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文波 陸健
【摘要】小學高年級階段是學生由兒童期向青春期過渡的關鍵階段,但針對這一學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研究還較少。文章堅持問題導向,以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現狀為切入口,把道德與法治課程置于時代、社會、教育大背景下,以提高教師專業素養、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合理呼應家長關切、合理利用各類社會資源等幾個方面的思考和實踐作為破題之策,致力于培養有家國情懷、善意良行的新時代少年。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小學高年級;教學現狀
作者簡介:湯文波(1971—),女,蘇州市敬文實驗小學校。
陸 健(1970—),男,中華人民共和國蘇州海關。
一、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現狀
(一)課時與中低年級持平,但內容密度難度顯著增大
目前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每周均有兩節道德與法治課。以每學期二十周計算,每學年共八十節課,小學高年級階段共約一百六十節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內容涵蓋了歷史社會、政治經濟、心理健康等方面,而且高年級的課程難度較大,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較高要求。鑒于學生的社會閱歷較少,知識儲備尚不豐富,尤其部分家庭對于學生語文、數學、英語這三門學科之外的相關能力培養重視度不夠,要真正理解掌握知識點,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對很多小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二)學生處于由兒童期向青春期過渡的特殊時期
學生處于由兒童期向青春期過渡的特殊時期,社會性和個體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這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過程有一定影響。一是對教學內容有了明顯的偏好。以五年級上學期的學生為例,學生感興趣的三個內容是“我們神圣的國土”“古代科技 耀我中華”“主動拒絕煙酒和毒品”,這幾個內容的共同特點是內容新奇,知識點密集,需要學生自己找一找、算一算、劃一劃的內容較多,學生比較容易獲得成就感。二是在中低年級學生中比較普遍的積極爭取課堂發言的勢頭有所減弱,尤其是部分學生由于害羞,即使渴望表達也不敢發言,但經過適當激勵能有所改善。三是同伴評價重要性顯著提高,學生不光重視教師和家長的評價,也開始關注和爭取同學的積極評價。四是一些社會性現象開始影響部分學生,尤其是來自早期教育缺失的家庭的孩子。
(三)課時多安排在“非黃金”時段,學生疲勞感和浮躁感交織
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普遍安排在下午第二、第三節課,鮮少有安排在上午第一、第二節課的情況,甚至安排在下午第一節課的情況也相對較少。經過大半天的高強度學習,下午第二、第三節課往往是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勞期,他們處于身體較為疲乏困倦,學習能力、注意力相對低谷的時間段,而高年級學生的意志品質還處在一個逐步攀升的狀態,因此在同等條件下,下午第二、第三節課的教學效率往往比上午略遜一籌。因此,如何科學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節奏,通過動靜合宜、聲情并茂、具有張力和表現力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低谷時段”也能擁有較高的課堂效率,對教師來說是個必須面對的課題。另外,近年來由于疫情的影響,線上教學的比重有所增加。線上教學雖有自身的優點,但是教學囿于一方小小的屏幕,有效互動較少。而且高年級學生家長往往認為學生比較大了,可以自主學習,因此對學生的線上學習普遍不像對中低年級學生那樣抓得那么緊,學生間差異較大。
(四)小初銜接的壓力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有所體現
現在很多家庭高度重視中考,認為中考是個分水嶺,而要想讓學生中考取得好成績,就要在小學階段做好充分準備,因此這種壓力外溢到了小學尤其是小學高年級階段。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家長提出了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要求:一類家長對“減負”產生了絕對化理解,認為道德與法治課每周兩課時已經太多了,所有教學任務都必須在課堂上完成,教師絕對不能再在課后布置任何拓展性的任務。教師在課堂上簡單灌輸知識,學生大體了解一下即可,反正今后基本不會考,還不如多花點時間在語文、數學、英語課上。另一類家長高度重視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中學學習生活較為焦慮,要求教師研究中考內容,提前進行相關內容的教學和指導。這兩類家長的表現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都對課程標準、教學規律、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等有一定的了解,但理解不深,并且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和專業性認可度不高。
二、思考與實踐
(一)完善知識體系,主動適應時代需求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追尋、求索真和善的課程,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和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目前,小學專職道德與法治教師較少,道德與法治教師多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在此情況下,高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師通過適當自學和進修,提高自身的課程專業素養,從而在課堂上經得起學生追問“所以然”,對得起學生的“關注度”,解得開學生的“煩惱事”,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除了基本職業素養,以下幾個方面是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特別需要強化的。一是不斷學習最新的理論知識,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庫。道德與法治課程政治性強,教師要用最新的理論知識武裝自己,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讓學生形成愛國情、強國志,實踐愛國行。二是關心時事,捕捉國內外最新動態,尤其是關心黨和國家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方面的時事新聞,用鮮活的事例感染學生,用積極向上的力量激勵學生,這才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魅力所在。三是學習最新的心理學、腦科學成果,提高教育教學行為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用更加開放的、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潛能、動機和能力,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四是不斷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和教育政策。我國近年來立法數量較多,法律體系日益完備,教師要不斷學習,指導學生遵守法律,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的權益。如教學部編版小學思想政治六年級下冊“學會尊重”“學會寬容”這幾課時,教師既熟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規,也懂得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在教學時方能游刃有余,深入人心。教師還要不斷關注最新教育政策,并用于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保持課堂教學的活力。五是全面了解基礎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內容編排和各學段學業要求,明晰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使課程教學目標能真正落地生根。六是思考地方性、校本化資源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運用。教師要把地域傳統文化、學校人文氣質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浸潤在良好的環境中,涵育學生特有的精神氣質。
