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文
摘要:《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樂器教學是小學音樂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升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作能力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的熱潮中,教師應加強對樂器教學的重視程度,引導學生認識、學習并使用樂器,進而充分感受音樂世界的神奇,培養良好的音樂素養,為后續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文章結合小學音樂(江蘇鳳凰出版社)教材,探討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有效運用樂器。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堂樂器;教學研究;技能培訓
音樂本身就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與小學階段其他學科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其更加注重傾聽與感悟,需要學生敞開自己的心扉去接受音樂。而樂器則是音樂的載體,也是產生優美聲音的來源,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必然會接觸各種樂器,倘若學生只知道樂器的存在,卻不清楚其用法和效果,便難以對音樂產生深刻的領悟,因此將課堂樂器融入小學音樂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教學升級的必經之路。
1? ?結合教學現狀,制定樂器引入目標
當前小學音樂教學的總體情況依然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受到傳統教學思想、方法的長期影響,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學習動力較差、個人素養偏弱,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音樂教學的發展。因此,教師應將引入課堂樂器的重點目標鎖定在解決這些問題上。
1.1調整學習狀態,增強學生自信心
調整學生的學習狀態,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是教師引入課堂樂器的首要目標。在傳統音樂課堂中,教師的教學內容無非就是播放幾首歌曲,讓學生跟著曲調進行哼唱,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這些內容相對枯燥、很難找到新鮮感,因而學生的表現也較為低迷,不懂得用心去感受音樂的神奇。而如果教師將一些樂器投入音樂課堂中,就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新鮮感,對課堂學習充滿興趣,學生在接觸樂器及掌握樂器使用方法的過程中也能逐漸培養自己學習音樂的信心。
例如,在教授小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花兒拍手笑”中的《花兒朵朵》時,因為本單元的歌曲格外注重旋律,能夠與各種簡單的課堂樂器進行合奏,為增添課堂色彩,教師在進行這一單元的教學時就引入了“響板”這種課堂小樂器,這種樂器結構較為簡單,由一對手掌大小、貝殼形狀的扁木片構成,且兩個木片上都拴有細繩,可以套在拇指上,響板并無固定音高,學生只需用手指彈擊其中一片響板就能使之發出清脆、透亮的聲音。在響板的幫助下,學生很快便掌握了本單元歌曲的整體旋律,能夠跟著教師的節拍進行樂器操作,在收獲成果的同時也對音樂課的學習產生了較為強烈的自信心。
由此可見,課堂樂器的投入對小學音樂課中學生興趣的培養、自信心的建立有著重要的意義,能夠幫助學生脫離傳統課堂中低沉、乏味、懶散的狀態,讓學生更好地接受音樂,有效開發自己的音樂潛能。
1.2優化課堂互動,提高學生參與感
優化課堂互動環節,讓學生感受到較為強烈的參與感,也是教師將課堂樂器引入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目的之一。眾所周知,優質的課堂必然是師生互動、共同參與的課堂,通過良好的互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樂趣,豐富學生的課堂收獲。然而在以往的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模式過于單調,無非就是教師唱、學生跟、教師播放、學生聆聽。這種模式下的音樂教學很難讓學生有較強的參與感,使學生產生音樂課就是聽聽歌就行了,并不需要自己表現的錯誤認知。為此,教師有必要引入課堂樂器,讓學生樂于且主動參與到課堂中。
例如,教授小學音樂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校園節拍”中的“乒乓變奏曲”時,教師以“打乒乓球”所產生的聲音為例,這首曲子是較為經典的“變奏曲”,它表達的是隨著比賽激烈程度的不同,聲音的節拍也會發生變化。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發現了問題,僅憑借樂曲的聆聽難以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啟發效果,很大一部分學生依然處于“不明所以”的狀態中,很難正確且有效地理解“變奏曲”的真正含義,基于這種情況,教師有必要將課堂樂器引入教學中。
