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 黃猛 程叢喜 羅偉


摘 要:在后疫情時代背景下,基于SPOC模式的翻轉課堂為教學活動正常實施提供了保障。本研究基于SPOC理念、借助微助教平臺和優秀的慕課資源,將面授教學與在線學習相融合,開展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實踐。從課前規劃、課中互動和課后反饋三方面介紹了教學流程。通過該教學模式的應用,學生學習自主性、課堂參與度明顯提高,團隊協作與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實現了學生深度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SPOC;翻轉課堂;旅游管理;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3)01-0081-05
“SPOC+翻轉課堂”作為一種在線補充交流的新型教學手段,是繼微課之后慕課時代的一個重要的分支,該教育模式極大地緩解了新冠疫情對正常教學帶來的沖擊,將教學場景從課堂搬到屏幕,主講人身份由教師主講變成教師與學生“共講”,教學方法從傳授變為共建。為了提高SPOC的運用效果,本研究借用“微助教”平臺實現技術支持,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對傳統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重構,結合“中國大學MOOC”平臺線上資源,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通過轉變教師在傳統課堂中的角色,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使學生逐步擺脫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以應對傳統線下教學模式無法滿足疫情突發時期課程教學的需要,旨在更好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基于SPOC的教學模式構建? (一)SPOC翻轉課堂的內涵定義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特指小規模的限制性在線課程[1],是加州大學阿曼多·福克斯教授于2013年提出的線上教學資源和線下現實課堂有機融合的混合教學模式。SPOC是繼慕課之后在大學課堂應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了諸如微視頻、電子學習資料、課程訓練與測驗等課程資源在實體校園開展教學的作用。其具體方式是學生基于教師指導,在課外觀看視頻完成自主學習,回到課堂師生互動交流、操作練習,最終達成教學目標[2]。它改變了以往先教后練的教學模式,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文化,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從而能夠提高學習效果。近幾年,國內許多高校的課堂都將翻轉課堂與SPOC結合,在疫情管控情形下形成課前SPOC在線學習、課中實驗練習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相關研究文獻[3]也進一步證實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可行性和優越性。
(二)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流程設計
本研究選取武漢輕工大學旅游管理專業大學二年級的專業選修課《民俗概論》進行翻轉課堂教學設計。該門課程在實踐中已完成了兩次實施:一次傳統教學模式,在2021年春季學期開課;一次基于翻轉課堂進行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2021年秋季學期開課。在第二次實施過程中,以線下課堂為主,存在部分課時因防控形勢需要,改為線上課程的情況。從兩次實施情況來看,SPOC+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很好地保障了教學活動的開展,且教學效果在不斷優化。
選擇該課程的原因在于:《民俗概論》是一門以民間風俗習慣為研究對象的人文科學課程,有一定的實踐性,也需要歷史文化基礎的積淀。而在現階段疫情防控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難以組織學生走出校門,探訪博物館、藝術館或特色民俗文化場所。若單純從理論上進行講授,教學活動效果差,無法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SPOC在加強課堂內外的教學互動、隨堂測驗、支持學習資源即時獲取和可視化分析等方面有巨大的優勢。教學活動設計思路見圖1。
二、基于SPOC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
(一)教學內容與教學資源平臺的選取
由于各方面條件的約束,本次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是部分翻轉。線上課程采用的是“中國大學MOOC”金陵科技學院戴欣佚《民俗與旅游》課程,該課程與本專業屬性契合度高,可作為異步SPOC模式(即拷貝一門已經結課的源課程學期內容,老師可以刪減原有內容也可以新增補充內容)作為《民俗概論》課程的補充。線下授課選取的教材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鐘敬文先生編寫的《民俗學概論》,該教材為教育部規劃教材,多次再版,是民俗學領域較為權威的教材。授課形式采用基于SPOC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學環境分為線上和線下兩種環境。線上教學環境是由“微助教”教學平臺提供支持,教師通過該平臺上傳教學資源、添加學生并進行分組、設置討論區任務、布置作業和測試。學生通過登錄該平臺進行線上自學、在討論區參與討論、上傳作業并完成測試。線下教學環境是在武漢輕工大學旅游管理專業教室中進行的,便于開展探究式學習活動和師生面對面的交流互動。
(二)翻轉課堂實現方式
1.課前規劃環節教學設計
《民俗概論》課程是一門綜合文學、藝術、文化、經濟、社會學、宗教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理論課。一方面需要教師有較好地知識儲備,另一方面也很鍛煉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松散的知識點形成串聯,便于學生向旅游管理專業進行遷移與結合的特點。基于此,本課程從教學模式、學情調查、資源發布等方面進行課前設計,具體包括如下環節:
