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棉藝
【摘? 要】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靈活使用生活素材可以有效降低課堂教學難度,并拉近學生與課堂教學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充分沉浸在課堂環境中。在這種情況下,就有必要結合教學實踐經驗,探索生活素材的有效運用方式。本文先闡述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使用生活素材的重要意義,接著從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生活教學情境、引入生活真實案例、聯合家庭教育力量、設計生活學科作業五個方面,探討了生活素材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的具體融入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素材;生活情境
隨著新課標體系的全面推行,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要求教師積極推動課堂教學的創新,錘煉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很多知識點都與學生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如果教師能夠引入生活元素,就可以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性,也有利于他們將自身所掌握的學科知識應用到生活環境中。目前很多教師都已經著手引入生活素材,并依托于此增加課堂環境中的生活氣息。但是結合當前教學成效來看,有相當一部分教師都沒有發揮生活素材的作用與價值,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全面的探究與分析。
一、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生活素材的應用意義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現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部分小學生已經對學科產生了抵觸情緒,導致他們的學科學習興趣不高。對小學生來說,在缺乏興趣時就很難具有較強的學習積極性,在整個學科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了顯著的被動態勢。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能夠靈活地使用生活素材,就可以重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因為生活素材與學生生活環境息息相關,同時部分生活素材本身就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對學生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提高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二)豐富課堂的教學元素
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課本教材的依賴性非常強,導致課堂教學內容相對來說比較僵硬,很難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這時,教師通過引入生活素材就可以達到豐富課堂教學元素的效果。不僅如此,生活素材也可以使課本教材中的知識映射到學生的真實生活環境中,提高教材內容的生動性,實現了課堂教學元素的有效拓展與延伸。
(三)推動課堂的創新發展
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素材,也可以較好地推動課堂的創新發展。小學新課標體系要求教師重視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培育,提高學生的學科實踐能力。在使用生活素材以后,教師就可以在課堂環境中開展一些實踐教育活動,構建生活教育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知識的熏陶,錘煉他們的道德修養與法治意識。這樣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就可以得到較好的創新拓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生活素材的運用策略
生活素材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具有較強的應用意義,直接改變了課堂教學的格局。但是想要充分發揮生活素材的作用與價值,也需要教師做好教學規劃與設計工作。
(一)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趣味教學課堂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靈活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特別是目前部分小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已經產生了抵觸情緒,學科學習積極性不高,導致課堂教學遭遇了較多阻礙。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引入多媒體等技術就可以改變課堂教學知識的呈現方式,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模態方式,提高教學內容生動性。特別是在引入生活素材時,通過多媒體技術也可以顯著提高生活素材的感染力,并進一步增強生活素材與課堂教學內容的關聯,優化學生掌握課堂教學知識的綜合體驗。
在小學一年級“我是小學生啦”教學中,教師可以考慮靈活使用多媒體技術,打造趣味課堂教學。小學生在剛進入校園時,面對陌生環境都會比較迷茫,同時在社交方面也會遇到較多障礙。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播放一些關于交朋友的動畫視頻,讓學生學會如何跟其他人進行正確交往。在學生觀看完視頻以后,教師還可以讓他們模仿視頻中的內容進行現場對話,實現教學知識的內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跟學生進行積極交流,讓他們說一說自己在生活社交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然后在班級上組織學生一起進行討論,共同擺脫學生的生活社交困境。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顯著提高生活素材在課堂環境中的融入水平,解決學生最關注的生活問題,激發他們的學科興趣。
(二)打造生活教學情境,優化課堂教學氛圍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在引入生活素材時,可以考慮在課堂環境中直接構建生活教學情境,改善課堂教學氛圍。在具體設計生活教學情境時,教師應深入學生的真實生活場景中,并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保證最終形成的生活教學情境可以較好地貼合小學生的真實情況。特別是部分教師目前在設計生活教學情境時,存在顯著的“成人化”問題,導致學生很難全面沉浸到情境中,使生活情境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在后續設計生活教學情境時,一定要注意改善這種情境,可以貼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還要觀察學生在生活教學情境中的具體表現,給后續開展生活情境教學活動提供較好的參考與指引。
