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
摘 要:優秀藝術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貴的一部分,其本身就凝聚著中華民族豐厚的思想精髓和文明價值。流傳于歷史長河中而經久不衰的優秀藝術文化本身就是歷史性、人民性和哲學性的綜合體,在意識形態上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將優秀藝術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不僅豐富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資源,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藝術性審美,也更加有利于堅定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關鍵詞:思政課 立德樹人 藝術文化 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的積淀中偉大的中華民族兒女運用自己的智慧創作了無數優秀的藝術作品,凝聚在作品中的偉大民族精神依然滋養著我們的靈魂,這也是中華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價值和文化標識。優秀的藝術作品、偉大的人民藝術家和代代相傳的藝術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理應成為我們立德樹人的優質教學資源。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將優秀藝術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也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內容。
一、優秀藝術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是高校思政課必須時刻把握的核心命題。高校思政課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性,在我國,社會主義的大學培養的就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高校思政課就是這一使命的關鍵課程。優秀藝術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目的就是更有效地完成這樣的使命,而優秀藝術文化資源無論從性質、內容還是形式上都能助力思政課實現這一目標。
(一)藝術文化與思政課在意識形態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藝術本身就是意識形態的一種表現形式,不同的社會背景下藝術作品都是其最重要的意識形態載體。社會主義文藝秉承著“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核心要求,藝術文化只有來源于社會和人民才能更有意義和價值。經過歷史的洗禮,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中創作了無數的藝術精品,這些作品深刻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思想,凝聚著中國精神的豐富內涵[1],如中國近代歷史中流傳下來的革命歌曲、精美的畫作以及其他藝術作品都能很好地再次展現歷史的光榮歲月。這些生動的歷史寫照是新時代大學生學習歷史、感悟歷史最好的資源,也能幫助新時代的大學生從歷史中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先進性,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社會歷史基礎。優秀藝術文化承載社會意識形態的導向,將藝術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實現了課程價值目標、教學資源內容在意識形態上的高度一致性。
(二)藝術文化在內容上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豐厚的教學資源
一方面,優秀的藝術作品本身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優質教學資源,優秀的藝術家也是優秀的思想家,優秀的藝術作品往往也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價值。優秀藝術家的成長故事,優秀藝術作品所傳達的價值觀,特別是堪稱經典的藝術作品除了藝術層面的成就,更重要的是精神價值的弘揚。好的藝術作品本身就具有弘揚社會正能量、傳承文化的重要作用,藝術本身就是對現實生活的提煉和升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曾提出,“作為觀念形態的藝術作品,都是一定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2]。藝術作品所反映的社會思想與價值和思政課需要引導的問題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藝術資源的運用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孕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資源是中華文明、民族精神和傳統道德的傳承載體之一。幾千年來中華兒女用自己的藝術作品歌頌我們的民族精神,傳承我們的思想價值觀念。這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精神財富。用藝術資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讓學生在藝術資源的熏陶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主動學習傳統文化。[3]高校思政課是面向所有在校大學生的,這也更加有利于傳統文化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承。
(三)藝術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在形式上豐富了教學模式
很多師生在心目中對傳統的思政課課堂已經形成固有的偏見,認為思政課一定是大課堂、“滿堂灌”、理論性強、枯燥的說教,很多學生甚至還未走進課堂就從心底開始排斥思政課。高校思政課面向所有學生,覆蓋全部年級專業,學情復雜多樣,因此選擇生動活潑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模式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將藝術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在形式上豐富了思政課教學模式,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中華民族在源遠流長的藝術長河中積累了豐富的優秀作品,它們或是書畫、或是舞蹈、或是音樂等,通過多樣的藝術形式表達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很容易被大學生們接受并產生共情。將藝術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從形式上活躍了思政課的教學氛圍,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吸引力,使學生在感受藝術魅力的同時,也在藝術作品所表達的精神價值中得到熏陶。藝術作品的融入打破了傳統思政課堂的單一講授的模式。
(四)藝術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的美學教育
黑格爾曾提出美學就是“美的藝術的哲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思政課教學的核心任務是“立德樹人”,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審美也是責任之一。藝術文化的美不僅體現在形態美,更體現在價值美。一件優秀的藝術作品一定是在表達某種生活哲學道理,一位優秀的藝術家一定是懂得生活美的哲學家。中華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積淀著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在這些豐富的藝術形式中涵蓋的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包括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風俗習慣等。把這些精神財富融入思政課教學不僅形式上體現美,而且通過傳達的內容潛移默化地滋潤人的心靈,使人受到美的滋養,心靈得到凈化。好的品德是樹人的關鍵,在錯綜復雜的當代社會更需要培養青年學生的審美品位,而優秀的藝術資源就是美的重要載體,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藝術資源,能很好地推動思政課教學中的美德和美學相結合。
(五)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4]從這個意義上講,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引導新時代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文化基礎,中華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孕育和滋養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秀藝術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內容和藝術形式的有益結合,新時代的大學生是互聯網的“原住民”,成長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各種外來文化的滲透和侵蝕導致現代的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不足,缺乏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了解,因此在思想認同上也需要更多的引導和教育。文化思想是一個民族國家發展的血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是立足于中華傳統文化根基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倡導、社會主義道德和法治建設等都是基于中華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不僅能豐富課堂形式,更深層次的效果在于引導新時代的大學生從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思維角度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而避免陷入從西方社會的文化和邏輯認識中國問題的怪圈,幫助學生在藝術文化資源的吸收和學習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建立在中國文化基礎上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領悟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藝術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遵循的基本原則
