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摘? 要】在新時期的教學背景下,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該門課程創設的目的就在于給學生講解豐富的科學理論知識,鼓勵學生探索世界,發展學生個性品質,激發學生探索世界的欲望,讓其能夠自發形成一系列的科學探究行為。本文主要就小學科學課中生活化教學實施策略的應用展開探究,提出更高效的生活化教學建議,旨在利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啟迪學生,挖掘學生心智潛能,讓學生的科學素養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構建完善的綜合知識技能體系。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實施策略
小學科學是以講授基礎科學知識為基準,讓學生親自實踐體會世界的奧妙的一門學科。如何在科學教育活動中讓學生能更為形象、直觀地接受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是小學科學教師需要關注的重點,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和熱情,利用生活化教學法展開教育引導,構建全新型的科學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自主探索科學世界,完善學生生活意識,打破學生生活和科學課程之間的壁壘。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使學生能夠掌握更正確的思維形式,促進我國小學科學教育體系改革發展,讓學生可以在生活中感悟科學并靈活應用其所學習的科學知識,解決其在生活當中所遇到的各類實際性問題。
一、生活化教學法應用在小學科學課中的現實意義
隨著我國新課改的落實和推進,生活化教學法的實施實踐優勢越發明顯。小學科學課的人文性以及自然性特征極強,同時,它也是實行生活化教學法的重要課程,教師在小學科學課中實施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水平,還可以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
首先,在小學科學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法能夠讓科學教育回歸生活本真,以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為基準,發展學生科學核心素養,進一步夯實學生的文化基石,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對科學活動的參與興趣變得更強。構建生活化教學機制,實行生活化教學法,帶領學生去探究科學課程所蘊含的人文底蘊,掌握健康生活的知識內容,其是學生日后適應社會發展的重要思想品格。
其次,小學科學課中生活化教學法的實施能夠進一步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解決學生科學知識探索的思維阻礙問題,讓整體科學課程教學效率變得更高。這是因為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不管是認知理解能力,還是自身科學素養水平都處于啟蒙發展階段,學生初次接觸科學知識技能的理解難度會比較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實行生活化教學法,以學生周圍事物入手展開教學,靈活利用生活教學資源,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消除陌生心理,感受科學和自然生活之間存在的連接關系,化解思維組滯,讓整體課堂的教學質量變得更高。
最后,小學科學課中實行生活化教學法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小學生會以具象化思維為主,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能夠讓原本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更加生動形象,選用生活實際案例,讓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并促使學生積累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能夠立足自身現狀展開思索,科學探究。
二、小學科學課中的生活化教學實施策略
(一)選擇生活化教學內容
小學科學課程中的知識和學生現實生活連接關系尤為密切,在實際教學階段,教師應當靈活調用并處理教材內容,從中提煉出極具生活化特性的教學素材,以其為科學教育活動開展的切入點,要以學生生活認知經驗為基準,制訂課堂教學目標,打造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課堂,讓其課堂教學應用的資源更加豐富高效,從而順利開展科學教學活動。
比如,在講解“多姿多彩的植物”這一知識時,教師要利用該節知識使小學生能夠通過多種觀察方式,正確認知并描繪植物的特征,分析植物的共有特性,并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和他人進行溝通協作,一同展開交流搜索。教師可以選擇學生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植物,例如蒲公英、松樹以及柳樹等,這部分植物往往是學生能看到的,待學生熟悉了解這部分植物之后設計生活化問題,教師詢問學生:“同學們,蒲公英、柳樹等在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那么誰能舉例進一步說明這些植物在生活中都有哪些用途呢?”借助該問題教師組織學生一同進行探討思考,例如花朵可以裝飾教室、樹葉可以用來當作書簽等。強化學生生活化學習意識,讓學生能在科學課的活動中更為深度地認知生活,選擇和學生生活較為貼切的教學內容,調用學生已有的生活認知經驗,讓學生思考探索科學問題,減小學生對該學科知識的理解難度,明白“科學知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為后續所開展的各項教學活動做鋪墊。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法是我國推行新課改后教師使用頻率較高的一類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的使用會讓課堂教學氛圍變得更加活躍,擺脫傳統課堂教學沉悶束縛,還可以滿足學生學習發展需要,讓學生能夠由傳統的被動學習狀態轉變為主動學習狀態,同時提高學生科學探究欲望。生活資源是情境創設的重要支撐條件,特別是在生活中一些較為常見的科學現象,可以采取創設生活化科學情境的形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學生,這樣學生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進入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比如,在講解“建橋梁”這一知識時,教師在教學時應當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科學探究機會,讓學生能夠體驗并感受到學習科學知識帶來的快樂,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能夠養成敢于質疑、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教師在設置探究教學活動時,要綜合考慮學生的發展需要,以其為基準嘗試讓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會搭建一座橋梁,收集整合與橋梁相關的影像資料,明白掌握橋梁的特征,體會建造橋梁的快樂,并明確科學技術在橋梁建設中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在授課時,如果教師只是單一地給學生講授橋梁建造的過程或我國所應用到的高新橋梁建造技術,學生是無法理解該模塊知識的,還會產生抵觸等不良的學習情緒。