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
內容摘要:新世紀以來,曹文軒積極介入語文教育領域,他從審美的角度對當前的語文教育展開思考。在一線中小學調研的過程中,曹文軒敏銳地發現當前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從教材、課程到課堂都存在審美缺失的問題。面對這種狀況,曹文軒重提重視語文審美教育的口號,強調審美教育應成為語文教育的基本擔當,發揮文學在語文教育中的審美功能,以此來實現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的融通。
關鍵詞:曹文軒 語文教育 審美 現狀 對策
2021年5月,北京大學成立文學講習所,該所以文學美育為宗旨,致力于培養文學創作與語文教育兩個方向的人才,并且由北大著名學者和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擔任所長。以往我們對于曹文軒的認知,多局限于文學研究和兒童文學創作,曹文軒出任文學講習所的主要負責人,必然引發我們的思考:為什么是曹文軒?除了文學研究與創作,他與語文教育之間有何關聯?實際上,自新世紀以來,曹文軒就已經從學術論壇拓展到語文講壇,積極活躍于語文界,從兒童文學讀物、語文教材到語文教育理論,曹文軒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的介入是全面而深入的,他所發表的大量關于中小學語文閱讀、寫作等方面的論文和隨筆,形成了帶有時代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的中小學語文教育觀。可以說,從語文教育的角度重新審視曹文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曹文軒,另一方面,通過對曹文軒語文教育觀的研究,也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北京大學文學講習所及其未來發展。
相對于專業的語文教育研究專家和一線的中小學語文教師,曹文軒對語文教育的討論既不偏重教育理論的探究,也不專于教學經驗的歸納,他揚長避短,從自己作為當代文學學者和兒童文學作家的身份出發,集中探討了語文教育與審美之間的關系、語文課程的性質、閱讀和寫作的重要性及其方法論等,這四方面構成了曹文軒語文教育觀的主體內容,可具體化為審美觀、性質觀、閱讀觀和作文觀。限于篇幅關系,本文將著眼于曹文軒對語文教育與審美關系的思考,討論曹文軒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如何看到當前語文教育的現狀和未來的出路。
審美教育簡稱美育,“其任務是運用自然美、社會美與藝術美的手段給人們以情感的熏陶,培養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的審美能力,按照美的規律塑造廣大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的美好心靈,培養學會審美生存的一代新人。由此可知,審美教育就是一種人的教育,是使人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從而成為全面發展、人格健全的‘人的教育。”[1]審美教育在塑造現代意義上的“完人”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而中小學所有學科中,語文學科或語文課程無疑承擔了審美教育的大部分功能,正如著名文藝理論學者童慶炳先生所言:“美育,特別是深層次的美育,與語文教學的關系極為密切。……通過語文教育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點、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學固有的要求,而不是外加的任務。”[2]曹文軒站在作家的角度,引入美學的視點審視當下中小學語文教育,發現當下的中小學語文教育缺乏“美”,因而不斷重申“審美教育也是教育”的觀點[3],基于這樣的教育理念,曹文軒提出語文教育要與審美教育進行深度融合,培養出具有較強審美能力的現代“完人”。筆者將曹文軒的這一主張概括為語文教育的審美觀。
一.語文教育中審美教育的缺失
“審美教育”這一概念雖然是由德國人席勒1795年在《美育書簡》中最早提出,但在我國漫長的教育史中一直存在重視美育的傳統。春秋時期的孔子曾提出“樂教”學說,提出我們在培養“君子”時必須“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到了近代,王國維將西方美學引入中國,并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辨析了美育與德育和智育之間的關系:“完全之人物,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為調和之發達。而精神之中又分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對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備真善美之三德,欲達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4]此后,擔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又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德智體美和世界觀教育“五育并舉”的主張,標志著我國現代意義的美育思想的誕生。新中國成立后,審美教育既迎來了它的黃金時期也曾跌入低估,新時期以來,隨著人們對美學的認識逐漸深入,以及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審美教育逐漸走向復蘇。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該“決定”提出:“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盡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5]這是我國首次將審美教育正式寫入國家層面的教育方針,此后也成為指導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理念。
