新模式,在理論和實踐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將學生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工程意識、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滲透到高校工科教育各個方面,堅持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高校工科教育的重要使命。作為工科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共同承擔著思政育人的責任和義務。高校工作者必須準確把握實踐教學的特點和教書育人的規律,在實踐課程中兼顧傳授知識和價值引領兩個教學職能。針對港航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中課程思政的建設現狀和存在問題,同濟大學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在新工科建設要求指導下,對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中的基礎必修類課程和進階類課程進行了思政總體設計,解讀了港航專業培養方案中蘊涵的課程思政內涵,細化和提煉了實踐教學環節中的思政元素,構建了實踐教學中的思政教學體系和多層次育人效果量化評價體系。結合培養計劃和新工科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具體案例展開分析與討論,對港航專業實踐教學中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工科;實踐教學;思政教育;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3)01-0127-09
“新工科”是在新形式、新背景下教育改革的重大戰略選擇,是教育發展的新思維、新方式。其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戰略型、創新性、系統化、開放式的特征[1]。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了重要講話:“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2]近年來,多位高校教師已開展了在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探索,如吳晶晶[3]通過在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融入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激發了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為國奮斗熱情,并樹立學生規則規范意識,培養了學生工匠精神;徐波[4]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水利工程專業教學中,實現了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引領相結合的課程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水利工程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的同時,思想政治理論也有所提升。可見,為更深入地推進新工科建設中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的重要論述,真正在培養專業素養、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上狠下功夫,專業課程教學必須與思政建設同向同行。
實踐教學是工程專業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的關鍵一環。實踐教學體系以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為目標,以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為核心,并具有體驗性好、應用性強,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和合作精神的優點。在新工科背景下,將港航專業實踐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抓好實踐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從而更有效地發揮專業課程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新工科教育中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中心環節。深入挖掘專業實踐教學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學中融入天下意識、家國情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專業素養、工匠精神、工程思維、創新能力、人文情懷等元素,使思政教育和實踐課程教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思政教育潤物無聲的特點,從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專業工程師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培養家國情懷,樹立獻身工程事業的信念,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基本理論與實踐行動相統一、教書與育人相統一,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是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實踐教學的應有之義和必由之路[5]。
據此,針對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同濟大學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以下簡稱港航專業)在新工科建設要求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以價值為導向,對專業實踐教學課程思政進行總體設計,通過將實踐類課程分為基礎必修類和進階類,梳理和凝練其中的思政理念,結合培養計劃和新工科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具體案例展開分析與討論,將思政元素融入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考核體系及教學實踐中,對港航專業實踐教學中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港航專業實踐教學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港航專業實踐教學包括課程實驗、課程實習、獨立實驗課、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認識實習、生產與畢業實習等環節,構建了由實驗、實習和設計三大模塊組成的包括課程實驗、課程實習、課程設計、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五個部分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經過對實踐課程體系的調研,發現港航專業實踐教學在課程思政體系構建中存在以下兩個層面問題:
(1)思想認知層面,對課程思政教育重視程度不足。學校和學院導向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重智育輕德育、重學術輕思想政治工作、重科研輕課堂教學等現象[6]。師生對課程思政教育的認知普遍處于較低水平,未認識到實踐教學環節中課程思政的內涵、價值和意義,加上實踐教學中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兩個元素較突出,使挖掘其思政元素過程中存在視野局限性,導致思政元素在實踐教學體系中挖掘和提煉不足或缺失,甚至認為思政教育是脫離生活的空洞說教。港航專業實驗課程教學內容多、課時少,為避免對理論講解和演示的時間造成擠壓,教師往往著重講授專業知識,而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