在教授這一單元時,教師就特意引入了“小鼓”這種課堂樂器,小鼓的結構組成和使用方法也較為簡單,與小學生的能力水平相符,學生只需要用不同的頻率敲擊鼓面,就能使之發出不同節拍的聲音。為了優化課堂互動,提升學生的參與感,避免個別學生出現“濫竽充數”的現象,教師特意要求學生進行齊奏,在齊奏的過程中,每名學生都要集中注意力,保證敲擊的頻率相同,一旦產生細微的變化就會導致節拍出現混亂,教師便可以直接揪出“開小差”的學生。對比之下,課堂樂器的投入給音樂教學的有序、高效開展帶來了巨大的幫助,不僅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加專注于音樂學習,也增強了學生的互動配合意識,使學生更好地融入班級這個大集體。
1.3調動身體器官,改善學生協調性
將課堂樂器導入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另一個重要目的便是調動學生的身體器官,提升學生的身體協調性。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各項能力都處于“待開發”的狀態,許多學生雖然具備較高的身體素質,但卻缺乏協調能力,不懂得如何正確使用身體上諸如眼、耳、口、手、足等器官,可謂“空有蠻力而缺乏技巧”。基于此,教師有必要將樂器導入課堂教學中,樂器的使用往往需要學生調動自己身上的多個器官,這個過程就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協調能力和肢體配合能力,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能夠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例如,在教授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勞動樂”中的《其多列》時,教師可以將“口琴、碰鈴、響板”等課堂樂器引入教學中,讓學生挑選各自喜愛的樂器進行操作,并且教師還為學生配上了各種身體動作。在做動作的過程中,學生身體器官都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從而達到了課堂樂器引入的目的,并且在提升了自身的協調性。之后,學生將其運用到各個領域中,促使自身的各項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2? ?考慮實際需求,確定樂器選取類別
小學音樂教師在進行課堂樂器的選取時應當充分考慮教學的實際需要,引入合適的樂器,想要保證樂器的合理性,教師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出發:
2.1結合課標要求,規范樂器類型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是教師選取樂器的重要參照,嚴格落實其要求,能夠有效避免樂器選取的盲目性,使教學工作的開展變得更加精準有效。認真研讀課標,可以發現,課標將樂器種類的選取分為兩個具體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一、二年級,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年齡偏小,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有限,難以掌握高難度的樂器操作方法。因此,在該階段的教學中,教師選取的課堂樂器當以“打擊樂器”為主,這些樂器的操作以搖動、打、刮、摩擦等方法為主,絕大多數都沒有固定的音高,易于掌握且容錯率較高,只需要經過簡單的練習便能上手,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這些樂器對歌曲進行伴奏,也可以與其他學生進行配合演奏。當然,教師在引入打擊樂器進行這一階段的音樂教學時,應當注意幫助學生控制演奏速度、力度和節奏,讓學生以認真學習的態度進行樂器操作,而不是胡亂把玩,影響課堂秩序。
第二階段是三至六年級,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基礎,能夠自主進行一些簡單樂器的操作,為了提升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對音樂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教師可以引入“豎笛、口琴、小提琴”等難度較高的樂器,教會學生演奏諸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等較為經典且重要的歌曲。并且教師還可以適當升級演奏的難度,要求學生一只手打節奏、一只手打節拍或者用手打節奏、用腳打節拍,讓學生的音樂能力得到持續提升。
2.2根據本身屬性,確立基本條件
教師在選取課堂樂器時還應考慮到樂器本身的各項屬性,可以將區域文化、地域特征、教學環境等作為重要的參照物,將這些因素進行歸結找到合適的對象,教師可以確立三個最基本的條件:
其一,課堂樂器應當容易獲取。由于地域條件和文化的差異,每個地方的流行樂器存在著明顯的區別,有的地方流行“鑼、鼓”類樂器;有的地方則流行“琴、笛”類樂器,教師應當盡可能選取易于獲取的樂器,保證每名學生都能擁有屬于自己的樂器進行實際操作。
其二,教師選取的樂器應當易于學生掌握,所謂易于掌握,可以解釋為“一吹就響、一觸即發”,如此一來,教師只需要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指導,就能讓學生清楚使用方法,借此提升學生學習信心。