(1)教學模式:在課程伊始,向學生介紹課程性質、內容特點及授課方式,告知課程評價方法和期末考核方式,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的安排課程學習。在對學生進行成績評定上,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具體如表1所示:
(2)學情調查:在授課之前,開展學情問卷調查,了解所帶班級學生的背景,如生源地、民族成份、相應的風俗習慣、多媒體軟硬件的使用能力等[4],便于在講述民俗學知識點的時候,穿插學生生活環境的民俗特色,引導彼此間的互動。依據生源地背景,緊密結合旅游管理專業知識點進行授課,如在講授民間服飾、民間建筑、民間飲食的時候,可以把民俗與少數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的傳統文化融合于一體,重點解讀此類民俗事項背后的符號象征意義及其歷史意義。以此激勵學生主動運用專業知識來分析民俗,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從不同的角度檢驗學生所學旅游管理專業知識和民俗學知識的融合。
(3)資源發布:基于翻轉課堂的特點,需要學生對一部分內容進行課前預習,本課程采用“先學后教”的思路,對相關學習資料進行預先發布,包括內容性資源發布和指令性資源發布兩部分[4]。因此,在開課之初,教師鼓勵學生根據教學實施方案,選擇感興趣的章節以4—5人為一組的形式自由分組,采用合作分工的形式查找資料,共同學習。其次,開課前3—4天教師會在課程QQ群發布預習任務,如:學習目標、重難點等,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框架;依托微助教平臺推送PPT、教學視頻、學習材料等,引導學生完成預習任務。最后,鼓勵學生在討論區發帖,將遇到的疑難問題反饋給教師,從而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將反饋較多的疑難問題或枯燥理論挑選出來進行精講強化,也為學生在課中的分享展示騰出了寶貴的時間。
2.課中互動
通過課前的自主學習,學生對民俗學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還沒有把握好每個章節中生澀知識點的內在聯系,需要老師在課堂上進行指導和探究。此階段是知識內化的過程,同時也需要教師對教學知識點進行重構。在此,以第九章《民間口頭文學》為例,介紹翻轉課堂的實施。
(1)課前問答。在進行翻轉課堂教學之前,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回顧在微助教上預留的課前問題:什么是“神話”、“傳說”與“故事”?如何定義與區別這些文學體裁?教師通過微助教平臺與學生一起瀏覽發帖,點評代表性回答(見表2)。
(2)提問反測:教師通過圖片展示與設問,讓學生看圖說話,快速回答圖片中耳熟能詳的神話、傳說與故事。學生通過看圖,能較快回答出來圖片中的文體,但是如何歸納界定三者間的區別與聯系,需要通過填表完成。
(3)協同合作:此環節是對課程知識點的詳細梳理,全班分為6個組,小組成員以合作形式填空完成下表中的內容,從性質、時間、地點等方面區分三種體例的不同。
(4)理論講授:學生討論完成填空后,將集體智慧的答案拍照上傳,選擇微助教“上墻”功能,師生可以共同瀏覽各小組的答案,教師對答題結果進行點評。此后,教師選取三張大小不同的紙張作為教具,請學生根據紙張大小搭配神話、傳說、故事的從屬關系及邊界,幫助學生加深對口頭散文敘事文學體裁的理解。
(5)實踐和展示環節
本課程會邀請課前已領取任務的小組進行領學分享,最終以PPT與視頻制作的形式進行隨堂展示,旨在讓學生通過教來學。具體流程如下:(1)小組協力完成課前任務后,可推選代表提煉總結知識點、分享案例,發表小組的見解;(2)允許其他小組提問或發表不同意見或補充相關觀點。(3)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將教學內容進行重構,起到組織、引導和總結的作用。在不斷的討論和答疑過程中,將課中存在的疑難問題解釋清楚。(4)組織全班給“領學小組”評分,評分標準為:教師評價占50%、組間評分占30%、組內評分占20%,師生通過微助教“互評”環節打分,即時公布成績,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及參與程度,達到教學目的。
通過這種互教互學的方式既可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也有助于學生將自身所學專業知識運用到民俗學事項的分析中,切身感受在模擬的情境里,獲得相關導游講解、溝通等方面的訓練。而在此過程中,任課教師則要把握好時間,從制作PPT的技巧以及民俗學知識點的解釋兩個方面入手,對學生的課堂展示做好充分,準確地點評,及時向學生反饋關于課堂展示中的優點與不足。
3. 課后反饋
課后反饋包括優秀案例作品分享、課后作業、編寫思維導圖、討論交流互動等方面。具體來說:(1)教師將課中展示綜合評分最高的作品上傳微助教,作為優秀案例進行分享,供同學們點擊查閱,借鑒學習。(2)本課程安排了6次限時線上課后作業。作業發布后,學生需在規定時間完成。課后作業的目的旨在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在重難點問題上的掌握程度,獲得教學過程中的連續反饋,同時也督促學生形成知識內化,及時復習掌握知識點。(3)課后總結回顧環節,鼓勵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將本節課學習的知識點進行串聯,形成具有系統性、邏輯性的知識結構。(4)針對授課情況,在期中通過問卷星設計問卷,調查學生對授課方式的滿意度。同時也方便教師隨時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法提供參考。在學期末采用半結構訪談了解學生對基于SPOC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進意見或建議。
三、結語與反思
基于SPOC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束縛,將傳統課堂與線上授課相結合,豐富了教學方式,營造了新型的教師、學生、互聯網三方交流互動的教學環境[5],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常態化的時代,SPOC的翻轉課堂模式為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提供了保障,其教學效果受到學生與老師的一致好評。
1.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提升學習效果
