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逸凡
摘要:音樂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重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但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生硬,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制約著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文章就小學音樂課堂如何以趣育人進行積極的探索,旨在促進學生融入課堂,高效地學習音樂知識,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暢享音樂的魅力和無限精彩。
關鍵詞:小學音樂;以趣育人;課堂教學
隨著《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版)》的發布,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新時期的小學音樂教師,要認真備課,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又快又好發展。對于小學生來說,音樂課相較于其他課程來說,會更輕松、更有趣。音樂教師要滿足孩子的學習需求,通過各種手段,讓音樂課堂變得更加有趣,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效率。為了讓課堂變得更加有趣,教師要改良傳統的教學模式,精設教學流程,喚醒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欲望,讓他們輕松、愉快地獲取音樂知識,讓學生在課堂中既可以得到放松,又可以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構建富有生命力的小學音樂課堂。
1? ?做好前期準備,助力趣味課堂生成
教學準備活動是教師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前的準備環節,通常情況下,教學準備的過程包含對教材的解讀,教學環境的搭建等,而教師進行教學準備的質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最終的教學效果。所以,在音樂課程的教學中,為了打造趣味課堂,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認識,教師應當做好教材的解讀和教學環境的構建,以便在擴展知識面,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礎上,讓音樂課堂的教學魅力無限。
1.1深度解讀教材,擴展知識覆蓋面
教材都是由資深的教育專家編寫而成的,覆蓋的面積廣,知識量大。如果教師能認認真真研究教材,深度思考教材上的內容,一定能悟出很多新的東西,以此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課堂教學,使學生能夠在更短的時間里有效掌握更多的知識,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更好地響應國家新頒布的“雙減”政策。在教授課程時,教師要充分把握教學目標,設計好課堂結構,讓學生在每節課都能夠有所收獲。音樂一直是一個地域歷史、經濟、文化的縮影,包含著人類最豐富的情感和最真摯的愿望,這不是幾個知識點就能講明白的。很多教師在發現學生不能吸收自己所講的知識之后就放棄了進一步的講解,這讓人感到遺憾。
比如,教師在教授小學音樂《藍色狂想曲》一課時,要告訴學生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和創作者所表現的情緒和做出的努力。每首歌的創作都是不容易的,要做很多很多的工作,要經過許多次失敗才能成功,這些內容教材上會提及,但不會細講。應當讓學生了解到想做成一件事是多么的不容易,這些故事的講解對學生的發展非常有益。對于學生來說,精神的熏陶比知識的吸收還要重要。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不是那么容易的。音樂教學一方面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和高雅的情操,另一方面要增強學生的精神修養。如果教師能講好這些內容,就是拓展教材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精神修養。
教材是實際教學的引導,一些看似簡單的話背后卻要經過專家的反復推敲,可以稱得上“書本無一廢字”,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理解領悟教材背后深刻的內涵。
1.2構建良好環境,提高學習效率
無論是哪種課堂,都要營造一種學習氛圍,讓學生能融入其中。這要求教師有一定的親和力,能讓課堂對學生有吸引力,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中來。小學生對于音樂課上的樂理知識了解很少,但對于音樂本身的美感和教材涉及的故事都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等方式激發學生對課堂的興趣,這樣在講解知識點時,學生才不會有過多的壓力。教師要適時地給學生一些安撫,比如,在講一個比較難理解的內容時,教師要告訴學生:“孩子們,這一部分的知識理解起來是很難的,我們學習時不用著急,慢慢理解就行。要對自己有信心,這部分我們一定可以學好的。”
例如,在教《小兒垂釣》這類歌曲時,教師可以講一講這首歌中蘊含的妙趣橫生的故事。詩人用一種非常細致的筆觸寫一個小孩子專心致志地釣魚,有人來問路自己還一個勁地擺手,怕自己的魚被驚擾了。很多學生可能已經知道這個故事了。教師可以找學生講解這部分內容,學生會對同齡人的講解更感興趣,注意力會集中很多,如果教師找了一個很受歡迎的學生來講,效果則會更好。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專注度,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努力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每節課都能有所收獲,達到減輕學生課業和課外負擔的目的。
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非常重要,就像人在圖書館就愛看書學習一樣,學生一到音樂教室,教師就要讓學生處在音樂的學習環境中,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鼓勵學生發言等方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專注度。
2? ?打造趣味活動,誘發學生學習動機
只有當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符合學生的興趣時,學生才會主動地將目光放在課堂上,自覺構建知識。然而,在傳統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常常忽視學生的興趣愛好,習慣采取單向灌輸的方式指導學生學習音樂,在這樣的學習形式下,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會大打折扣。對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引入游戲和合作活動,誘發學生學習音樂的動機,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學習音樂的樂趣。
2.1開展競賽游戲,激發學習主動性
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有意地引導學生明白一些道理,有句話這樣說:“我知道的東西告訴你,對你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只有你慢慢地明白這些道理,對你來說才是有意義的。”對于小學教學也是這樣,小學生在學習的初期階段,并不會有什么學習方法,也不會有特別強烈的學習興趣,但小學生的好奇心非常強烈,玩心也很重。教師可以通過游戲,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
