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玲
摘 ?要:從表面上看,“雙減”政策要求中小學減少作業總量、課外培訓負擔,只對減負任務提出了教學要求,本質上卻要通過減負改革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水平,使學生能在學校生活中弘揚個性、實現全面發展。因此,在“雙減”政策實施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要切實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不僅要督促學生積累豐富的數學知識,更要關注學生學科能力、思維品質的發展。文章客觀分析“雙減”政策與核心素養目標的契合性,進而闡述情境探究、數學表達、數學操作活動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策略,為促進學生主動學數學做好充足準備。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改革策略
核心素養追求的是小學生適應終身發展、社會發展所應具備的能力與品質等,在一線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目標的基本目的之一便是要摒棄“唯考試論”的短視教學行為,從德智體美勞五方面全面發展學生的個人素質,使得學生能提升自己、成就自己。然而,因為激烈的教育競爭,家長、社會對一所學校辦學質量的評價都依靠各學科的考試成績,一線教師也不敢放松對學生考試成績的要求,導致核心素養改革一直無法落到實處。“雙減”政策的提出便為核心素養改革提供了可能。本文將闡述“雙減”政策與核心素養育人理念的相配性,以便讓更多的教師能珍惜“雙減”政策改革機遇去開展學科素養改革任務。
一、“雙減”政策與核心素養的匹配性
(一)從“雙減”政策的實質來說
“雙減”政策的本質是要實現減負提效,因為減負與提效本就是不可分割的,并不是要通過作業壓減、校外培訓減負改革去降低對學生學業成就的追求。目前,學校選拔人才的基本方式依然是考試,如果學校為了片面響應“雙減”政策的減負要求而放棄了對小學生學業成就的要求,那么有可能會讓學生錯失優質的教育資源,對學生是不負責任、不重視的。
因此,實施“雙減”政策并不是一味地降低學生的課業壓力,而是要在培養學生的素質、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之間尋找平衡點,既要解決功利、短視的教學問題,也要促使小學生實現素質進步。這就為核心素養改革營造了良好的教育環境,創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形式,不僅會探索促使小學生主動學數學的常規方式,還會支持小學生在課外自主遷移數學知識,便于學生樹立建模意識,在探究、實踐與整合活動中形成數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與學習興趣,而小學生也能在豐富的數學活動中掌握數學概念,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這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可促使學生積累有效的學習經驗。
(二)從核心素養改革的目標追求來看
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看重的是學生的個人素質發展,并不是要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能顯現出智能優勢與個人特長,而是要讓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以便讓小學生在核心素養改革背景下取得素質進步。這就意味著小學數學教師要摒棄“一刀切”“唯知識論”的思想,為促使小學生實現個體發展去優化數學教學設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然而,如果不能轉變一線教師的育人方式、教學理念,那么核心素養改革將流于形式。而且,核心素養改革活動的開展將促使小學生主動學數學,便于小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方法,教師不必通過單一的講解活動去傳輸數學知識,小學生能在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中實現主動學習,同樣有利于落實“雙減”政策。
但是,在“雙減”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為了實現提效減負的改革目標將不斷分析學情特點,根據課堂觀察、多元評價與小學生本身的素質成長過程去優化數學教學活動,會根據學生的素質發展需求整合課程資源。在此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能準確判斷學情特點,且可由此設計、開展核心素養改革活動,既有利于促使學生實現素質成長,也有利于實現減負提效改革。“雙減”政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立德樹人,追求的是小學生的長遠發展,摒棄不良競爭,消解教育焦慮,與核心素養改革的追求是一致的。
綜上,“雙減”政策與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有著緊密的聯系,且二者相互成就、相互發展,便于改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及其育人目標,以便為促使小學生實現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則應在“雙減”政策改革過程中進一步落實核心素養目標。下面,本文將介紹幾種有利于培養小學生數學素養,且能夠落實“雙減”政策的教學策略,希望可為各位教師帶來積極的教育啟示。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落實核心素養目標的策略探究
(一)組織情境探究活動
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前提是要讓小學生主動學數學,且能在數學活動中保持良好的思維活躍度、學習自主性,使得學生能經歷數學知識的 抽象、推導過程,便于學生建構數學概念。對此,情境探究教學則將產生積極作用,小學數學教師可根據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性去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小學生自主思考數學知識的實際意義,在生活情境內組織學生參與數學探究活動,使其親自解題、主動建構。如此,小學生則能在情境中經歷數學知識的抽象過程,從具體到抽象,從個體到一般。
比如在“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一課教學中,我則準備了一些木棍,按照特定的數量將這些木棍分給了不同的學生,并在黑板上寫下了“2”“4”“8”“16”等數字。根據這一組數字,我就提出了問題:后一個數字與前一個數字的有什么關系?根據這一問題,小學生能夠發現后面的數字是前一個數字的2倍,這就便于學生進入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探究活動中。在此基礎上,本班學生可自主分析倍數的概念,且能自主思考“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這一問題的解決方式,在問題情境中解釋倍數的概念與意義。如此,本班學生便可在數學課上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并推理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這一問題的解題方法。這樣一來,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邏輯推理能力。
(二)實現數學表達展示
數學表達是指利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描述的交際活動,既有利于發展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利于促使小學生形成符號意識,使其能感知數學語言的特點。而且,小學數學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表達狀態判斷學生是否存在認知盲區,通過表達分享優化課堂教學形式,為提升小學生的數學素養水平做好充足準備。
