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出臺后,教師的教學方向更加明確。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理念,不斷以“互動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鼓勵其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幫助其以合作的形式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掌握合作學習方法,實現學習進步。文章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學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從多個角度探討“互動合作”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優化路徑,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以期幫助教師找準合作教學的切入點,有序推進高效課堂的建設進程。
關鍵詞:高中地理;互動合作;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張飛(1982—),男,江蘇省海安市曲塘中學。
“互動合作”是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融合的一種高效教學模式,能夠體現出教與學的相互聯系、促進、發展。高中地理“互動合作”教學模式的構建,能對教學改革與學生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優化教學模式,能夠助力學生成長為創新型人才。面對教學中凸顯的各類問題,高中地理教師需要細致地分析問題成因,不斷探索“互動合作”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優化路徑。
一、高中地理教學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高中地理具有重要的地位,現階段教學正由單純向學生傳授知識向培養學生綜合能力過渡[1]。然而,受到諸多主觀、客觀因素的影響,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教師及時解決。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而學生只需要按照教師的要求學習便可提高學習成績,掌握學習技能。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很容易被忽視。部分地理教師未能認識到革新教學觀念的重要性,仍然秉持傳統的教學觀念進行授課,導致教學模式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長此以往,學生空有理論基礎,得不到應有的實踐鍛煉,難以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獨立學習能力,可以自主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而為了節省課堂時間或趕超教學進度,有些地理教師不注重開展自主學習活動,而是選擇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以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
二、“互動合作”教學模式的構建及優化路徑
(一)規劃要實,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發展,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對此,教師要明確素質教育要求,從學生角度出發來構建“互動合作”教學模式,踐行育人目標,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效,真正做到教學、育人兩手抓,實現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優化“雙推進”。
開展“互動合作”學習活動,可以深度刺激學生的思維,使之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完成教學活動。而一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沒有考慮到教學規劃的重要性,刻板地按照固定的學案來進行授課,導致學生難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不利于其個性發展[2]。例如,在講解湘教版高中地理“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部分內容的過程中,首先,教師要結合圖文資料講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鼓勵學生以互動交流的方式,探討可溶性巖石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和伴隨的機械作用所發生的變化,由此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巖溶(喀斯特)地貌的特點、主要類型。其次,在學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合作研究“潮汐能源應用”問題,引申出海岸地貌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各抒己見,在合作研究中了解因陸地與海洋互相接觸和作用所形成的海岸帶,再提供與海岸帶相關的學習資料,鼓勵學生圍繞“海蝕地貌與海積地貌的區別”進行合作探討,使之能夠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在初步了解海岸地貌的基礎上,掌握相關地貌的主要類型。最后,由“冰川時代”話題,引導學生互動交流,讓其思考冰川對地球表面的作用,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再為學生呈現冰斗、冰蝕湖、冰川槽谷圖片,借助Flash軟件還原極地或高山地區天然冰體運動軌跡,揭示大陸冰川和山岳冰川的形成原理,讓學生在互動交流的基礎上,開展個性化學習活動,深入了解冰川對地球表面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教師也可以從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行設計活動,實現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優化。
(二)投入要準,保障活動順利進行
充足、優質的學習資源,是應用“互動合作”教學模式的良好保障,能夠為師生的互動與交流注入“助推劑”。為了提升高中地理教學活動質量,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來投入各類資源,突出資源投入的“準”,滿足學生日益變化的學習需求,保障合作學習活動順利進行。
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多種可選擇的活動路徑,使之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合適的資源來輔助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進而達到優化“互動合作”教學模式的目的。但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未能向學生提供多樣的學習資源,導致合作教學活動難以順利進行,課堂教學質量較低。例如,在講解湘教版高中地理“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布局”部分內容的過程中,首先,教師展示美國邊境地區“城鎮與工業區”的對比圖片,播放有關美國邊境政策的影視劇片段,為學生提供影響美國邊境工業區規劃的相關資料,以圖片、視頻、文獻資料等學習資源,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做足鋪墊,讓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初步感知“工業區位因素”概念。其次,教師以提問的方式,要求學生通過回答問題,建構工業區位概念。教師結合回答判斷學生對資源的使用情況,再從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經濟情況、科技發展四個角度入手,與學生共同討論工業區位選擇需要考慮的事項。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分析傳統勞動型、原料型、市場型工業區聚集因素,由此引出“韋伯工業區位論”,為學生提供相關案例,精準投入學習資源,讓學生能夠在分析實際案例的同時,了解傳統與現代區位選擇的區別。最后,引導學生圍繞“工業區位無須遵循人地協調原則”話題展開辯論,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資料,變單純的“知識羅列”為學生“自主研討”,保障辯論活動順利進行。在投入資源的同時,教師也要關注學生的應用情況,為后續的知識講解做足準備,適時鼓勵其自行通過互聯網來搜索自己需要的資源,在教師的指導下闡述觀點,在辯論賽中充分地互動交流,不斷提高地理學習質量。
