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勇
摘? 要: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應完善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情感態度的全面發展。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推行,教師立足雙基和三維目標的發展培養,應突出以學生自主發展為核心的教學方針,幫助學生在知識理論認知和技能應用的基礎上,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優化思維認知路徑,提升創新創造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數學素養;教學培養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學關系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很多時候學生都是被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僅僅停留在概念化的記憶學習上。教師在創新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立足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培養,讓學生能夠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上,構建完善的理論知識體系,并能靈活地轉化應用,從而在知識、記憶、思維、實踐的整合教學中,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意義
在數學教學中,教育需要明確教育發展目標。對學生的教育培養絕不僅僅局限于數學成績而已,而是要在課堂教學環節,實現對學生知識、思維、創新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數學理論知識進行創新和創造性應用,提升學生的自主發展和自我完善能力。以往,教師的教學重心集中在邏輯知識的講解和知識技能的運算練習上,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只停留在了淺層的記憶和公式套用。一旦數學問題發生變化,學生就不知道應該如何轉化?;诎l展學生數學素養的教育指引,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以學生的自主發展為根本任務,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方法和技能,還要加強對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思維、數學意識的全面培養,發展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為數學教育提供了最終的目標導向,而數學教學的開展,則需要圍繞兩個層面進行延伸,一個是結構性認知,另一個是整體性建構。教師立足兩個層面,需要重構傳統教和學的關系,實現師生之間的信息交互,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在創新教學中,教和學、教師和學生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教師了解學生的實時學習信息,并根據信息反饋,實現對學生的針對性發展培養,讓學生能夠在自我結構性認知的學習、理解中,自主完成對邏輯知識體系的整體建構,并且根據自身的理論知識進行推理、論證、轉化應用,解決對應的數學問題。通過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和自我完善。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教學應用
(一)創新教育觀念,重構教學關系
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需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圍繞創新教育觀念指引,重構教和學的關系,加強對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培養。在以往,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過度追求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而忽略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拓展培養,導致學生的理論學習和應用能力無法實現有效統一。教師在創新數學教學中,需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教師在指導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控制調節自身的思維認知路徑,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科學探究能力。教師圍繞結構性認知和整體性建構兩個層面開展創新教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避免直接告訴學生所有的知識概念,而是在學生原有認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進行知識概念的剖析、內化、理解,從而構建起完善的知識體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創新教育觀念為指引,加強對學生的啟發、引導,讓學生能夠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技能,發展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能夠自主控制、調節自身的思維認知活動,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多媒體技術應用,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興起,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教學活動,可以將傳統的平面化口授講解,轉變為動態的視頻演示,在形象認知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教師明確將多媒體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借助多媒體教學的便利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小學階段,學生對知識內容的學習依賴于形象思維,這也導致了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對文本形式的抽象知識概念,很難產生形象化的深刻理解。例如在空間幾何物體的學習中,學生有時缺乏對應的空間想象能力。對此,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應用,對圖形進行平移、旋轉,或者是平面化的展開,展示幾何體在空間中的形態結構變化,在具象和抽象的對比學習中,啟發學生觀察分析平面圖形和立體幾何之間存在的邏輯關聯,讓學生在形象認知學習中,逐漸深入到對理論知識內涵的本質理解。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優化整個教學活動,將抽象的平面化教學轉變為多元動態的視頻演示,便于學生在視覺認知學習中,完成對抽象知識概念的推論,并且幫助學生塑造對應的空間模型,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三)動手操作活動,拓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教師在創新教學活動實施的過程中,需要了解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模式,設置趣味性的動手操作活動。通過趣味性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能夠進行猜想假設和科學探究,從而,自主學習知識。教師將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活動轉變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通過游戲性的實驗活動,拓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譬如教師在講解多邊形面積公式時,可設置開放性的探究游戲活動,讓學生剪出不同的多邊形,在課堂上剪一剪、拼一拼,從而在對多邊形的觀察分析、拼接割補、平移旋轉的過程中,探究出多邊形面積之間的邏輯關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順著學生的探究思路,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點撥和啟發,并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在裁剪游戲活動中,將復雜的多邊形圖形剪成簡單的圖形。例如有的學生探究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的關聯,通過裁剪和割補,將平行四邊形拼成了長方形。隨即教師鼓勵學生圍繞動手實踐操作,思考圖形的相似性,完成對面積公式之間關系的邏輯推理論證。通過讓學生圍繞多邊形面積的核心概念,在動手操作活動和面積公式推理中,了解圖形變化和面積公式之間的關聯,并能夠進行科學嚴謹的邏輯推理,完成對多邊形面積知識概念的整體歸納。教師設置趣味性小游戲,讓學生在開放性的動手操作活動中,通過思考探究和科學驗證,促進科學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發展培養。
