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課堂作業在學生的學習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教師合理安排數學課堂作業,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的知識運用能力。此外,數學課堂作業還能夠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幫助他們更高效地學習新知識。數學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學習難度較大。教師必須加強對小學數學課堂作業的重視,積極優化數學課堂作業的形式,合理控制作業量,使作業的價值和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文章以“雙減”視域下小學第二學段數學課堂作業的設計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設計現狀和重要性,并提出幾點優化策略,希望能對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有所幫助。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課堂作業
作者簡介:馬小軍(1994—),男,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洮濱鎮中心小學。
“雙減”政策要求教師減輕學生作業負擔,避免為學生布置過多的作業,以免學生壓力過大,阻礙學生健康發展。基于這一教育背景,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課堂作業時應當從數量、質量以及作業完成形式等多個方面進行改革優化,提升作業設計的合理性,以順應“雙減”政策的要求,充分發揮數學課堂作業的積極作用。
一、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現狀分析
目前,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作業設計缺乏針對性和規范性,沒有真正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應分析學生間的差異,根據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適當地布置作業,使作業量和作業內容符合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求,提高作業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但是,在實際的課堂作業設計過程中,部分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深入的研究,也沒有針對小學第二學段學生的特點布置有針對性的課堂作業,導致數學課堂作業的價值難以發揮出來。當前,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數學課堂作業量過多
數學與語文、英語等科目的區別在于它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較高,學生若只通過單純背誦和記憶數學知識,很難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對于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側重于運用“題海戰術”,認為學生通過大量練習,就可以熟能生巧,掌握數學知識。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教師為學生布置大量的數學課堂作業,容易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壓力,影響他們的學習熱情,甚至導致部分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嚴重影響了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數學課堂作業內容和形式較單一
目前,部分教師把教學工作的重心放在課堂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課堂作業的重要性。布置的作業內容過于單一,題量較大,導致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降低。教師布置作業的內容若與學生平常所學的內容基本相同,或只是簡單改個數字,內容大量重復,就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部分學生還會產生倦怠心理,繼而出現抄襲作業等不良行為,導致作業的作用難以發揮出來。
(三)數學課堂作業缺乏層次性
新課改背景下,減負增效是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要想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升教學效率,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然后以此為依據,有針對性地、有層次性地進行數學課堂作業設計,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促進學生進步與發展。然而,部分教師在實際設計數學課堂作業的過程中,并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其設計的作業不注重層次,無法滿足不同層級學生的發展需求。對于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作業的難度越大,他們越容易失去學習信心;對于數學基礎比較好的學生來說,作業內容太過簡單就會影響他們進一步學習,而且完成內容重復的作業也會浪費他們的學習時間,導致學生進步緩慢,能力提升受到阻礙。
二、“雙減”視域下小學第二學段數學課堂作業設計的重要性
(一)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雙減”政策要求減輕學生的負擔,減少作業量,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安排自己的生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小學第二學段,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通過設計分層作業的方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后自主安排時間,參加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雙減”政策的提出,為小學數學課堂作業的設計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政策要求,教師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設計有針對性的作業,并引導學生自主完成數學課堂作業,有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
(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傳統教育方式的顛覆。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在課后安排大量的家庭作業,以幫助學生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這種方法使學生的作業負擔較重,對他們的長期發展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阻礙了學生的身心發展。“雙減”政策出臺后,教師基于政策的要求,充分利用課堂45分鐘的時間,發揮數學課堂作業的積極作用,在課堂中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同時,基于減負增效的目標改變作業設計的形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雙減”視域下優化小學第二學段數學課堂作業設計的策略
(一)設計形式多樣和題量適當的課堂作業
小學數學教材按照知識內容分為多個模塊,這有助于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知識。教師在布置課堂作業時,要選擇形式多樣化和知識點豐富的習題并讓學生自主完成,引導其分析題目中的每個細節,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習慣,還要基于減負增效的目標,布置適量的課堂作業。
