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茂
摘 要 建構語文高效課堂有助于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建構高效課堂,具體做法有:問題引導,品味文學藝術;微課助力,品味主旨內涵;群文閱讀,品味情感變化;社會實踐,品味時代變遷。
關鍵詞 高中語文 高效課堂 微課 群文閱讀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灌輸式講解語文知識,使學生感到語文學習枯燥無味,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轉變這一教學現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深入挖掘文本,帶領學生品味文本的內涵、情感及文學魅力,從而燃起學生學好語文的信心,打造出回“味”無窮的高效課堂。
高中語文教材中輯錄了許多國內外經典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蘊含著文學藝術魅力,能夠引發人們對社會現象的深思,給人們帶來思想啟迪。教師在教學經典文學作品時,要善于設置課堂提問,利用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文本中的藝術創作魅力,為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語文課堂打下基礎。
在《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中,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系列深入淺出的問題,帶領學生品味小說中的幽默諷刺藝術,培養學生文學作品欣賞能力。教師在學生閱讀完文本后提問:“這篇文章中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個人物?”“別里科夫除了外表之外,還有哪些生活習慣反映出他是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師讓學生圍繞文本分析上述問題,指導學生從人物所在時代背景了解別里科夫人物的真正內涵,理解別里科夫的行為舉止與沙俄政權密切相關。之后,教師接著提問:“當時全城都受到了沙俄政權的壓迫,但是卻沒有人反抗,作者刻畫出別里科夫形象的意義是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從對比別里科夫與科瓦連科兩個人物形象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讓學生理解科瓦連科的勝利是進步力量對反動勢力斗爭的勝利。當學生對文本作品內涵形成深刻認識之后,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如何看待現實生活的套子,鼓勵學生各抒己見。
在語文高效課堂建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帶有思考性、難度性的問題,通過問題的指引帶領學生品味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讓學生掌握更多品讀經典文學作品的方法,幫助學生化解學習難點,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作用。
微課是高中語文創建生動、趣味、靈活課堂教學環境的重要教學工具,在微課的助力下,能夠帶領學生融入到逼真的教學情境中,感悟和品味課文的主旨內涵,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設計微課時,可以抓住文本教學的關鍵點融入視頻、照片、思維導圖等多種教學資源,借助微課構建起語文高效課堂。
在《鴻門宴》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開展三個階段的教學活動:第一階段,微課導入。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利用微課創設情境,向學生播放《楚漢傳奇》中的虞姬自刎片段,引領學生進入到虞姬與項羽的悲劇情境中。觀看完片段后,教師提出問題:“項羽和虞姬之間的愛情為什么會悲劇收場,他們經歷了什么?”通過情境創設引入本節課的授課內容。第二階段,微課釋疑。本節課中有很多需要深入探究的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引導學生掌握學習重難點,以“鴻門宴上項羽為何遲遲不行動”為關鍵點,讓學生自主探究分析項羽為什么擁有大好形勢卻走向敗局,幫助學生把握整個故事情節。第三階段,微課延伸。教師圍繞《鴻門宴》的內容延伸講解相關知識,利用微課向學生講述劉邦、項羽都城選址原因,剖析劉邦成功、項羽失敗的內在因素。學生通過學習微課中延伸的知識,能夠深刻理解劉邦和項羽在戰略高度上的差別。
語文高效課堂的建構要發揮出微課的優勢,借助微課引導學生進入回“味”無窮的學習情境之中,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從而在濃縮的微課資源輔助下,讓學生學習到更多關于文本內容之外的知識,促使學生更加深入理解文本內涵。
群文閱讀是構建語文高效課堂的重要教學方法,通過圍繞文本內容引入與之相關的其他優秀文章,能夠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閱讀感知,讓學生在找尋群文之間關系以及對比群文之間不同之處的過程中,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特點和作者情感變化,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創建高效的語文閱讀學習氛圍。
在《故都的秋》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北平”作為閱讀切入點,引入同類型的群文讓學生自主閱讀,包括《北平的春天》(周作人)、《北平的夏天》(老舍)、《北平的冬天》(梁實秋)。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群文閱讀,閱讀后談談對北平的了解,找到群文中有關北平的異同處;在《荷塘月色》教學中,學生很難理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句中作者情感的變化。此時,教師可以引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進行對比閱讀,讓學生對比分析兩個文本在描寫荷塘景色中有何不同,分析兩個文本的描寫特點和情感體會,之后再讓學生回歸到《荷塘月色》課文中,理解和感知作者的情感,通過多維度的對比閱讀,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
語文高效課堂的建構要從閱讀教學入手,巧妙運用群文閱讀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閱讀分析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在群文的探究性學習中體會到閱讀的樂趣,為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個層面出發探究群文內容的異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語文高效課堂的建構不僅要重視學校課堂上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更要重視社會課堂上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使社會課堂成為語文教學的第二課堂,激發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建立起緊密聯系。教師可以將古詩文教學作為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突破口,讓學生品味時代變遷下的觀念變化。
在《師說》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一課時講解文本內容,讓學生了解韓愈對“師”的看法,理解韓愈對學習的定義。之后,教師將課堂教學活動延伸到課下,組織學生利用一周時間開展社會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多種方法,了解親朋好友以及陌生人對“教師”、“求師學習”的看法,并結合社會調查結果提出自己的見解。有的學生認為:“在信息時代下,越來越多的教師將知識上傳到網絡平臺,能夠讓學習者在網絡上進行自主學習,這種做法比古代拜師求學的做法相比更好。學習者與教師不再面對面教學,而是通過網絡傳遞知識,學習者的自學能力決定著學習成果,這樣一來學習者能夠學習到更多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教師讓學生將自己的觀點卸入到社會調查報告中,之后再對比分析現代人的觀點與《師說》中的觀點,了解社會時代變遷下古今看法的差異。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建構高效課堂,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語言建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審美鑒賞能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回“味”無窮,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
[作者通聯:貴州遵義市南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