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勁峰 馮白帆
摘要:目前,我國的發展戰略以強國為主線,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發生了相對應的轉變,高校設計學對人才培養策略亟需革新。本文以設計學多維度融合的學科特質作為切入點,依據國家提出的“守正創新”的人才培養思路,本文對相應的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策略進行了研究梳理。對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集中討論:首先從國家“供給側改革”理念對人才培養新要求入手,結合“四新”理念分析了設計學人才培養的新變化。其次從恪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入手,梳理了課程思政在設計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融合模式。最終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目標,從樹立文化自信、數據增效改良、實踐培優增強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對當下的人才的培養變革模式進行了分析和梳理,以期為新時期設計學人才培養路徑進行一定的探索。
關鍵詞:守正創新,新時期,設計學,人才培養策略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strategy focuse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and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has undergone a corresponding change. The university design school urgently needs to innovate the talent training strategy. This paper takes the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of design scie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ccording to the talent training idea of "keeping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proposed by the state, it researches and sorts out the correspond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ly, starting from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alent training under the concept of "supply-side reform" in the country,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four news" to analyze the new changes in the training of design talents. Secondly, starting from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abiding by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t sorts out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training of design talents. In the end, with the core goal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orts out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and reform model from the aspects of establishing cultural confidence, improving data efficiency and improving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design talents in the new.
Keywords: keeping upright and innovative, new era, design discipline, talent training strategy
近年來,為保持和加快我國綜合國力的發展速率,國務院、教育部出臺了多項文件,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指示。早在國務院2015年第28號文《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指示:“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1],即人才的“專與精”,該文更是被教育界視為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行動綱領。2021年3月,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從國家發展規劃的角度對高校人才培養作出了學科改革和調整的指令,其中第十三篇提出要求:“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和特色發展引導機制,增強高校學科設置針對性,推進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2],對各學科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方向,促進各學科人才培養的革新進程。