對于小學第二學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數學學習質量對他們接下來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具有重要影響,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作業內容。多練習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是有幫助的,練習量過少,反而不利于學生理解和吸收知識,但教師布置的作業不能過量,否則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效率,所以,教師要掌握好數學課堂作業的量。比如,在設計“兩位數的除法”這節課的課堂作業時,教師需要結合教材知識,選擇符合這一課程內容的運算題型讓學生練習,且教師布置的作業題量要適中,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
(二)布置層次化、游戲化的數學課堂作業
因材施教向來是重要的教育原則,教師應多關注學生,看到每個學生的缺點和長處,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改正缺點,發揚長處。基于此原則,教師在布置數學課堂作業時,可以設計分層作業。對于還不能掌握基本原理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關于概念的簡單問題,幫助他們理解概念,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對于數學基礎比較薄弱,但是已經基本掌握了課堂所學知識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做基礎習題,鞏固基本知識;對于基礎比較好,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設計拓展性的練習,幫助他們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例如,在設計“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這節課的課堂作業時,教師可以針對這個知識模塊設計基礎型與創新型兩種不同模式的課堂作業。有的學生不理解平均數是什么,對此,教師可設計關于平均數概念的問題和簡易題型,讓學生計算不同數組的平均數,這有助于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小學第二學段的學生,其年齡在9—10歲,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更愛玩,教師在布置數學課堂作業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設計一些游戲化的作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鞏固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節課后,教師可以隨機設計一些數字為5000—10000的卡片,讓學生互相組隊,開展游戲。在游戲中,學生5人一組,進行抽牌,同一小組學生也可以互相抽取卡片,進行加減運算。這樣的游戲作業可以提高數學作業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設計開放型的課堂作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新課改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重要的教學目標,因此,數學教師在設計數學課堂作業時,還應將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作為重要的目標,設計一些開放型的作業,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小學數學教材中有一些實際案例,教師可以結合其設計開放型的課堂作業,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設計課堂作業,比如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開展小組競賽,進行習題解答,以豐富課堂作業的形式。例如,在教學“用估算解決問題”這一課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有關估算的習題列出來,讓學生分組進行解答,而暫時沒有解答的小組則做評委,判斷回答的小組估算得是否科學。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能夠有效培養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教師則能夠充分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
(四)設計生活化的數學課堂作業,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感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數學課堂作業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小學第二學段學生的認知發展程度較低,仍比較依賴形象思維,較難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師如果脫離生活實際開展教學,往往會讓學生難以理解數學知識。設計生活化的課堂作業,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習體驗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能力,使他們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一課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布置生活化的課堂作業,提出問題:“大家看看我們所處的教室,里面有什么物體是長方形?什么物體是正方形呢?運用什么方法能夠計算出它們的周長呢?它們又有什么區別?”這樣的課堂作業可以將知識點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鍛煉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探索精神。
(五)根據作業反饋,優化課堂作業設計
學生在完成課堂作業的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因為他們的知識體系還不夠完善。為了促進學生自檢自查,教師可以讓學生互相檢查、批改作業,讓學生反思自己是否存在同樣的問題。教師可以制作一些關于正確解題的微課視頻,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公式的運用方式,從而掌握正確的解題步驟。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水平,盡量布置當堂作業,從而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針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了解其存在的問題,而后調整優化課堂作業設計。例如,在教學“運算定律”一課時,教師可以布置課堂作業——模擬購物,讓不同學生扮演消費者和售貨員,計算物品的價格,幫助學生鞏固所學,讓學生深入掌握加減法的知識。在游戲中,教師要認真觀察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情況,了解他們是否掌握了運算定律,若學生的掌握情況不理想,教師則需要調整教學策略,優化作業設計,以更好地發揮作業在促學方面的積極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關于小學第二學段數學課堂作業的設計,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基于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合理、適量的課堂作業,也要設計分層作業和游戲化的課堂作業,以開放型的課堂作業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以生活化的作業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并通過學生的課堂作業反饋,及時調整作業設計。教師布置合理的課堂作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于萍.“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10):61-62.
范志勇,許安濤.小學數學課程標準與教學[M].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3.
羅小偉.中學數學教學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
王靜.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2.
薛玲芳.減負增效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N].科學導報,2022-08-02(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