在中小學所開設的課程中,語文課程與審美教育關系緊密,審美教育也成為語文課程的一項重要內容,北京師范大學著名學者王寧教授認為:“語文課程是一門按照漢字和漢語的特點,通過學生在真實的母語運用情境中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培養他們內在的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同時,使他們得到思維方法和培養思維品質,養成基于正確價值觀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6]因而,人們常將兩者相結合提出一個新的稱謂:語文審美教育。當然,語文審美教育并非語文與審美的簡單疊加,它具有自己獨特的內涵:“語文審美教育是以美學和審美教育理論以及教育學和語文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培養受教者的審美創美能力和審美心理結構以及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為直接目的,以塑造全面發展的完美個性為最終指向,通過各種美的形態特別是語文美和語文教育美所進行的一種文化型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7]因而我們必須走出這樣的誤區:以為只要把語文課堂弄得“美”一些,就是審“美”的教育,目前有許多打著“審美教育”旗號的“花哨”課堂,都沒有深刻地把握語文審美教育的真正內涵。
隨著從國家、社會到個人對青少年審美能力的重視,語文審美教育在當下應該迎來一個新的春天。但是,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語文審美教育的現狀又不容樂觀。“審美教育本來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然而一直以來,它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付之闕如,被我們淡化甚至忽略,跳動著作者的脈搏、流淌著生命的血液的美的文字,被我們僅僅當成了工具,拆解成失去了生命氣息的零部件強塞給學生。”[8]即使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背景下,大量的語文課程,審美教育讓位于知識教育,甚至在審美教育的旗幟下,活躍的卻是知識教育的幽靈,“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在廣大中小學仍屢見不鮮,“語文學科的審美教育功能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境地。”[9]曹文軒近年來在一線中小學調研的過程中,也敏銳地發現當前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審美缺失的現象。曹文軒認為,審美教育在語文課堂的缺失主要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語文教材不夠美”。2006年,曹文軒參加由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主辦的“中學語文閱讀高級論壇”,在這個論壇上,曹文軒批評國內出版的語文教材“不夠美”:“現有的中學語文教材對提高中學生審美水平關注不夠!中學生閱讀課的功能除了增強閱讀能力、開闊眼界之外,還須著力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當下的語文教材無論在理念還是體制、體例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局限性。各種有形無形的限制、仍舊還顯落伍的評判標準、編寫人員閱讀視野的狹小以及近年來一些偏激的語文觀念等都導致了現有的語文教材存在缺憾。”[10]以往我們在討論語文審美教育時,較少關注語文教材是否“美”的問題,但實際上,語文教材是否落實了審美教育的理念,直接關系到語文課堂能否開展審美教學。曹文軒指出的問題,提示我們必須將審美教育的陣地往前移,首先要確保語文教材是“美”的。
其次,中小學沒有開設專門的審美課。在知識教育主導一切的背景下,審美教育隱身于語文課程的角落,曹文軒發現:“當前絕大部分中學沒有開設專門的審美課,在這種情況下,中學生單純依靠語文教材學習,容易陷入‘審美偏向,從而影響中學生整體的審美水平。”[11]中小學審美教育是一項系統工作,雖然語文課程與審美教育具有密切的關系,但要真正實現美育的目標,單靠語文課堂顯然是不夠的。在應試教育的大潮下,許多中小學校簡單地將美育等同于語文教育,認為只是語文課程一門學科所擔負的責任,這不僅是對審美教育的誤讀,也將如曹文軒所意識到的,會陷入“審美偏向”,最終影響整體的美育效果。
