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視域中“生態文明”概念爭議及其疏解??

2023-06-01 13:29:02郭昭君
克拉瑪依學刊 2023年1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

摘 要: “生態文明”概念源自生態環境問題凸顯,歷經了生態意識覺醒以及工業文明反思的過程。在其提出與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諸多學術分歧和爭議。立足于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視域,“生態文明”概念所旨向的是人與自然辯證統一關系的自然觀、以勞動為中介紐帶的人的自然化與自然人化統一的實踐觀以及最終實現人的勞動解放、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將“生態文明”概念放至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脈絡中來看,它既具有歷史現實性同時也具有理想指向性,并因其現實實踐性使得學界對其所存在的爭議得到了統一。

關鍵詞: 生態文明;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視域

中圖分類號:A811;X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3.01.06

生態環境不僅是保護環境的問題,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和社會民生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則關系著人民的福祉、民族的未來。[1]當前,生態文明概念已然成為中國應對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核心。[2]然而,學界關于“生態文明”概念在對其進行廣泛討論的同時,由于研究視角和理論邏輯各異,到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甚至還存在著分歧。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的生態化,其價值目標是人類中心主義[3]。也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是人類新型文明形態,應走出人類中心主義[4]。有學者堅持認為,“生態文明”是依附于社會其他文明形式的一種文明要素,也有學者堅持認為,“生態文明”與其他社會文明形式相獨立同時又是不可分割、互相滲透的一種文明形態(形式)??梢哉f,“生態文明”概念是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和建設實踐中不可回避的元問題,[5]對“生態文明”概念進行厘清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學術任務。因此,本文將首先從“生態文明”概念的發展脈絡入手,進而梳理出當前學界關于“生態文明”概念的幾種代表性爭議的焦點,最終試圖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學界存在的爭議進行疏解。

一、“生態文明”概念的提出與發展

(一)生態環境意識:“生態文明”概念的萌芽

自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進步促成了工業化。但在巨大的物質財富被創造出來的同時也造成了資源的迅速枯竭和環境的惡化,進而直接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一些思想家開始意識到生態環境問題對人類自身發展的重要性。1923年德國哲學家阿爾貝特·施韋澤發表了《文明的哲學》,提出了“敬畏一切生命”的生態哲學思想。在他看來,人類沒有任何權利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剝奪或殘害任何生命。人類要生存下去必須與其他一切生命和諧相處。[6]1949年,美國學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出版了《沙鄉年鑒》一書。他前瞻性地提出了土地作為共同體的生態學概念并將這種思想拓展到了倫理學。他指出,土地應該被熱愛和被尊敬,是一種倫理觀念的延伸。土地產生了文化結果,這是長期以來人們所周知的事實,但卻總被人所忘卻。通過努力闡釋土地的生態功能,他試圖使人們更多了解土地,從而激發起人們對土地作為共同體的熱愛和尊敬。他在這本書的最后指出,土地倫理的進化是一個需要人們對其有自覺意識以及對其產生并增強情感的過程,也更需要全社會的成員加入進來,成為有意識保護土地的力量。[7]上述這些思想家們的觀點對人們生態倫理意識的萌芽起到了推動作用。他們試圖呼吁人們,從文明的角度來看,人類肩負保護生態環境和維護自然資源持續發展的倫理責任。然而,僅僅局限于期待人們生態倫理意識的覺醒,離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解決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環境問題日益嚴峻。1962年,美國科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寂靜的春天》一書。在該書中,她以大量的科學事實證明了人類“征服自然”“向大自然宣戰”的理念將導致整個地球的毀滅進而毀滅人類自身。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對該書作出了高度的評價。他指出,這本書猶如“曠野里的一聲吶喊”,驚醒了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由此拉開了西方環境保護運動序幕。1972年,羅馬俱樂部出版《增長的極限》一書。書中,專家警告人們,經濟以幾何指數般增長的后果是人類不到一百年的地球生存時間,因此我們迫切需要一場思想上的哥白尼革命。[8]可見,這些思想給人類敲響警鐘,呼吁人們要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看待發展問題,把長期受忽視的問題尖銳地擺在了人們面前,具有積極作用。然而,這些思想觀點僅局限于“增長—資源—環境”的相互關系為出發點,寄希望于人們生態環境意識的覺醒,而把人與社會、文化、價值、制度等極其重要的關系和因素排除在研究之外。顯然,這為“生態文明”概念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大生態的文明觀:生態文明概念的提出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發展與完善,眾多專家學者開始對工業文明時代人類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進行深刻反思,并開始從文明觀的高度來認識生態問題,生態文明概念由此提出。西方國家最先提出“生態文明”概念的人是德國學者依林·費切爾(Iring Fetscher)。1978年,他發表論文《論人類生存的環境——兼論進步的辯證法》。[9]文中費切爾教授指出,諸如世界上各民族之間和不同社會之間的分配不平等、當代所有問題以及那些完全以科技統治自然為目標的當代科學和技術的問題都可以綜合起來概括為一個問題,那就是生態問題。因此,向往生態文明是一種迫切的需要。他指出,自十七世紀以來“相信進步是世界歷史的指導原則”的文明觀,正是導致所有生態問題的根源。人類再也不能盲目推崇這種以技術進步為基礎的社會進步發展模式,而是必須代之以一種新的模式,在國際之間開展共同處理好人類自然界和諧共處的工作。這種生態文明是建立在改進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以及消滅私人占有的社會結構的先決條件基礎之上,并在上述革新措施基礎上和平過渡到的生態平衡的社會。費切爾教授的“生態文明”概念提出后,并未在英語世界引起重視。