為響應和服務國家的強國戰略,教育部更是有針對性地細化高校各學科建設要求及人才培養目標,出臺多部學科建設與發展的文件。例:2017年6月《新工科指南》,強調工科與其他學科間的跨界融合發展;2019年4月更是與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多部門發文“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并成立了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工作組,清晰了各學科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提速各學科的建設;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了現階段文科建設與發展的目標。綜合上述國家印發的具體文件內容及精神,設計學的人才培養應以應遵守學科規律,恪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明晰人才培養方向,創新人才培養策略,以此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對人才的需求。
一、設計學的多維度融合特質
設計學作為一個介于哲學等人文科學和工學等技術科學之間、具有創新引領價值的新興學科,呈現出極強的多維度融合特質[3]。就此特質而言,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層面進行討論:
首先,設計的藝工共融性。設計本身作為一門實用藝術,包含了技術與藝術兩部分。一,就設計的具體實施而言,縱觀人類設計的發展歷程,不管是中西方各時期的藝術品生成、建筑設計,還是當下信息時代的設計產出,設計的最終完成皆離不開各類技術的制造支撐、產出輔助。而XR(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和混合現實)技術的出現,更是影響了設計的整體流程與方式。二,從設計與人文關聯度來看,設計是以實用為導向,改善和提質人類的生活狀態為目標,其過程和最終完成更是呈現出所處時代的文化內涵。以沃爾夫林為代表的藝術風格學理論家們,將各類藝術流派、思想、理念的出現成因歸納為時代精神的表達和合乎時代背景的文化闡述。與此同時,設計的服務對象多為普通大眾,其選擇設計產品多建立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需求——即實用與審美,設計師的作品美學內涵及表達則來源于其文化修養和藝術格調。
其次,設計與社會高度融合性。2015年國際設計組織WDO對設計進行了重新定義:設計是一種策略性解決問題的方式應用在產品、服務、系統等中的活動,其目的為引領創新、促進商業發展和為人類提供更美好的生活。這是一門協同創新技術、研究和商業于一體進行創新活動的專業。所輸出物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等方面有促進作用,為了世界更加美好[4]。這一定義是將設計上升為解決社會問題、改變生活質量的學科,凸顯其與社會的關聯程度。
再次,設計學的多學科交叉融合性。近十五年里,教育部印發的各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學科專業目錄中公布的設計學專業名目更是顯現出設計學的多學科交融性。其一,學位授予的交叉性。藝術學在2011年升級后,原有的“設計藝術學”則由二級學科升級為“設計學”一級學科,并在教育部“關于印發《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的通知”中指出設計學碩士、博士可以授予“藝術學、工學”學位[5],充分體現了其在人才培養高級階段的定位與其他藝術學學科的區別,體現其理工屬性。其二,學科本科新增專業與科技的融合。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和各年新增的專業目錄中所顯示的特設專業中皆顯現出設計學與科技的關聯,學科間的跨界融合,如:2016年新增的“新媒體藝術專業130511T”“包裝設計專業130512T”,2021年增添的“珠寶首飾設計與工藝專業130513TK”,都體現出了藝術與科技的關聯、學科間的跨界融合態勢。與此同時,藝術學下轄的各學科新增的本科特設專業,如:藝術管理、影視技術、跨媒體藝術等,更是呈現大量的學科交叉的特征。
由此可見,設計學學科呈現出集藝術、科學、人文、技術、社會等多重屬性為一體的特質。因此,設計學人才培養應按照其多維度融合的特質進行升級完善,并以守正創新的思路優化和整合出適應服務國家需求的人才培養方向、模式及路徑。
二、遵守學科特質,優化培養體系
設計學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與國家經濟、文化、大眾生活緊密聯系。設計學自升級為一級學科以來,隨著國家發展的步伐,加上自身專業特質和優勢使其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并把握住學科發展機遇。隨著國務院《十四五規劃與2035遠景目標綱要》的出臺,為今后的設計學學科發展提供了新方向,設計學如何再次把握良機獲得發展空間,應本著堅守多維度融合的發展趨勢,以人才培養服務國家供給側改革、緊跟“四新”學科建設為導向,優化各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
(一)“立足”服務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理念源于經濟學,原本適用于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研究領域。2015年11月,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時,應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6]。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于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即:勞動力符合社會需求,有效的人才培養是實現勞動力素質提升的關鍵路徑。因此,設計學各專業的人才培養也應當注意到整體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以國家需求為導向、行業變化為指針進行相應的調整。