第三,語文課堂忽視了文學課文的審美特征。文學作品成為語文教材的優勢群落已成常態,但對廣大中小學語文教師來說,他們在講授這些文學課文時,就面臨一個問題:是按照文學的方式來解讀還是按照語文的方式來分析?人文性、語文性和文學性如何在這里找到和諧統一?這并非易事。曹文軒在調研中發現:“不將一篇文學作品當文學作品來解讀,這在中國的語文課堂上,已成司空見慣的常態。講者儼然一副社會學者的姿態,大講特講這篇文學作品的社會意義,牽涉的概念是階級、底層、民族、戰爭、人類、愛國主義、人與自然、生存法則、貧窮、仁愛,等等。”“強烈的、不可克制的人文欲望,壓倒了我們對文學的鑒賞,壓倒了我們關于語文的動機。一堂慷慨陳詞、思想澎湃的人文課,不知不覺之中取代了一堂語文課。文學呢?藝術呢?不見了。”[12]文學作品歷來在語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正如曹文軒所指出的,許多的中小學語文課堂將這些文學課文當做人文課文來講解,注重思想價值的闡釋,忽略對文學性方面的分析,長期的結果必然是審美的失落。
二.審美教育應成為語文教育的基本擔當
審美教育是一種使人成為“人”的教育,在著名美學家曾繁仁先生看來,審美教育不僅具有審美世界觀的培養作用,在文化的養成、協調德智體各育、弘揚人文精神等方面也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3]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是有審美教育的內容的,但在具體的包括語文課程等的教學中,對審美教育的落實卻并不樂觀。曹文軒作為作家,對審美有著特殊的情愫,他總是站在審美的角度去考察中小學語文教育,但他所看到的,正如上文所言,語文審美教育淪為了一句口號,從教材、課程到課堂都不夠“美”。面對這種狀況,憂心忡忡的曹文軒重提重視語文審美教育的口號,強調審美教育應成為語文教育的基本擔當。
曹文軒曾參加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版)的審議會,并在會上做了一個長篇發言,這個發言后來整理成《對一份完美的“新課標”的暢想》,發表在《課程·教材·教法》雜志2013年第10期上。在這次發言中,曹文軒專門就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的關系進行了闡述。
首先,曹文軒提出,應在語文課程的總體目標中突出審美教育的地位:“建議將‘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理念,從‘總目標第一條的表述中剝離出來,分別作重要闡述。”[14]單獨將“審美教育”列出并作重要闡述,是為了更好地在語文教育中貫徹審美的理念,同時也有助于語文教材的編寫者和語文教師更好地把握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位置,以便糾正過度偏重知識教育的痼疾。但很可惜的是,曹文軒的建議并沒有被采納,在正式出版的2011版新課標中,“審美教育”仍然被模糊地安置在總體目標的第一條中。這恰恰也說明,審美教育在語文課程中的落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曹文軒“審美教育也是教育”的呼吁就不是杞人憂天或炒冷飯。
其次,曹文軒提出,要充分認識語文課程與審美教育的深刻關系。曹文軒認為:“審美教育,應是語文教育和語文教學的基本擔當”;“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也就是審美教育課。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應當明確這個擔當。在彌補現行教育的缺失方而,語文教師的責任和擔當都是無法替代的。語文教育、語文教學在對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培養方而肩負著重大的民族責任和歷史責任。”[15]曹文軒站在民族與歷史的角度,高度評價語文審美教育的重要意義,這對中小學語文課程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時也可看做是評價語文課程改革是否成功的指標之一。
三.發揮文學在語文教育中的審美功能
語文教育與審美教育的結合是曹文軒語文教育觀的一項重要內容,那么在語文教育中如何落實審美教育呢?曹文軒認為,通過“在語文教材中大量配置文學作品——以文學作品構成語文教材的最大文本群落”[16],發揮文學在語文教育中的審美功能,這是落實語文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對于中國的特殊現實而言,我以為文學作品在語文教材中的優勢配置可能更具合理性,中國的中小學教育,需要文學的特別關懷”[17]。為什么特別強調文學作品在審美教育中的重要價值,曹文軒提出了以下四大原因。
首先,文學的根本意義與語文教育的目的高度契合。曹文軒雖然沒有專門論述語文教育的性質和宗旨,但他在接受《現代語文》雜志副主編桑哲的訪談時,曾簡要地將語文教育的長遠目標概括為三點:“首先要求我們的教育者肩負起塑造未來民族性格的責任;其次,語文教育肩負著民族文化薪火傳承的重任;第三,語文教育承擔著母語規范化的責任。”[18]曹文軒在此基礎上又將語文教育的目的凝練為:“為人類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礎。”[19]而作為作家,曹文軒對文學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它的根本意義在于為人類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礎。”[20]在曹文軒看來,語文教育與文學在目的性上高度契合,文學理應參與到語文教育塑造民族審美能力的大業中。