在此之后,中國著名生態學家、中國生態經濟學會顧問葉謙吉先生,在1987年召開的全國生態農業問題討論會上,率先明確使用了“生態文明”的概念。在這次會議上,他呼吁“要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當時他將“生態文明”界定為“人類既獲利于自然,又還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又保護自然,人與自然之間保持著和諧統一的關系”。他還認為,如果從生態文明的內容出發的話,人類社會可劃分為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蒙昧時代是指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還處于盲目朦朧的階段。野蠻時代,是指人類將自然視為征服的對象,與其之間是一種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文明時代,人與自然之間是和諧統一的關系。人在利用自然的同時又是保護自然的時代。因此,如果從生態文明的角度來看,真正的文明時代才剛剛開始。[10]據著名生態經濟學家劉思華先生回憶,當時葉先生的觀點獲得了與會者的強烈共鳴,[11]也由此拉開了中國學界關于生態文明討論的熱潮。

通過對上述最早提出“生態文明”概念人物及其界定的考察,發現最初的“生態文明”概念指的是一種新型的“大生態”文明觀。它包含了三重含義:第一,是指一種取代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態;第二,這里的“生態”是指既包含“自然生態環境”,也包含“容納了所有當代問題”的“社會生態環境”的“大生態”;第三,“生態文明”意味著一種新的體制結構、價值、文化模式的根本轉變。這也為后來學界關于“生態文明”概念在理論和實踐的回應中呈現出不同的致思路徑埋下了伏筆。