(三)組織要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強有力的組織和號召,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配合教師的安排,在互動中收獲知識,在合作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為了優化“互動合作”教學模式,高中地理教師要突出合作活動組織的“強”,尋找學生感興趣的事物融入教學中,號召其積極投入互動學習中,達到教與學的同頻共振,促進教學相長。
在課上,教師要鼓勵學生踴躍參加各類互動、合作活動,發揮強有力的組織、號召作用,為學生的互動、合作活動提供保障。例如,在講解湘教版高中地理“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部分內容的過程中,首先,教師圍繞“掛壁公路”引導學生探討影響貧困村莊村民活動的地理因素和農村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部分學生提出了發展文旅產業的想法,教師則立足學生的想法,講解地表形態對人類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展示半坡村落遺址、麗江古城、塔里木盆地綠洲等圖文資料,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通過互動交流,分析地表形態對聚落分布的影響,使之在興趣的驅動下進行互動合作,深刻認識聚落類型、分布、規模、發展,由此了解人類克服不利的地形條件,進行農耕、造陸、挖渠、綠化等活動,塑造了全新的地表形態,催生了人類文明的過程。其次,教師圍繞“蜀道難”的原因講解地表形態對交通的影響,讓學生在研究“蜀道變通衢”的基礎上,以合作討論的方式,分析青藏鐵路、港珠澳大橋的建成意義,使其了解我國基建事業的發展歷史和成就。最后,組織學生觀看《人類星球》紀錄片片段,讓其客觀分析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積極和消極影響,激發學生的互動合作討論興趣,適時進行總結,培養學生良好的人地協調發展觀念。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行組隊,使之按照喜好來與他人結成同盟,共同進行競爭探討。教師應適當調整小組人員,使得組與組之間的實力持平,確保后續活動順利進行,延續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拓展要廣,開闊學生認知視野
知識拓展是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手段,能夠增加其學習內容、形式、方法的容量,最大限度地開闊其認知視野。拓展學習關乎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教師不應拘泥于教材,而應在新課改的基礎上,通過各種途徑來搜索并提供適合學生學習的知識。高中地理教師要突出知識拓展的“廣”,靈活運用“互動合作”教學模式,開闊學生的認知視野。
部分教師在拓展教學中未能做到契合實際,而是憑借主觀意愿來提供一些復雜知識,雖然能夠起到豐富學生認知的作用,但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教師提高知識拓展的廣度,深入社會和生活中,發掘學生樂于探討的知識,結合地理知識進行講解,能夠有效開闊學生的認知視野,提高教學成效。例如,在講解湘教版高中地理“資源枯竭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以德國魯爾區為例”部分內容的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廣泛拓展“資源型城市和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相關資料,為學生提供大慶石油、鞍山鋼鐵、大同煤礦、自貢井鹽、內蒙古稀土等文獻資料,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研究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優勢以及不足。其次,為學生提供“德國魯爾煤都鋼城”的發展歷史資料,讓學生在了解資源型城市的基礎上,圍繞“城市資源枯竭原因”進行交流和互動,開闊學生的認知視野,使其懂得德國魯爾區的煤與鐵曾是德國現代化工業發展的“重要糧倉”,并根據資料探討“煤鐵之鄉——魯爾”沒落的原因。教師則在學生合作互動的過程中,進行科學的調節和總結,適時補充課外學習資料,讓學生了解在國家政策引導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條件下,德國魯爾區的“復興”經過。最后,教師圍繞“振興老工業基地”話題,引導學生探討資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之道,使之結合“魯爾區的發展與興衰史”及生活實際,暢談振興計劃,提高研學能力。
(五)引領要齊,啟發學生探索欲望
“互動合作”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有效調動高中階段學生的探索欲望,教師需要加強教研力度,針對不同的教學問題思考相應的解決辦法,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教師要圍繞新課改和素質教育進行教學,突出教學引領的“齊”,提高學生探索學習的效率。
由于高中階段學生的思想發展具有不平衡性,一些學生容易在“互動合作”模式下形成思維定式,導致課堂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嚴重干擾正常的教學秩序。為了遏制“兩極分化”勢頭,高中地理教師需要加強教學引領,開展一系列合作探索活動,在活動中以問答模式為核心,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使之明確抽象地理知識的實際意義,產生探索新知識的動力。教師可以在講解基礎知識時,提出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地理知識與其他領域之間的關聯,歷經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深刻理解所學知識。之后,教師再出示不同的探索流程圖,幫助學生規劃探究路徑,使其投入探索活動中,在探索欲望的驅使下,攻克學習難關。
(六)評價要準,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教學評價是對學習過程、結果的全面點評,能夠從質性和量化角度對教學活動的現實、潛在價值作出評判。評價的質量能夠對“互動合作”教學模式的構建和優化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靈活應用評價,客觀點評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突出評價的“準”,鼓勵學生克服困難、再接再厲,提高其可持續發展能力。
高中地理教師要樹立良好的教育觀,轉變滯后的思想,適當利用行之有效的手段記錄點評信息,準確呈現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變化情況,讓學生根據評價信息明確自己的地理學習情況。教師也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表揚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剖析部分學生學習退步的原因,并給出學習建議,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教師應當在學生“互動合作”的不同環節,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與作業完成情況,給出量化評價,讓學生結合量化分數對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判斷,由此發揮教學評價的優勢,進一步優化“互動合作”教學模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結語
高中地理教學現狀不容樂觀,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當明確問題成因,積極探索“互動合作”教學模式的構建以及優化路徑,深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其綜合素質發展。在“互動合作”模式構建、優化的過程中,教師運用實規劃、準投入、強組織、廣拓展、齊引領、準評價等策略,可以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深度激發其學習興趣,保障合作活動順利進行,在開闊學生認知視野的同時,調動其探索欲望,使其實現可持續發展,還能為營造優質課堂環境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覃佐瀟.基于實踐視角下高中地理教學模式探索[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5):280.
程志華,秦田.高中地理深度學習活動設計[J].地理教學,2019(2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