(2)實際操作層面,課程思政過于形式化,很難有針對性展開。針對實踐教學環節系統性思政教育長期缺位、思政教學未成體系、方法還不夠成熟等現狀,大部分專業教師雖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思政教學理念的積累還不夠,思政理論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例如,在港航專業認識、生產實習課程中,盡管教師在教學時加入了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念引導內容,但鮮少從知識點出發,結合港航工程建設史、人物事跡、港航工程師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等角度,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思政元素。若只是為應付課程思政的要求而象征性地加入少量思政內容,沒有經過精心設計的課程思政便淪為了空洞說教,容易致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產生消極影響。由此可見,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教學“兩張皮”現象依然存在,通過課程知識傳授實現價值引導的育人理念還沒有完全統一起來,課程思政育人氛圍不濃[7]。
二、實踐教學環節的思政體系構建
理工科課堂思政教育應在傳授科學知識過程中借鑒隱性教育理念和原則,在不經意中實現教育功能,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8]。為實現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由學校、學院、專業、師生等各方形成發展共同體,同向同行,形成合力,發揮協同效應。針對實踐教學中思政教育現狀,港航專業實踐教學思政體系構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課程思政意識和素養
專業教師作為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傳播者,其思想素質狀況直接影響高校人才培養工作[9]。專業教師隊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從教師實際情況出發,以發展和辯證的眼光分析教師思政工作,精準把握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水平、特點和動態。在校、院、系定期召開的教學工作例會中,強化師風師德建設內容,鼓勵教師間加強交流和研討,努力建設一支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結構合理、業務能力強的高質量教師隊伍。同時,專業教師需重視和加強自身政治理論學習,只有自身思想素質過硬,才能更加深入和廣泛地挖掘實踐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才能切實推進思政育人與專業實踐教育有機融合,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潤物無聲地引導學生將個人成長與祖國前途命運緊密聯系。
(二)準確把握實踐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內涵
為推進實踐課程教學中思政育人進程,需明確課程思政目標,將相關思政元素融入專業實踐課程,以確定相對應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以培養專業素養與道德素養為目標,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得到思想認知的全面提升。在實踐教學設計過程中,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相結合,挖掘實踐課程中天下意識、家國情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專業素養、工匠精神、工程思維、創新能力、人文情懷等思政元素。
(三)構建合理的實踐教學課程評價體系
為保障實踐教學課程思政職能正確和有效發揮,必須構建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是課程設計中重要的一環,關系著課程的教學導向和教學效果。在實踐教學環節中,促使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相融合,融入專業素養和行為規范,確立合理的評價指標和方式,是課程教學主體性和主導性相統一的關鍵內容。通過倡導問題引領、自主學習、多維互動、科學評價的教學方式,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在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促進研究性專題教學和多樣化實踐教學相融合,結合線上線下協同育人新模式,形成理論主課堂、實踐大課堂、網絡新課堂一體貫通、無縫對接的立體育人平臺[10]。
三、港航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思政內涵
(一)港航專業培養方案中的課程思政解讀
港航專業實踐環節設置與專業畢業要求和培養目標緊密結合(圖1)。在架構層面,實踐環節設計遵循層層遞進原則。其中,基礎必修部分,工程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相融合,以幫助學生打好專業基礎;進階式部分,實踐形式更加靈活,通過多元學習模式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在內容編排上,各類型實踐學習與港航專業12條畢業要求相對應,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內化到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在教學中把專業技能知識應用與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增進學生社會責任和職業道德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二)實踐教學環節的思政內涵細化
實踐教學環節中基礎必修包括各門理論課所對應的實驗以及課程設計。例如,物理實驗、普化實驗、土木工程材料實驗、水力學實驗、鋼結構基本原理實驗、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實驗、土力學實驗、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設計、航道整治課程設計等,這些實驗及課程設計主要與實際結合緊密的理論課程相對應,引導學生夯實理論、重視技術、強化實踐和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運用。通過工程設計和實驗操作,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時,在教學中列舉典型的、先進的和前沿的工程案例,實現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專業認同感,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和前瞻意識。
基礎必修中還包括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如認識實習、工程實踐、專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是幫助學生架起由“學習知識”轉化為“運用知識”的“橋梁”,是引領學生更加全面認識本專業的重要環節。高校教師應基于人才培養現狀,適時將思政元素融入實踐過程,從大方向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工程師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幫助學生樹立建設祖國、振興民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觀、運動觀、矛盾觀、發展觀和方法論來看待工程中的復雜問題,培養學生利用多學科交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港航專業培養方案中還設置了多種進階式的課外實踐活動,貫穿本科生培養整個階段。本科生新生導師制主要通過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培養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展潛能,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學校專業導師制可以為高年級本科生創造與專業教師共同完成項目的機會,鼓勵學生參加本學院及外學院導師指導的“三進”(進實驗室、進課題組、進科研項目)和學科競賽活動,以及SITP等各類創新活動。此外,豐富多彩的校企聯合創新項目、國際導師項目、創新創業能力拓展項目、公益活動、體育比賽等都為學生們提供了展現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在進階式實踐環節中,可實現對學生在思想、學業、專業、職業規劃等方面進行必要指導和引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術道德和誠信教育,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促進學生成長與成才,把立德樹人滲透到專業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和各環節。
