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穎 任福戰 王志坤

[摘 要]本文基于“懶就業”現象開展研究,聚焦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關鍵要素,提出對應就業指導對策,以期為本科生就業提供理論指導及實踐支持,培養學生個體就業意識與實際能力。
[關鍵詞]懶就業;就業指導;三導師制度;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45文獻標志碼:A
1 “懶就業”現象的研究現狀
202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達到1076萬人。告別傳統的畢業即工作就業觀的大學生呈逐步上升的態勢,這些人大多成為慢就業族。慢就業折射出大學生就業思維的改變。慢就業分為積極式慢就業和消極式慢就業,本文分析的“懶就業”則屬于消極式慢就業。造就“慢就業”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學生尋找工作時以自己的需求為重要考量,基本不或者很少考慮社會行業的發展趨勢與對應的行業需求。由于過于強調自我感受,導致其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將自己的技能與社會需求匹配起來,進而無法做到學以致用、產學沿用。這種消極式的就業觀念是學生就業工作開端危機的預警,長此以往,將不利于本科畢業生未來的職業發展。
2 本科生“懶就業”現象的對策和研究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問題,大學在人才培養上的職責除了為學生提供人力資本的增值,更延伸到了對其職業發展規劃的指導,其中就業輔導成為大學為學生提供的重要服務[1]。本文聚焦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關鍵要素,進行貫穿本科生大學四年完整的就業指導,構建學院、學校、企業三位一體的就業指導對策,并實時有效地開展相關路徑研究。
相關對策如圖1所示,學院層面依托研究生成立院級就業指導部,學校層面進行就業指導培養,包括建立完整的就業教學指導,引進“企業特聘講師”,將就業指導課貫穿大學生活,建立四年實習方案以及實行班級三導師制度,全方位幫扶提升學生規劃意識。校企合作層面采用就業云平臺進行學生與企業雙向了解、雙向評價的機制。此外,著力為就業和未就業畢業生提供后續跟進服務,爭取形成老帶新的良性循環。
2.1 學院層面:依托研究生成立院級就業指導部
在學院層面,需設立專門的就業指導部,精細化負責本科畢業生相應的就業指導工作。
就業指導部線上層面負責對網絡合作平臺學生檔案與企業信息的更新與維護管理,及時反饋同學的實習意向、就業意向,更新年級學生的各項信息,對各年級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匯總整理,并根據相對應的學生實習評價機制對學生的實習情況作出相應評價等。同時,線下層面形成接待企業的標準化模式,打造出一套適合高校自身的接待校企合作企業的標準,提高接待的效率,便于校企更協調、有效地合作;此外,追蹤畢業的研究生與本科生的就業去向,并與畢業校友保持聯系,每月按時和與學院合作的各個企業進行接洽,及時了解就業學生與實習學生的相關動態。
2.2 學校層面:就業指導培養
2.2.1 建立完善的就業教學課程安排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素養主要包括勞動觀念(態度)、勞動能力(技能)、勞動價值觀、勞動精神、勞動認知、勞動習慣和品質等內容[2]。針對就業指導課程系統這一問題,從大一開始即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教育,其中以勞動教育為主。根據各年級學生學習經歷以及所受教育深度的差異,有層次、有深度地安排相關課程。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及緊貼時事政策的創新創業法律法規、指導文件,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便可有效掌握相應的政策體系與過程指導方法,從而為有效推動有創新創業想法傾向的學生朝著這個方向更好地發展。在精細化建設方面,課程建設需要適應產業分工、技術升級的需要,建立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標準的聯動開發機制,推進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技術標準相銜接,采取更加生動的項目教學、現場教學和工作過程導向教學[3]。
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是構建高校就業指導服務體系的主要參與者,教師隊伍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畢業生就業結果。針對師資力量薄弱這一問題,一方面,應致力于擴充就業指導教師的來源和渠道,如開展兼職教師招聘活動,吸引人力資源培訓機構教師、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人士等的加入,取長補短,補充本校就業指導教師隊伍;此外,根據各學院專業性質的不同,借調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優秀職場人士來校任職。另一方面,高校應定期組織或邀請專業的校外人士進校開展講座,鼓勵本校教師踴躍參加;積極推進學校間的就業指導教師交流工作,吸取兄弟院校的優點,努力彌補自身的不足,提升本校教師隊伍專業水平。
總之,系統化就業指導課程,加強就業指導課老師的課程培訓,聘請更為專業的指導教師專門負責本科生的就業指導相關課程安排,不定期地請與專業相關的優質企業領導與員工與本科生進行面對面交流,以增進企業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了解。
2.2.2 建立四年實習方案
從大一階段應對本科生進行更加專業化的就業勞動教育與技能培養,針對不同的學段開展不同的教學內容。在就業課程之外,還要構建實習體系與就業指導課程相輔相成。從大一開始,對學生的假期實習做相關要求,對于實習內容,不同的階段也應該有不同的側重點。第一階段,學生剛剛進入大學,遠離家人,還沒有形成系統完整的就業與擇業觀,因此第一階段的實習主要以一些與所學專業不甚相關的社會底層的工作為主,以求鍛煉學生的吃苦精神,珍惜校園時光,懂得感恩和回饋父母。第二階段可以根據專業情況安排學生到行業優質企業進行實習,感受優質企業的企業文化、企業架構等,來幫助學生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樹立長遠的目標。行業中優質企業的企業架構都比較成熟,可以幫助學生開闊眼界。但這些企業分工更為細致,學生實習內容較少且比較固定,因此在第三階段的實習以行業中的初創型企業實習為主。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學生在小微企業實習可以全方面了解行業內容,全方位鍛煉自己,使學生正確認識目前本專業的行業就業態勢,并基于此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第四階段在前三階段的鋪墊作用下,學生更加明確自身的職業決策,以此為目標進行執行,同時高校以職業技能的精準培養、就業目標的細化明確、對應就業困難幫扶等為主線開展相應就業指導工作,致力于讓畢業學生獲得高質量的就業機會。