精準化: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現階段,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要求設計學的人才培養必須明確人才供給的類型,實現培養導向的精準化,如:服務創新驅動戰略的科技創新型設計人才、服務社會經濟發展行業的實踐應用型設計人才、服務規劃戰略與理論的學術研究型設計人才等,對人才培養導向實施靶向分類,提速各專業人才培養。
特色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當前,人民大眾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消費結構明顯變化,追求高品質的精神生活。優質的設計是滿足和實現這一訴求的有效手段,因此設計學各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注重特色化、個性化的引導,使設計作品特色化、個性化。如: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設計思維的創新性,提倡設計語言的個性化、設計完成的高效化等,引導學生成為極具設計風格的設計人才,服務社會、大眾的精神生活。
(二)緊跟“四新”建設
21世紀以來,我國國家實力顯著提升,發展速度令世界矚目。為保持和加快國家發展的速率,使人才培養供給與國情需求相匹配,國務院、教育部推出了極具針對性的“四新”學科建設:新工科、新文科、新醫科、新農科。2019年4月,多部門共同發布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正式拉開了“四新”學科建設的大幕,在“四新”建設的各項文件中,顯示出對人才培養的共性要求:強調學科交叉融合,緊缺人才的精確培養。因此,設計學學科應貼合新形勢下“四新”學科建設要求去謀取發展空間,有效提升各專業人才培養水平,符合時代的人才訴求。“四新”學科以交融性、創新性、跨界性、發展性等為建設和發展要求,而設計學各專業可以此為標準,對其下屬二級學科專業的建設展開革新,細化各專業建設要求和未來發展走勢,調整人才培養思路。
厘清專業屬性,調整課程體系結構。“四新”的學科建設重交叉、重融合,而設計學下屬多個二級學科,各專業屬性皆為多學科交叉屬性,課程體系可以其學科交叉的組成關系,對課程結構和比例重新分配,調整課程體系的內在結構關聯。例:“以工為主”的產品設計、服裝設計與服飾等專業,按照專業中“工與藝”的交叉關系對工科類、藝術類的課程群重新劃分,增加學科交叉類課程的比重,打破學科壁壘,強化各學科屬性課程群串、并關聯共用,突出專業屬性特質,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厘清專業特質,調整人才培養定位。“四新”的學科建設提倡對緊缺專業的人才培養,設計學各專業可依此對專業的人才培養進行調整,分類定位。例:工藝美術專業的人才培養以工藝傳承型設計人才為主線,著力于對中華傳統造物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并對人才進行分類培養。一方面,注重對優秀傳統工藝的繼承,加大校地合作力度,聘請各級別工藝傳承人作為主講教員,增強對“技”的掌握力度和精度,力促優秀設計人才進入傳統工藝的傳承序列,提高傳承概率,減緩該類人才的緊缺現狀;另一方面,以“技”促推廣,培養過程中對“技”的講授,了解和掌握其科學規律,助推傳統工藝的弘揚和推廣,提高其社會影響力,提高緊缺人才的培養速率。
厘清專業優勢,調整人才培養路徑。“四新”的學科建設目的是服務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設計學各專業可利用其自身優勢,貼合“四新”,調整人才培養路徑,重設人才培養方案。例: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可貼合新文科、新農科的建設思路,立足美麗中國建設、服務鄉村振興,使人才培養契合地域發展,以“專業實操促人才成長”作為人才的培養路徑;另一方面,在助力區域的經濟和精神建設的同時,謀取專業發展空間和機遇。
三、恪守立德樹人,強化德育引領
就國務院、教育部印發和頒布的戰略和各項文件的內容而言,無論是國家發展戰略《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還是推動各學科建設的《新工科指南》《新文科建設宣言》,皆以堅持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設計學的人才培養應恪守立德樹人,引領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升級,利用課程思政這一德育育人路徑,革新課程思政的育人思路,強化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德育引領,完善和守筑人才培養體系。
(一)課程思政“融貫”專業課程體系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發展需求,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7]。為課程思政高度融入專業課程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和意見,可利用各課程專業體系特點、課程群樣態展開課程思政的串并式融入。
第一,利用各課程層次的遞進關系“融貫”課程思政。目前,課程思政在設計學各專業課程體系中多以碎片化樣態形式出現,并未形成完整的串聯主線,因此,各專業的基礎課程到核心課程皆可從課程目的、課程內容加強與課程思政關聯性,融入課堂教學,利用課程間的層次遞進關系形成完整的課程思政主線。以產品設計、服裝設計專業為例,其課程可將中華優秀傳統造物體系中的設計元素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通過溯源文脈傳承關系,分析其單個設計元素的發展過程及特征,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強化民族自豪感和服務報效祖國的意識。