(三)實踐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提煉
課程思政建設是通過深度挖掘課程內容及教學環節的育人功能,力求思政教育工作貫穿課程教學全過程,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實現立德樹人[11]。根據水利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總體要求,結合同濟大學港航專業特點,對不同類型實踐類代表課程進行思政元素梳理(表1),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港航專業實踐教學中。
(四) 實踐教學中思政育人效果評價系統建立
學生培養效果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首要標準。為此,港航專業探索建立了基于工程認證的實踐教學中思政育人效果評價系統。課程思政目標達成情況評價以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方式進行。其中,定量評價依托教學管理系統,根據不同考核方式對應的不同思政目標點進行得分,依據不同考核方式與比例,按照權重計算思政目標達成度;定性評價主要通過學生自評問卷調查,結合學校學院督導評價、學生教學質量座談實現。
實踐教學課程育人評價采用5分制計分方式,每個達成目標根據培養方案設置了基準值和期望值。其中,教師評價主要采用定量評價方式,學生評價主要采用調查問卷及座談等定性評價方式。如圖2所示,雷達圖中八邊形的每個頂點各代表一種思政育人達成目標,不同顏色代表不同評價對象。以圖中的G1為例,該目標的評價基準值為1分,期望值為2.5分;教師評價值為3.5,略高于期望值;學生評價為4分,達到了預期的期望值。
四、實踐教學中思政教育案例分析
高校教師要基于人才培養特色、針對實踐類課程的特點找到思政教育同實踐教學的結合點,從多個維度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實踐教學中,以學生成才為中心,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12]。以下分別選取基礎必修類和進階類實踐課程中的典型案例,就如何深度挖掘實踐類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課堂教學,闡述了港航專業實踐類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
(一)水力學實驗——打造工匠精神
水力學實驗作為港航實踐教學體系核心實驗課程,旨在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對實驗進行設計和分析,提升學生對水力學知識的運用能力,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實踐能力和工匠精神。同時,在教學中列舉典型的、先進的和前沿的工程案例,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一是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以水力學經典實驗演示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科研興趣,培養學生科技創新意識。例如:在進行水擊演示實驗時,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水擊爆發出的能量能否被利用、該如何利用,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二是突出團隊合作精神。組建實驗小組,組內自行分工協作,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與團隊協調能力。三是突出實踐能力與工匠精神。要求學生在課前根據理論課知識對實驗進行設計,在實驗中規范操作,認真記錄數據,即使實驗數據有明顯偏差,也不允許修改數據。要求學生分析錯誤原因,重新進行實驗獲取數據,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研究作風。四是突出社會責任。在講解流態實驗中的漩渦時,以塔科馬大橋坍塌事故和虎門大橋異常抖動為例,使學生認識到工程師的責任重大,工程設計中不能有半點馬虎,否則發生工程事故,后果將不堪設想。
(二)港航專業實習——建立專業自豪感和使命感
港航專業實習是一門設置在暑期的集中性實地教學課程,通過參觀相關單位、實地調研和考察相關工程,增加學生課程體驗,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對工程實例進行解析。例如,在調研錢塘江河段水工建筑物時,引導學生對兩岸設置的導堤、丁壩、順壩、擋潮閘等設施建設原因及用途進行分析,思考潮水漲落對工程施工和建成后結構物的影響,以及如何對不利因素進行處理等問題。增強實習的思辨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在專業素養得到強化的同時,堅定自己對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的選擇,奠定愛崗敬業認知基礎,提升專業認同感,進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專業學習中。另外,通過對典型工程地位的闡述,如洋山深水港、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等工程,對項目建設背景及建成后對經濟、軍事、技術等方面影響進行剖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水利工程師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樹立建設祖國、復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通過與行業杰出人才交流,讓學生了解前沿工程施工方法、經驗及技術,認識行業發展現狀、瓶頸及趨勢。通過學習頂尖人才的實踐經驗,在培養學生工程思維和前瞻意識的同時,完善學生對專業的整體認知和幫助學生職業規劃。
該實習課程主要根據實習日志、案例報告、課堂討論、實習報告等對學生進行成績評定。課程結束后,學生還需在教學管理系統上完成課程思政評價及調查問卷。以2017級30位參與實習的學生的課程成績、課程評價表及調查問卷作為課程思政評價依據(表2—表4)。根據結果情況反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實習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效果良好。
(三)創新創業能力拓展項目——培養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創新創業能力拓展項目作為進階式部分實踐課程,由導師指導,以實踐過程為中心,成果形式多樣。項目課程多以3~5人為1小組,旨在拓寬學生專業視野和鍛煉學生創新實踐能力,要求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并對其進行建模分析,能夠驗證設計方案并展開實踐,能夠合理選擇和使用現代工具,能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設計解決方案,同時具備與同行交流溝通的能力。在項目開題、立項、中期、結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科學研究或科技創新的全過程,培養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培養處理港航專業非技術因素的能力,即具備在項目方案設計中綜合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環境等因素的能力,需要了解并遵守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和職業道德規范,應具有辯證思維、協調管理能力,培養社會與責任、溝通與表達、個人與團隊等能力。
五、結語