(三)多元的致思路向:“生態文明”概念的發展

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學界日益關注“生態文明”的概念。關于“生態文明”概念的研究,大致出現以下幾個方向。其一,“生態文明”概念被看作是一種與“工業文明”形態相對應的新型文明形態。1995年,美國學者羅伊·莫里森在其《生態民主》( Ecological Democracy)一書中首次專門論述了“生態文明”[12],用以指代工業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并將“生態民主”作為實現“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2006年,他又專門出版了《生態文明:2140》一書,進一步探討了可能存在于未來22世紀的“生態文明”[13]。中國學者劉仁勝在其《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一文中,詳細說明了羅伊·莫里森是英語語境下最早明確界定“生態文明”概念的學者。[14]中國學者中代表性人物有邱耕田、余謀昌、劉湘溶等人。其二,“生態文明”概念被看作為文明結構意義上的要素之一。這種理解以中國學者劉思華先生等為代表。他們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圍繞生態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命題,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和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范疇。[15]他們在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理論又增添了生態文明新理念的內容。于是,社會主義文明理論就逐漸發展為包括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在內的四大文明全面協調發展理論。其三,“生態文明”概念被看作新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即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中國一些學者如潘岳(原國家環保局副局長)等人,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維度,認為人類文明可以分為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以及生態文明幾個階段。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而生態文明是“綠色文明”。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吧鷳B文明”即“綠色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天然的內在一致性。生態社會主義、世界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相互借鑒融合與中國共產黨所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環境友好型社會等發展理念完全可以聯系起來,最終促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更進一步,促成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及成為“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新潮流”。[16][17]由此可以看出,生態文明作為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逐漸被看成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態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以及當代全球問題結合的產物。這為社會主義回應全球性問題提供了想象空間,也將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進一步完善起到推動作用。[18]在這里,“生態文明”概念已經不再意味著僅僅為了應對隨工業文明發展而出現的種種不和諧、不可持續現象的挑戰,而且已然更蘊含著要以一種嶄新的文明思想和形態實現中華文明在新時代的升華,為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奠定文化和思想基礎的意蘊。[19]通過引用中國傳統生態哲學的軌跡和對社會主義遺產的重新詮釋,中國共產黨得以將其發展為新環境政策和目標的整體框架,并具有堅定的民族主義優勢。因此,他們認為“生態文明”概念是一個烏托邦式和諧世界的想象[20]。

2007年以后,中國主流媒體超過17 0000篇文章援引了生態文明這一概念,已出版的中文文章和書籍超過4000種。[21]國外學者Arran Gare指出,“生態文明”一詞,具有多重共鳴?!吧鷳B”一詞同時挑戰了主流科學以及資本主義賴以存在的基本假設?!拔拿鳌币辉~,不僅意味著一種美好意蘊,還警示了社會文明的脆弱性。因此,在他看來,“生態文明”提供了一種對未來的生態想象。作為這種全球性視野,意味著對社會主義現實的信心和憧憬,同時也意味著避免蘇聯斯大林模式。[22]在Magdoff看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文明實際上就是生態文明,即是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文明。他用“強生態系統”的概念作為一個框架,來構建了具有自我調節、多樣性、自足及自我更新恢復力的特征的生態文明。[23]在今天,“生態文明”概念,逐步成為政府制定新的、更嚴格的環境政策和法律的意識形態框架,對中國社會、中國公民和中國的政府具有重大影響。[24]

二、“生態文明”概念的主要爭議

從“生態文明”概念的提出與發展過程可以看出,生態文明概念從一開始就指向人類生存環境的不同生態想象,從而導致“生態文明”概念在其理論與實踐中必然衍生出不同的理解。而這可能會因為生態文明理論或話語體系構建、傳播與踐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許多分歧和矛盾。因此,對這些概念所存在的爭議焦點進行梳理,從而對其中涉及到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論思考。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中心主義還是生態中心主義

圍繞“生態文明”概念,學者們第一個爭論的焦點是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取向到底是“生態中心主義”還是“人類中心主義”。

一種觀點認為,“生態文明”應該是人類中心主義。汪信硯教授指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目的在于維護人類的利益,以人類作為生態文明的價值本體。人只能從人的立場出發,基于人的利益看問題。[3]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生態文明”應該是生態中心主義。這種觀點認為,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是“自然價值論”和“自然權利論”,最為核心的一點就是要顛覆傳統意義上的人際倫理學和主觀價值論,進而將道德關懷的對象拓展到人類之外的自然。[25]他們認為,生態危機的根源在于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及其建立在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基礎上的科學技術應用和經濟增長。人類并非是宇宙的中心。假使離開了人類,自然仍然具有它自身存在的價值。從生態科學揭示的生態整體性規律而言,人類并不比其他物種具有更多的權利,而只是整個生態共同體和生態系統中的一員。這也意味著人類不能把自然當作滿足自身需要的工具。因此,在生態中心論者看來,他們反對的是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即強調人類的利益以及忽視人類之外存在物利益的做法。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人與自然關系扭曲的價值觀。正如美國學者菲利普·克萊頓指出,幾個世紀以來,人類主要根據自身的利益來建構價值觀,而把一切其他生命形式看作人類實現自身利益的資源,必然導致粗暴地濫用自然進而使人類與自然關系緊張。[26]