對此,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播放當地著名大橋的建造相關圖片,學生通過觀察這部分影像資料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橋梁的壯闊雄偉,在了解橋梁建造文化之后,教師要針對該節課的教學主題設計問題:“同學們,你們誰能夠說說橋梁的特點和形狀呢?”之后,教師要繼續給學生展示我國其他著名橋梁的圖片資料,刺激學生的視覺,讓其可以感受到橋梁構建的共同點,從而產生出探索橋梁建筑工程的興趣和熱情,“建橋梁”這一節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其理解難度較大,并且也比較陌生,所以使用多媒體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教學效果十分顯著,要借助這一教學方式促使學生感知掌握橋梁建筑文化,貼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讓學生能形成全新的科學學習體驗感。
(三)組織生活化教學活動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至關重要,教學環節容易被教師忽視,這是因為部分教師認為科學探究活動浪費的時間較多,并且小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較差,想要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各項教學任務難度較大。通常情況下,教師會使用一些較為直觀的教學方法進行講授,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會形成定式思維,無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所以,教師要組織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給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動手實踐機會,讓學生能夠感知到科學知識的奧秘。
比如,在講解“常見的力”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要設定好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知道力會對物體的運動形態產生影響。師生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一同體會小車前進速度和拉車數值之間存在的關系,開展實踐探究活動,探究磁力是否會對鐵具小車的運動方向產生改變。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設置導入環節,開展“掰手腕”的游戲活動,讓學生感受力與力的大小,并設計問題,引發學生思索。教師可創建學習小組,并給學生提供科學實驗的材料,讓學生使用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品設計科學探究實驗,并將實驗過程中出現的數據信息完整地記錄下來,嘗試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實驗的現象。教師在備課時要以科學探究過程為重心,有選擇地設計,凸顯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提出問題、分析論證等多項要素的特征。教師不可過多干預學生的學習行為,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這樣學生才有更多的時間更好地展示自我。學生在該實驗探究過程中能夠體會到實驗帶來的樂趣,同時可以踐行以生為主的教學原則,彰顯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學生也能通過該次實驗感受到科學知識對生活產生的影響,能夠應用生活材料完成教師布置的科學探究任務,發展學生科學品質,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靈活地設計生活化問題,啟迪學生思維,讓學生的智慧潛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教師還應當堅持激趣引領的教學原則,利用興趣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增強學生參與科學探索活動的源動力,擺脫科學教育與科學探究態度的束縛,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所能夠接觸到的素材進行教育引導,從而達到理想的科學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在設計生活化問題時,要確保其問題的核心性及探究性,喚醒學生認知經驗,讓學生能夠產生出強烈的自主探究欲望,借助合作交互式以及思維對話式等多種教學形式,讓學生展開探索,培養學生質疑精神,使學生能在生活中發現科學要素,形成良好的科學探究態度。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課中生活化教學法的實施會讓學生的學習熱情變得更加高漲,還可以幫助學生深度探索科學課程和生活之間的連接關系,進一步增強整體教學活動開展的實踐性以及趣味性。并且生活化教學法是目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所提出的核心要求,倡導“生活即教育”的新型教學觀念,解析學生生活當中所存在的科學知識點,讓學生能夠嘗試透過現象看清本質,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生活和科學知識之間的距離更加貼近,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促使我國小學科學教育事業更為可持續化的發展,借助生活資源充實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蘇慶銀.讓科學扎根于生活——論小學科學教育的生活化教學[J].清風,2021(14):78.
[2]潘光品.小學科學教育中理論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教學探索[J].第二課堂,2021(12):3-4.
[3]周金峰.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小學科學教育中的策略分析[J].新課程,2021(51):165.
[4]梁福寶.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22(30):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