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弘
摘 要:小學語文課后練習內容豐富,教師需要有整合優化意識,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探究的機會,促進學科要素的落實。梳理練習內容、優化練習引導、強化練習互動、遷移練習設計,教師從不同角度展開思考和組織,促使學生順利進入訓練環節,并在深度學習交流中形成學科認知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后練習;語文要素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7-0246-03
語文課文后面都有練習題目,教師借助訓練組織落實語文要素,符合學生學科認知成長要求。課后練習關涉內容眾多,教師要注意梳理內容、優化引導、強化互動、遷移設計,給學生參與訓練學習創造良好條件,全面落實語文要素教學目標。課后練習對課文內容形成對應性,字詞、句式、朗讀、讀寫等,都屬于訓練內容范疇,教師要整合處理,傳授學法,注重驗收,讓學生在課后練習中成長學科綜合能力。
1.梳理練習內容,明確要素落實期待
課后練習內容設計沒有固定格式,教師需要有科學梳理的意識,對訓練內容做前期的研究,找出練習構建的基本依據,對相關內容做分類處理,以便為學法指導提供更多參數。
(1)篩選訓練內容
教師對教材文本做深度分析,歸結出訓練設計內容,以提升訓練設計契合性。學生閱讀文本內容時,大多關注的是情節和人物,一旦沒有這些要素,其思考點便會散亂起來。教師對學生閱讀思考特點有清晰判斷,給學生準備一些閱讀要求和目標,可以規劃清晰學習路線,為學生提供更直接的學習體驗。如教學《搭石》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對搭石特點、作用進行梳理性閱讀,對搭石背后折射的精神展開重點研討,設計課堂訓練任務:教材中有兩幅插圖,但都不是很清楚,不能完整呈現搭石的特點,結合閱讀理解,設計一幅插圖,最好有人物的介入,看誰設計更有特色。學生對插圖創作訓練任務比較有興趣,開始研究插圖構思,課堂訓練氣氛濃重起來。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搭石圖片,為學生提出一些設計建議。在展示環節,學生設計的插圖呈現了多元化特征,雖然有些插圖比較模糊,但其構建意識充分體現出來。教師設計插圖訓練任務是比較有創意的設計。學生閱讀文本后,對其中關涉內容有一定關注,教師要結合文本內容設計訓練任務,讓學生以更直觀手段呈現閱讀學習感知,這是比較有價值的訓練。學生要對搭石做觀察和研究,對搭石背后的故事有深度了解,這樣才能形成完整的學習認知。在這個操作過程中,關涉到多種語文要素的落實問題,閱讀、構思、習作、語感等,都能夠獲得歷練,教師需要有整合意識,對相關要素落實執行情況做理性檢測。
(2)突出語文要素
朗讀、背誦、識字、釋詞、抄寫、鑒賞等,都屬于練習內容范疇,教師要對這些練習內容進行對應處理,自然滲透語文要素落實意識,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成長。如教學《白鷺》時,這篇課文后面的練習題目有三個:其一是朗讀課文。說說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其二是課文第6~8自然段描繪了三幅優美的圖畫,請你為每幅畫起一個名字。其三是背誦課文。抄寫你喜歡的自然段。這三個訓練題目的設計,主要突出了朗讀和背誦,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只有一個閱讀問題,從內容設計情況能夠看出,誦讀、背誦、抄寫等,都是關注了課文經典語言的感知和體驗。其中難度系數最高的當然是背誦課文,學生要全文背誦課文,需要對文本內容做詳細分析,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展開記憶。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訓練時,要注重朗讀和背誦的指導,要求學生順利掌握相關內容。課文練習與文本主要內容形成關聯,從設計情況可以看出,培養學生誦讀能力是重點追求的目標。教師在學法上要作出一些指導,給學生創設訓練情境,促使訓練活動順利打開。課后練習以任務形式呈現出來,教師不能單純組織訓練,需要有學法指導,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順利進入訓練環節。
2.優化練習引導,促進要素落實進程
教師在課后練習引導時,要對訓練內容做深入解析,還要對語文要素滲透情況做科學評估,這樣才能科學調整訓練引導方案,給學生提供更多方法支持。
(1)優化訓練方案