對此,前一種觀點的持有者作出回應,指出近代機械論、征服自然觀點等都與工業文明無多大關系,但與人類中心主義的個體本位和群體本位的價值取向有關。正因為這種價值觀支配了工業文明發展模式,才使其淪為“黑色文明”。因此,要對生態危機負責的是一種片面注重個體利益即個體本位以及注重群體利益即群體本位的人類中心主義,而非全盤否定人類中心主義并且否定“類本位取向的人類中心主義”。這種觀點進而對“生態中心論”的生態文明在實踐中是否可行提出了質疑。如汪信硯教授認為,非人類中心主義的主張在生態文明理論研究中并不切實際。人類從來沒有也不可能真正走人非人類中心主義。以前沒有,未來也不可能。他主張,因為人類不可能不顧自身的利益而真正為了自然界的利益和自然事物本身的內在價值而去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他認為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文明理論很不真誠。王雨辰教授也認為,非人類中心主義者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本位定位于生態,而非人類的利益。這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必然會遇到許多難以克服的困難和問題。[27]比如,一是人類與生物或生態系統的倫理矛盾無法予以清晰回應;二是非人類中心主義將導致生態文明建設主體缺失和動力喪失。因此,在他看來,在不拓展道德主體地位情況下尋找解決路徑,構建一種可能的倫理規范,是避免陷入非人類中心主義邏輯困境的最好出路。[28]

(二)“生態文明”是不是一種新型文明形態

在談論“生態文明”概念的時候,較為流行的一種爭議主要體現在“生態文明是不是一種新型文明形態”這個問題上。一種觀點認為,“生態文明”是一種新型文明形態,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生態文明”不是一種新型文明形態。

前一種觀點以邱耕田、余謀昌、鄭健蓉、莫里森等人為代表。他們認為,生態文明是一種新文明形態。這種新文明形態相比工業文明是一種更先進、更高級、更偉大的文明。它將人類的長久生存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上。然而,一些學者對上述觀點提出了質疑。其中代表性人物有張云飛、陶火生等人。張云飛指出,生態文明并非是取代工業文明的新文明形態,而是貫穿在所有文明形態始終的一種基本結構。[29]在他看來,從文明的序列來看,漁獵社會、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及其智能文明應同屬于一個系列,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等與生態文明應該同屬于一系列。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不屬于同一系列,不能等同看待。每一種文明形態中都有生態文明,工業文明也不例外。只是工業文明中生態環境問題凸顯,因此才更加需要一種新生態文明。但它絕不是文明形態意義上的生態文明,而是文明結構意義上的生態文明。李龍強在其文中對此觀點進行了反駁[30]。他指出,把生態文明看成是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必然出現的一種新文明形態,這種說法是科學合理的。他認為,從文明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和必要條件出發,前幾種文明是以各個時期主導性的生產方式所命名并具有物質、感性與進攻性特點。生態文明則與之不同的地方在于其理性、平衡、協調與穩定性特點。生態文明形態下主導的生態化科學技術是人與自然協調的文明自覺。然而,陶火生并不這么認為,他指出,現代科學技術生態化為主的生態文明物質生產方式根本上仍然是工業化生產。[31]因此,在他看來,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的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新階段、新形態,但并沒有溢出工業文明的歷史時期,本質上是工業文明的生態化重建。

綜上,學界在爭論“生態文明是否為新型文明形態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實際上爭論的焦點是立足于生態文明是否為一種新型文明階段,對“工業文明”的態度。對于前者而言,他們認為,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都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得社會經濟發展。這種全球的生命維持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終將在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而不采取共同的有效措施中導致世界經濟的最終崩潰。[32]因此,生態文明是對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替代和超越。于后者而言,他們認為,工業文明沒有并且永遠不會過時。工業文明本身在不斷地轉型升級,已經歷和正經歷工業1.0時代、2.0時代、3.0時代以及4.0時代。如果秉持“生態文明”是一種新型的文明形態論,那么在實踐中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無疑是不利的。全面推進中國工業化進程,努力推動中國成為工業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這表明,“生態文明”只有與“工業文明”協調發展,而非單純否定“工業文明”的價值,才能共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三)“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間是什么關系

