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博
摘 要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但由于思維和視野受限,學生很難對詩中的意象和情感產生深刻的理解,導致古詩詞鑒賞教學效果差強人意。本文闡述了古詩詞鑒賞教學的重要意義,并從經驗積累、詩詞意象、生活實際、想象思維等方面探究了有效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 初中語文 古詩詞鑒賞 教學策略
古詩詞鑒賞是初中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大難點,教師應優(yōu)化古詩詞鑒賞教學策略,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古詩詞中包含著詩人的情感、意志及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是幫助學生傳承傳統(tǒng)文化、了解國家歷史的重要內容。但由于古詩詞創(chuàng)作年代距今較為久遠,與白話文表達形式上存在一定的距離,使古詩詞成為了學生眼中的“天書”,影響了學生的課堂學習熱情。對此,教師應認識到古詩詞鑒賞教學的重要性,并積極摸索高效的教學策略。
在教育改革理念的影響下,絕大部分教師都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了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教學理念也由原本側重知識教學轉為了重視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與學習能力。教師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古詩詞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有著重要作用,且在古詩詞鑒賞中,學生既可以掌握其中的文化知識,又能傳承其中的良好道德品質,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但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從詩句中感受詩人的優(yōu)良品質、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則成為了教學中的一大難點。結合教學經驗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古詩詞教學的最終意義在于,讓學生學習到其中的文化,對民族歷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意識。因此,教師應借助多元化教學手段來完成古代與現(xiàn)代知識的銜接,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
1.重視經驗積累,推敲詩詞內容
“鑒賞”本意是指感受和理解藝術形象時的思維活動和過程,在古詩詞教學中指的則是對詩詞內容的推敲及其中深意的領會。在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掌握詩詞大意,采取多元化教學方式推敲詩詞內容。傳統(tǒng)的鑒賞活動中,部分教師習慣于引導學生分析詩句中的意象和典故,但忽視了對詩人、創(chuàng)作背景、情感等方面內容的探析,導致鑒賞活動缺乏深度。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優(yōu)化教學理念,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后,借助情境重現(xiàn)、趣味故事等形式,對詩人生平、所處時代背景、詞匯運用特點等進行分析,這樣學生在品鑒中會自然地聯(lián)想到詩詞背景、詩人風格等,對詩詞形成更深刻的印象,再去推敲詩詞內容時,也會更容易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實現(xiàn)深度品鑒。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峨眉山月歌》的教學為例。這首詩是李白早年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質樸,音韻流暢。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正確感悟詩中的意境,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先夯實基礎,再推敲詩詞內容。首先,教師先帶領學生閱讀全文,并提出問題:題目中的“峨眉山月”指代什么?為什么要描寫這個意象?學生根據(jù)所掌握的地理知識發(fā)現(xiàn)“峨眉山”是蜀中名山,猜測李白應是寫蜀中月景。教師可以肯定學生的答案,順勢介紹李白的生平及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由此,學生可以了解到李白是蜀人,當時,李白仗劍遠游,離開蜀中,舟行至長江中下游,寫下了這首詩。“峨眉山月”指的是故鄉(xiāng)的月亮。當學生了解了這些基礎知識后,教師再借助問題啟發(fā)學生思維,完成古詩詞鑒賞。如“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你最喜歡哪個字?為什么?”學生閱讀后議論紛紛,闡述對“影”“入”“流”等字的喜愛及原因。教師要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要求結合教材中的注釋說一說這樣寫的好處,再進行思維點撥,如“入”和“流”都是動詞,結合詩句不難發(fā)現(xiàn),意思是月的影子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詩句中的含義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產生了沖突,大家都知道月亮的倒影是不會隨著河水流動的,如果出現(xiàn)了月隨水流的情況,只能說明是觀月的人順水而去,暗示了作者夜里行船,可謂是絕妙。基于此,學生在鑒賞中不僅可以掌握了詩句的含義,還可以認識到本詩是詩人離開故鄉(xiāng)外出闖蕩所作,詩中不僅蘊含了對故鄉(xiāng)的依依惜別,更流露出了對未來的憧憬和喜悅。
2.明確詩詞意象,提高鑒賞品味
意象是古詩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作者借助景物、事物所抒發(fā)的情感。詩人在創(chuàng)作詩詞中所選取意象具有明顯的個人特色,這與其生平經歷密切相關,學生通過鑒賞意象,能準確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另外,古詩詞本身是詩人抒發(fā)情感、排解心中憤懣的一種方式,創(chuàng)作中常會用到借古諷今、借景抒情、借物寄情等手法,這也是學生認為古詩詞抽象且難以理解的原因之一。對此,在鑒賞古詩詞時,教師應組織學生以意象為切入點,探析其中的意境,理解抽象古詩詞的同時學習詩人的表達方式。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望岳》的教學為例。本詩是詩人杜甫在泰山游樂時所作,意境較為深遠,在鑒賞中教師應注重指導學生明確詩詞意象。首先,教師應先要求學生閱讀全詩,說一說詩中有哪些意象,蘊含了詩人的什么情感。學生運用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展開分析和探究,認為“望”是本詩的核心,詩人選擇了泰山這一意象,以“望”的角度,寫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及宏偉的氣勢。在明確本詩的情感基調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進一步的探究,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結合詩中具體的意象分析所包含的深意。學生結合“蕩胸生層云”“決雌入歸鳥”“會當凌絕頂”等詩句,認識到詩人利用“云”“鳥”及自身所處位置,構建了“上——下”結構的意象圖式。隨后,當學生品鑒詩中意象后,教師應向學生介紹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便學生綜合分析加強對本詩思想情感的把握。教師可以利用時間軸來展示杜甫人生中的重要事件,學生在觀察后發(fā)現(xiàn)本詩是杜甫科舉落第后游覽泰山所做,不自覺地在腦海中產生聯(lián)想,想象詩句中可能另有深意。教師則順勢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和意象,重新分析其中蘊含的情感,各小組則要嘗試代入詩人的角色,透過明確的意象展開分析,發(fā)現(xiàn)泰山之巔暗示著功成名就,而詩人所處的泰山腳下則暗示少壯時代事業(yè)的蓄勢待發(fā),一上一下形成鮮明的對比。此外,學生還可以從中學習杜甫不畏失敗,壯志凌云的人生態(tài)度。