藝術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也要遵循基本的原則,首先要堅持思政課本身的價值導向和教學目標,而不是簡單地將思政課上成藝術課,只追求課堂氛圍而忽視思政課的價值導向。將藝術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需要堅持幾個基本原則。
(一)突出思想性和價值觀的引導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為社會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課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具有明確的思想價值觀導向,其本身的價值導向不能被扭曲和替代,只有符合思政課思想價值導向的優秀藝術資源才能融入思政課教學。文藝本身也具有教育功能,優秀的文藝作品啟迪人的思想,人們通過對藝術作品的賞析感受表達的內容,認識社會和思考社會,引領人民揭示社會的本質和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引領人民向著美好生活不斷前進。由于中華傳統文化浩瀚無邊,包含的內容豐富,藝術作品數量眾多,也難免魚龍混雜。優秀藝術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應嚴格篩選內容,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價值指導。
(二)將藝術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
將藝術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需要處理藝術和思政二者的關系,藝術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目的應該是明確的,那就是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而不是用藝術課取代思政課,更要避免藝術資源融入課堂造成過于追求藝術形式而缺失內容思想性的極端,藝術資源需要轉化為教學資源,為思政課教學效果服務。首先,藝術資源的融入目的一定是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目標;其次,在藝術資源內容的選取上要和教學內容相契合,精準融入服務于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教師在運用的過程中要注意內容的展現形式和過程的分析引導。
(三)結合學生特點有針對性選取藝術資源
學情特點分析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學工作的重要準備環節,藝術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當然也應該將學情特點作為重要的參考標準。只有學生容易接受的、有一定認知基礎的藝術資源才能為課堂教學服務,因此在選取藝術資源作為教學資源時應考慮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第一,應結合學生所在地域特點。中國藝術文化在地域上存在很大的不同,這也是構成中國藝術文化豐富多彩的主要原因,不同地域的學生天然地對本地區的藝術文化有認同感和親切感,將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學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理解。第二,應結合學生知識背景。不同高校學生的文化知識層次不同、學科背景也不一樣,而思政課面對的是所有在校大學生,在選取藝術資源時應照顧到大部分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科差異。第三,應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時代在發展,學生對藝術的審美也在前進,不同時代的文化藝術表達形式有其自身的特點,在選取藝術教學資源的時候多考慮學生容易接受的、社會流行的藝術表達方式會帶來更好的反響。
三、藝術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探索
高校思政課覆蓋所有在校的大學生,教學對象、教學專業和教學環境都各有差異,將藝術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在實踐上一定要注意融入的針對性和實際效果。
(一)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結合、課程協同創新教學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5]一堂好的思政課一定是扎根在各門學科的基礎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也是基于對各種課程知識和社會認知的前提上,因此強調課程思政和思政課堂的結合本身就是符合思政課教學規律的。課程的協同創新也會更好地提高思政課堂的親和力,特別是藝術資源的融入,優秀的藝術資源是集活潑優美的藝術形式和思想深刻的內涵于一體的,這類資源非常好地解決了傳統思政課堂枯燥無味的理論說教,既有活潑多樣的形式表達,又完全不會弱化思政課堂教育的思想性,讓學生在享受藝術美的同時自覺地收獲生動的體驗。
(二)分門別類建立思政課藝術資源庫
藝術資源是一座豐富的寶庫,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部分,選取優秀的藝術資源是服務于思政課教學的前提,但藝術資源的選取和儲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不同層次、不同地區的高校可以依據一定的線索來完成。第一,按照不同的課程性質和主要教學內容建立課程資源庫,高校思政課覆蓋不同年級的多門課程,每門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都不同,按照不同課程的特點分門別類地選取藝術資源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第二,各個高校分布的區域不同地方藝術文化差異較大,可以結合地方藝術文化特點建立藝術資源庫。第三,有條件的綜合性院校或藝術類院校可以利用自身優勢按照歷史線索建立思政課優秀藝術資源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優秀藝術資源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近兩年傳統文化在青年人群體中頻頻“出圈”,藝術資源在表現形式上占有優勢,既符合思政課教學的思想性,也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審美需求。
(三)建立藝術美育基地,將校園課堂和社會藝術大課堂結合
應當將校園課堂和社會藝術大課堂結合,因為無論是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是藝術美學的熏陶一定是依賴于社會大環境的。在中國歷史上地域差異和地方文化的不同形成了豐富多樣、五彩斑斕的地方藝術文化,通過挖掘地方藝術文化資源,建立思政課校外美育基地和傳統藝術文化教育基地,可以拓寬傳統思政課的教學模式。也可以將傳統藝術文化引進校園文化,邀請地方文化名人和藝術展演進校園,不僅能豐富學生課外生活,還能達到學習傳統文化和美育的效果。
四、結語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藝術文化是其中最璀璨的部分,高校思政課承擔立德樹人的任務是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的。文化基因是新時代大學生應當自覺傳承的民族血脈,將優秀藝術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不僅可以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同時也是創新性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可以提高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 [4]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
[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
[3] 馮剛.習近平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述的理論蘊涵[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70-180.
[5] 習近平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9.
基金項目:2021年度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抗疫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研究(2021GXSZ089),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思政專項課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021GZSZ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