本課程的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具有以任務驅動性的學習特點,促使學生及時完成預習和課后作業,有利于學習內容的鞏固和提高。課程視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課程作業幫助學生鞏固學習要點,并查漏補缺,及時補充以保證學習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但在今后實施的過程中,有必要加強以下方面:一是注重培養學生整合利用學習資源的能力。SPOC能提供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學習資源和小測驗,需培養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進行個性化學習和測驗的能力。二是合理規劃SPOC翻轉程度。由于不同章節難易程度不同,不是所有章節都需要做翻轉,因此需要規劃翻轉課程實施的范圍和程度。教師需設計多樣化的學習任務和課程視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是作業布置需兼顧難度適宜和適當拓展的原則。作業太難,容易導致學生產生畏懼心理;作業太容易,容易導致學生不重視,因此作業要適量并能啟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學生提交作業之后,教師要盡快批閱并及時反饋,以便學生查漏補缺,及時彌補。
2.SPOC翻轉課堂需要教師及時引導和干預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尤其是在基于SPOC的翻轉課堂模式下,應根據學生的意愿、學習風格和知識儲備將班級分成學習小組,給予學生引導、監督和激勵,形成線上和線下討論氛圍。如在課前設置討論話題,并設置有效討論時間,組織學生在規定時間段登錄“微助教”平臺進行線上交流,確保討論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同時討論問題要有話題性,能喚起學生深度思考的興趣,培養學生樂于思考善于提問的能力。此外,也要注意在討論區把控話題,對個別問題進行適當干預,避免跑題或偏激言論的出現。
由于“翻轉課堂”在課前課后需要師生花費一定的時間備課、預習、閱讀、搜集材料,這對之前一直接受傳統課堂教學的學生來說也是一次挑戰。所以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建議考慮翻轉課堂與常規課堂結合穿插的方式進行,這樣一方面對學生來說有新奇感,另一方面學生在接受度上有一個適應過程。
參考文獻:
[1]趙鳳榮,王莉,葛湘巍. Access數據庫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33(04):151-156.
[2]葉莎,張仕杰,閔銳. 少數民族地區高職院校SPOC+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J]. 武漢輕工大學學報,2021,40(02):113-118.
[3]陳芳蕓.《經濟學》翻轉課堂教學設計及實施效果啟示[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9,41(1):161-165.
[4]莫艷婷. 高校民俗學課程教學方法研究——以廣西H學校為例[J]. 河池學院學報,2014,34(4):93-95.
[5]田巧娣,王藝臻,趙麗粉. 基于藍墨云班課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與實踐[J]. 教育教學論壇,2018,3(13):197-200.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st-epidemic era, flipped classroom based on SPOC model provides a guarantee for the normal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POC, with the help of teacher-mate platform and MOOC resources, this paper integrates face-to-face teaching and online learning to carry out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for tourism management courses.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introduced from three aspects: pre-class planning, in-class interaction and after- class feedback.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aching model, students learning autonomy and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ir teamwork and expression ability are exercised, thus achieving the teaching goals of deep learning and personalized learning for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st-epidemic era, flipped classroom based on SPOC model provides a guarantee for the normal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POC, with the help of micro-teaching platform and excellent MOOC resources, this study integrates face-to-face teaching and online learning to carry out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for tourism management courses.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introduced from three aspects: pre-class planning, interaction in class and feedback after class.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aching model, students learning autonomy and 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ir teamwork and expression ability are exercised, thus achieving the teaching goals of deep learning and personalized learning for students.
Keywords:SPOC; Flipped classroom; Tourism Management;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