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教師應以增效減負為目標,思考當前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研究解決對策。文章以“雙減”政策的落實為目標,結合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存在的教學理念較為落后、教學方法和目標單一、缺乏豐富的實踐活動等問題,探討具體的解決策略,希望能為“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實現增效減負目標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增效減負
作者簡介:孫曉強(1990—),男,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楓香溪鎮長征小學。
在“雙減”背景下探究小學數學教學增效減負的實踐策略,應以“雙減”政策為指導,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在教學活動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結合高質量的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高效的學習氛圍。
一、“雙減”下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理念有待更新,學生自主意識不強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理念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部分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中仍存在忽視學生學習感受等問題,使得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1]。例如,受到落后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在開展學生評價活動時,將關注重點放在了學生的成績提升上,缺乏對學生數學抽象、邏輯推理、直觀想象等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視和培養,導致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意識不斷弱化,甚至導致部分成績較為落后的學生存在嚴重的厭學心理。
(二)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夠
小學數學教師教學方法單一是影響教學活動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小學生受到自身成長因素的影響,對較抽象的數學概念知識缺乏想象力。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往往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以灌輸式教學方法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枯燥的教學內容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了學生學習壓力。另外,課后作業布置多以單純的習題練習為主,缺乏與學生生活常識、經驗、興趣等內容的融合,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效率降低。
(三)教學實踐活動欠缺,學生理解能力不足
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小學數學教材內容涉及眾多生活化的教學場景,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部分教師在進行數學知識講解和教學活動設計時缺乏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無法引導學生從生活視角思考數學問題,發現解決數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僅是單純地進行數學知識灌輸。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導致學生理解能力不足,對數學知識的吸收效果較差。
(四)教學活動目標單一,德育思想滲透不足
“雙減”政策提出,在開展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教學活動時,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決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發揮學校德育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小學數學學科德育活動開展較少,缺乏德育思想的滲透,無法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滲透德育思想,能夠為學生成長營造和諧、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為學生個人發展提供幫助和引導,同時為國家培育優秀人才奠定基礎。缺少德育活動的開展與德育思想的滲透,是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活動目標單一的重要體現,也是降低學生學習感受的重要原因。
二、“雙減”下小學數學實現增效減負的實踐策略
(一)轉變課堂教學理念,激發學生自主意識
“雙減”下小學數學教師要想實現增效減負的目標,須轉變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先進教學理念,深切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運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逐步促進學生個體發展,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灌輸式”“強硬式”的教學方法轉變為積極引導模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思考,使學生形成運用數學知識思考實際問題的學習習慣,逐步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達到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效率,減輕學生被動學習壓力的教育改革目標[2]。在轉變教學理念時,教師應關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教學活動的開展為例,本課數學運算教學活動比較枯燥,對于計算能力不夠強的學生而言學習壓力較大。以“雙減”政策的落實和增效減負為目標,思考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師應從學生角度出發,立足二年級小學生所具備的數學運算能力,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合理制訂教學活動計劃和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例如,在開展“100以內不退位加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的加法知識,利用數學小棒、卡片、圖形繪畫等方式進行自主思考,加深學生對加法計算的認識,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數學題目“24+3”,使用數學小棒分別擺出“24”和“3”,其中“24”使用的是兩捆10根的數學小棒和4根單獨的數學小棒,“3”使用的是3根單獨的數學小棒。二年級小學生已對加法概念有了一定了解,能夠懂得計算“24+3”就是將兩組小棒合到一起,數一下最終的數量,即為計算結果。學生通過自主擺一擺的方式,能夠很快地先將4根單獨的數學小棒與3根單獨的數學小棒相加,再加上兩捆10根的數學小棒。學生在自己動手擺一擺、加一加、數一數的過程中,能夠通過對“4+3→7+20→27”這一計算過程的理解和思考,加深對加法計算知識的掌握。相較于傳統教學理念下教師開展該部分內容的教學活動時,通過語言告知學生加法運算要將兩個加數的“個位與個位對齊,十位與十位對齊”的教學方法而言,此方法更加形象,也更能調動學生的自主思考意識。當學生得出正確的計算結果后,會獲得更強烈的學習成就感,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和學習習慣,減輕了學生被動學習的壓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思考意識和學習動力。
(二)豐富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數學興趣