優化訓練設計,能夠促進語文要素的順利落實,教師要做有主動優化的意識,為學生帶來更為貼近的指導,主動滲透語文要素,以提升其訓練品質。如教學《慈母情深》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梳理,對作者情感走向展開深度研究,教師還要推出訓練方案:深入閱讀文本內容,結合作者情感分析,寫一篇讀后感,圍繞母愛主題展開學習反思,準備參與班級集體展評活動。促使學生接受訓練任務,開始研讀教材內容,尋找適合的切點,設計讀后感觀點,圍繞主題進行具體設計,開始整體構思。教師要重點介紹讀后感寫法,推出一些樣文,要求學生觀摩學習,創作出有個性有特點的讀后感。在展示環節,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感知體驗呈現多元性,教師要對學生讀后感設計情況做專業點評,給學生帶來更多技術指導。大部分學生寫讀后感沒有太多難度,但寫作表現大多比較平庸,不是一味介紹文本內容,就是空講道理,對接比較差,教師要對學生讀后感表現有客觀判斷,針對性設計指導方案,為更多學生帶來一些技術幫助,為學生創造良好學習環境。讀后感是典型的習作內容,關涉語文要素眾多,閱讀、分析、思考、歸結、表達等要素的全面滲透,其訓練價值更為豐富。
(2)滲透語文要素
課后訓練內容設計大多帶有任務性,要求很直接,學生在理解上沒有問題,但執行上會打折扣,教師針對這些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多從思考角度、執行對應等方向作出引導,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啟示。優化練習引導,教師需要在學法上作出一些探索,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支持,讓學生在廣泛參與的基礎上形成學科認知基礎。在教學《將相和》時,教師要對課后練習內容進行整合處理,要求學生選擇其中一個小故事做集體講述操作:這篇課文由三個小故事組成,仔細閱讀文本內容,對故事進行全面梳理,運用生動的語言講述這些故事,我們要進行現場評價。學生聽說有故事會比賽活動,自然能夠引起高度重視,紛紛參與到活動之中。在具體準備階段,教師要利用多媒體播放評書片段,要求學生學習其講述的方式,做好學習滲透。課堂展示環節,學生踴躍報名,教師可以抽出一些學生參與故事講述活動,課堂學習氣氛被點燃。在評價階段,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評互評,對講述技巧做重點探索,學習交流進入佳境。教師設計故事會活動,用比賽的形式推開學習程序,符合學科目標追求,對培養學生表達、歸結、展示能力有重要幫助。講述故事需要關涉到多種語文要素的落實,教師從活動組織和操作方法運用方面做出設計和指導,其助學效果極為顯著。語文要素的落實,其操作途徑有很多,教師以故事講述為載體,推動訓練進程,符合學科教學基本要求。
3.強化練習互動,提升要素落實效度
課后練習中有不少合作性訓練任務,教師要抓住學生訓練心理展開對應組織,讓學生順利進入互動學習環節,在深入交流中達成學習共識。
(1)強化訓練合作
課堂互動是最為常見的學習形式,學生對互動對話性學習比較期待,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處理,設計一些互動方案,提出具體的學習目標,給學生帶來深度研學機會。學生之所以對互動學習有感覺,是因為互動可以讓學生借助集體智慧展開互補性學習,在主動探索學習中形成學習共識。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家庭教育現實,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辯論:你對這篇課文關涉到的家庭教育問題持什么觀點?贊同“媽媽”的做法,還是贊同“父親”的做法?結合自身家庭教育現實做觀點闡釋。引導學生開始熱議話題,自覺展開話題討論。教師要適時加入互動環節,對學生創意觀點進行點評,輔助學生順利完成辯論學習。教師設計訓練任務帶有傾向性,組織話題討論,這豐富了訓練形式,為學生順利啟動學科思維創造了條件。學生對話題辯論比較感興趣,在觀點闡釋過程中,需要對接教材內容,展開觀點構思,運用適合的語言進行表述,關涉到的語文要素眾多,其訓練價值更為豐富。學生有互動要求,教師針對學生學習期待展開具體設計,其適合性更高。
(2)落實語文要素
