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素蓮
摘 ?要: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與落實,小學數學的教學重點也隨之發生改變,教育工作者也從不同角度對課堂教學進行了改進與創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作業設計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應該實施多樣化的作業設計,提升學生參與度與作業設計質量。基于此,文章以“雙減”政策為大背景,針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管理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學習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進行合理的作業設計,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對豐富學生知識、提升學生能力意義重大。同時,通過作業還能起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為其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數學是一門對抽象性、邏輯性要求較高的學科,其學習難度相比其他學科更大,學生在對數學知識進行理解與運用時也存在更大困難,因此有必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關注作業設計,合理把控好作業量,改變以往的作業形式,彌補傳統教學中作業設計上存在的弊端,將作業的重要價值充分發揮出來。
一、“雙減”下減輕作業負擔的內涵
從小學數學教學來看,學生的作業負擔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作業量比較大。教師往往會通過題海戰術的方式強化訓練效果,希望通過大量的訓練使學生熟能生巧;其二,作業難度比較大。在作業設計時缺乏對學生個體差異的考慮,在作業設計的難度上經常是“一刀切”,要求學生通過同樣的訓練達到同樣的效果,很容易對學生造成較大的心理負擔。因此,“雙減”不僅要減輕學生在心理上的負擔,將其從題海戰術中解脫出來,避免量大、難度大的作業占用學生太多時間,同時還要從心理層面上減輕學生的壓力,使其在完成作業的過程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從中感受到成就感,回歸到一種快樂學習的狀態中,全方位滿足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激發出其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為其以后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二、目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設計量較大
數學不同于語文、英語等其他學科,在理解力、邏輯能力等方面上對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難以通過背誦和記憶的方式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以前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明顯存在作業量過大的問題,學生需要在課下花費大量時間做作業,久而久之,就會將疲憊感與課后作業畫等號,喪失對數學科目的學習興趣。
(二)作業缺少層次感
新課改背景下,“減負增效”成為義務教育階段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然而要想幫助學生減輕學習負擔,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就必須綜合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在明確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分層次設計課后作業,這樣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完成作業實現數學學習領域的成長與進步。從實際調查來看,當前很多教師在作業設計中缺乏對學生個體差異的考慮,在作業設計上缺少層次感,然而“一刀切”的作業設計早已滿足不了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對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作業內容太難容易打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對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而言,把作業設計得過于簡單,不僅對提升其數學能力不利,機械性地完成作業也導致教學資源的浪費,對作業價值的發揮不利。
(三)作業內容比較局限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多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都依賴于數學教材,因此作業內容非常局限,也比較枯燥,因此學生普遍對完成數學作業提不起熱情。具體來說,一些教師經常要求學生課后完成教材的幾頁到幾頁內容,或者從第幾題到第幾題,很難發揮出課后作業在拓展學生視野上的重要作用,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僅局限在教材內容上,嚴重制約了其進一步發展。所謂數學來自生活,服務于生活,可見數學是一門與人們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科,因此數學作業設計也應該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認識到學好數學知識可以為生活服務,充分認識到數學的重要價值,這樣才能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出來。
(四)作業形式較為單一
現階段作業的形式比較單一,這是普遍存在于數學學科作業設計中的問題。由于作業形式設計得比較局限,多數情況下都是通過書面形式呈現出來的,非書面形式的作業少之又少,而且書面作業又多集中于數學習題、試卷以及教材上,要求學生完成數學小報、進行社會調查等實踐類作業非常少。這種背景下教師與學生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即只有書面作業才是真正的作業,課外實踐、口語表達等非書面形式的作業都是可有可無的。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管理的思考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思路
1. 作業應與教學目標一致。教師在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后,應該通過作業設計在課堂教學基礎上進行延伸。在課堂教學中,要確保作業目標與課堂教學目標的一致性,形成的作業內容要與課堂教學體現出較為密切的關聯,這樣學生便可通過完成數學作業挖掘到更多數學知識。教師設計的作業形式、內容都要與教學目標相符,幫助學生逐步提升作業質量。
2. 體現適度性與多樣性。隨著“雙減”政策的推出及落實,人們開始將目光聚焦在作業設計上,教師在作業設計時要堅持適度性原則,根據學生不同的實際情況,為其設計針對性的作業,避免對其造成較大心理壓力。在對作業內容進行完善時,應確保設計的多樣性,不僅要設計書面作業,還應該適當增加一些其他類型的作業,將重點集中在探索性作業、研究性作業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最大程度上滿足數學學科學習的實踐性要求。
3. 層次性與趣味性要統一。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該注意作業的針對性,根據不同水平、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考量其學習能力與學習需求,設計出滿足其需求的作業內容,這樣才能與其學習需求相符。具體而言,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該秉承趣味性原則,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其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將更多精力和時間投入作業。
