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核心素養培養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所在,為提高核心素養培養效果,教師應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做出相應的改變。文章從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新要求出發,圍繞預習、直觀教學、設疑、作業設計、教學評價等多方面展開探究,并提出相應的優化路徑,以期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保障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教學;優化路徑
作者簡介:袁慶(1995—),女,江蘇省南京市金陵小學。
在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中,核心素養培養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實際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數學學科特點與學生學情,采取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思路,對數學課堂加以優化,使核心素養培養與課堂教學充分融合,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一、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新要求
隨著“雙減”政策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的頒布,小學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要求,這意味著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都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1]。教師要明確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的新要求,這樣才能在實際教學中探索優化路徑。具體來說,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新要求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注重綜合實踐與學科融合。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師在設計綜合與實踐領域的教學活動時,應以解決實際問題為重點,以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主,借助主題活動或項目學習等方式組織學生探究問題,即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綜合實踐與學科的融合,讓學生親身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而學科融合則要求教師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將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聯系在一起,以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第二,重視核心素養培養。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核心素養培養已經成為重要的教學任務,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多以學生為主題,圍繞核心素養培養展開。但在“雙減”政策和課標的影響下,教師應提高對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視程度,進一步優化培養方法,借助多元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優化路徑
(一)引導學生預習,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預習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高效的預習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形成初步認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缺乏對學生預習活動的指導,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地講解新知識,使得學生的預習活動失去了意義。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學生的預習情況,調整課堂教學活動[2]。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授課前,通過交流和互動檢查學生的預習任務完成情況,了解學生在自主預習中遇到的困難及產生的誤區,并在正式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展開講解,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正確的預習習慣,并在預習中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千克和克”的教學為例,在正式教學前,教師應為學生布置合理的預習任務,指導其開展高效的預習活動。例如:(1)到商店或超市看一看哪些東西重1kg,記錄下商品的名稱及重量;(2)結合生活經驗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品重約1g;(3)自主學習教材中“千克與克”的相關內容,說一說對“千克”和“克”有什么認識;(4)“千克”和“克”二者有什么關系?學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預習任務,對新知產生初步的認識。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提問檢驗學生的預習情況,發現學生雖然知道千克和克是表示物體重量的單位,但對于千克與克之間的換算規律掌握不當。對此,教師應調整教學方案,將單位換算作為重點講解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生活案例,并提問:商店中一袋鹽重500克,那2袋鹽重多少克?學生通過列式計算,即2×500=1000(克),發現1千克=1000克,進而掌握重量單位的換算規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有效的預習對基礎知識形成初步理解,課堂中教師可以省略部分教學步驟,將省出的時間用于指導學生攻克重難點,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借助直觀教具,促進數學概念內化
理解和掌握概念知識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小學數學知識雖然大多較為基礎,但高學段已經涉及空間與圖形內容,其中的概念抽象性較強,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對此,教師應采取直觀教學的方式,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在傳統數學學習中,部分學生錯誤地認為,解題技巧比概念理解更加重要,其實概念知識才是解題的基礎[3]。基于此,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時,應積極運用直觀教具,借助實物、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將抽象的概念進行直觀化處理,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加強其對概念知識的理解。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圓”的教學為例,圓的概念和組成元素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借助教具開展直觀教學。首先,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圓的過程中,應創設如下情境:圓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見要素,請大家觀察教室中的物體,看看能否從中找到圓,并觀察它們有哪些共同點。結合已掌握的知識,學生能準確從教室中找到圓形物體,如花盆底、時鐘、籃球、瓶蓋、杯子等,教師鼓勵學生一邊觀察一邊與其他同學分享。由此,教師通過生活化情境,能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其在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下,加強對知識的掌握。其次,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圓規畫圓的視頻,并標明圓心、半徑、直徑等,讓學生觀察后組織語言,簡要說明圓規畫圓的步驟并嘗試在紙上畫出一個圓。在觀察和實踐中,學生能逐漸掌握圓規的使用方法,并認識到半徑、直徑的概念。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將畫出的圓剪下來,通過折一折、比一比的方式,探究圓的半徑與直徑間的關系。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操作,就會發現圓有無數條半徑和直徑,所有半徑和直徑都相等,且兩條半徑的長度就是一條直徑的長度。教師借助直觀教具展開教學,使得課堂更具趣味性,學生也更積極主動地接受知識和進行表達,在師生互動中實現高效學習。