圍繞“生態文明”概念理解中,存在的第二種爭論主要體現為“生態文明與其他文明之間是什么關系”的爭論。然而,這個問題的爭論又呈現出兩種不同的路向,一種是從作為人類發展階段的“生態文明”與作為文明結構的“其他文明”之間關系產生的爭論,另一種是從作為文明結構要素之一的“生態文明”與“其他文明”要素之間關系產生的爭論。

前一種路向引起的爭論中,一種觀點認為“生態文明”與其他文明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這種觀點是將“生態文明”視為“新型人類發展階段的文明形態”而言的。正如上文所述,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生態文明”是一種母版文明。與此相對,“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是作為子文明而存在,皆指新型文明發展階段中作為文明結構而存在的不同的側面。[33][34]然而,也有學者對這種觀點持反對的態度。如邱耕田教授認為,不宜將生態文明視為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上位的一個概念,因為這樣會導致過分或刻意拔高“生態文明”地位之嫌。在他看來,生態文明是同時具備廣義和狹義的內涵。從廣義上來看,“生態文明指人類在客觀世界面前既有改造又同時主動保護,從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系,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過程中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社會文明理應包含反映社會進步程度和水平在物質方面、精神方面和生態方面的內容,即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

后一種路向引起的爭論中,一種觀點認為“生態文明”與“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形態是構成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但是“生態文明”是依附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一種文明形態。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邱耕田教授。他認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是一種實體性文明形態,而“生態文明”是貫穿于所有文明形態之中的,不具備實體性特征,因而依附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然而,一些學者以張云飛教授為代表,認為這種“依附論”的看法難以成立。他們主張,生態文明是一種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是并列的關系,共同構成社會的文明系統的內容。理由是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生態文明就是人類活動的積極的進步的成果在生態結構上的積淀和表現。生態結構是作為社會系統正常運行提供保障的“物質外殼”,因而是獨立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外的一種文明形式并對它們有制約性的影響。此外,張云飛教授還通過主張生態文明具有其自身的價值形態(生態價值)、實踐形態(生態活動)、理論形態(生態意識)以及政治形態(生態政治),對生態文明較之其他文明具有獨立性這一點進行了論證。最后,他得出結論,生態文明也形成了自身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現形式。不過,在筆者看來,既然生態文明與其他文明之間是獨立的,那么作為獨立形態的生態文明又形成了自身的其他文明表現形式,這里的結論無疑又反過來與他先前的觀點產生了歧義。

三、馬克思主義對生態文明焦點爭議的破解

上述關于生態文明概念的焦點爭議表明,借助一種理論視角來疏解這些焦點爭議是必要的,而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疏解這些焦點爭議是有可能的。正如孫民(2014)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上是生態哲學,與此同時,馬克思又是第一個社會生態學家。唯有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為“生態文明”提供思想基礎和行動指南。[35]下面將對此展開具體論述。

(一)生態文明以尊重自然為前提,并實現有意識地良性控制

生態文明到底是人類中心主義還是生態中心主義,其根本的焦點問題在于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關系,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核心。

首先,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也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自然作為人生存發展的前提條件,為人提供了物質生活空間和精神生活空間。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文中大量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等觀點深刻地闡明了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系。

其次,馬克思通過“社會生產實踐”這個概念實現了自然人化與人化自然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對于馬克思、恩格斯來說,他們進一步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到了人類社會歷史的范疇之中,并將其看成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步的現實基礎。在他們看來,以往的社會歷史觀忽視了人與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這樣,就把人對自然界的關系從歷史中排除了”,因而引起自然界和歷史兩者的對立。因此,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自然史和人類史兩者之間不可分割?!爸灰腥舜嬖冢匀皇泛腿祟愂肪捅舜讼嗷ブ萍s。”[36]具體表現在,“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作為現實的人,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要生活。為了生活,首先需要生產來滿足為了生活而產生的需要。自然界、外部世界就成了人通過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生產和借以生產來滿足需要產品的對象?!盀榱嗽趯ψ陨砩钣杏玫男问缴险加凶匀晃镔|,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鄙鲜鰞热荼砻鳎隈R克思、恩格斯這里,自然在人的勞動實踐過程中在被印上人的記號的同時,人也在改變著他自身的自然。它既包括人自身的自然化,也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的自然化。人在勞動活動中掌握和同化自然物質,將大自然無比豐富的屬性納入人自身,變成人自身的部分。