第二,利用各課程群間的相互支撐關系“融貫”課程思政。各專業課程體系以專業能力培養的階段性目標建立模塊化課程群,并呈相互融匯、支撐、輔助關系。因此,可利用課程群間的串并關系對學生的價值觀引領層面有效融貫。以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為例,其課程群可將弘揚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目的,各課程群可按照核心價值觀中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進行針對性融入,最終融匯于專業課程體系,實現對學生的價值觀引領,強化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筑牢主流意識形態的防火墻。
(二)課程思政“融通”教師教學意識
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具體研究和實施者,其教學意識決定教學效果。當前,國家教育部、各省教育廳對課程思政進行全面實施,頒布相關文件和政策,使高校設計學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有了顯著提升,其教學意識得到極大優化,但仍有少量教師以專業的特殊性為由,簡單應付了事。為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德育效能,可通過融通教師教學意識來提高教師的育人水平。
第一,以課程思政專項教研項目、課程的優先立項,融通教師的課程思政育人意識。各高校內部可通過設立單獨的設計藝術類課程思政類專項教改項目、精品課程項目且優先立項,項目的設置可按照各設計專業的屬性和特質進行定位,并細化到各專業具體課程,且支持結項方式的多元化(如:論文、軟件、講座等)激勵教師主動研究課程思政,拓展教學研究視域,使其積極融入課程思政體系。
第二,以革新教師教學評價體系、職稱評定方法,融通教師課程思政的育人意識。首先,各高校可在教師評教體系中設立課程思政的單獨模塊,并由教學管理、同行、學生進行評價,作為年度績效、教學質量等各類考評的重要依據;其次,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方法中可對課程思政層面制定指標及量化標準,并作為職稱評定的單獨環節;再次,上述二者可相互融通,提高教師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使教師真正做到專業知識傳授和課程思政的相互融合,使其成為專業課程教學單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護守培養質量,應對時代變化
5G時代的來臨,加快了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等科技和產業變革的刷新速率,衍生出大量的新型行業、經濟樣態。時代變化之快,促使高等教育改變培養思路,轉換培養模式,合理運用先進技術助力人才培養。設計學的人才培養質量應立足時代變化,兼顧自身多屬性特征,提檔升級培養模式。
(一)理論提質,立文化自信
全國政協委員朱樂耕教授認為“藝術是一國文化的可視性表達形式……藝術總是在為其他領域提供新的文化的表達形式,并會轉化成當代藝術設計。”[8]現下,設計學的人才培養對藝術理論的關注較以往顯著提高,各類別設計展上的作品內容也呈現出對文化的尋索和依賴趨勢。設計學順應新時代的變化,就人才理論能力的培養進行提檔升級,使產出人才具備較強的人文素養。首先,在加強原有的理論課程群的建設基礎上,配合各類別理論公共選修課程,如:美術史、設計思潮、美學原理等,劃破設計學與其他藝術學的學科隔膜,提升人才的理論知識儲備。其次,通過高校現有的通識教育體系、各類別的專業教學實踐、比賽等方式,全方位地學習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愛國情感,覺醒學生的民族血脈。再次,在專業實踐課程教學中,要求學生利用撰寫設計說明完成作業,梳理和闡述其設計作品的創意來源、設計理念、設計意圖、制作過程及實際完成情況,在完善其設計線性邏輯關系的同時,提升其詮釋設計作品的理論功底。最后,課下踐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完成對人才理論素養的提升,建立學生的文化自信,促成其以文化促設計、以設計弘揚和傳播國家文化的設計思維,為文化強國戰略服務。
(二)數據增效,改學研思路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各類信息以數據化的形式,多元化的傳播路徑呈現在大眾面前,對各類數據的獲取、分析、處理易于過往,給人文社會科學(包括設計學)的學科研究給予了全新的思維,給人才培養帶來了全新的樣式。設計學的課程教學在大數據時代的支撐下,學生專業知識獲得、專業展示、就業的思路煥然一新,提高了人才培養成型的效率。首先,專業知識獲得多元化。目前,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樣式已從書本形式轉換為數字化形態,圖書館、博物館的數字化(如:上海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故宮博物院“全景故宮”“數字文物庫”等)方便學生自主查閱各類知識的原始數據信息;各類教科書的數字化、圖片化(如:各類電子書的售賣、借閱平臺涵蓋了幾乎所有教科書籍),而電子書、教材使學生加快了閱讀速率,拓寬了對專業知識選擇的口徑;專業知識講座的網絡化,騰訊課堂等網絡教學平臺的興起使學生直接聆聽業界大咖、前輩的知識傳授,此類傳授皆為經驗提純、個人感悟及心得體會,提速設計作品完成的能效;各類專業制作視頻的傳播(如:設計制作全過程類型的視頻等)縮短了學習制作的時間,規避了制作過程犯錯的可能;由此可見,多樣化的知識獲得渠道增快了成才的效率。其次,設計作品展示的多維化。信息數據化,不僅便捷了信息的存儲和提取,更是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專業成果的平臺。就設計專業而言,個人專業能力的展示已不再是賽、展、獎等傳統的專業訓練和展示形態,可傳輸至各類數字平臺進行呈現,隨著關注度的增加,增強學生對專業駕馭的信心和學習動力,提速人才成長。再次,擇業、就業模式的轉換。自2020年的新冠疫情的出現,擇業、就業的概念在數字化、網絡化時代的背景下快速轉換,畢業生會根據官方平臺的發布歷史和實時數據進行選擇,避免了就業選擇的盲目性,而網絡求職,線上面試使學生就職機遇更多;設計類學生則因作品多維度的展示,使其就業、創業的成果概率提高,人才培養效果受到更好的檢驗。