(四)生活化教學,深化學生的認知理解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加強數學教學內容和生活化教學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將生活教學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例證補充;另一方面,將數學知識的教學還原到真實的生活中,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完成對理論概念的解構。生活化教學的應用,能夠讓學生將陌生的數學知識和數學問題還原成自身熟悉的生活背景,并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生活化的探索,在生活邏輯的推理論證中,完成對知識概念的解構。另外,立足學生生活化的結構認知,引導學生利用自身獨特的生活認知經驗,在對生活的觀察分析中,運用自身的理論知識對生活中的數據特征、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進行解釋說明,促進生活和課堂的有效統一,深化學生的認知理解。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數學教學并不是孤立的知識教學,而是立足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讓學生將課堂理論知識和生活應用相互聯系,促進學生的生活化學習。教師以每個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為切入點,指導學生在結構性認知學習中,自主歸納、總結數學知識概念和生活應用之間的邏輯關聯。
(五)主題學習,發展學生的元認知能力
在小學數學中,教師轉變以往學生的被動式學習,通過主題學習的推行,發展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教師設置數學主題學習,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發展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推動學生之間的互助學習。在互助學習中,教師為每個學習小組發布對應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習小組在問題的觀察分析中,圍繞目標結果,羅列出對應的猜想假設。每個成員都可以圍繞這些猜想假設進行說明闡述,通過學生之間的信息交互和探究思辨,對這些假設進行運算、推理、論證,從而最終完成數學任務。在主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鼓勵每個學生在小組交流中陳述自身的思維認知路徑,通過小組成員多視角和多維度的綜合辨析,從而總結出科學的主題學習探究方案。學生也能夠在小組交流中,拓展自身的創新思維,并且不斷優化自身的思維認知路徑。在主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小組在明確主題、確認目標、猜想假設、實驗論證、成果展示、反思評價等幾個環節中,能夠自主控制和調節整個學習過程,并對思維認知活動進行創新優化,幫助小組成員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在主題學習中,教師讓學生小組自主完成教學內容,培養學生有計劃、科學地控制整個認知活動,自主完成對教學主題的學習。
(六)分層練習,促進針對性培養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需要明白學生群體本身存在的客觀制約,在普適教學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的分層練習、分類指導。在課堂教學中,不管是理論教學還是技能訓練,都需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分層,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并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上,完成對學生的科學指導。教師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設置不同層次的數學問題訓練。
對基礎知識概念薄弱的學生,教師應設置對應的基礎訓練題,幫助學生在基礎訓練中,鞏固基本的理論知識概念。對中等生,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拓展訓練,鼓勵學生在試題練習中,加強理論知識的轉化應用,促進技能實踐訓練。對前進生,教師應設置創新訓練,指導學生對教學問題進行綜合解析,通過多個維度的思維發散,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對訓練問題進行創新解決。教師在分層練習、分層目標、分類指導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對不同層次學生的針對性教學培養,以此幫助學生及時認識到自身學習的不足之處,并通過針對性的目標進行自我改進的強化學習,讓學生在數學訓練過程中,總結出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提升數學轉化運用能力。
(七)實踐應用,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學生的理論實踐應用能力,鼓勵學生運用自身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后布置社會性實踐作業,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主解決生活問題。在生活實踐的開放性作業中,教師促使學生通過自我認知控制和調節整個實踐活動,在知識技能、思維方法、創新應用的整合中,完成對生活問題的解決。
在生活化作業的設計中,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選題,制訂科學的探究框架、論證方式,以及提出對應的創新解決辦法。例如有的學生想要測量生活中房屋的高度,并以此為研究作業的主題,學生首先明確了自身想要解決的問題,對采取的方案進行設想和論證,并詳細記錄論證數據的變化,驗證數學數據信息是否科學,最后利用數學知識的代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課堂中,教師鼓勵學生講解分享自己的應用過程,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結語
教師需要在數學教學中,圍繞學生主體的實際情況,完成對學生的科學性和系統性教育引導。同時在學生的結構性認知培養,在知識技能、思維方法的整合教學中,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發展培養自我完善和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許建立.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與學生數學素養培育——評《小學數學與數學思想方法》[J]. 中國教育學刊,2021(07):1.
[2]杜虎成. 注重動手操作,提升數學素養——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課教學[J]. 信息周刊,2020(10):1.
[3]瞿德軍. 滲透數學思想 提升數學素養——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的實踐與思考[J]. 名師在線,2021(28):2.
[4]陳大鋒. 搭建活動平臺,提升數學素養——例談在小學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 教育界,2021(31):2.
[5]張燕芬. 優化作業設計培養學生數學素養——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策略探析[J]. 世紀之星—交流版,2021(04):2.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