最后,馬克思、恩格斯更進一步地指出,自然被人化的過程,也是人的自然化的過程,即人與自然關系辯證統一的過程只能在新型社會形態及其制度下得以保證。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有一段經典論述,認為社會化的人,作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能夠合理地調節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并能通過社會全體的共同控制,“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37]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生態文明”并非在生態中心論意義而言,僅強調自然客觀規律對人的制約性;也并非人類中心主義論意義上強調,立足實踐的自然人化過程與人化自然的過程必然性;而是指向既超越生態中心論又超越人類中心論基礎之上兩者的辯證統一,即人對自然的尊重、愛護為前提,實現人類對自身、對自然關系的有意識控制,并將其控制在長期良性效應之下。

(二)生態文明是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立足于工業文明的綠色化過程中逐步實現共產主義所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對馬克思主義而言,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并非在于工業文明,而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馬克思看來,現實的自然是社會存在的一部分。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應該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在有關的時代的經濟學中尋找,而不在“人們的頭腦中,在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也不在有關的時代的哲學中尋找。”[38]馬克思通過對其所處的資本主義社會,以“人體解剖是猴體解剖的一把鑰匙”的唯物史觀視角進行了深刻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規律。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及工業文明的積極意義。他所批判的恰恰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工業文明帶來的負面效應。正如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奧康納曾指出,馬克思、恩格斯和其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他們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反生態本質,同時也意識到清楚地闡明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之間矛盾關系的理論上的必要性”。[39]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其他代表人物高茲、福斯特、伊格爾頓等人都對資本主義反生態的本性作出了深刻的論述。他們認為,只要資本主義存在,生態危機就不可能克服。資本主義的本性決定了它不會尊重自然物質世界。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看來,也許資本主義也會保護環境,但是資本積累使一切從屬于資本自我擴張和增長的需要,不可避免地因其不合理性而對生態平衡抱有敵意。因此,當前,“生態文明”意味著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克服生態危機,因為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邏輯”的徹底揚棄。這不但包括生產的發展也表現在生態文明為主導的發展理念上。

因此,一方面,生態文明是超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共產主義新型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階段之后的文明形態,實際上指的是立足于資本主義社會而言的工業文明,而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工業文明。另一方面,從現實性來看,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國家基于工業文明綠色化向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馬克思指出,生產資料的社會占有, 將會消除生產中產生的人為障礙以及生產所造成的浪費和破壞。這種浪費和破壞能夠在經濟危機發生時達到頂點。此外,社會化的人以及聯合起來的生產者,還會由于消除了這種浪費和破壞進而為全社會節省出大量的生產資料和產品。[40]馬克思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副藍圖,即到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有計劃的生產和分配以及社會生產的目的將克服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而這個弊端就是由于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和追求利潤的目的而導致其對生產力的破壞和資源的浪費,進而可能引發生態危機。[41]作為現實層面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生態文明,意味著不僅要積極加強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意味著更加努力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

(三)生態文明既是指滲透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及其他文明形式的一種新型文明形態(形式),又指單獨獨立的一種文明形態(形式)

馬克思在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一文中對人類社會結構作出了經典論述。他將人類社會結構比喻成一座三層的高樓大廈,其中人類社會的全部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豎立在作為生產關系總和的經濟結構之基礎之上,生產關系又與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生產關系總和即經濟基礎,物質生產和上層建筑的三層就作為三層梯被搭建出來。在他看來,這樣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法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恩格斯也在其《反杜林論》一文中更是將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看成是經濟、政治和智力(精神)的發展。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社會結構理論,任何社會形態的社會結構都是由經濟基礎的經濟和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的政治和精神所構成。因此,在這個意義上,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精神結構是全部社會交往得以正常進行的最基本的社會結構。與此同時,文明作為馬克思恩格斯經常使用的一個概念,也就意味著按照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它首先是一個歷史范疇,同時也是一個社會范疇。與文明現實化相關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內涵了社會文明結構中包含著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內容。

