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羽 黃娜 郭云貴

關鍵詞: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策略
一、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研究的概況
我國關于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研究始于2005 年。高校擴招后,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難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于是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探討造成職業院校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并逐漸將研究視角轉向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為了解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研究現狀,基于CNKI數據庫,以2012年—2022年為檢索時段,分別以“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高職學生”+“職業素養”、“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為篇名進行文獻檢索,共獲得期刊文獻524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獻39篇。從近10年發表的文獻數量來看,各年的文獻數量總體呈不斷增長態勢(見圖1)。
從文獻內容來看,國內學者主要圍繞著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內涵、缺失原因及培育策略等幾個方面展開研究。
二、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研究的具體內容
(一) 職業素養的內涵
職業素養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在其內涵界定方面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對職業素養的內涵進行概括式界定。如,蔣乃平(2012) 指出職業素養是從業者按職業崗位內在規范和要求養成的作風和行為習慣,體現為其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1]。劉秀峰(2012) 認為職業素養是職業內在的要求,是從業者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2]。二是對職業素養的內涵進行分類式界定。如,陳宏武和陳鑫(2013)將職業素養分為職業基本素養和職業特有素養[3]。張金磊(2013) 則將職業素養分為顯性素養和隱性素養[4]。三是對職業素養的內涵進行具體化界定。如,王力平(2018) 認為職業素養是指職業人在從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情感等綜合品質以及在崗位上顯現的創造激情、智力能力[5]。姜朋明、藺俊(2018) 指出職業素養是職業人在從事某種職業時所必須具備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技能等綜合素質[6]。總體而言,大多數研究者認為職業素養是個體在工作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涵蓋了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職業技能和職業作風五個方面。也有少數學者基于中國當前亟需一大批能夠引領技術革新的大國工匠這一背景,對職業素養的基本內涵做出了重新界定,認為職業素養中還應包括創新創業精神。職業素養既包括職業技能等顯性職業素養,也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態度和創新精神等隱性職業素養,是職業院校學生在職業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
(二) 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缺失的原因
第一,社會層面。職業院校的教育宗旨是培養出適應社會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當今時代,學生接觸社會的途徑比較多,很容易受到社會現象的影響。劉亞琦(2016) 指出社會上出現的某些拜金主義負面作風,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形成產生了消極影響[7]。在社會中,不同的社會風氣起著不同的引導功能。由于高職學生對社會的輿論缺乏理性的判斷,導致部分學生心理扭曲、缺乏感恩意識,從而抑制了其職業素養的形成與提升。
第二,學校層面。學者們在分析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時,發現學校不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是導致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不高,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的重要原因。如,侯紅英和林青(2016) 在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問題進行研究時指出,部分高職院校“重技輕德”傾向嚴重,認為學生在校期間主要是接受技能培訓,而忽視對職業素養的培育[8]。郝思惠(2019) 認為學校在培育學生職業素養時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沒有依據學生的個人需求制定職業素養的培養目標,只是一味地關注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過于強調提高學生的崗位技能水平,從而導致職業素養培育缺乏系統化和針對性,存在管理制度不合理、職業指導流于形式等問題[9]。可見,職業院校普遍忽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從而形成了“重職業能力、輕職業素養”的育人局面,這是造成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缺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教師層面。“教人先正己”,教師是培育學生職業素養的引導者。因此,想要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教師自身首先需要具有專業的教學素養。現有研究發現,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經常忽視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如,江平和俞素春(2019) 指出高職院校教師整體上缺乏進行職業素養教育的經驗,導致高職院校在學生職業素養教育融入專業課堂的結合載體、教學環節和激勵方式等方面尚處于各自摸索階段,總體上尚未形成完整的方法論[10],導致了職業素養教育被邊緣化、表面化,從而使得職業素養教育與高校中心工作結合得不夠緊密,難以得到廣大師生員工的認同和內化。
