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 《虞美人》這首古詩詞具有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極為顯著的藝術效果,只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就能感受到古詩詞蘊含的深厚情感。為此,本文以《虞美人》為例,在開展古詩詞誦讀教學過程中,通過借助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審美渴望;通過語感訓練,讓學生體會語言美;以先唱后讀的誦讀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憑借想象感受意境美;分組思考辯論,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 古詩詞誦讀 《虞美人》 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改實施以后,高中語文教學理念也發生了轉變,逐漸開始重視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具有豐富的美育因素,如果能夠通過古詩詞誦讀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勢必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古詩詞誦讀教學中,創設情境指的是創建具有審美教學氛圍的情境。在教學活動中,借助媒體的方式,創建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審美場景,營造審美氛圍。教學情境的創建可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渴望,引導學生置身其中,帶著強烈的審美意識去盡情地想象,從而進入美好的審美境界中,以便對古詩詞的意境美進行深刻的感受。視頻、畫面、音樂等都是很好的媒體資源,教師可以借助視頻或畫面,引導學生進入到具有審美教學氛圍的情境中,讓學生在富有情感的場景中去感受體會。
例如在學習《虞美人》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虞美人》的音樂視頻,演唱者甜美的聲音與服飾裝扮,還有貼近詩詞內容的背景畫面,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感受作品的意境美,激發學生的審美渴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作了充分的準備。
古詩詞中含有大量的文言知識,對于高中生來說,具有一定的理解難度。但古詩詞又具有極強的藝術性,蘊含著深厚的文學美。古詩詞具有押韻、句式短小精煉、音韻極美的特點,非常適合誦讀。因此,對古詩詞進行誦讀教學也是教師經常采用的一種有效方法。教師要重視誦讀的重要性,并教授給學生正確的誦讀技巧,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詞的語言美。
以《虞美人》為例。教師在進行誦讀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自己熟讀詩詞,并借助注釋、工具書等疏通文意。其次教師要給學生進行范讀,讓學生注意詩詞中的字節停頓和感情變化,并做好標記。在范讀結束之后,讓學生自由結成小組進行誦讀并交流,分享自己的誦讀感受,教師適當予以引導和評價,讓學生能夠在誦讀中品味詩詞的韻味、意境、情感。
先唱后讀就是讓學生通過傾聽或演唱的方式來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對詩歌發展歷史的追溯,我們可以了解到詩歌和音樂其實有著緊密的聯系,合理利用詩歌和音樂的關聯,可以激發學生誦讀古詩詞的積極性。
以《虞美人》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欣賞鄧麗君演唱的《虞美人》,優美的旋律及甜美的歌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甚至有的學生跟著音樂不自覺地開始哼唱起來。教師抓住時機,讓學生跟著一起演唱。在演唱的過程中,學生被這首詞所吸引,并與之產生情感共鳴。然后教師再讓學生誦讀這首詞作,學生就能帶著豐富的感情去深入體會,從而促進對作品內在情感的深入理解。
想象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事物或現象進行加工之后,使其以全新的形象呈現出來的一個過程。詩人在創作中,憑借想象力將很多事物聯系到一起,使之融為一體,從而創造出富有情感的、生動的形象及極具感染力的意境。而讀者在對古詩詞進行誦讀和鑒賞的審美活動中,憑借自身的想象力,可以對古詩詞中的意象和意境展開想象,將古詩詞的語言文字轉化成生動活潑的畫面,然后感受古詩詞呈現出的意境美。
例如《虞美人》,作者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抒發了亡國之君的故國戀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兩句詩采用夸張、比喻和設問的修辭手法,讓讀者對“愁”展開想象,并給予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然后與“愁”結合到一起,營造出渾然一體的意境。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想象時,不僅要讓學生借助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審美經驗來深度感悟詩詞,從而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也可以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聯想力,進入詩詞呈現的意境中,并從中獲得審美體驗。
審美鑒賞是對審美對象美丑的識別,也是對審美性質的深刻理解,同時也是對審美對象形態、類型的鑒別。審美鑒賞能夠使審美意識從感性的層面升華到理性的層面,而這個升華過程要求我們在對古詩詞進行鑒賞的過程中,必須用現代的審視思想和歷史的眼光來進行審美評價。換言之,審美鑒賞者對于審美對象需要持有一種辯論思考的鑒賞能力。
審美鑒賞是一個個性化、主觀化的審美活動,需要鑒賞者具備辯論的能力。所以在古詩詞誦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辯論思考,讓學生成為審美的主體。在對古詩詞鑒賞過程中,有很多環節都需要鑒賞者對其進行認真的審視。因此,教師在開展古詩詞誦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分組辯論思考的方式來提升他們的審美鑒賞能力。
例如在學習《虞美人》一詞時,有的學生可能會認為李煜懷念的只是以往奢靡的生活,詩詞中并沒有真實情感;也有學生認為李煜在創造這首詩時,投入了豐富的感情,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對于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評價,教師不能以個人的經驗和判斷來幫助學生進行評價,而是讓學生進行交流和探討,并進行辯論思考。通過辯論思考之后,學生可以感受到詩詞中提到的“雕欄玉砌”“故國”雖然與人民無關,但是卻抒發自己的離愁別緒,也含有一定的人生體驗感。作者作為階下囚,在面對春花秋月這些美好的景象時,發現自己的國家已經不復存在,悲涼之感油然而生。對于李煜的不幸,可以說是時代賦予的。因此,我們不能以現代的眼光和觀念去對其進行評價。此外,在整個鑒賞過程中,教師不能對學生進行過多的干預,而是要讓學生憑借自己的能力,在經過辯論之后得出自己的結論,通過這種方式能更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審美主動性。
綜上所述,在古詩詞誦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古詩詞中的美育因素,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習和理解古詩詞,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并積極構建有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走進審美境界中,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促進高中語文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
[作者通聯:江蘇蘇州市昆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