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瀟瀟
【摘要】在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有效提高他們的數學讀題能力,對于他們后續的學業成就和思維能力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文章首先闡述了數學讀題能力對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性,隨后提出了五種具體的教學策略:鼓勵獨立讀題,給予讀題機會,設置激勵機制,引導大聲讀題,以及進行及時反饋,這些策略旨在通過多方位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題習慣,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級學生;讀題能力;教學策略
數學作為基礎學科之一,對培養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建立數學基礎和形成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故在這一階段培養學生的數學讀題能力尤為重要.這不僅關系到學生理解數學問題能力的提高,而且直接影響他們解決問題的效率和準確性.因此,文章著重探討了如何通過教學策略有效提升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數學讀題能力.
一、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讀題能力的重要性
(一)數學讀題能力是學生理解和解決數學問題的基礎
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對數學概念和運算規則的理解尚在起步階段.在這一時期,有效的讀題訓練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題目中的數學語言和概念,從而準確把握題目要求.例如,通過對數學題目的反復閱讀和分析,學生可以學會如何從題目中提取關鍵信息,如數據、條件和要求等,進而形成解題思路.這一過程不僅能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能促進他們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數學讀題能力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數學作為一門嚴謹的學科,其題目往往包含復雜的邏輯關系和豐富的情境信息,因此,良好的讀題能力不僅限于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更包括對題目情境的分析和判斷.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需要將抽象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具體的情境中,這就要求他們能夠靈活運用讀題技巧,理解和分析不同類型的數學問題.通過對學生數學讀題能力的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
二、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讀題能力的策略
(一)鼓勵學生自己讀題,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題能力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讀題不僅僅是理解題目文字,更是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起點.這一過程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尤為關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引導學生自己讀題.
在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讀題能力的過程中,克和千克的概念是一個經典的教學點.這個概念不僅涉及基礎的數學知識,還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教師通過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可以通過直觀的示例介紹克和千克的概念,如展示不同質量的物品,一包糖果重50克,一大瓶水重1千克,通過這些具體的例子,學生可以直觀理解克和千克作為質量單位的具體含義.在提出“一袋蘋果重5000克,它是多少千克?”這樣的問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自行閱讀并思考.在學生嘗試理解題目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應轉變為觀察者和引導者,觀察學生的反應.對于理解困難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或者給出小提示來幫助他們聚焦關鍵信息,如指出“5000克”這一數據的重要性.當學生討論“5000克和幾千克有什么聯系”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例如,教師可以提問“如果1千克等于1000克,那么5000克等于幾千克?”或者“為什么我們需要把克轉換成千克?”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從而深化對單位轉換的理解.在學生嘗試解答問題時,教師應注意他們的思考過程和方法的正確性.對于答案接近正確但有誤差的學生,教師應予以鼓勵,指出他們的思考方向是正確的.這種鼓勵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了解即使最終結果不完全正確,解題的思考過程也是寶貴的.此外,教師可以利用實物或圖片輔助教學,如展示一些標有質量的物品,讓學生自己動手稱重,然后將克轉換成千克,或者將千克轉換成克.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單位換算的理解,還能提高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在課堂的最后階段,教師應對教學活動進行總結,強調獨立閱讀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繼續實踐和提高這一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克和千克的概念,還能在實際問題解決中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種習慣對于他們今后在數學乃至其他學科的學習中都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給予學生讀題機會,促使學生發現問題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充分給予學生閱讀和理解題目的機會是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在實際操作中學會如何分析題目,進而提高數學讀題能力.
在教學“6~10的認識”這一單元時,教師可設計一系列簡單而具有引導性的問題,以讓學生在閱讀和理解題目的過程中主動參與和思考.以題目“小明有6個蘋果,媽媽又給了他4個蘋果,小明現在一共有多少個蘋果?”為例,這種問題不僅直觀、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而且易于引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可有效吸引學生進入數學學習狀態.當學生開始讀題時,教師的角色便發生了轉變,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在學生自主閱讀并嘗試理解題目后,教師可以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分享他們對題目的理解和解題思路.教師應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并對不同的解題方法進行適當的肯定和補充,幫助學生認識到解決數學問題可以有多種方式,從而培養他們的思維靈活性和創新能力.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在原有題目的基礎上進行變化和拓展,可以修改題目中的數字或增加一些特定的條件,比如“如果小明吃掉了2個蘋果,他現在還有多少個蘋果?”這樣的問題不僅考驗學生的基本加減運算能力,也激發了他們對數學問題背后邏輯關系的思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學會如何在變化的條件下靈活運用數學知識,從而提高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和細致的關懷,對于解題速度較慢或遇到困難的學生,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鼓勵和適時的幫助,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障礙.同時,教師應創造一個具有支持性和包容性的學習環境,讓所有學生都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成長.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師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讀題能力,還能在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愛,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設置激勵機制,增強學生的讀題自信心
教師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除了教授學生數學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建立自信心也是非常重要的.設置讀題激勵機制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通過贊揚和鼓勵,可以增強學生解題時的自信心,進而提高他們的數學讀題能力.