為適應新產業、新經濟,服務國家戰略、滿足產業需求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發展新方向,必須積極和堅定不移地推進新工科建設。立德樹人是育人之本,是新工科教育的根本任務。課堂既是知識傳授的舞臺,更是價值引領的陣地,在港航實踐教學環節中要準確把握實踐教學特點和教書育人規律,對課程思政內容進行統籌設計,既要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更要強調正確價值觀的塑造,提高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寓價值觀引導于實踐教學之中,構建實踐教學中靈活完備的思政育人體系,將愛國主義情懷厚植于學生心中,以潤物無聲的形式實現立德樹人和培育有情懷、勇擔當、勤實踐、敢創新的新時代復合型水利工程人才。
參考文獻:
[1]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顧明遠.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J].中國教育學刊,2018(10):3.
[3]吳晶晶,曹國良,劉瑞祥,等.工科專業實踐教學環節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以單片機原理及應用課程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1(5):99-100.
[4]徐波.融合“課程思政”理念的水利工程專業課教學改革探索——評《水工建筑物》[J].灌溉排水學報,2021,40(4):160.
[5]唐華,江淼,王皓.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案例式教學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1):63-64.
[6]吳寶海,沈揚,徐冉.高校新工科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1):61-62,65.
[7]蔡小春,劉英翠,顧希垚,等.教學路徑的探索與實踐工科研究生培養中的課程思政[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9(10):7-13.
[8]丁曉莉,趙紅永.淺談如何在高校理工科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J].山西青年,2019(19):46.
[9]吳豪偉,于成文.理工科高校教師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探索與實踐[J].北京教育(高教),2014(4):37-39.
[10]沈齊英,居瑞軍,王騰,等.“新工科”背景下專業課教學中課程融思政的改革與實踐[J].當代化工研究,2019(17):79-81.
[11]王立晶,陳紅.理工科基礎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學方法探索[J].赤子,2019(14):103-104.
[12]盛英卓,蘭偉,張振興,等.高校實驗教學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實驗室科學,2020, 23(6):225-227.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port
and shipping special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FU Xiaoli, LAN Xin, JIANG Yuyun, XU Duo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P. R. China)
Abstract: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a new educational model that ari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conomy and new industry. In the cross spiral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it promote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meates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historical mission, 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ve spirit and craftsman spirit into every corner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nsists on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as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like theoretical teaching, bears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workers must accurately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law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 and take into account the two teaching functions of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guiding value in practical courses. Aiming 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port, waterway and coastal engineering major, Tongji Universitys port, waterway and coastal engineering major,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carries out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basic required courses and advanced courses in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It interpre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 in the training program for the major of port, waterway and coastal engineering, refin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construc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establishes a multi-leve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educational effect. Combined with the training plan and the basic task of cultivating emerging engineering talents,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specific cases is conducted,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port, waterway and coastal engineering.
Key words: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rt, waterway and coastal engineering
(責任編輯 崔守奎)
修回日期:2021-06-25
基金項目:2020年上海高校市級重點課程(0200104440);2021年上同濟大學思政課題-港航工程專業課程鏈開展課程思政的建設邏輯及方法(4250104078);2019年上海高校課程思政領航計劃“上海高校課程思政整體改革領航高校”港航工程課程思政建設領航團隊、領航課程《航道工程學》
作者簡介:付小莉(1979—),女,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水力學及流體力學計算教學研究,(E-mail)xlfu@tongj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