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偉藝



【摘 要】增值評價關注學生學習的增加值,激勵和助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本文在分析課堂增值評價內涵的基礎上,構建了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堂增值評價模型,并以“酸和堿”復習為例,建立了制訂評價目標、設計評價任務、做好評價反饋與教學改進等課堂增值評價思路,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發揮增值評價的引領作用和育人功能。
【關鍵詞】增值評價;課堂評價;課堂教學;化學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教學評價是為了診斷學習效果,提升教學水平,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課堂評價是指圍繞學校日常教學活動的各種評價形式的總稱[1],包括教師對學生在課堂學習、實驗探究、跨學科實踐活動、提問與點評、練習與作業、復習與考試等學習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觀察和分析判斷。目前,課堂教學評價比較注重結果評價而忽視過程性評價,注重甄別功能而忽視激勵與改進功能,注重紙筆測驗而忽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評價等。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知識來自學習者主動的構建,而不是教師直接的傳授。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不斷引導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診斷和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在建構主義學習觀下,課堂教學任務和評價任務是同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2]《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評價建議”中明確指出,要樹立科學的評價觀,堅持核心素養導向的評價,加強過程性評價,改進終結性評價,深化綜合評價和探索增值評價,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地發展。[3]增值評價把學習起點、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關聯起來,關注被評價對象的進步幅度,專注學生學習的增長點,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導向作用,體現了育人為本的教學評價理念。
二、課堂增值評價的內涵
課堂增值評價是指學生在經歷某個學習階段后所取得的學習增加值,即學生的學后學業成就表現與學前學習水平相比有增長點。21世紀,人類跨入智能化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方式面臨很多不確定性,青少年成長環境深刻變化,人才培養面臨新機遇。僅以化學學科知識和技能作為評價指向的做法是無法適應學生個人發展的,還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認知因素,以及學生運用結構化知識、學科觀念及方法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必備品格。因此,增值評價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幫助學生全面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從評價方式看,增值評價是基于學生學習的進步程度對教與學的效果進行評價,它重視學生學習的增加值。增值評價不僅評價全體學生學習的努力情況,還尊重個體差異,激勵每名學生“自己跟自己比增長”,評價個體在原有水平上的進步程度。從評價過程看,增值評價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以原來靜態的單次測驗成績作為終結性評價,而是持續性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增值評價鼓勵學生“自己跟學習目標比差距”,查明學習目標達成程度,把評價貫穿于教與學的每個環節中,促進學生的轉變和發展,是一種發展性的教學評價。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與點評、練習與作業、展示與交流等多種方式,收集學生多方面的學習證據,發揮增值評價對學生核心素養水平和應用實踐能力發展的激勵和助推作用,真正實現教育在于育人,不在于育分。從評價結果看,增值評價不僅讓學生明白當前所處水平,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使得后續學習變得更有針對性。因此,課堂增值評價是基于學生的努力情況和進步程度對學生前后測試的學業成績,特別是核心素養發展情況實施的連續動態評價。
三、課堂增值評價模型的構建
基于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評價本質上是一種“基于證據推理”的過程。[4]證據是指學生在學習方面特別是在學科核心素養方面的表現,它們可以作為評價的依據。情境、合作、交流、意義建構是建構主義學習觀下如何學習的四大體現,其中,意義建構是指學生通過學習達到學業質量標準要求,形成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化學學科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包括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科學態度與責任。因此,課堂增值評價應該指向這種意義持續建構,即學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師和同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取得有價值的學業成就,不斷提升核心素養水平。