以教學“表內乘法”為例,教師給出題目:“每輛小貨車運2根木材,5輛貨車一共能運多少根木材?”這個問題雖然簡單,但它既是對數學知識的考查,也是對閱讀理解能力的測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題目,理解題目所表達的意思.當一名學生通過觀察題目中的圖片,給出“2+2+2+2+2”的列式時,教師應立即給予積極的反饋:“非常好,你通過圖片理解了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并用加法表示了出來,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知識點,從而引出一個更加簡潔的算式.教師可以提問:“我們可以用學過的乘法更簡潔地解決這個問題嗎?”這時,可能會有學生給出“5×2”的答案,教師繼續給予肯定和鼓勵,同時解釋乘法的含義:“非常棒,5×2的結果就是5輛小貨車每輛運2根木材的總數.這樣,我們不僅理解了題目,還學會了如何用乘法簡化計算.”之后,教師應進行總結,強調讀題的重要性,并讓學生全面理解問題的含義.教師可以說:“通過這個例子,我們不僅學會了如何用乘法解題,還提高了閱讀和理解數學題目的能力.記住,準確讀懂題目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不僅能夠在具體問題中理解并應用數學知識,還能在積極的激勵機制下增強學習自信心.
(四)引導學生大聲讀題,深入理解概念
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良好的數學讀題習慣是提高其解題能力的關鍵.在解題過程中,引導學生大聲朗讀數學題目不僅能幫助他們理解題目中的關鍵詞句,還能提升他們對題目的整體把握.通過大聲朗讀,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題目內涵和其中的邏輯關系.
例如,在教授有關“時、分、秒”這一概念的數學題目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大聲朗讀題目.假設題目是“小華的爸爸下午5點出發去機場,6點20分到達,他共用了多少時間?”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可能對某些詞匯感到陌生,如“出發”“到達”等,此時,教師需要耐心解釋這些詞匯的含義,并鼓勵學生在理解之后再次大聲朗讀題目.教師可以向學生解釋,“出發”意味著開始一個行程的時間點,而“到達”則是行程結束的時間點.通過這樣的解釋,學生不僅理解了這些陌生詞匯,還能把它們聯系到日常生活中,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題目背景.接著,在學生再次朗讀題目時,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注意語氣和重音,如提示學生重讀“5點”和“6點20分”,強調這兩個時間點之間的時間差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通過這樣的重復朗讀,學生能夠更清楚地捕捉到題目重點,從而更準確地理解和分析題目.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計算時間差,比如從“6點20分”回推到“5點”,逐步計算出所用的小時數和分鐘數.此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主動朗讀,在朗讀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卡頓或語調不當,教師應及時進行糾正和指導.如學生在讀到“6點20分”時停頓不當,教師便可以指出這一點,引導學生理解這個時間點在整個問題中的重要性,同時通過語調的變化來體現時間的流逝和緊迫感.在學生朗讀的同時,教師還可以將關鍵的時間點或計算步驟寫在黑板上,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例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一個簡單的時間線,標注“5點”和“6點20分”,并在旁邊列出計算時間差的步驟.通過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學生不僅能在朗讀中理解題目,還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并在實際操作中鞏固所學知識.
(五)及時進行讀題反饋,修正學生讀題方法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讀題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學生的自主嘗試,更需要教師的及時反饋和指導.這一點在解決數學應用題時尤為重要,因為應用題往往涉及對生活情境的理解和對數學知識的應用.
例如,有以下題目:“一根長10米的繩子,第一次用掉了2米,接著又用掉了1米,這根繩子短了幾米?”在這個題目的解答過程中,不少學生可能會給出錯誤的答案“7米”,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讀題時沒有準確理解題目所求,僅僅關注了題目中的數字和計算過程.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及時反饋和正確引導就至關重要.教師首先應該指出學生的錯誤思路,引導他們重新審視題目.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如“題目最后是讓我們求什么?”“‘短了幾米和我們計算的‘7米有什么不同?”通過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新思考題目所求,進而理解“短了幾米”實際上是求繩子已使用的長度.接下來,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示例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題目.教師可以這樣解釋:“繩子原來是10米長,第一次用掉了2米,第二次用掉了1米,所以它共用去3米,也就是短了3米.這就是我們要找的‘短了幾米.”通過這樣具體的解釋,學生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題目,糾正錯誤的解題方法.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入實物或視覺輔助工具,如使用一根繩子進行演示,首先展示繩子的原始長度,然后模擬剪掉部分繩子的過程.最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分享他們的理解過程和解題方法,這不僅能夠增加學生間的互動,還能讓他們從同伴的思考中學習不同的解題方法.教師也可以總結學生的想法,并強調在數學學習中理解題目要求的重要性.通過這種全面而深入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和交流中提高數學讀題能力,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 語
文章探討了數學讀題能力對于學生數學學習和認知發展的重要性,總結了鼓勵獨立讀題、給予讀題機會、設置激勵機制、引導大聲讀題以及進行讀題反饋等教學策略,這些策略不僅有助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對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問題發現能力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總之,加強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讀題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的整體學習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李孝海.小學數學低年級學生讀題能力的培養與研究[J].學苑教育,2023(25):43-45.
[2]李蘭.論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讀題與審題能力[J].理科愛好者,2023(4):173-175.
[3]馬秀英.探析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讀”與“思”[J].當代家庭教育,2023(7):194-196.
[4]張秀宗.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途徑[J].新課程,2022(43):127-129.
[5]黃薌琪.小學低年級數學解決問題的讀題策略[J].天津教育,2022(35):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