(三)設計懸疑實驗,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設疑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有效途徑,難度適中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且不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自信,還能引導學生在思考和分析中提高綜合能力。在傳統數學課堂中,教師也會圍繞教學內容設計問答互動環節,但無法兼顧全體學生,對此,教師應優化設疑過程,緊貼教學內容設計懸疑性實驗,讓學生在具體的實驗過程中進行觀察和探究,以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形成問題意識[4]。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圓柱和圓錐”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講解“圓錐體積”的相關知識時,可以通過設計懸疑實驗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在探究中引導學生主動質疑,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設計實驗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之間的關系,提前準備等底等高的空心圓柱和圓錐容器,讓學生將圓錐容器接滿水,再倒入圓柱容器中,反復操作三次后,學生發現圓柱中的水并沒有滿,部分學生提出了質疑:根據教材中的定義,等底等高的圓柱是圓錐體積的3倍,即V錐=1/3Sh,難道書中的知識錯了嗎?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與學生展開互動討論,鼓勵學生回憶實驗的過程,想一想是否存在不合理之處。學生結合實驗過程展開討論,并歸納出以下幾點原因:(1)圓錐容器裝水時可能存在沒有裝滿的情況;(2)運水、倒水過程中可能存在損耗;(3)倒水時圓錐容器中的水可能沒有完全倒干凈。學生歸納完原因后,教師可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如何優化實驗才能避免這些問題發生呢?學生提出可以反向操作實驗,即將圓柱容器中的水倒入圓錐容器中。對此,教師鼓勵學生按照所思所想操作實驗,得到了更為精準的結果。總之,教師設計懸疑實驗,帶領學生在“實踐—失敗—思考—重新實踐—成功”的過程中,激發其問題意識,有助于其在探究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加強對知識的掌握。
(四)優化作業設計,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
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對作業的態度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轉變,不再將作業視為沉重的負擔,而是將其作為鞏固新知、復習舊知的途徑,這也讓作業成為課內外學習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完成作業時,大多處于被動狀態,很難發揮其主體作用,與課標的相關理念不符。對此,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讓學生在作業的引導下主動探索,提升課堂教學效果[5]。此外,為了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到作業的設計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答疑活動中,培養其良好的數學情感。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的教學為例,為了優化作業設計,將學生完成作業的態度由“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教師應鼓勵學生參與到作業的設計中。教師可在課堂上完成一個簡單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喜歡哪類作業,結合調查結果認識到學生不喜歡枯燥的機械性練習,更希望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而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意愿設計課后作業,具體內容如下。
【實踐探究】
請回到家中,在父母的幫助下了解家里各季度用水量,對數據進行整理后制作統計表(如表1),再畫出相應的條形統計圖(如圖1),并回答以下問題。
(1)縱軸上每一格代表(? )噸。
(2)請用“▲”在統計圖中標出用水量最多的一個季度。
(3)從統計圖中可以看出,(? )季度用水量最多,是(? )噸;(? )季度用水量最少,是(? )噸。
(4)請結合所掌握的數據,以月份為單位,整理家里今年的用水量,并繪制統計表和統計圖。
(5)自行提出問題并解答。
對于具有實踐性、探究性的課后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時,要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等過程后,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激活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了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五)優化教學評價,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
評價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客觀的評價,學生可以認識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教師也可以反思教學過程,這有利于教學相長。相較于常規的教學模式,核心素養培養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對教學評價模式做出相應的改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教學評價的積極作用,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培養。具體來說,改進教學評價主要體現在評價主體、評價角度和評價形式三個方面,通過多元評價主體、多角度評價學生、豐富評價形式等,將單向教學評價轉變為多元教學評價,進而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全面而準確的判斷。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簡易方程”的教學為例,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應采取“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的方式,優化教學評價。首先,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方程的意義,教師在課堂上應注重情境的創設,向學生出示例題2x+4x=246,要求學生讀一讀這個方程,但不要將“x”讀出來。學生與同桌之間展開討論和交流,“2的多少倍加4的多少倍等于246”“一個數的2倍加上一個數的4倍等于246”“兩個未知數加上4個未知數等于246”“一個數的6倍是246”等等。教師組織學生對這幾種方式進行點評,發現最后一種說法最簡單。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根據乘法和倍的含義來引導學生完成方程的化簡,將解方程的思路滲透其中,通過學生的討論和回答,教師也能了解其思維方式及學習情況。其次,教師要設計隨堂練習,緊扣教學內容設計2—3道題目,根據學生的解題情況判斷學生學習中的盲點或誤區,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惑,進一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最后,結合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及隨堂練習完成情況,教師應對學生進行綜合性點評,點評前先鼓勵學生進行自省,反思自己在學習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知識點沒有掌握。在此基礎上,教師圍繞學生的學習態度、問答表現及解題情況,進行多角度點評,歸納課堂中出現的共性或個性問題,讓學生對自身存在的問題有客觀的認識。此外,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反思課堂教學過程,辯證地看待學生出現的問題,并以此為依據對后續教學方案進行優化,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結語
總的來說,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逐漸成了重要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的教學觀念應適當做出改變,根據教學經驗總結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再通過優化課堂教學,探索相應的教學策略。同時,教師還應重視接收學生的學習反饋,結合教學評價及作業完成情況,對教學活動加以調整,循序漸進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陳衛.聚焦核心素養,優化課堂教學: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觀察物體》為例[J].知識窗(教師版),2021(6):29-30.
史新趁.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讀寫算,2021(18):145-146.
荊儒楠.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學優化的探討[J].新課程,2021(22):37.
項祖堂.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轉變與應用[J].天津教育,2021(16):76-77.
張毅,唐天鳳.淺談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生本理念教學[J].考試周刊,2021(39):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