在企業實習后,還應建立起學生實習的相關評價機制,對學生的實習時長、實習期間的工作量、企業評價等指標進行考量,在校內制定較為合理的評價機制,設置第二課堂學分與評獎評優加分機制,以激勵學生的實習熱情,同時達到提高學生眼界、增強就業認知、提前走進企業的目的。
2.2.3 實行班級三導師制度
本科生導師制度是一項重要的學生就業培養制度,強調充分發揮導師隊伍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幫助畢業生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因此,導師對本科生最有效的培養是就業技能的教授與擇業方法的指導,“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引導學生如何從事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工作。此外,每個導師在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過程中,都會形成基于自身教學經驗的特色方法論,這些經驗與方法論是極為寶貴的教育財富,然而,這些傳統固定的經驗與方法也極易導致教育思維的封閉、僵化與排他。不同個體的教學方法存在天然的主觀與片面性,正如中國一句古話: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教育工作者需要對不同個體的教育方案統籌考慮、綜合分析。因此,建立“班級三導師”制,同時引入學術思維與實踐思維,克服了方法上過于片面的缺點,將每個導師培養方法中的積極因素吸收到導師組內來,揚棄不合理的部分,形成更為科學、全面的培養方法。
“班級三導師”,顧名思義,即每一個本科生班級由三名具備本科生指導資格的導師進行聯合培養。班級三導師包括一名專業課班導師,一名企業班導師和一名研究生班導師。三位導師分工明確相互合作。專業課班導師由副教授及以上的教師擔任,他們能夠為學生在留學深造、考研、科研等方面對學術問題解疑釋惑;企業班導師是學校校企合作項目中一些優秀的企業人才,負責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應用能力;研究生班導師結合本院實際,合理挑選有經驗有熱情的在校研究生,從學生的角度對本科同學的生活、學習、考研就業等進行指導,在重要的時間節點進行提醒等。
2.3 設立就業云平臺,輔助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平臺的設計與持續運行,需要學校與企業長期深入合作交流,方式包括人才培養、實習實訓、科研攻關等。其中,人才的培養是雙向的:本專業的本科生安排到企業實習實訓,頂崗作業,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實踐能力;企業需要提升學歷的核心技術骨干員工也可申請通過統一招生渠道到本專業繼續深造,以提升企業人才水平。這種模式對雙方而言都是十分有利的。具體包括企業每年要給予本校學生一定數量的實習崗位,增加本科生的實習機會,從而達到互惠互利,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讓學生提前對未來自己要工作的崗位有一個認識,提高其就業競爭力,增強就業意識。與學院合作的企業還可以設立企業獎學金、企業冠名活動,既能幫助一些學生解決生活問題,又能提高自己在學生中的認可度。設置與企業研究相關的競賽,在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為企業自身吸納良好的項目。在學生中選拔企業校園公益大使,負責與企業聯系并開展相關活動,借助高校在校生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增強企業招聘力度,擴大企業在學生中的影響力。每年邀請合作企業參與學校的秋招與春招,在已經有合作的前提下,這部分企業對于學校與畢業年級的本科生具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對于大部分有就業意向的學生具有更強的接收意向,而畢業生本身對于合作企業相較于其他企業也更為了解,容易達成共識。
2.4 畢業生后續跟進服務
當下大部分高校因工作精力問題,就業指導工作僅止于學生簽訂三方協議之時,對學生畢業后在用人單位的表現情況、離職跳槽情況等缺乏追蹤和回訪制度,這就造成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效果并未面臨真正的檢驗,不利于學生今后在此方面的長期發展進步。
高校應著力為就業和未就業畢業生提供后續跟進服務。第一,建立畢業生畢業一年內就職情況記錄系統。第二,建立應屆未就業或離職畢業生特殊檔案,對其心理狀況等進行記錄并提供有效幫助。第三,與校友保持聯系,定期邀請杰出校友開展就業講座,爭取形成老帶新的良性循環。
3 結語
本文針對本科生“消極式慢就業”問題,以培養本科生就業意識和就業能力為主要目標,對“懶就業”現象進行系統研究,提出了貫穿本科生四年的多方位、漸進性培養方法和基于校企合作以多主體協同教學為特色的就業培養模式。即以本科生四年實習計劃為主,校企互評為輔的本科生實習培養計劃,以期培養本科生就業意識,提升本科生就業能力;學校通過相應反饋不斷調整教學方案,以期為企業輸送更優質的人才;已就業學生通過反饋幫助本科生找到更合適的實習或工作單位。就業指導研究能夠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新發展,有利于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提高學校聲譽,形成良性循環,還有利于學校及時掌握社會需求,針對性地深化教育和改革,提高辦學效益。
參考文獻
[1]范皚皚,車莎莎. 大學生的就業預期與就業選擇[J]. 教育發展研究,2014,43(23):27-33.
[2]毛小平. 場域與慣習:當代大學生勞動素養的分化機制[J]. 現代教育管理,2022(6):27-37.
[3]張原. 中國職業教育與勞動力需求的匹配性研究[J]. 教育與經濟,2015(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