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寶花
【摘? 要】在新形勢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應不斷轉變自己的課堂教學觀念,立足于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發展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優化,以切實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培養。基于此,教師可以整合教材中關聯的知識搭建整體性知識框架,引導學生結合發現舊知識與新知識內容之間存在的聯系,從一個已知領域出發探索新的知識,逐漸形成一定的對比分析能力,并且在原有的理解基礎上增加對新知識內容的掌握;教師也可以科學合理地使用信息技術,將其貫穿于整體的數學課堂教學,為學生展現多個角度的知識內容,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整合性;核心素養;實驗操作;分析推理;信息技術
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與推進,全面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成為教師越來越關注的重點。課堂教學實效的提升不僅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相應的邏輯思維能力等,促進學生的整體性發展。
一、整合教材中關聯的知識,搭建整體性的知識框架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應充分關注到對教材中關聯的知識的整合,在切實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方面的重要價值,積極地展開對教材中新知識的分析與探索,發現與挖掘與新知識所關聯的知識內容,將他們進行有效的整合,搭建起整體性知識框架,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開展相應的思考以及探究學習活動,獲得學習效率與質量的雙向提升,達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目的。
(一)對教材中相關聯的知識進行整合的重要意義
在筆者看來,數學知識體系是具有系統性的,一個大的主題知識內容中包含著各個模塊的知識內容,這些模塊之間存在著相應的并列關系、遞進關系或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等。教師要對教材中相關聯知識進行整合,首先可以創設一個“溫故知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結合新知識回顧相應的舊知識,逐漸發現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存在的具體聯系,進而以舊知識為基礎展開相應的思考與探究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從一個已知領域出發探索新的知識,全面放大學生開展新知識學習的效果;其次,教師對教材中相關聯知識進行整合也可以培養學生形成一定的對比分析和具體的推理能力,在很多情況下相關聯知識之間都有著一定的共同點或是相應的原理,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將舊知識和新知識不斷進行對比,發現他們之間所存在的一些固定規律,進而使學生的認知得到相應的拓展,在原有的理解與認知的基礎上,增加對新知識內容的掌握,在學習漸進的過程中得到分析能力的有效發展;最后,教師對教材中相關聯知識進行整合還可以幫助學生搭建起一個整體知識內容框架,學生可以在新舊知識聯合思考與探究的過程中不斷發散自己的思維,并且建立起一定的邏輯意識,將各個模塊知識內容進行有效串聯,不斷完善整體性知識體系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在這個具體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也會不斷提升。
(二)以相關聯的知識為基礎搭建知識框架的教學實踐
從相關聯的知識基礎角度出發,小學數學教師更應意識到構建有效的知識框架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思維能力進行教材中新舊知識內容的融合,培養學生掌握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和生長點的能力,站在一個宏觀角度進行具體的思考與探索,促進學生更有意義的發展。例如,在進行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關聯從前學過的長方體的體積、正方體的體積進行整合性教學,引導學生結合舊知識學習圓柱體的體積,并且總結出立體圖形求體積的規律或原理方式。具體的設計理念為:圓柱的體積與幾何知識的綜合運用,使學生在掌握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以及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思考,培養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能力。在具體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進行直觀教學,出示一盒包裝形狀為長方體的牛奶或水,將牛奶或水倒在一個圓柱體燒杯中,引導學生展開全面和多角度的觀察,并且提出具體的問題情境,詢問學生:“經過這樣的變化,會發生什么情況呢?你有什么發現,通過這個小實驗,你想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話說說什么是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的體積之間有什么具體的聯系嗎?”(設計意圖為: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觀察分析與感知圓柱體積與長方體之間是具有一定的聯系的,并為下面的探究活動提供研究方法。)其次,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交流,結合教材上的內容進行深度推理,并提出有層次的問題情境,如“大家可以分析出怎樣計算圓柱體的體積嗎?請大家回顧并且整理學過的知識,我們可以做出怎樣的預測或者是假設呢?”再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具體的小組合作,小組討論交流并匯報:圓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體后應該也能夠轉化成一個近似長方體,由此可以分析推理圓柱的體積也可以運用底面積乘以高的公式計算。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具體的實踐,最終得到的實驗結果與猜想的結果基本相同。明確圓柱體的體積的計算方向,得出圓柱體體積計算的方式的確可以像計算長方體體積那樣,得出的公式都是v=sh。最終提升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并且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豐富了學生的實踐體驗,學生通過親身的經歷和具體步驟得到結論,學習能力得到實質性提升。
