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摘要】《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版)》明確指出,義務教育課程以提高全體學生核心素養為宗旨,致力于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培養目標,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使得人人獲得良好的物理教育.為了實現這一基本理念,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作業設計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作業設計時,關注個體差異,著力發展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而核心素養是在物理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學生完成適量作業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初中物理分層作業設計的主要目的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自身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本文根據初中物理教材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設計,采用“課前作業”“課堂作業”“課后作業”“課外作業”四個模塊,結合教學實踐闡述如何分層設計作業,實現作業功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實現素養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初中物理;分層作業;核心素養
初中物理作業是物理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延續和補充,是反饋課堂教學成果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重要載體.因此,作業設計應指向核心素養的培養,體現教學、作業、評價的設計與實施,兼顧群體特點與個體差異,設計可供選擇的差異化作業,增強作業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教師應秉承“減量不減質”的原則精心設計作業.
1傳統物理作業存在的弊端
傳統物理作業不利于教師的因材施教和學生個性成長,不能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具體存在以下弊端:
1.1作業形式的單向性和單一性
傳統作業以班為單位,面向全體學生,作業都是老師提供,而不是學生自選,所有學生不論成績如何、學習能力如何,都布置相同的作業.“齊步走”“一刀切”的方式導致成績好的學生“吃不飽”,成績差的“吃不了”[1].同時,傳統的物理作業總是局限于書面作業,而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作業不必局限于書本作業.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某一個知識點設置問題,讓學生課外查閱資料進行解決;也可以布置一些趣味性、實踐性的課外作業,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能力.
1.2作業量多并且重復題型多
傳統作業往往搞題海戰術,讓學生做大量沒有新意、重復的題型,學生每天為做題而做題,疲于應付,導致成績好的學生沒有時間思考,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得不到鍛煉,達不到鞏固課堂知識的效果[2].成績差的學生由于完不成作業,而直接抄襲成績好的學生的作業,時間久了也就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整個班級抄襲作業成風,破壞了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
1.3作業脫離實際教學的需要
現實教學中,為了應付學校和上級單位的檢查,隨意選一些題目,甚至一些題目講解以后,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再讓學生寫到作業本上,這樣的作業看起來非常完美,讓人感覺學生知識掌握得也非常好.領導檢查作業時也會對這樣的作業大加贊揚.但實際上這樣的作業對教學起不到任何作用,學生在做無用功,浪費學生的時間和精力.
2分層設計的構建
分層作業是與統一要求的作業相對立的一種形式,內容與形式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類型的作業,讓學生有自主選擇作業的權利.而為了達到這樣效果,在設計作業時,應遵循最近發展區理論,在對學情深入了解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層次劃分,打破傳統作業觀念,正確定位作業功能,優化基礎性作業設計,同時注重作業的實踐性、探究性、創新性,實現提質增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1設計思路與原則
初中物理作業分層設計的整體思路:由于本學校處于城鄉結合部,來自縣城和各個鄉鎮的學生都有,同一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學困生”較多,有的連物理概念、公式都不能掌握,更不用說應運用公式、概念去解決一些疑難問題了.
根據初中物理教材特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如下分層原則:
(1)“學困生”降低難度,控制作業量,要求掌握基礎知識;中等水平的學生適度增加難度,鞏固課堂基礎知識;優等生減少作業量,增加作業難度[3].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在布置作業時秉承“減量不減質”的原則,控制作業的量和難度,采取分層的考評機制,使每個學生在做作業時都有所收獲,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分層設計的方向.盡量增加“趣味性”題目的比例,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優等生,課后作業多設置一些實踐性的題目,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驗能力和合作能力.課外作業設置一些開放性題目,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在設計作業時統籌安排作業時間、難度、類型,增強學生的自主選擇性、主觀能動性和動手能力.
2.2具體設計
在作業設計前,先把本班同學分層A(基礎較差)、B(基礎一般)、C(基礎較好)三個層次,做到心中有數(不在學生中公布),根據班級實際情況,把作業分成四個模塊,每個模塊按學生的學習情況在數量和難度上進行分層.
2.2.1課前作業
課前作業主要是在學習新課之前布置,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A層學生基礎較差,對他們要求能看懂預習的內容,試著完成課前設計的A類練習題,帶著問題去學習、聽課.B層次的學生要求初步理解和掌握預習內容,會利用公式、定理完成課前B類作業.C層次的學生能較好地掌握預習內容,能夠獨立完成課前作業的各類習題.這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新課學習之前都完成預期的學習目標.
2.2.2課堂作業
每節新課教學過程中穿插設計一些難易程度不同的題目,根據題目的難易程度選擇不同的學生進行作答.對于A層次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完成一些簡單的題目,每當學生完成作業后要給予積極的鼓勵,使他們感覺有成就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對于B、C層次的學生,在完成A類題目的基礎上適當的提高題目的難度,可以設計一些題型多樣化,題目與實際生活有聯系,并且有一定的難度的習題,使學生能更好地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
例如在學習“平面鏡成像”以后,課堂作業設計如下:
A類作業:
①=1*GB3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要想取得較好的實驗效果最好選擇在___________(選填“較亮”或者“較暗”)的環境中進行;實驗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由于___________.