如“分角色朗讀”“交流討論訓練”“展示介紹訓練”等,都帶有一定的交互性,非常適合展開互動學習操作,教師要做好合作組織,確保這些訓練活動能夠順利推進。《落花生》課后練習設計中滲透了分角色朗讀內容,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具體操作時,要引導學生自行組成合作團隊,自行分配角色,對相關角色性格特點做分析,對角色身份做規范設計,準備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學生接受任務后,都能積極行動起來。教師要深入到學習團隊之中,對學生準備情況做監管,角色誦讀訓練順利展開。這篇課后練習中還有效練筆訓練任務,教師要先對任務進行解析,給出一些讀寫建議,要求學生展開自主操作,將練筆作品在小組內展示出來,小組成員做評價,選出小組佳作,引導學生在角色誦讀展示之后,對小練筆情況做交流。教師根據課文訓練推出角色誦讀和練筆交流活動,給學生提供了更多互動交流的機會。這些互動性訓練活動,能夠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思維,形成豐富學科認知,促進學生理解、表達、讀寫能力的成長,這無疑屬于語文要素的落實。
4.遷移練習設計,實現要素落實目標
(1)遷移訓練認知
教師設計訓練任務要貼近教材,還要關注語文要素的滲透和落實。語文要素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無處不在,教師要做好對接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遷移機會,讓學生在主動思考和研討中完成能力遷移訓練。如教學《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時,教師要為學生準備的訓練任務時:這篇課文運用了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將各種物體運動速度做解讀分析,尋找身邊熟悉的事物,采用相關說明方法展開說明,看誰觀察得更為細致,介紹得更為具體,能夠突出其特點。學生對說明方法應用比較有感覺,會自覺開始尋找適合的事物,并嘗試做說明介紹。教室布設、校園建筑、花園植物等,都成為學生重點關注的對象。教師要傾聽學生介紹和說明,對說明方法應用情況做評價,確保展示活動順利展開。教師為學生準備介紹身邊事物的訓練任務,這是典型的能力遷移設計。從學生介紹表現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設計是比較有針對性的,學生可以順利進入學習環節,在充分體驗中形成學科核心素養。遷移訓練設計沒有固定格式需要遵循,教師針對學生學習要求展開對應設計,成功激發學生學習思維,其研學效果逐漸呈現出來。
(2)內化語文要素
課后訓練中還有“閱讀鏈接”的內容,將一些關涉性閱讀片段展示出來,要求學生做對應閱讀積累,教師對此需要有科學的指導和規劃。練習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需要做出必要的調整,讓學生能夠建立豐富語文認知。在教學《桂花雨》這篇課文時,其課后訓練任務有多項閱讀方面的內容,要求學生對一些典型的段落進行重點鑒賞分析,體會其中的感情含義。學生對閱讀鑒賞訓練比較熟悉,但鑒賞角度比較單一,教師要針對學生訓練實際,推出延伸性訓練設計:閱讀文本,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說說喜歡的原因。學生拿到這個任務后,會開始積極閱讀操作,并自發進行交流討論,語言鑒賞活動順利啟動。如這樣的一段話:“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這個句子分明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段。將這里的桂花和家鄉的桂花相比較,突出了家鄉桂花的香氣更重,這是心理的作用,表達了對家鄉的情懷。教師針對學生閱讀實際,要求學生自行尋找喜歡的句子,然后說說喜歡的理由,大大降低了鑒賞的門檻,從學生鑒賞表現可以看出,教師的設計是比較適合的。學生能夠順利啟動閱讀思維,自然進入鑒賞環節,對文本內容和作者情感做對接分析,形成豐富的、嶄新的閱讀認知體驗。
綜上所述,課后練習內容繁雜,教師需要有研究意識,對這些練習內容進行整合處理,對練習引導方式做優化處理,對練習互動操作形式做創新處理,對練習遷移設計做拓展處理,讓學生從更多視角審視課后練習,對相關訓練經歷進行科學歸結,在訓練反思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課后練習與文本構成整體,教師要有觀照意識,結合文本內容展開訓練設計和組織,以順利形塑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田禾.例談基于單元語文要素的線上習作教學[J].語文天地,2020(36).
[2]梁艷莉.巧用課后練習 落實語文要素[J].名師在線,2020(22).
[3]劉小偉.論語文要素“支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師博覽,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