其次,古今中外語文教材編寫所形成的歷史傳統。任何時代和國家的語文教材都是人為建構的,但曹文軒通過考察這些林林總總的教材卻發現,文學無不在其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全世界的語文教材在文本文類選擇上,都將文學作品作為最主要的選擇。中國語文教材在文本文類選擇上也是向文學作品傾斜的。據統計,自民國以來直到新課標問世,其間中小學語文教材有九百多種。這些教材雖然因時代、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編選者的個人語文觀不同而在選文上各有各的取向、各有各的配置、各有各的特色,但大多數教材在文類的選擇上有一共同之處,這就是文學作品始終占有很大篇幅,它們是語文教材的主體。語文教材文學作品所占比例最多的高達65%-70%。”[21]可以說,文學參與語文審美教育既有理論的依據,也是一條經實踐所形成的重要歷史傳統。
第三,文學具有審美功能。語文教育的審美體現在很多地方,例如教學的形態美、師生的關系美等等,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教學的內容美,講授的課文要有審美性,那么在所有被列入到語文教材或成為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文本,最具審美特征的無疑是文學。曹文軒指出:“文學自產生以來就一直具有審美的功能。我們人,不僅僅要成為有思想的、有知識的人,還要成為有審美能力、有情調的人。而文學能用最簡練的文字,在一剎那,就把美、情調輸入人的靈魂與血液。”[22]語文教材收入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使得語文課程具備了許多的審美元素,中小學生通過對這些富于美的作品的學習,是一直間接的接觸美的途徑。
第四,文學的語言豐富多彩。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就決定了語文教育的審美對象必然是語言,在曹文軒看來,“相對于其他文類,文學語言中既有書面語又有口語,這是在其他文類中難以相見的;文學作品中形容詞和動詞的豐富性,也是其他文類難以相比的。文學作品使用了一切修辭方法,文學積極的修辭態度和語言的神奇魅力令人嘆為觀止。”[23]文學作品語言的多樣性,也提供語言審美的多樣性,中小學生通過閱讀文學作品,更能從中領略到中國語言文字的美學意蘊。
從審美的角度思考中小學語文教育,是曹文軒審視當前語文教育現狀并探討其未來出路的一個重要突破口,這一思路不能算是獨創甚至略顯老套,但曹文軒以文學學者的理性,敏銳地指出語文教育審美的缺失,并非是單方面的,而是從教材、課程到課堂,都沒有很好地落實美育的理念;他又從作家的立場出發,提出把文學作品作為破解語文教育審美缺失的主要路徑,借助文學的審美功能充實語文教育的審美內涵。相信在這一語文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曹文軒必將帶領文學講習所在推動全國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發展的進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曾繁仁.審美教育——使人成為“人”的教育[J].貴州社會科學,2008(12).
[2]童慶炳.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3(5).
[3]曹文軒.審美教育也是教育[J].教師博覽,2012(10).
[4]王國維.王國維文集:第3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57.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EB].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0407/2478.html,2020-3-11.
[6]王寧.核心素養與語文課程[J].高中語文教與學,2017(1).
[7]周均平.論語文審美教育的基本性質和主要特征[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6(2).
[8]熊芳芳.美育專題綜述——“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實踐”專題一[J].語文教學通訊,2017(25).
[9]盧永霞.語文審美教育之應為與可為[J].基礎教育課程,2019(12).
[10][11]曹文軒批評語文教材不夠美[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10).
[12]曹文軒.兒童文學與語文教育(二)[J].小學語文,2016(4).
[13]曾繁仁.審美教育——使人成為“人”的教育[J].貴州社會科學,2008(12).
[14][15][17][22]曹文軒.對一份完美的“新課標”的暢想[J].課程·教材·教法,2013(10).
[16][19]曹文軒.兒童文學與語文教育(一)[J].小學語文,2016(3).
[18]桑哲.語文:民族文化的薪火傳承者 母語規范化的責任承擔者——訪當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曹文軒教授[J].語文建設,2005(1).
[20][23]曹文軒.文學的意義——對作為語文教材優勢文本群落的解讀[J].課程·教材·教法,2018(2).
[21]劉亞雄.文學的意義與教學——訪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J].湖南教育(D版),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