(二)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適宜的教學手段
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除了五年級下學期只有三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其他學期均有四個單元,架構簡潔明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小學高年級共設置道德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等五個主題[1]。這些內容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又相輔相成,相融相通。因此,針對不同的主題,教師既要防止“就事論事”,割裂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統一,又要根據不同側重點,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在進行道德教育時,教師要重點進行道德情感的培養,根據學生希望獲得他人尊重、認可的需求日漸增長等特點,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思想政治五年級下冊“我參與 我奉獻”這一課時,教師補充“大眼睛”女孩蘇明娟從農村女孩成長為黨的二十大代表的故事,使學生理解公益活動的意義和成果,從而讓良行善舉的種子在學生心靈深處扎根。在進行法治教育時,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用正反兩個方面的案例進行對比,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底線思維,讓學生自覺遵紀守法,懂得保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時,教師可以和學校圖書管理員協商,推薦一些優秀歷史地理類書籍供學生在中午閱讀,并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長津湖》等電影一兩分鐘的精彩片段,在學生興趣正濃厚時,推薦感興趣的學生課后觀看整部電影,利用鮮活的材料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黨用偉大奮斗創造了百年偉業,也一定能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等深刻內涵。
(三)適當根據學生興趣和學生情況優化教學節奏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學生情況優化教學節奏。一是致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思想政治六年級下冊“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前,教師先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國際組織開展活動或召開會議的照片,并附上一句說明,再讓學生對這些照片、說明和國際組織進行關聯。學生本來對這些國際組織所知不多,但這一嘗試大大提高了學生對國際組織的關注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二是針對學生全天課程緊張、腦力消耗較大的情況,在保證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學生“動態”學習環節。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思想政治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時,每一課時前教師都指導學生唱一遍《我和我的祖國》,學生有了精氣神,教學就特別順利。三是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資源,為學生引入更專業的素材。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思想政治五年級上冊“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時,教師通過遠程采訪的方式,邀請海關的叔叔來為學生講一講守衛國門、緝查毒品領域驚心動魄的故事,并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學生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四是培養學生通過綜合手段解決各種困惑、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思想政治五年級下冊“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一課時,學生對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感到憤慨,有個學生提問:“割香港島給英國后,香港島居民的地位是怎樣的?”這個問題極其復雜,筆者在課堂上無法給予全面的、準確的答復。因此,筆者在肯定了學生所提問題的價值后,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史料,搜索香港回歸時的一些新聞報道等進行分析,進一步了解那段屈辱的歷史對個體的影響。
(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偶像往往承載著個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未來世界的憧憬,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很多成功人士都在人生某一階段受到過先賢導師、楷模大家的激勵,內心的潛能被激發,最終在相同或相關領域有所建樹。所以筆者特別注重榜樣的力量,與學生共同選擇、樹立了幾個榜樣,使學生的努力有方向,情感有歸依,行動有力量。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思想政治六年級下冊“科技發展 造福人類”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搜集我國女宇航員劉洋和王亞平的故事,以女宇航員的奮斗故事和人格魅力為焦點,鼓勵學生勇往直前,實現自己的夢想,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五)主動作為,為全方位做好小初銜接奠定基礎
教師應嚴格按照課程標準進行教學,決不能擅自增減教學內容,自行拔高或降低難度。同時,小學高年級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學習階段,引導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掌握一些今后適用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在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等課程學習時少走一些彎路,使學生受益終身。教師應主動作為,為全方位做好小初銜接奠定基礎。一是在每學期進行教學前,先對該學期內容進行梳理,引導學生繪制樹狀思維導圖,了解主要內容之間的鏈接和關鍵節點,并定期進行補充和完善。二是指導學生在課堂上做簡潔明了的提綱挈領式筆記,教給學生一些查閱和檢索資料的方法,并將此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的依據之一。三是適當加大學生課堂自學內容的比例,尤其是一些涉及面較廣,但學習難度不大的內容。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思想政治五年級上冊“我們神圣的國土”時,教師讓學生在地形圖上找一找,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圈一圈、劃一劃,了解我國的山脈、盆地、高原。學生通過自學基本掌握了相關知識,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就像一幅山水畫卷,蘊含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韻味。四是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快結束時,邀請附近的初中學生代表來為學生講述初中生活,使學生能更快更好地適應初中學習節奏。
結語
小學高年級階段是學生關鍵的人生階段,教師要利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豐富的教育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讓學生成長為一名人格正、有情懷、有視野的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