②=2*GB3當把蠟燭靠近平面鏡時,蠟燭在平面鏡里的像將___________(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B類題作業:
①=1*GB3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
②=2*GB3平面鏡成像實驗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C類作業:
①=1*GB3大貨車和大巴車的擋風玻璃和小轎車的擋風玻璃有什么不同嗎?為什么?
②=2*GB3請三位學生到黑板上進行平面鏡成像作圖,讓其余學生注意觀察他們的作圖步驟.
通過以上設計,課堂上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完成不同層次的作業任務,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會產生成就感,使他們充滿學習的激情,增強學生的信心.
2.2.3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質量較高的課后作業可以較好地鞏固課堂所學的新課,課后作業要注意量和難度的分層,不能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在作業設置時應秉承“減量”不減質的原則.八年級的學生物理課外作業完成時間一般控制在15到25分鐘左右完成.A層次同學基礎較差,對于這類同學要控制作業的量,降低作業的難度,防止學生“吃不下”現象的發生,設計一些基礎性、趣味性較高的題目,讓這些學生在快樂中完成課后作業,會極大地增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 學習了“凸透鏡的焦距”后給學生布置作業:給你一盒火柴,兩塊焦距不同的凸透鏡,在陽光下聚焦,能否點燃兩個相同的火柴,哪一個先點燃呢?兩個凸透鏡在點燃火柴時,它們有什么不同?要求學生下課自己動手做實驗,這樣學生在動手實驗中完成了本題的學習,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增強了學習的興趣.
B層次學生,在班級處于中等水平,大部分學生可以很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在設計題目時,在保證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可以設計一些稍有難度的題目,讓他們既能掌握基礎知識,又能在自身基礎上,得到提高,在題目的數量讓要讓這些同學“吃飽吃好”.
例如如圖1,方框內兩透鏡的主光軸在同一直線上,根據透鏡對光的作用,請補充完整的透鏡符合.
C層次學生,在班級處于優秀,在設計題目時要防止“吃不飽”現象的發生.作業設計既要兼顧基礎,又要讓學生在創新、探究、拓展延伸等方面得到提升,使C層次學生既夯實了基礎又提高了能力.例如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后,讓學生課后利用易拉罐自制小孔成像儀,探究小孔成像的性質與什么因素有關,讓學生上課進行探討.
通過以上分層設計,A層次的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B層次的學生“跳一跳”可以跨入優秀的行列,C層次的學生在創新,探究能力方面獲得更大的提升,這樣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相應的提高.
2.2.4課外作業
初中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驗能力、動手能力,作者對課外作業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課外作業主要進行難度分層.
例如在學習“聲音的特性”以后,可以設計兩個課外作業:
①=1*GB3要求學生自己動手用長度、粗細不同的塑料管制作“排笛”,研究管樂器發聲的音調及其影響因素.
②=2*GB3完成課本迷你實驗室中的實驗,用幾根粗細不同的橡皮筋、一個紙盒、兩根木條制作“橡皮筋吉他”,研究“橡皮筋吉他”發聲的音調和它的影響因素.
上述兩個實驗,第二個難度大,需要學生考慮的問題多一些,每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任選一個,幾個學生一組進行制作討論,得出結論,同時,各小組之間相互討論,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在上課時檢查每組完成的情況,帶領學生共同探討這兩個實驗的操作過程,解決每小組實驗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3作業評價
學生作業評價要實現多元化,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不一樣,對于基礎差的學生要多給以鼓勵,及時肯定他們的進步,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對于B層次的同學,既要指出不足,又要指出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于C層次的同學,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學習更加嚴謹,細心,爭取更大的進步[4].
通過以上物理作業分層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
4結語
在國家“雙減”政策下,通過有效的分層作業設計,使作業更具有針對性,作業不再是學生的負擔.“減量不減質”是作者秉承的一貫原則,讓學生快樂學習,學有所獲是教師的根本目的.通過精心設計的作業,促進課堂教學,使作業和教學相輔相成;通過不同層次的作業設計,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在自己已有的基礎上,獲得更優的發展[5].
參考文獻:
[1]周芳.對初中物理作業分層設計的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16(80):141.
[2]高新宇,鄭衛峰.分層作業在初中物理中的應用——以“電功率”作業為例[J].中學理科園地,2021,17(01):72-73+76.
[3]王健.分層作業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探析[J].讀寫算,2020(17):134.
[4]馬文文.初中物理作業分層布置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09):109-110.
[5]潘碧霞.初中物理作業有效設計的幾點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