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摘要:注冊制背景下,山東上市公司數量實現了大幅增長,上市公司儲備、上市公司質量也都實現了較大提升。本文首先介紹了近年來,山東推動企業上市融資的主要做法,梳理了山東推動企業上市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特點亮點,然后研究了上市領域存在的困難及薄弱環節,最后提出了有關政策建議,以期對進一步推動山東企業上市,做大上市公司“山東板塊”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注冊制;企業上市;后備資源;政策建議
自2018年宣布設立科創板開始,我國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拉開序幕,注冊制改革穩步推進。注冊制改革背景下,大幅縮短了企業上市周期,吸引更多優質企業進入資本市場,不斷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近年來,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資本市場工作,將推動企業上市擺在突出位置,企業上市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對標先進省份,山東省企業上市領域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亟需解決。
一、山東省多措并舉全推動企業上市融資
(一)強化頂層設計,不斷強化組織領導。一是建立組織領導機制。2019年,山東成立了由省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10余個省有關部門參與的省推動企業上市專項小組,強化對全省上市工作的統籌領導。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將上市增量納入各市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二是積極出臺有力政策。2018年以來,結合資本市場最新形勢,山東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企業上市工作促進全省新舊動能轉換的通知》等10余項政策措施。2021年以來,又出臺了《山東省上市后備企業培育服務辦法》《全省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區試點方案》等重磅文件,全力推動上市公司增量提質。
(二)著力解決堵點痛點,持續暢通上市通道。梳理“企業清單”、“問題清單”、“責任清單”等“三張清單”,打造直通車式政務服務機制。堅持一企一策,協調解決企業疑難雜癥、疏通企業上市關鍵節點。聯合交易所召開科創板重點企業申報前輔導座談會、北交所重點上市后備企業座談會,就企業關心的上市規則、申報程序等問題進行“面對面”解答指導。上線全省上市后備企業培育信息系統,實現企業線上申報,建立起問題調度解決的常態機制。
(三)聚焦上市培育培訓,著力提高對企業上市的認識。山東積極打造符合山東省資本市場發展實際的培訓新格局,近年來,舉辦了香港上市融資培訓會、魯港金融合作座談會、資本市場助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培訓會、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港交所上市培訓會、資本市場青年干部研修班等專題活動,不斷拓寬培訓廣度和深度。2020年以來,聯合上交所組建了科創板企業培育中心(山東)班,將100余家科創板上市后備企業實行A、B班管理,實現月月有培訓,季季有活動,受到了企業家廣泛好評。
(四)密切與交易所合作,積極爭取多方支持。建立了常態化的高層互訪機制,省政府領導每年帶隊分別赴滬、深交易所走訪交流,爭取大力支持。上交所資本市場服務山東基地、科創板企業培育中心(山東)、深交所山東基地,北交所和全國股轉系統山東基地都已揭牌運營,國內三大證券交易所齊聚一起實現“共享辦公”,在全國尚屬首次。
二、山東省企業上市主要成效和特點
(一)上市公司數量快速增長。據Wind統計,截至2022年底,山東境內上市公司總量為291家,全國排名第六位。2017年以來,山東企業上市數量明顯提速,新增境內上市公司120家,近6年新增的數量,占資本市場設立30年以來山東全部境內上市公司數量的四成多。
(二)上市儲備量質提升。一是上市后備梯隊實現倍增。IPO排隊及輔導企業存量由2017年底的105家增加到2021年底的186家,增長率達77%。特別是自2021年以來,山東建立起“數量多、來源廣、成色足、結構優”的全省上市后備資源庫,入庫企業達到2200家。二是上市儲備產業結構更加優化。截至2022年底,正在排隊及輔導的十強產業企業和擬赴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上市的企業均超過100家。重點后備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超九成,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近八成,擬申報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企業超半數,這些都是沖刺資本市場的主力軍。