(三)技術賦能,強專業實操
2020年教育部的《新文科建設宣言》中對藝術學科的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要求,“緊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專業深入融合”[9]。近十年來,設計學課程體系中加強了課堂智能化、信息化的建設力度,并取得階段性收獲,而如何將新技術輔助人才培養,轉換為專業實操能力,其對應的培養模式亟需改良。一,信息技術提高專業課程教學。就設計學各專業人才的專業傳授而言,現有的先進技術可滿足改變教學樣態、打造數字教學環境,塑新固有設計思維,強化人才的專業實操能力。例:XR技術的應用,可打造虛擬的教學課堂,激發學生對專業的學習熱情,以虛擬的形式構建整個設計過程,容錯率極高,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強化人才專業能力。二,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對科學規律的認知。高校在面臨信息時代新技術的升級速率較快的現實境遇時,往往處于較高的教學投入跟不上技術革新速度的尷尬境地。設計學各專業通常會遭遇此類問題(如:3D打印技術的設備和材料升級等),因此,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提倡在已有硬件的基礎上對某類型技術進行教學,指導學生對其本質的學習、了解,借此獲得對技術升級發展規律的掌握,減弱該技術升級后對設計的影響強度,提高專業實操能力;另一方面,此舉可促使學生重視對技術規律、行業規則的理解,建立其在未來面對新環境、新境遇等困難時的自信,助力人才成長。
(四)實踐培優,增核心競爭
鑒于當下科技發展和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傳統的設計實踐在表現樣式、生成方式、傳播渠道等層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形成了對復合型實踐素養的設計人才需求。設計學各專業應重視對人才實踐應變能力的培養,強化核心競爭能力。首先,專業導師制,增強專業實踐能力。當下,各高校設計學專業大多實施專業導師制,強調導師的全方位、全過程育人,要求導師因材施教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進行提升以及價值導向的引領。如:導師從個人研究方向的選擇到專業比賽的指導再到畢業設計與就業的指導等,皆以提升學生個人的專業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其次,以賽代練,增強跨界實踐能力。各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模糊專業邊界,跨專業參賽,實現對專業本質的主動拆解,提升專業跨界的設計能力。如: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可參加動畫類插畫類比賽、廣告類海報比賽、傳媒類攝影比賽等,提升學生對視覺傳達專業本體的理解,強化專業實踐的應對能力。再次,融入社會,增強設計實戰能力。通過大學生三下鄉,青年筑夢之旅等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和專業實習,參與地方文化建設,拓寬專業實踐視域,提升專業實踐能力。
綜合以上變化,我們可以看出,新時期的設計學人才培養,應本著守正創新的培養思路,以服務國家強國戰略為首要目標,一方面主動應對時代和科技變化的伴生機遇,優化培養導向,并按專業屬性細化培養定位,調整人才培養思路;另一方面強化德育引領,革新培養模式,提升人才的專業實踐能力,為國家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儲備。
本文為安徽工程大學2021課程思政項目:高校課程思政與藝術專業人才培養融合研究(項目編號:2021jyxm70);安徽工程大學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項目:《設計史論》(項目編號:2021kcsz008)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胡勁峰,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學,藝術文化綜合研究。
馮白帆,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藝術理論,設計學理論。
注釋:
[1] 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國發〔2015〕28號)政府信息公開專欄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_中國政府網 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3] 董占軍:《新工科背景下設計學學科專業建設問題》,《創意與設計》,2020年第5期,第77—81頁。
[4] 丁熊:《基于類型學和心理學場論的服務設計再定義》,《裝飾》,2020年第11期,第124—125頁。
[5] 關于印發《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1103/t20110308_116439.html
[6] 王芳:《基于供給側改革的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江蘇高教》,2016年第5期,第103—106頁。
[7]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_教育_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8] 郭曉、朱樂耕:《大力推進“新藝科”建設》,《藝術教育》,2022年第4期,第15—16頁。
[9] 新文科建設工作會在山東大學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