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課程是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關鍵部分,是引導學生領悟藝術魅力的學科,音樂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和音樂審美能力。但是在現階段的音樂教學中,部分教師并未關注互動式交流,也不了解學生的情況,難以貼合學生的需求,導致學生缺乏充足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較低。而對互動式交流的巧妙運用可以為師生間的交流溝通提供有效的支持,有助于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作用。因此,文章以互動式交流為核心,探討其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以供相關教師借鑒,促進學生音樂學力的提升。
關鍵詞:互動式交流;小學音樂;音樂學力;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岳兆麟(1984—),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天和小學。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發布,課程改革從關注“三維目標”轉向關注“核心素養”[1],這意味著音樂學力的提升變成了新課程改革的重點目標。音樂學力指學生音樂學習的各種能力。音樂課程是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關鍵部分,是引導學生領悟藝術魅力的學科,音樂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和音樂審美能力。但是在現階段的音樂教學中,部分教師并未關注互動式交流,也并不了解學生的情況,難以貼合學生的需求,導致學生缺乏充足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較低。目前,新課程改革正在持續推進,其要求音樂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應用能力。互動式教學的核心特征是通過教師和學生的良性交流溝通,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互動中完成對音樂知識的學習。小學生受到自身年齡的限制,在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的時候,以具體化、形象化的思維為核心,同時期待和老師、同學進行交流互動,希望可以在歡快的課堂氛圍當中完成對相應知識內容的學習。所以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有必要強化對互動式交流的合理運用,以此促進學生音樂學力的提升,真正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一、互動式交流對提升音樂學力的作用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往往占據主導地位,教學方式通常是教師示范演唱,學生完成跟唱,因為方式相對簡單,所以學生很難感悟和領會音樂學習的樂趣。部分學生甚至認為音樂作為一門次要學科沒必要重視,音樂教學可有可無,學習的時候存在明顯的漫不經心的問題,導致教學活動難以正常開展。在引入互動式交流方法以后,音樂課堂的基本形態發生明顯變化,從傳統的以教師為本位逐漸轉換為以學生為本位,所有環節都是根據學生的需求而設計的。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依托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和其他同學溝通交流,而教師則始終將學生的需求放在關鍵位置,給予學生真正想要的,此舉不僅可以有效地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也會使教學效率顯著提升,這對學生的深度發展意義非凡[2]。
音樂學力作為學生自主完成對知識內容的學習的重要支撐,教師有必要從更好的視角著手,給予學生全面且深刻的教育支撐,促使教育規劃更加穩定地落實下去,避免教學中師生關系過于緊張的情況出現。需要重點明確的是,對互動式交流法的應用可以有效改善師生間的關系,無論是具體課程的安排還是對教學方法的應用,教師均要充分考量學生的學習意愿,進而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對低年級學生,其因為個性相對活潑,所以對游戲類教學等的關注更多,因此教師便需要擺脫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以更好地了解學生,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音樂學力,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借助互動式交流提升音樂學力的措施
互動式交流作為音樂教學中學生學力提升的重要途徑,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教學手段。在互動式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再受到彼此間的身份的限制,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也是相對民主和平等的。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能夠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如教師可以扮演舞蹈指導,學生可以扮演舞蹈演員;教師可以扮演主持人,學生可以扮演觀眾等。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是和學生共同融入音樂當中感悟音樂的無限魅力的,促使學生更加積極自主地完成對音樂知識的學習,這往往能夠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成長和發展,提升學生的音樂學力。
(一)注重引導學生獲得充實的體驗
互動式教學中應用最為廣泛且受學生歡迎的就是課堂游戲互動,并且學生往往能夠在游戲活動中相互交流溝通,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實現學習目標。在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科學合理的教育引導,讓學生充分感悟到游戲的快樂,此舉往往能夠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能夠更加有效地保障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同時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引導和支持,讓游戲活動更好地服務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身心愉悅地融入其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所以強化對互動式交流的運用,引導學生獲得更加豐富充實的情感體驗,是互動式交流的主要應用方向,同時也是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的理解的前提。因此,教師有必要鼓勵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完成對音樂知識的學習,此種方式可以提升音樂教學的活性,豐富學生的體驗和感受。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螢火蟲》時,可以在教學導入環節播放《蟲兒飛》這首歌,并詢問學生:“同學們,仔細看看,今天老師帶你們來到了哪里呢?”接著繼續提問:“夜空中有好多閃亮的光點啊,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這些光點是什么呢?”之后可為學生播放歌曲《夏夜》,并要求所有學生共同演唱。完成課堂學習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情景表演活動,在播放音樂的同時,讓學生自主思考應該如何進行舞蹈創編,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只起指導和協助的作用。