音樂教材上設置了很多專題,涵蓋的知識面是很廣的,教師可以根據音樂教材設置比賽內容,在比賽之前告訴學生比賽的時間和內容,讓學生做準備。學生在事先知道消息之后會對比賽有濃厚的興趣,會事先搜集一些相關資料,或者詢問自己的家長來獲取更多的信息。在正式比賽時,教師要鼓勵每個學生。對于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能獲得教師的一句表揚會讓他們記住很久很久,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鼓勵。鼓勵相比于批評,有著更大的力量。在教《七子之歌》時,教師可以說:“下節課要舉行知識競賽,我想考考你們對這首歌的理解,去查查資料吧。”在教《牧羊女》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牧羊女》是一首民歌,講的是放羊的女孩子的故事。文學和音樂都要反映社會,因此我國流傳下來很多描寫這種場景的故事,這些故事都非常有趣,大家下節課來講講這些故事吧,講得好的同學有獎勵。”諸如此類,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學到更多的知識。
為了響應國家“雙減”政策號召,教師要合理設計教學計劃,認真備課,讓學生減輕負擔,從而實現教學效率的最大化。教師在設置小游戲和競賽活動時,可以準備一些小禮品,增加學生參與的樂趣,取得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
2.2創建合作活動,彰顯學生主體地位
為了進一步讓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體會到學習音樂的樂趣,教師不妨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組建小組,以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集體交流活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提升音樂課堂教學成效。
比如,在小學音樂《五月的夜晚》這首樂曲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由組隊,以便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在課堂上,教師先為學生播放樂曲,讓學生初步對樂曲進行賞析。之后,教師為學生設計“樂曲中主要描述了哪些景色呢?”“樂曲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等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在每個學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再讓學生進行自由組隊,引導學生在組內闡述自己的想法,以便學生在參與集中討論的過程提升樂曲賞析效果。
教師尊重學生的意愿,請學生按照自己的心意自由組隊,不僅能凸顯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也能讓小組交流的氛圍變得更加和諧、自由,讓學生在“肆無忌憚”的交談中深入音樂作品中,從而逐步提升對樂曲的賞析效果,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 ?創新教育形式,增強音樂教學趣味
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建一些文化娛樂類的活動,無疑可以打破常規教育形式,讓學生在獲得愉悅體驗的同時完成對音樂知識的內化。同時,現代科技的發展帶來了豐富的網絡資源、網絡學習手段,在音樂課程教學中,教師主動使用網絡技術開展教育活動,能夠有效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從而增強音樂教學的趣味性。為了達到“以趣育人”的效果,音樂教師應當主動使用文體娛樂活動以及現代科技,創新教育的形式。
3.1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其實往往起到一個引路人的作用。學生如果被動接受一些知識,很難有學習積極性,所以要讓學生多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為課堂的主角和中心。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灌輸,對學生來說是不會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的,學生只有真正參與到課堂中,才能深刻地感受到課堂的氛圍。教師要相信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教師可以組織文化娛樂活動,比如,舉行大合唱、演講、樂器合奏、樂器獨奏等比賽,以此讓學生充分展露自己的才華,提高其學習的熱情和表現意愿。學生在參加比賽的過程中,可以將自己學到的內容應用于現實中,學生在練習歌曲的過程中可以獲得表演經驗,深化對知識的理解。這就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能知行結合,既有學習,也有實踐,可以讓學生體驗完整的學習過程,這對學生的學習是非常有利的。教師可以在學生練習中給予指導,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之下,學生一定會獲益良多。表演中除了歌唱還涉及很多其他的方面,化妝、服裝等各有學問,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指導,拓寬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興趣。
音樂課除了要教授小學生歌曲和樂理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小學生的審美觀和保持持續不斷的學習熱情。除此之外,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用競賽和表演比賽作為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3.2巧用現代媒體技術教學,革新音樂呈現形式
音樂知識帶有強烈的抽象色彩,在指導學生賞析樂曲時,教師能夠發現,當簡單地使用口述的方式為學生描述樂曲中的畫面時,學生會因為自身的音樂素養發展水平有限,降低對樂曲的理解。而現代教育手段具有對抽象元素進行形象化、直觀化處理的優勢,對此,在組織學生欣賞、學唱音樂作品時,教師也應當主動地革新教育形式,使用現代媒體技術輔助學生進行理解,促使學生在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體驗中,提升學習的效果。
比如,在小學音樂《憶江南》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借助現代媒體技術,革新音樂課程的教育形式,有效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體驗。在剛開始上課時,教師先對學生提出問題:“在你的心中,江南風景是怎樣的呢?”讓學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經驗,描述心中的江南風貌。伴隨學生的描述,教師順勢為學生展示一些江南風景的圖片、視頻,并對學生進行引導:“讓我們一起看看江南的風景,與我們印象中是否一致吧。”使學生主動地將目光放在視頻、圖片等形象化的資源上,并從這些資源中欣賞江南的秀美風光。這樣,在聆聽這首樂曲時,學生就能夠精準理解樂曲中滲透的情感,從而提高欣賞樂曲的質量。
功能多樣且使用便捷的信息技術手段,為創新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形式提供了極大的支持,有助于課堂教學突破時空的局限,為學生的音樂學習提供個性化、自主化學習的機會。因此,在帶領學生賞析、學唱樂曲前,教師使用現代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靈動、直觀的畫面,能夠降低學生理解樂曲的難度,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調動學習熱情,豐盈學生的學習體驗。
總之,國家的“雙減”政策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確保每節課都要讓學生有所收獲,音樂課是小學課程非常重要的部分,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踐行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方式,讓教學更具趣味性,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掌握更多的音樂知識,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亞林.趣味教學模式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J].新智慧,2019(32):60.
[2]崔海鵬.關于小學音樂教育中趣味教學的研究[J].天津教育,2020(9):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