立足勞動實踐,馬克思主義指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人化自然與自然人化過程之間是相互辯證統一的過程。這也意味著人與自然的自然生態關系與人與人的社會經濟關系兩者相互交織并相互融合。勞動過程是人與自然之間的自然生態關系和社會生態關系的統一。結合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文明結構理論,社會文明結構中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制度文明等形式表現為人與自然之間的社會生態關系文明,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自然生態文明相統一,即社會生態文明和自然生態文明。進而,社會生態文明和自然生態文明可以統一起來被稱之為生態文明。因此,生態文明既是指滲透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及其他文明形式的一種新型文明形態(形式),又指單獨獨立的一種文明形態(形式)。它既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及其他文明形式的生態化,也指自然生態環境的文明化。作為真正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而言,也是生態化要求的體現。[42]生態財富的載體是物質的,卻與精神文明一樣,不能以此否定它的相對獨立性,因而生態文明不僅是一個獨立的文明形態,而且是一種嶄新的現代文明形態。[43]

黨的十七大首次將“建設生態文明”寫入黨代會,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整體,就是指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在內的統一整體。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正式寫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基本綱領中,并將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等內容寫入黨章,實現了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科學對接??梢哉f,這是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

(四)“生態文明”是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視域下的理想旨向與歷史現實的統一

生態環境問題的凸顯,催生了人們生態意識的產生,同時也激發了學界基于文明反思的“生態文明”概念的提出。自“生態文明”概念提出以后,逐漸引起學界的高度重視,但與此同時也逐漸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出現了關于概念的諸多矛盾爭議。學者們對于“生態文明”概念的探討中出現了“生態文明是生態中心主義還是人類中心主義?”、“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關系如何界定?”以及“生態文明與其他文明形式之間的關系如何?”等存在不同的立場和看法。馬克思和恩格斯盡管沒有對“生態文明”作出過直接的論證,但他們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探討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了深刻剖析和批判,為人類指明了走向未來解放的路徑,以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解。在馬克思主義看來,首先,“生態文明”既不是生態中心主義,也不是人類中心主義,是基于共產主義制度特性的生存論視閾下人與自然界的內在統一。其次,“生態文明”是對立足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工業文明形態的超越。扎根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土壤之中,“生態文明”追求集體的長期利益和人與自然和諧持續的發展,最終將生態環境的自然價值與經濟價值統一于人民的利益,并朝著實現“兩大和解”的共產主義生態文明形態努力。再次,“生態文明”既包括社會生態文明,也包括自然生態文明。作為文明新形態(形式),既與其他文明形式獨立又是與其他文明形式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參考文獻:

[1]王雨辰.中國生態主義思潮的理論哲思[J].人民論壇,2020(27):130-133.

[2]阿倫·蓋爾,曲一歌.生態文明的生態社會主義根源[J].國外社會科學前沿,2021(2):29-41.

[3]汪信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論審思[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42-51.

[4]王鳳才.生態文明:人類文明4.0,而非“工業文明的生態化”——兼評汪信硯《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論審思》[J].東岳論叢,2020(8):6-15.

[5]張華麗.生態文明概念的歷史考察與發展趨向探討[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8(4):57-62.

[6]佟立.當代西方生態哲學思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7):32.

[7][美]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214.

[8][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增長的極限——羅馬俱樂部關于人類困境的報告[M].李寶恒,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152.

[9]I.費切爾,孟慶時.譯.論人類生存的環境——兼論進步的辯證法[J].哲學譯叢,1982(5):54-57.

[10]劉思華.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再探討[J].東南學術,2002(6):60-66.

[11]鞠昌華.生態文明概念之辨析[J].鄱陽湖學刊,2018(1):54-64+126.

[12]Morrison R S. Ecological democracy [M]. Boston: South End Press,1995:281.

[13]Morrison R S. Build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J]. Social Anarchism: A Journal of Theory & Practice,2007(38):1-18.