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實用性,結合這一學科特點思考“雙減”下小學數學增效減負的實踐策略,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化教學內容,減弱數學知識的枯燥性和教學方法的單一性,使學生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能夠從多方面提升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為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奠定基礎。運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與方法,能夠將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使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生活經驗或經歷,思考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將學習數學知識和應用數學知識進行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3]。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學為例,對于小學三年級學生而言,單純地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定義,憑空想象“長”“寬”“高”“角”等圖形知識有一定的困難,容易降低學習積極性。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強學生對圖形概念知識和特點的理解與記憶,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尋找與長方形或正方形相關的生活化知識內容,將數學知識形象化,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觀察,通過對黑板、桌椅、門窗等身邊事物的觀察,思考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總結出“四邊形有4條直邊,4個角”“長方形的兩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長方形和正方形的4個角都是直角”等圖形知識。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比一比哪個小組能夠總結出更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圖形特點和生活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發揮自身應有的組織、指導和引領作用,與學生開展互動和交流,運用專業知識總結教學活動內容,使學生掌握全面、正確、有效的數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活動效率。
“雙減”政策的落實還體現在小學數學課后作業布置方面。教師可通過減少作業數量,提高作業質量的方式達到增效減負目標。以上述《長方形和正方形》單元教學活動中“周長計算”部分的課后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開放性的作業,減少學生作業負擔,提高學生做作業的動力。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學習興趣,選擇生活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通過找一找、畫一畫、量一量、標一標的方式,開展周長計算練習。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的書桌和家中的地磚作為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參考物,使用尺子量出書桌的長和寬、地磚的邊長,并繪制成圖形,標注好尺寸,思考周長計算方法。學生在運用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長+寬)×2”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邊長×4”進行計算之后,可以通過量一量的方式進行驗證,加深對周長計算公式的理解。
由此可見,引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用眼觀察、用心思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教學方法,能夠降低數學知識學習難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從數學角度觀察生活、思考數學問題的思想和意識,起到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增強學生學習動力和能力的作用。
(三)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理解能力
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還需結合教學內容,運用豐富的實踐教學活動,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應用及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實踐教學活動不僅能夠考查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引導學生從實踐活動中培養創新思維,是“雙減”背景下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教學活動質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徑[4]。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條形統計圖》的教學內容為例,該單元需要學生掌握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及作用,同時具備一定的數據梳理、歸類、分析等實踐能力。該部分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實踐調研活動的方式,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感悟生活并獲取豐富信息的創新意識。在設計實踐活動內容和要求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定的實踐活動方向,如搜集本班同學的體育運動愛好信息、了解自己家庭每月支出的項目和金額、詢問身邊的人出行時喜歡乘坐的交通工具等。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獨自或者與他人合作完成相關信息的搜集、整理與匯總工作,并自主設計條形統計圖。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豐富了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與同學、家人、社會接觸的機會,不僅具有提高學生數學理解能力的教學作用,還有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積極意義。
(四)全面深化教學目標,發揮學科育人功能
“雙減”政策提出,在義務教育工作中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發揮學校教育主體作用。小學數學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在教學活動中全面深化教學目標,滲透德育思想和德育內容,可以有效發揮學科育人功能,增強學生道德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水平的提升,為國家培育優秀人才奠定基礎。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位置》的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在講授班級座位設置問題時滲透德育思想,如引導學生思考在班級座位設置方面需要依據哪些原則,使學生從身高、視力、課堂學習注意力等多方面思考班級座位的設置問題,認識到數學知識中也包含了“相互禮讓”的德育思想。德育內容十分廣泛,既包含傳統文化禮儀,也包含現代發展思想觀念,對于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規范的行為習慣均有較強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將德育內容與數學知識相融合,既可以減少單純德育理論教育活動帶給學生的枯燥感受,又可以起到豐富數學教學活動內容,發揮數學學科育人功能的作用。以《位置》教學內容中的“動物園示意圖”為例,教師可以針對猴山、大象館、熊貓館等在動物園中的位置關系,滲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德育思想,培養學生科學發展理念。
結語
在“雙減”背景下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增效減負策略的研究,需立足于教學現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加強教學活動內容、方法、形式的多樣化改革與優化,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努爾尼薩·阿布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減負增效的策略分析[C]//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對接京津:社會形態 基礎教育論文集.[出版者不祥],2022:1894-1896.
張露露.關于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減負提質策略研究[C]//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對接京津:社會形態 基礎教育論文集.[出版者不祥],2022:2628-2630.
王寧.另辟蹊徑 以“增”促“減”:基于“減負增效”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32):111-114.
伍雅清.“雙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升策略研究[C]//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對接京津:協調推進 基礎教育論文集.[出版者不祥],2022:2464-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