其三,教師也應考慮到價格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就目前的情況而言,許多小學都沒有配備或很少配備適用于音樂課的樂器,因此大多數樂器都需要教師或者學生花錢購買,為了減少師生經濟負擔,教師應盡可能選取如“口琴”等價格便宜的樂器引入課堂中。
3? ?基于學生水平,分段樂器教學方案
在開展小學音樂樂器教學時,教師應當基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分段開展樂器教學,確保每位學生都能跟上教學進度,掌握必備的技能。
3.1親身演示,起好模范作用
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大多都停留在模仿、照搬、照抄的行為上,教師在引入樂器教學的最初階段應當起到良好的“模范帶頭作用”,親身為學生演示各種樂器的操作方法,規范學生操作樂器的動作要領。
例如,在教授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春天的歌”中的《春天來了》時,結合本首曲子的教學要求,教師特意在課堂中引入了樂器“豎笛”。引入“豎笛”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講解豎笛的分類,其主要分為五種,分別是低音笛、次中音笛、中音笛、高音笛以及超高音笛,分別對應著F調、C調、F調、C調、F調,通常情況下學生的演奏以C調高音笛為主。隨后,教師為學生講解常用豎笛指法技巧。最后教師通過實際演示為學生講解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如由于學生的手較小,時常可能出現堵孔不準確的情況,可以通過加強鍛煉的方式解決。開始練習時,學生可以觀察氣孔的位置,嘗試精準地用手指堵住氣孔,熟練之后,學生可以閉上眼睛練習堵孔,通過聲音以及手感判斷是否完全堵孔,通過反復的練習能夠形成一定的肌肉記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發現有些學生氣息控制得不到位,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為學生演示呼吸的節奏和方法,有效控制吹氣,保證豎笛發出的聲音平緩而持續,消除突兀感。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引導,學生對豎笛操作產生了最基本的認識,達到了“立竿見影”的教學效果。
3.2合奏指導,強調配搭有序
合奏指導也是教師開展樂器教學所必須經歷的一個重要過程,在小學階段,樂器教學通常都是以班級的形式進行的,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學生必須學會如何與其他同學進行配搭演奏,切實提升自己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教授《春天來了》時,教師已經為學生講解了樂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并且告訴了學生本首曲子的節拍以及在演奏時應當注意的各種事項,在隨后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合奏。為了避免人數過多,導致音色混雜的情況出現,教師特意將學生分成了若干個“合奏樂團”,每個樂團的人數和水平較為接近,并且選取一名豎笛掌握扎實的學生擔任樂團長,對其他學生的任務分工進行統籌安排。在實際“合奏”的過程中,教師發現有些小組的低音聲部控制不佳,無法凸顯豎笛的特性,為此,教師不僅要求學生對低音的發音進行了一系列練習,還對樂團成員的“低音比例”進行了調節,通過這樣一番操作與整合,學生的合作配搭也變得更加井然有序。
合奏指導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教師既要指出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又要對個別學生存在的個性問題進行糾正。在教學中,教師應秉持積極的態度以及良好的心態,耐心且細心地指導學生進行配搭練習。
總而言之,課堂樂器是小學音樂課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靈活借用課堂樂器展開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形象思維,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各個方面的素養,為學生長遠意義上的學習打下扎實基礎,希望教師加強課堂樂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讓樂器成為開啟學生心靈的一把鑰匙,將學生帶進音樂的殿堂中。
參考文獻:
[1]陳田甜.打擊樂器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運用[J].南北橋,2015(2):34-34.
[2]楊榮向.打擊樂器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運用[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14):34.
基金項目:
本文系江蘇省鹽城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根植于傳統音樂文化──原本性藝術教育的校本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編號:2021-L-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