第四,學生自身層面。大多數職業院校學生是因為考試失利才不得已進入職業院校,心理上有一定的自卑情緒。而且,職校生對提升自我素質的意愿不強烈,缺乏自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傅為民(2013) 在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研究中發現,高職學生在職業素養方面存在理論知識無法有效轉化為實踐能力、對職業敏感程度較低、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足以及基本職業道德的執行力度偏低等問題[11]。羅忠實(2012) 認為,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缺失主要是因為其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缺乏誠信、跳槽率高、勞動觀念淡薄、吃苦精神不足、適應環境慢、團隊意識差、敬業意識不強、紀律觀念差等[12]。浦秦夏(2020) 指出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大多是“00后”,其客觀辯證的理性思維尚未成熟,雖然其主觀上想通過學習提升自我,但由于學習動機層次不高,學習的實用化傾向十分明顯,從而導致職業素養培育效果欠佳[13]。
(三) 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策略
加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使其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是職業院校的重要任務。在具體的培育策略方面,學者們主要從企業、學校和學生自身等角度進行了探索。如,吳偉萍(2014) 從企業需求出發,指出可以通過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嚴抓職業技能培養;引入職業素養課程教學,加強隱性素養指導;豐富校園實踐活動,自主培養職業素養;完善考核評價機制,提升學生學習動機[14]。薛立忠(2018) 從學校角度出發,提出要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學校需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規范學生的行為;創造有特色的校園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充分發揮班集體作用,培養團隊精神;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和深化校企合作,讓學生感受企業文化和管理制度[15]。蔣小明(2014) 從學生角度出發,提出可以通過強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培育高職生職業理想,促進校企合作和高職院校與社會互動發展等途徑,全面提高學生職業素養[16]。還有一些學者從校企融合和課程的視角去探索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途徑。如,韓雪平(2020) 指出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離不開政府的指導和企業、行業的參與,應建立政府指導、行業參與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通過校企深度融合,共同開發職業素養培育系列課程,同時聘請企業職業素養高、職業能力強的專家作為學生職業發展兼職指導教師,通過提升教師隊伍整體職業素養和能力等途徑來加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17]。孫兆化和戴衛鋒(2017) 從課程視角出發,指出要重視文化基礎課和德育課在培養學生職業素養中的重要作用,要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和就業創業指導課程來訓練學生的職業態度,要通過將職業素養培育融入專業課教學來加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18]。培育學生職業素養的策略很多,在實踐中要注意創新職業素養培育的途徑和方法,以增強職業素養培育的實效性。
三、研究展望
第一,深化職業素養的內涵研究。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發現現有研究對職業素養內涵的界定是非常寬泛的。多數學者都認為職業素養是人在工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品質,并沒有緊跟國家關于職業素養培養的指導精神和社會發展趨勢做出內涵界定。此外,現有研究尚未系統考查職業素養與職業精神、職業素質、職業道德等相似概念的區別。因此,深化職業素養的內涵研究,厘清職業素養與相似概念之間的關系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第二,深入探究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缺失的原因。現有研究大多集中于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而對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研究偏少。由于職業素養包含顯性職業素養和隱性職業素養,其中顯性職業素養能夠通過專業考試來驗證,而隱性職業素養是學生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某種品質,是在潛移默化中積淀下來的。可見,學生良好職業素養的培育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中職階段是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關鍵時期,也是最有效的時期。因此,今后應深入探究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缺失的原因。
第三,豐富職業素養的培育策略。根據對以往文獻的分析可知,現有研究大多根據研究者的主觀理解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對策,多偏向于理論探討,缺乏實踐性考查,培育策略的實際效用難以衡量。而且,現有策略主要涉及學校和課程等教學方面的改革,而有關學生個人層面的培育策略,尤其是有關學生良好心理素質方面的培育策略尚未受到重視。因此,今后應加強培育策略的實踐性考查,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培育策略的實際效用。同時,要探討如何提升學生對職業素養的認識,使其明白職業素養對其未來就業的重要性,并豐富個人層面的培育策略。此外,還要嘗試建立起包含社會、學校、教師和學生等不同層面的系統性職業素養培育體系。
作者簡介:譚羽(1997-),女,河南南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職業技術教育;黃娜(1999-),女,湖南湘潭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職業技術教育;郭云貴(1981-),男,湖南常寧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