3.聯(lián)系生活實際,把握詩詞主題
古詩詞是詩人結合自身經歷或生活感悟創(chuàng)作而成,內容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古詩詞更是詩人記錄心境的絕佳方式,鑒賞中透過文字可以了解歷史發(fā)展的軌跡,對當時的社會風氣和生活習慣也有一定的認識。一些古詩詞中還會體現(xiàn)詩人的生活環(huán)境、家庭背景等,這也是古詩詞存在多種風格、流派的原因之一。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搜集同一時期不同風格的詩人作品或是同一詩人在不同時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古詩詞品鑒,在對比中直觀感悟古詩詞的意境及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由此,學生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降低理解難度,準確把握詩詞的主題。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春望》的教學為例。學生在鑒賞本詩時,都了解杜甫是“詩圣”,但卻很少了解其生活背景和詩詞風格。因此為提高鑒賞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應聯(lián)系創(chuàng)作背景和學生的生活際遇展開教學。首先,教師在學生自由閱讀詩句后提出問題:詩人望見了什么景物?這些景物有哪些特點?為什么春天會變得如此荒涼?三個問題具有一定的遞進性,學生要結合詩句展開研讀,從“國破”“草木深”等詞了解到詩人望見的是破敗的城池,草木繁密且荒蕪,無人治理,以茂盛的草木襯托了國都的荒涼景象。而從“烽火連三月”一句中了解到,作者望到的景象是由于戰(zhàn)爭帶來的。隨后,教師順勢為學生介紹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將李白與杜甫進行對比,讓學生認識到二者雖然同為唐代詩人,但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生活相對優(yōu)裕,創(chuàng)作風格多是浪漫、豪爽、恣意,而杜甫則生活在晚唐時期,社會動蕩、飽經戰(zhàn)亂,創(chuàng)作風格多為沉郁、悲涼。最后,教師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與學生展開互動討論,將詩人詩句中所呈現(xiàn)的內容與當前的幸福生活進行對比,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及對歷史的了解,說一說戰(zhàn)爭為人們帶來了什么?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感悟到戰(zhàn)爭只會破壞人們的正常生活,懂得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基于此,借助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學生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能有效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詩詞品鑒中,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4.激活想象思維,把握詩歌情感
很多古詩詞作品中運用了結構留白、意蘊留白等手法,尤其是收尾部分,這種欲說還休的寫法,讓詩歌更顯余味無窮。但初中生的思維境界和知識儲備不足,難以深入理解這種寫作手法。在鑒賞古詩詞的過程中,如果單純分析詩句的意蘊則落了下乘,可能會影響學生對詩歌情感的品悟。對此,教師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應重視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并給予學生充足的想象空間,讓學生為抽象的詩詞增添色彩,在自由構筑的“小天地”中獲得多重審美發(fā)現(xiàn),進而領略其中的真意,體會作者的個人情感。
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使至塞上》的教學為例。這是詩人王維奉命慰問邊疆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詩,在眾多邊塞詩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由于詩中運用了留白的手法,為幫助學生深入品鑒其中的情感,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與聯(lián)想能力。首先,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先詢問學生對王維的理解,大部分學生都可以說出王維的“字”“號”及寫作風格,學生發(fā)言后,教師要結合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加以補充,讓學生認識到本詩是詩人赴西北慰問戰(zhàn)勝吐蕃的將士時所作的詩,同時簡單介紹當時王維在朝廷中被排擠,郁郁不得志的現(xiàn)狀,為后續(xù)的詩歌品鑒奠定良好的基礎。隨后,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詩句,借助注釋了解詩句的大意,整體品鑒古詩,感受邊塞風光奇特壯麗、意境雄渾的情感基調。同時重點組織學生探析詩中的頷聯(lián),即“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從表面上來看,這一句是詩人抓住了沙漠中典型景物進行刻畫,突出了邊塞的荒涼,實則采用了留白技法,為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學生閱讀后,由“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等意象聯(lián)想到了沙漠中鋪天蓋地的黃沙及千里黃河上浮著的一輪夕陽,在體會到邊塞荒涼的同時,心胸也逐漸開闊,一股豪邁之情油然而生。最后,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王維出使的地方是如今的甘肅境內,如果王維生長在當今社會中,還會創(chuàng)作出這樣的詩詞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我國當前的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了解國家的繁榮昌盛,和平富足,王維如果生長在今天的中國,一定不會產生這樣的心境。基于此,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理解了詩人創(chuàng)作的心境,并探析詩中的留白,強化了對詩歌情感的體悟。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古詩詞鑒賞教學,對學生傳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學習古詩詞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高雅情趣。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的學情對教學方式進行調整優(yōu)化,通過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培養(yǎng)想象思維等方式,使教學方式與時俱進,更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作者通聯(lián):甘肅武山縣渭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