(二)更新教育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開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音樂教師若是想要切實有效地擺脫傳統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的限制,就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重點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此來引發學生的思想共鳴和情感共鳴,這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音樂情景體驗和探究等多種活動能夠加深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間的互動交流,有助于創造更為開放寬松的課堂環境,將古今中外的各種優質音樂作品呈現出來,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其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發展,給學生帶來良好的音樂學習體驗[3]。教師需要綜合應用傾聽、伴舞和表演等多種方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音樂的內涵,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領悟音樂的基本元素,挖掘出音樂作品當中的傳統文化和歷史元素,這會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和表現形式的認識,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學力。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豐收歌》的過程中,為切實有效地深化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度,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男生組和女生組,提前為學生播放兩個音樂片段。其中,A片段是歡快活潑的,而B片段是抒情、流暢且緩和的,教師可要求男生組和女生組分別派出相應的同學,到講臺上畫出旋律線并說出旋律的特征。完成旋律線的繪制以后,教師可以將課前準備好的雙響筒與碰鈴交給學生,并要求男生組和女生組分別選出代表完成《豐收歌》的伴奏。此種方式可以巧妙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深刻且具體的感悟,使學生對歌曲的理解更為全面。最后教師要提供課堂總結和評價:“農民伯伯以辛勤的勞動換來豐收的果實,我希望大家也能夠努力拼搏,最終收獲屬于自己的果實。”
(三)創新教學模式,深化學生參與
目前,在音樂課中,部分教師在課上精心設計音樂問題,用瑣碎的問題束縛學生的思想,學生看似在思考,實際上只是困于教師的問題中,而不是在自主思考,更不會去主動提出問題、指出問題。部分學生把大部分的精力耗費在機械地記憶標準答案上。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充滿好奇心,這對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思維,促進其良好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的時候,有必要重點抓住學生的強烈好奇心,多問學生歌曲表達的情緒和展現的故事是什么,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完成對歌曲的演唱等,讓學生在問題的帶領下完成對音樂知識的探索,深化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和情感認識。與此同時,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新課程改革需要重點落實的內容,教師在日常音樂教學中需要予以重視,把更多的空間和舞臺留給學生,這不僅可以啟迪學生思考,還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在良性的思考中獲得充分成長和發展,完成對音樂知識的深入學習,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音樂學力。
例如,在教師節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想法,寫出自己想要對教師說的話和歌詞,當作教師節禮物送給教師。而后,教師要和每個學生進行交流互動,明確學生書寫的內容和想要表達的思想。對小學生寫的歌詞,教師應該和學生共同探討如何將此類歌詞編成歌曲,如何更好地表現情感,應該怎樣做好旋律創編等。對于學生編的簡單旋律,教師應該和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溝通,尤其是和學生共同探討如何完成填詞等。此種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其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同時還能夠有效地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的理解,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情景中,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四)貫穿表演元素,實踐學習體驗
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知道應該如何演唱歌曲,更為關鍵的是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對音樂的深刻感悟和理解,并愛上唱歌,進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音樂知識,形成樂觀的生活態度,讓學生在音樂表演的過程中充分感悟到音樂的魅力,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的理解,以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在日常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選取符合學生認知并且適合學生演唱的歌曲,在課余時間,和學生共同排練舞蹈或者音樂劇等。在和學生進行互動溝通的時候,教師有必要示范各種表演動作,引導學生充分發散自己的思維,結合歌曲的旋律自行創編相應的動作。在歌曲排練結束以后,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探討分析舞蹈動作的編排是否和音樂主題、風格等契合,并和學生探討應該如何在舞臺上表演,給予學生更為深刻和全面的教育引導。
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練習和表演,同時鼓勵學生和教師共同創作相應的音樂表演節目,如在學習《快樂嚓嚓嚓》的過程中,學生無論是在性格還是在認知能力方面均存在差異,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表演方式,充分了解學生對藝術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日常表演中積極有效地改良音樂教學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學課件的設計,以此為音樂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助力。
結語
總而言之,互動式交流是促進音樂教學質量提升、課堂氛圍活躍的重要支撐,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通過互動式交流的有效支持,可以充分提高音樂學習的動力和毅力,可以更好地提升創造力和想象力,可以獲得更為顯著的成長和發展,其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也將會因此而逐漸提升,他們還會在音樂課程中獲得快樂,疏解自己的情緒。所以教師要積極有效地強化對多元化教學方法的應用,和學生進行良性交流溝通,深化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不僅要教授學生各種各樣的樂理知識,還要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不斷在教學中提高他們的音樂學力。由此可見,互動式交流的應用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作用。
[參考文獻]
趙驍彤.深入人心 學以用之:探索具有深度學習特征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J].中國音樂教育,2021(7):11-17.
安相存.基于“以人為本”理念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0(8):131.
伍華靜.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1(2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