比如教授小學二年級“我們的節假日”時,教師就可以在班級環境中設計“節假日生活”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相互不僅可以分享自己的節假日生活,還可以分享他們在節假日的體驗與收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要過度干涉學生的討論,要給他們留下自由討論與探索的空間,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在情境討論中,很多學生都會分享自己都去哪里玩耍,以及自己在假期期間的趣味見聞,很少談及自己在假期期間的學習活動。事實上,很多小學生在假期都很少主動學習,總是在家長的催促下才會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在教學情境中也可以逐步引導到“周末巧安排”等環節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學習與娛樂,并能夠自主完成周末計劃的安排,提高他們的自主管理能力。
(三)引入真實生活案例,發散學生學科思維
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考慮引入一些真實生活案例,使生活素材可以得到更深層次的應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很多知識點雖然都跟學生的生活場景相關,但是整體上還是比較抽象的,導致學生在學習時較為困難。如果能夠通過真實生活案例展示這些知識點,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理解水平,也能幫助他們將自身所掌握的知識應用到生活環境中。在具體選取真實生活案例時,教師應該保證案例內容的可信度。即教師可以適當對案例進行藝術加工,更好地輔助課堂教學活動,但也不要隨意虛構案例,避免生活案例教學起到反效果。
比如在小學三年級“安全護我成長”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真實安全事故,提高小學生的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護能力。現階段,我國每年發生安全事故的小學生有很多,并且在新聞中也屢見不鮮。因此,教師可以考慮在課堂教學中直接展示這些新聞報道,利用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提高案例的可信度。在豐富案例細節元素時,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藝術加工,提高案例人物的鮮活性。但在藝術加工時,應該立足于案例背景和前后關系進行合理設計,避免出現前后矛盾等情況,無法發揮真實案例的教育效果。在案例教學結束以后,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代入案例人物中,思考自己面對安全隱患和安全事故時,應該采取哪些方式做好安全防護。通過真實案例的教育,學生的安全素養就可以得到顯著的提升。
(四)聯合家庭教育力量,形成學科教育合力
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開展學科教學活動時,也應該聯合家庭教育的力量,形成家校合作的教育合力。小學階段的教學活動本身就應該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通力合作。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主要教育任務就是培育學生的道德修養,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這也是家庭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平時可以加強自身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共同解決學生存在的各類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解答家長對合作教學的疑惑,并積極處理可能存在的糾紛,保證各個家長都能夠積極參與到合作教學中,保證學科教學的效果。
比如在教授小學四年級“為父母分擔”時,教師應該做好自身與家長的交流溝通,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高效聯動。“為父母分擔”這一章的知識點主要為拉近學生與家長的距離,實現他們的相互理解,并引導學生主動承擔家庭責任。在聯合家庭教育力量時,教師可以面向家長傳授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并且讓家長正視孩子,同時在家庭環境中可以主動下放一些權力,給孩子履行家庭責任留下一定的空間。家長與孩子出現矛盾時,家長也要積極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維持和諧的家庭溝通環境,提高家庭教育效果。
(五)設計生活學科作業,全面落實雙減政策
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布置學科作業時,也應該考慮設計一些生活作業,幫助學生在生活環境中鞏固與深化學科知識。目前,我國已經開始全面推行雙減政策,要求教師全面推行“提質減量”相關理念,改變學科作業的整體格局。這也需要教師在設計生活學科作業時,可以提高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綜合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關注生活作業的完成條件,適當降低作業難度,使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充分參與到學科作業中,并能夠從中取得較多收獲。
比如在小學六年級“愛護地球 共同責任”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布置“生態環保小衛士”的學科作業,當學生在課下時間里調研學校、社區等區域的生態環境情況,重點收集生態環境破壞的場景,試著分析出現這些生態問題的根本原因。接著學生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學科知識,談一談后續如何防范與治理生態問題,并形成一套完善的生態環保計劃書,用以提高區域生態環境質量。
三、結束語
綜合來看,生活素材應用到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可以提高課堂生活氣息,豐富課堂教學的元素,增強課堂教學效果。作為一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也應該積極探索生活素材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切入點,并積極與其他教師進行教研交流,分享學科教學的經驗。在具體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也要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優化課堂互動交流環境,豐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綜合體驗。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布置一些生活化氣息顯著的學科作業,引導學生將自身所掌握的學科知識應用到生活環境中,錘煉他們的綜合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