[14]羅伊·莫里森,劉仁勝.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J].國外理論動態,2015(9):114-119.

[15]本刊記者.正確認識和積極實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資深研究員劉思華[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5):13-17.

[16]潘岳.生態文明:延續人類生存的新文明[J].中國新聞周刊,2006(37):49.

[17]潘岳.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J].綠葉,2006(10):10-18.

[18]郭鳳琴.社會主義與生態文明在和諧中共生-訪國家環??偩指本珠L潘岳[J].理論參考,2006(12):22.

[19]齊曄,蔡琴.中華文明的生態復興:兼論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基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6):1-6.

[20]Hansen M H , Li H , Svarverud R .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terpreting the Chinese past, projecting the global future[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8:53、195-203.

[21]Heurtebise, Jean-Yves, 2017. Sustainabilit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Age of Anthropocene: an Epistem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Psychosocial and ‘CulturalistInterpretat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Risks Sustainability 9 (8):1331.

[22]Gare A. Towar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J]. Process Studies,2010,39(1): 5-38.

[23]Magdoff F. Harmon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yond the capitalist alienation of nature [J]. Monthly Review,2012,64(2):1-9.

[24]Delman, J?rgen, 2018.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olitics and Governance in Hangzhou: New Pathways to Green Urban Development? Asia-Pacific Journal: Japan Focus.16(17),1-21.

[25]王雨辰.當代生態文明理論的三個爭論及其價值[J].哲學動態,2012(8):24-30.

[26][美]菲利普·克萊頓,等.有機馬克思主義[M].孟獻麗,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6

[27]王雨辰.論生態文明的本質與價值歸宿[J].東岳論叢,2020(8):26-33.

[28]葉立國.基于“自然選擇”的系統主義生態倫理觀的建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9(6):118-123.

[29]張云飛.試論生態文明的歷史方位[J].教學與研究,2009(8):5-11.

[30]李龍強.試論生態文明的歷史方位——兼與張云飛教授、方世南教授商榷[J].學術界,2011(12):89-97+284-285.

[31]陶火生.生態文明:超越工業文明還是工業文明的新階段?[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6(12):85-91.

[32]沉孝輝.走向生態文明[J].太陽能,1993(3):2-4

[33]申曙光.生態文明構想[J].求索,1994(2):62-65.

[34]藺雪春.生態文明辨析:與工業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評較[J].蘭州學刊,2014(10):81-85.

[35]孫民.回到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哲學理論——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哲學基礎探微[J].蘭州學刊,2014(6):26-33.

[3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37]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1-202.

[3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5.

[39][美]奧唐納.自然的理由[M].唐正東,臧佩洪,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7.

[4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44.

[41]邢有男.馬克思生態文明觀的歷史內涵與當代創新[J].學術交流,2008(8):9-12.

[42]金瑤梅,劉景釗.生態文明視野下的中國發展之路——陳學明教授訪談錄[J].晉陽學刊,2008(3):3-11.

[43]劉思華.對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論的若干回憶——兼述我的“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8-30.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博士后科研資助計劃項目“習近平三農思想研究”(1721210035)的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2-07-09

作者簡介:郭昭君,江蘇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
讀《有機馬克思主義》
論周秦生態倫理文化及其當代價值
道德與文明(2016年4期)2016-12-06 00:11:27
淺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落實策略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5:43:03
我國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問題研究
發揮檢察職能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研究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06:27
美麗鄉村之景觀改造實踐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職教論壇(2016年23期)2016-11-19 09:40:22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00:47:19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成人亚洲视频|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朝桐光一区二区|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视频影|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四虎AV麻豆|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亚洲永久色|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亚洲三级网站| 91免费片| 香港一级毛片免费看|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国产成人综合网|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女人一级毛片| 亚洲αv毛片|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欧美啪啪精品|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毛片|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在线一级毛片|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www.91在线播放|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67194亚洲无码|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视频色图|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亚洲欧美h| 亚洲啪啪网| 欧美五月婷婷|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www.精品视频|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蝴蝶伊人久久中文娱乐网|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亚洲国产黄色|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日韩在线2020专区| 香蕉色综合|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欧美有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