比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一課教學中,為了有效培養小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使其能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我便在本節課上組織了“小先生”活動,鼓勵小學生在數學課上自主解釋、介紹長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為了準確、全面地講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小學生會在數學課上主動閱讀數學教材,也會在草稿紙上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觀察、匯總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便于學生真正實現學習進步。如此,本班學生便可在“小先生”活動中順利實現自主學習。待學生獨立思考過后,我便組織本班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使其能向同伴解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過小組合作與討論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規范數學語言。接下來,各小組則可選出一名“小先生”,代替本組成員自主解釋并匯總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實現組際交流,在數學表達中樹立空間意識,形成直觀想象能力。
在本節課上,筆者之所以會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落實“小先生”活動,原因有二:其一,班級的學生人數眾多,而一節課的時間不足,很難讓每一個小學生都能參與數學表達活動,這就會影響課堂教學紀律,并不利于實現有效教學。但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每一個學生都能面向同伴解釋并匯總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這就能切實鍛煉小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使其在數學表達中梳理思路,實現自主學習,而且各小組也可選出表達最準確、思路最清晰的學生負責講述本小組的探究成果,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也便于促使學生形成思維品質。其二,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能夠進一步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且可提高學生數學表達的準確度,可發散學生的思維意識。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課上的數學表達活動中,有的學生能自主修正解題思路,有的學生則能在其他同學的說明補充下準確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形成良好的空間意識,便于提升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三)組織數學操作活動
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應回歸問題解決活動,小學數學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開展豐富的數學操作活動,比如數學實驗、觀察測量等。在這些數學操作活動中,小學生能自主抽象數學概念與一般公式,也可在實踐性操作活動中建構數學概念,積累有效的解題經驗。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則應根據數學知識的特點開展數學操作活動,綜合發展小學生的學科素養。
比如在“認識厘米”一課教學中,本班學生能通過前期學習理解線段的特點,能明白大多數物體都有一定的長度特點,所以為了促使小學生形成直接認知,使其能自主解釋“厘米”這一長度單位的實際意義,我便組織了測量活動。小學生自主觀察直尺的特點,據此測量橡皮、鉛筆、數學書等生活物品的長度,觀察直尺的結構及其所標注的長度單位。通過觀察測量,小學生能自主分析并掌握直尺的使用方法,也可引導小學生樹立“1厘米”這一空間意識,促使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
在這一測量活動中,小學生能夠自主樹立長度意識,且能自主估測生活物品的長度意識,便于學生形成良好的空間想象能力,也可使其有效理解“厘米”的實際意義,便于學生真正實現學習進步。
(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在新課改下,“綜合實踐活動”已經被看成是中小學教育的必修課,小學數學教師也應主動引導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督促小學生在生活中遷移數學知識,在實踐任務中構建數學模型,而這便于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科能力,優化思維品質。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則可組織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小學生在實踐中鞏固數學知識,切實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在設計綜合實踐活動時,小學數學教師不必過于看重學科界限,應主動跨越學科邊界,使小學生能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整合各學科知識,提升思維能力,并在實踐體驗中樹立創新意識。比如在“周長是多少”一課教學中,我便進一步細化了實踐活動的主題任務:請測量并計算學校內花壇的周長,由此思考如果要做圍欄應該準備多少木材。在這一綜合實踐活動中,本班學生可自主測量花園的周長,而且能在生活教師的幫助下設計圍欄的周長。德育教師可從環保教育層面引導學生愛護花草、愛惜環境,使得學生能回歸自然與生活。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小學生往往能自主遷移各學科知識,有利于自主設計綜合實踐活動的行動計劃,這就可提高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便于學生樹立良好的創新意識,而且有利于綜合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與思維能力,可真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使其實現綜合成長。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主動整合鄉土資源,根據本地資源特點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為促使小學生主動學數學打下堅實的教育基礎,提高教學效率,切實落實“雙減”政策。
三、結語
自“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以來,關于落實核心素養改革的研究便日益增多,小學數學教師也應主動跟隨國家政策,創設有利于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環境,圍繞素養目標要求優化資源配置,改善師生互動形式。“雙減”政策的提出與實施將有利于落實核心改革任務,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根據“雙減”政策對減負提效的改革要求開展豐富的情境探究、數學表達、數學操作、綜合實踐活動,以便逐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使得學生能學會學數學、樂于學數學。
參考文獻:
[1]卜弢. 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審視與改進[J]. 當代家庭教育,2022(07):38-40.
[2]高映嬌. 芻議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J]. 當代家庭教育,2022(07):136-138.
[3]喬璽卉. 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教學深度學習策略實施路徑探索[J]. 知識文庫,2022(04):55-57.
[4]鄒萍. 核心素養下數學作業創新設計研究[J]. 文理導航(下旬),2022(02):61-63.
[5]殷如意,朱沛雨. 立足教學,發展數學學科核心素養[J]. 小學教學設計,2022(Z2):6-9.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