(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
1. 設計趣味性的數學作業。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基礎,設計出富有趣味性的數學作業。作業的形式和內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趣味性數學問題的引導下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其感覺到做作業是一項充滿趣味性的游戲活動,從而幫助其減輕來自課后作業的壓力,調動其完成課后作業的積極性。
例如,在“圓柱與圓錐”這部分知識的作業設計中,教師應改變以往大量練習的作業設計策略,利用趣味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在作業設計中引導學生完成趣味性游戲,以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在這部分知識的教學中,要求教師根據大綱要求,在作業習題中融入相關定義與定理知識,作業設計時延續這一思路。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利用多樣化的圖片信息,為學生展示出有關圓柱、圓錐的知識內容,引導學生深入觀察、總結。作業中的圖片有生活中常見的漏斗、架子鼓和罐頭盒等,讓學生說一說其中哪些是圓錐、哪些是圓柱。完成這一環節作業后,再讓學生猜一下如果在它們身上任意一點做標記,如何通過對應的平面圖形快速的明確標記位置?在這個問題的刺激下,學生探索的熱情非常高漲,紛紛將作業當成一個游戲來完成。通過掌握圓柱、圓錐的性質,完成了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轉化,一些學生用罐頭盒作為道具,在上面做標記后剪開,剪開之后罐頭盒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將其與圓柱體進行對比,就可以發現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加深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 設計探究性的數學作業。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可以適當設計一些延展性、探究性的內容,起到啟迪學生、引導學生的作用。布置作業的目的不僅在于通過重復練習掌握計算能力,還要培養一種探究的精神,讓學生通過課后的學習提升數學能力。探究性的作業內容不必過多,也不需要占用學生課后的時間,以啟發為主,起到活躍學生思維的作用,引導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數學的奧妙。
例如,在“簡易方程”這部分內容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原來會在作業設計中為學生布置很多計算題,現在會嘗試改變這種設計思路,改為探究性、開放性的作業內容。這種探究性作業的量不會太多,只需要一個題目就能囊括很多知識內容,通過對比分析解題過程,在探究過程中熟悉簡易方程,并且將其知識運用起來。具體來說,教師會根據分層探究的模式進行作業設計,先提出簡單的計算題,適當增加探究性題設,引導學生一步步加深思考,最終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不會使學生感覺作業難,不增加其學習壓力,還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一點點建立起學習信心。作業中的一些基礎問題可以類似于以往的作業,比如讓學生解答這樣的問題:起點相同情況下,在不同速度下兩艘貨輪達到終點的時間。完成這一題目后,再進入后續探究問題,如果這兩艘輪船使相向而行的,還是按照原來的速度,是不是會在同樣的時間達終點呢?一些學生因為考慮到路程、速度一致,所以會給出肯定回答,但是一些學生因為考慮到題目是開放性的,所以考慮到很多因素,比如海上的風向,如果順風或逆風行駛,肯定會影響輪船達到終點的時間,所以會給出不確定回答。這樣一來就會顯著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成效。
3. 設計實踐性的數學作業。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數學作業設計的優化增加了很多新的方向。從實踐經驗來看,文章認為,數學作業設計不僅要關注趣味性與探究性,實踐性也是一個重要關注點。具體來說,可以將以往的書面作業形式改編成實踐性的作業形式,引導學生通過參與實踐達到鞏固數學知識的目的,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減輕作業壓力,還能激發出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其更愿意完成作業任務。
例如,在“統計表與條形統計圖”這部分內容的作業設計中,教師一般會十分關注和重視這部分知識內容和實踐之間的關聯。如果依舊沿用以前的作業設計方式,學生只能在教材上填寫統計表和統計圖,這樣的作業內容根本無法達到真正理解統計表與統計圖的目的,無法發揮其重要價值。但是,如果進行實踐類作業的設計,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作業。每個小組中的學生都能參與實踐中,比如完成統計項目或者記錄和計算統計數據等。在實踐性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他們喜歡的內容,比如對小組各成員的彈跳力進行統計,比較分析男女生在彈跳力上是否存在著顯著差異等,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實踐氛圍,通過參與實踐的過程輕松學到數學知識,從而使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四、結語
總之,“雙減”并非減掉必要的學習目標,也不是減掉作業,而是優化課堂教學的方式,優化課后作業設計的形式,以高質量、精簡化的作業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調動起來。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加深對“雙減”內涵的理解,并且在其指導下積極優化作業設計,從而凸顯出作業設計的高效性和科學性,使學生從被動性完成作業轉變為主動完成作業,將學習看作是一種需求而不是負擔,這樣學生才會真正回歸到愉快學習的狀態中,為其以后的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林海. 減負增效 從優化作業設計開始――談“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有效設計[J]. 名師在線,2022(26):79-81.
[2]柏廣芹. “四精”:“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確證[J]. 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21(03):278-280.
[3]王雁. 雙減背景下基于“互聯網+”的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探討[J]. 中國新通信,2022,24(15):191-193.
[4]廖力偉. “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跨學科作業設計策略分析[J]. 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08):48-50.
[5]方燕妮. 五型并舉 尋方增效——淺談“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J]. 新教師,2022(06):58-59.
[6]鄭薇,郭方年.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融合作業”設計策略[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2(06):96-97.
(責任編輯:羅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