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楠 李大勇 楊翠 趙丹 劉玲 段國華
摘 要:鄉村振興是十九大工作報告中指出的重要戰略。報告中指出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做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隨著農業迅速崛起,農業高校人才培養和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農業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對高質量人才輸出起到關鍵性作用。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農業高校;人才;培養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提出了在促進鄉村振興發展進程中,要對人才培養重視起來[1-2]。地方農業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也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才能培養出更需要的高層次農業人才。本文扼要闡釋了當前農業高校人才的現狀以及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地方農業高校人才的培養模式。
1 農業高校人才培養的現狀
1.1 農業人才在思想上的認知
部分農業高校學生對農業行業重視程度不夠,尚未在思想上深刻認識到農業現代技術對農業行業以及農業理論知識對農村產業的深遠影響,不能更好地將農業現代技術與知識理論相結合從而應用于農業生產實踐。
1.2 農業人才在學習和就業上的偏差
部分涉農專業學生在學習上興趣低下,沒有自主學習農業知識的想法,對農業學科不了解也不想了解[3]。部分涉農高校學生選擇工作時不再將專業對口作為工作選擇的標準,更多地看重工作性質、上班地點及福利待遇等,導致不少大學生從事工作與所學專業相差較大[4]。
2 農業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措施和方向
2.1 農業高校人才培養之招生模式
農業高校招生層面應結合實際情況不斷調整招生標準,大力開展免費農業科招生,吸引學生報名。在日常教學以及理念引導過程中積極倡導和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還有在寒暑期鼓勵學生進入到農村,參與基層鍛煉和實踐[5]。
2.2 農業高校人才培養之課程安排
農業高校的課程安排應該突出地方特色性和專業性,可將高校課程劃分為三大模塊,即基礎教育模塊,學生專業必修課程和學生專業選修模塊。課程類別可分為專業綜合設計性課程和崗位銜接實踐性課程。
2.3 農業高校人才培養之師資力量
建設一支既能傳播知識又有豐富的實戰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很有必要的。農業高校教師在授課時要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讓“教”與“學”有機結合,這樣才能提高農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2.4 農業高校人才培養之制度保障
2.4.1 考核制度和學分制度
農業高校人才培養應制定靈活的考核制度和學分制度,積極鼓勵農業高校人才參加農業類的各種比賽、競賽以及深入農村的實踐活動。依據取得的成績適當對學生進行嘉獎,同時對學生積極參與省級及以上的競賽,創新創業比賽或是深入農村開展實踐活動等實行學分管理。
2.4.2 創業激勵制度
農業高校應相繼出臺大學生村干部聘后服務制度、聘后獎勵制度等。在校內大力鼓勵調動在校學生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基層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并通過建立校友村干部檔案,指派校內教師、專家對大學生村干部進行崗前培訓、工作輔導、技術咨詢、農業講座等,在資源層面、知識層面以及精神層面給予農業高等院校大學生大力支持,以此來鼓勵高校畢業生在農村創業,使其更加堅定振興農村的信念、動力和理想。
2.5 農業高校人才培養之實踐培養
農業高校需革新傳統教學模式,使用創新的培養方式,使農業人才從高校“走出去”,“走向農村”,以此來提高農業人才的實踐能力。創新培養模式應該把重點放在農業人才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層面,為未來農業發展輸送更多的人力資源。
3 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地方農業高校應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創新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的人才,才能更好的服務鄉村振興,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1)
[2] 陳云端.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人才培養需求分析[J].山西農經,2019(15):130.
[3] 鄒翔.新時代農科大學生"三農"情懷培育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21.
[4] 薛松,盧國強.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探索與實踐—以山東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9,20(04):38-43.
[5] 唐國良,許波.高校后勤保障與學校人才培養的關系之實踐性探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15(06):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