總之,教師對于教材中關聯的知識的整合與運用,在推動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方法以及形成相應的思維能力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其方式能夠引導學生不斷地將相關知識進行串聯和對比分析,進而掌握相關的規律或者原理,逐漸構建整體性的知識框架,拓展學生的認知,提升整體的課堂成像。小學數學教師應善于運用這種方式開展更有效的數學教學實踐,達到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目的。
二、探索與創新使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應充分關注到合理使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在切實地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方面的重要價值,積極地展開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充分探索與研究,將其貫穿于數學課堂教學始終,不斷拓展數學教學內容的容量極其具體的展現形式,以構建出高效率以及高質量的數學課堂教學,提升整體教學成效。
(一)現代信息技術科學合理使用的重要價值
從筆者的教學經驗來看,現在信息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使用首先可以充分激發學生數學知識內容的學習興趣,其本身所具有的獨特優勢能夠引入與數學知識內容相關的一些趣味性元素,包括視頻,圖片音頻等,在這些內容介入下,學生能夠迅速地被吸引,進而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到具體的數學知識內容的思考與探索過程中。其次,數學知識體系中,很多內容都是較為抽象的,尤其是一些空間結構類的知識內容,受年齡以及身心發展規律的限制,小學生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分析和整體的感知能力,傳統模式下平面式的教學方法無法為學生帶來更多個維度的內容呈現,而在這個過程中有效介入信息技術則能夠將一些具體的物體或是復雜內容知識進行多維展現,可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以及全方位展開更具體的觀察以及進行進一步思考,進而獲得更深度的感知;最后,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還能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整體框架結構的搭建能力。信息技術本身還具有動態性及連貫性的優勢,能夠為學生帶來更獨特的體驗感,讓學生看到知識內容的動態性發展,深度感知到這些內容的變化,或者是整體框架結構組裝的具體情況,最終使學生在腦海中建立一個關于相關知識內容的具體成像,在加深學生的記憶程度的同時,使學生建立起一個連貫性的思維方式,這對培養學生逐漸形成高階思維有著重要意義。
(二)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來進行的整體教學實踐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能運用信息技術迅速展現一些例題或一些圖像,這樣的方式能夠節省教師書寫及講述時間,打破傳統模式下教學方式的限制,推進教師的高效教學。例如,在進行北師大版“多個小正方體組合的表面積”一模塊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這個整體的各個面,讓學生從這個立體圖形的六個方向進行具體的觀察。在觀察過后,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展現從不同角度觀看這個整體的縮略圖,包括“上面、底部、兩個側面、前面、后面”,使學生的觀察到的想象變得更加立體真實;接著,教師可以向學生出示一個新整體,讓學生進行新的觀察和具體的各個截面的繪制,并且將他們在紙面上進行一個有效組裝,運用自己的繪制將這個整體進行刻畫,促進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建構思維能力的形成,建立在面對這種題型時要形成一個整體性觀念意識;最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個動態性視頻,引導學生感知這個整體來多維度旋轉時的變化,并引導學生將其在腦海里進行有效的轉化,在自己的認知中建立一個具像,進而形成一個整體性認知,結合從各個方面所看到的圖形進行具體運算,逐漸發現其中的規律,總結這個模塊兒知識內容中所蘊含的關鍵和重點,形成一定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在提升學生理解掌握程度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并且獲得一定的組織建構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的教育教學背景下,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成為小學數學教師不斷努力與奮斗的方向。新時代教師要積極展開對新知識的分析與探索,創設一個“溫故知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以舊知識為基礎展開相應的思考與探究學習,去發現它們之間存在的一些固定規律,使學生構建起一個屬于自己的知識框架,并且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不斷發展;教師也應積極展開對現代信息技術的充分探索與研究,不斷豐富數學教學內容的容量極其具體的展現形式,為學生帶來更獨特的體驗感,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建構思維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朱斌.淺談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J].考試周刊,2022(5):91-94.
[2]楊同敬.優化教學方式,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J].中國教師,2021(S1):96.
[3]李冬梅.利用“互聯網+”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J].中國新通信,2021,23(19):196-197.
[4]黃祖昆.提高小學學段數學課堂效率的方法思考[J].安徽教育科研,2021(1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