(三)上市公司質量持續提升。一是科技創新型企業嶄露頭角。2019年,科創板山東實現首批上市,截至2022年底,代表硬科技的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達21家。2020、2021年,山東分別實現首批精選層晉層和北交所上市,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達14家,位居全國第3位。二是傳統產業釋放新動能。近年來新增的境內上市公司,9成為“十強”產業上市公司,反映出山東新經濟產業培育發展成效顯現,傳統產業與“四新”正在深度融合。三是上市公司市值優勢凸顯。上市公司市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市場表現和認可度,截至2022年底,山東滬深京上市公司平均市值為128億元,分別比江蘇(106.3億元)、浙江(113.9億元)高21.7億元、14.1億元。
(四)上市公司區域分布趨于合理。近年來,山東大力實施企業上市縣域突破工程,推動優質縣域企業上市,截至2022年底,山東上市公司縣域覆蓋率超過70%,IPO排隊及輔導企業186家,實現全省16個市全覆蓋。
三、存在的困難及薄弱環節
(一)上市總量存在較大差距。截至2022年底,山東滬深京上市公司總量291家,居全國第六位,與廣東(834家)、浙江(657家)、江蘇(638家)等先進省份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二)上市基礎較為薄弱。據統計,近年來新上市高新技術企業、民營企業全國占比約8成,都是上市的主力軍。而山東高精尖產業基礎薄弱,截止2021年底,山東高新技術企業有2萬家,僅為廣東的三分之一,相應地,科創板上市公司當年存量19家,僅占廣東(73家)的26%。民營企業方面,同樣如此,根據全國工商聯公布的2022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山東入圍50家,比浙江(107家)少57家,山東民營企業發展質量還需進一步提升。
(三)產業結構較為落后。一直以來,山東傳統產業比重較大。截至2022年底,山東科創板上市公司全國占比為4.2%,創業板上市公司全國占比4.8%,北交所上市公司全國占比8.6%,反映出山東具備科創屬性的硬科技后備資源企業數量偏少,科創產業基礎較弱,短板明顯。
(四)資本市場氛圍有待提升。資本市場政策宣傳覆蓋面還不夠廣泛深入,證券、私募、創投、會所、律所等資本市場參與主體資源不夠豐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山東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四、有關政策建議
(一)多渠道增加上市公司數量。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建議山東抓住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的重大機遇,推動培育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上市公司群體,引導企業根據自身實際和發展戰略,科學規劃上市、掛牌路徑,合理選擇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創新層、境外上市等多個板塊。同時,A股上市公司可以考慮增發H股等,實現多地上市融資。
(二)挖掘培育優質上市后備資源。建設上市后備資源庫是培育企業上市的關鍵性基礎工作,建議各地建立健企業后備資源庫,夯實企業上市、掛牌后備資源基礎。證券公司發揮好專業優勢,深耕新經濟領域,增強投行業務核心競爭力和執行質量,積極發掘、培育具備科創屬性的優質企業。鼓勵有實力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積極跟進,重點投向山東“十強產業”和創新創業型的企業。
(三)推動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目前,國家層面持續推動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建議經營狀況良好、盈利能力強的上市公司把握市場機遇、立足主營業務,積極利用資本市場開展橫向、縱向產業鏈的境內外并購重組。券商、會所等資本市場服務機構要為企業并購重組提供融資支持。
(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聚焦山東省“十強產業”規劃,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著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鞏固提升優勢產業,強力突破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實施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加快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深化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融合。加快促進數字化綠色化,縱深推進數字賦能,強力推進綠色轉型。
(五)引導優化輿論環境。總結推廣山東資本市場領域的經驗做法和典型案例,做好政策宣傳解讀工作。建議媒體客觀、公正、專業報道企業上市有關信息,幫助上市公司和上市后備企業加強與媒體溝通對接和公共關系管理,傳遞資本市場好聲音,弘揚資本市場正能量,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市場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