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丹
摘 ? 要: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快速興起及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深入應用,智慧課堂概念應運而生。相比傳統課堂,智慧課堂在智能技術的支持和助力下,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智慧的生成,教學理念更加先進、教學模式更加多樣。研究以促進智慧課堂的有效落地實施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梳理智慧課堂的理念、特征和作用等,對照分析智慧課堂教學在具體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探究實現智慧課堂理念和模式落地實施的有效策略,為提高智慧課堂應用效果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智慧課堂;教學實踐;解決策略;學生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4.2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3)03-0004-04
一、引言
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迅猛發展,并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催生出了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一系列概念。在教育領域,新興技術的深入應用促使教育教學系統中的各要素向智能化轉變,智慧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教育信息化深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在硬件設施和學校管理方面,數字校園建設正在向智慧校園建設邁進;在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方面,傳統課堂正在向智慧課堂轉變。相較于傳統課堂,智慧課堂在智能技術的支持和助力下,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智慧的生成,教學理念更先進前沿、教學模式更靈活多樣。然而,當前智慧課堂理念和模式的現實應用效果與理想狀態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深入分析智慧課堂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如何實現智慧課堂理念和模式有效落地實施,不僅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問題,而且對智慧課堂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智慧課堂的內涵
(一)智慧課堂的發展
通過對智慧課堂相關理論及其技術架構等的發展脈絡進行認真梳理和深入研究,我們發現,智慧課堂是隨著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不斷應用逐漸發展而來的。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更多的現實可能性,同時也適應和推動著現代課堂教學的理念更新和模式變革。伴隨著技術的升級迭代及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程度,我們可以將課堂教學劃分以下三個階段:
1.傳統課堂教學階段。雖然20世紀90年代及更早時期,電視等視聽技術逐漸興起,但未大規模應用于課堂教學,這一階段可以稱之為傳統課堂階段。傳統課堂教學缺乏技術支持,教師開展課堂教學依靠的主要工具是黑板、粉筆,以及掛圖、卡片、模型等。在教學方法上,以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為主。教師處于權威、主導地位,學生處于從屬地位,缺乏主動性。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學習資源十分有限,抽象問題難以具體化,不支持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2000年至2010年,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的發展,國家在中小學相繼實施“校校通”工程、“農遠工程”等項目,加快推動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迎來了信息化建設的大潮。這一時期屬于教育信息化1.0發展的起步應用階段,是現代課堂教學真正意義上的開始。教育工作者逐漸意識到傳統課堂的不足,在技術的支持下開始改進和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課堂教學理念和模式不斷充盈起來。課堂教學注重情境創設和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和視野。但這一階段多媒體等信息技術作為主要演示工具,處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初級形式和最低層次。
3.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階段。2010年以來,國家相繼印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等文件,提出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全面深度融合。2018年,教育部又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標志著我國教育信息化從1.0階段邁入2.0階段,融合創新、智能引領是其主要特征。這一階段,傳感、觸控、交互等技術快速發展,數字學習資源極大豐富,教學手段更加多元,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創新精神、思維能力、協作意識等綜合素養的培養。課堂教學呈現出靈活、多樣、高效等特點,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
信息技術與教學由整合到融合,雖然一字之差,反映的則是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從形式上的簡單機械結合上升到了理念與內容上的合體交融。
當前,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及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教學系統各要素更加智能化,使得師生在任何時空和場景下均可以即時互動,并獲取精準的學習資源和工具來解決復雜問題。智慧課堂正是順應智能技術的發展而來,是先進教育理念和智能技術結合下的產物,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新階段、新形態。
(二)智慧課堂的概念
對于智慧課堂概念的界定,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和理解,目前學術界尚無統一定義。東北師范大學唐燁偉將智慧課堂定義為: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通過變革教學方式方法將技術融入課堂中,構建個性化、智能化、數字化的課堂學習環境,從而有效促進智慧能力培養的新型課堂。華南師范大學趙培培認為,智慧課堂是以智慧化教學環境的構建為基礎,以培養學生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為目標,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學習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創新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學習方式與教學評價方式的新型課堂。三江學院劉邦奇則認為,智慧課堂是依據建構主義理論,運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的,支持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應用的智能、高效的課堂。
結合以上觀點和自身認識,我們可以得出以下認知:智慧課堂包含智能環境和創新教學模式兩方面。其中,智能環境是基礎,其內核是智能技術;創新教學模式是在智能技術催化下對現有教學模式的變革。智慧課堂具備以下功能和特點:
1.學習軌跡實時跟蹤。通過傳感技術和學習分析技術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實時感知和全程記錄,幫助教師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2.學情學況精準記錄。基于大數據技術實現對學生學習數據的收集,深度挖掘分析學生的思維習慣、行為特點、愛好傾向等,幫助教師精準掌握學情。
3.資源工具智能推送。結合大數據分析得到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需要自動推送適合學生學情的資源和工具,實現針對性輔導和個性化學習。
4.交流互動靈活多樣。師生、生生之間均可借助智能終端進行課內、課外的無縫溝通,打破時空對交流互動的限制,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
5.評價反饋動態多元。根據對學習軌跡的動態記錄和深度分析,智慧課堂基于大數據實現了傳統評價從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從結果評價到過程評價、從單一評價到多元評價、從靜態評價到動態評價、從淺層次評價到深度評價的轉變,使得對學生的評價維度更加多元、評價指標更加科學。
三、現狀與問題
本研究依托河北省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交流活動,對近三年來全省征集的248個信息化教學創新案例中利用智慧課堂進行教學的32節課堂實錄進行觀察分析。觀察視角主要為教師如何利用技術手段支持課堂教學,技術手段運用是否恰當、有效,以及學生的課堂參與和反映情況。通過分析研究發現,當前教師在利用智慧課堂進行具體的教學實踐時存在著以下幾種情況或問題:
(一)技術應用形式化,存在“點綴”和“濫用”兩種極端現象
觀察發現,有些教師對技術的運用停留在“點綴”層面,淺嘗輒止、輕輕帶過、應付了事,滿足于“你看我會”“你看我有”“你看我用了”的現狀。而有的教師則恰好相反,在一堂課中多次大量運用技術,什么技術新鮮時髦用什么,整節課形式過于花哨,讓人眼花繚亂,造成技術的“堆砌”“濫用”,嚴重分散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注意力。在這兩種極端情況下,教師對技術的運用刻意、生硬,帶有表演甚至作秀、炫技的性質,明顯存在著為用而用、為展示而用、為獲獎而用的痕跡。同時,關注形式大于內容,造成本末倒置,技術的作用和價值因為這種歪曲的目的性而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二)技術運用缺乏學習者視角,未能與教學內容和學情有效適配
許多教師以自身視角或評委視角來運用技術,即以“我想用”“我想展示給評委看”作為主要動機來決定課堂使用哪些技術手段,而不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情來進行選擇,這同樣會讓技術的運用顯得膚淺、生硬,缺乏與學科內容和學情的有效融合。這種情況下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充分調動,造成學生“不配合”“不買賬”的尷尬局面,難以和教師產生共鳴。比如,頗受小學教師歡迎并被大量采用的希沃課堂平臺中的“趣味分類”“知識配對”等課堂互動小游戲,配以活潑喧囂的音樂和“答對了!”“你真棒!”等積極的反饋詞,被高中教師在課堂中反復使用就顯得不合時宜。
(三)技術運用模式化,缺乏結合教師個性和學科特點的個性化運用和創新
隨著信息技術的大量普及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逐年提升,多數教師都能夠熟練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自制或引用外部微課,利用投屏展示學生練習以及游戲答題活躍課堂氣氛等技術手段。信息手段的運用越來越趨于模式化、同質化,缺乏亮點和創意,教師的個性特征和學科特點沒有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得到充分體現。
四、改進方向與路徑
開展智慧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端正思想態度,始終堅持從教學實際需求出發選用技術手段和教學方法,做到“不唯己、不唯名,只唯實”,以切實發揮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和價值。
(一)堅持適度、有效原則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選用信息技術手段時,必須要把握好尺度,堅持適度、有效的原則。在信息技術出現的時間點和運用時長上做到“適時”,這就要求我們在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巧妙設計教學環節的基礎上,找準信息技術切入的最佳時機;在信息技術的呈現數量上做到“適度”,不搞技術泛濫,不喧賓奪主影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思考和學習,不因為過多的技術運用而分散學生有限的注意力;在信息技術的呈現方式上做到“適需”,根據教學實際需要選用適合的技術手段,不追求花哨效果,不利用新奇時髦吸引眼球。充分發揮技術手段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加深理解、引導觀察實驗、觸發深度思考等方面的作用,真正做到有效應用。
(二)堅持學生導向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手段都要圍繞學生這個中心展開,以為學生服務為目的。因此,在開展智慧課堂教學時,一定要站在學生視角,服務于學生。這就要求我們在選用信息技術手段支持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興趣愛好和接受程度等。教師可以反復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怎樣利用信息手段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怎樣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怎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堅持內容導向
在課堂教學中,學習內容是根本,信息技術始終是輔助手段。因此,無論進行何種形式的創新教學,教師都要重點關注教學內容的落實。智慧課堂教學也不例外,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的組織和編排,而技術手段的作用和優勢則是通過改變內容的表達和傳播方式,使一些枯燥乏味或抽象難懂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形象、更富有吸引力。教師只有明確理解這一點,才能夠讓技術手段發揮它該有的作用,而不是讓形式大于內容。
(四)堅持目標和問題導向
堅持目標和問題導向,就是要錨定教學目標,解決重難點問題。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方向和最終歸宿,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圍繞教學目標的達成來展開,信息技術的選用也一樣。脫離目標和問題來選擇和使用技術手段,必然會導致信息技術運用不恰當、沒效果。因此,課堂教學要始終瞄準目標,并通過一連串的情境創設、設問追問等環節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理解和解決重點難問題,在這個基礎上,信息技術手段方能真正與教學實現深度融合。
五、結語
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和蓬勃發展,智慧課堂的軟硬件條件將會更加先進,技術的應用場景將會更加豐富,與智慧課堂相適應的新型教學模式也將會更加多樣。因此,對智慧課堂相關理論和實踐的研究還需要深入挖掘、持續完善。同時,幫助一線教師和教研人員解決當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問題,充分發揮技術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催化劑作用,能有力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邦奇.“互聯網+”時代智慧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
[2]唐燁偉,龐敬文,鐘紹春,王 ? 偉.信息技術環境下智慧課堂構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11).
[3]趙培培.智慧課堂:優化與創新傳統課堂[J].教育現代化,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