另外,北京師范大學王磊教授認為化學知識轉化為核心素養需要經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學科能力水平活動。其中,學習理解指對知識經驗進行觀察、記憶、概括、關聯、說明、論證等輸入活動;應用實踐指對知識經驗進行分析、解釋、推論、預測、設計、證明等輸出活動;遷移創新包括復雜推理、系統探究、創造性思維等知識經驗的高級輸出活動。[5]教師可以依據上述學科能力表現制訂進階性評價目標,對學生的學習活動表現進行水平預設,通過設計恰當的評價任務和問題,收集學生在做任務過程中的表現,基于證據判斷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水平。其中,設計學習任務可以統一標準,也可以根據個體差異對任務水平的要求做適當調整;評價學習任務時,可以參照活動的基本要求,也可以重點考查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都能產生“增值”。基于此,筆者構建了課堂增值評價模型(如圖1)。
四、增值評價引領化學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
(一)制訂增值評價目標及要求
制訂評價目標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與新課標中學業要求、學業質量相一致。制訂進階性評價目標的基本思路是以核心知識為載體,結合學習過程中所經歷的學習活動,按照學生學習進程,依據“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的學科關鍵能力水平進階,基于核心素養內涵設計體現不同能力水平的評價指標。[6]本文以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下冊“酸和堿”復習為例,探討增值評價引領化學課堂教學實踐。作為核心概念的酸和堿,涉及物質的組成、變化、性質、用途等學科知識,承載全面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功能。首先,通過對鹽酸、硫酸、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等典型物質的學習,幫助學生從類別角度形成對酸類或堿類物質性質的認識,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其次,通過酸和堿性質的學習,形成物質性質決定用途的觀念,促進物質觀等化學觀念的發展。再次,通過對酸和堿性質的實驗探究,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與實踐素養。最后,通過對酸和堿性質的認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與社會責任。筆者基于能力進階從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三個能力層級制訂了“酸和堿”的增值評價目標及要求(見表1)。
(二)設計增值評價問題與任務
實施課堂增值評價,教師應結合學生目前的水平,劃定有進階性的學習水平,根據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的常見問題,設計合理的課堂評價任務和評價標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表現進行合理評判,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來,真正促使學生有效學習。基于此,筆者梳理了“酸和堿”復習增值評價的思路(如圖2)。
1.學習理解
教師通過課前測評發現,學生在學習理解能力方面,已具備對酸和堿性質的辨識記憶和一定的概括關聯水平,但主動調用多角度進行說明論證的能力還有待加強。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學習任務1,引導學生形成對酸和堿及其反應的核心認識,即能運用微粒觀、轉化觀、能量觀等視角認識酸堿反應,發展學生從宏觀到微觀、從定性到定量、從孤立到系統的認識能力,提升學生對酸堿知識的意義建構水平。
【學習任務1】請你盡可能多地寫出對NaOH+HCl[? ? ? ? ?]NaCl+H2O這個化學反應的認識。
【評價任務1】診斷并發展學生對酸和堿代表物及其反應的核心認識,以及運用微粒觀、轉化觀、能量觀、定量觀等認識酸和堿代表物及其反應的能力水平。
【評價標準1】
4—5分:有較多的認識角度,認識思路清晰,表達完整,無科學性錯誤。
2—3分:有一定的認識角度與認識思路,表達不夠具體。
0—1分:認識角度少,不能建立化學反應與其他方面的關聯。
【學生表現1】
知道HCl是酸,NaOH是堿,它們之間發生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知道這是放熱反應;知道該反應無明顯現象,懂得借助酸堿指示劑顏色變化來證明該反應發生;了解往NaOH中加入HCl,溶液的pH變小,往HCl中加入NaOH,溶液的pH變大。
【水平評價1】4分。該學生能從反應類型、能量變化、應用及定量的角度認識此化學反應,還能運用酸堿中和原理對該反應的無明顯現象進行說明論證,認識角度與思路清晰,表述完整正確。如果再加上從微觀角度認識該酸堿中和反應的實質為“H++OH-[? ? ? ? ?]H2O”,就能形成包括宏微結合在內的系統化認識了。
2.應用實踐
在應用實踐能力方面,學生的提升點是基于反應原理、類別通性等角度解釋和預測酸或堿的主要性質,以及設計簡單實驗的能力。教師可以設置學習任務2,讓學生探究CO2能否與NaOH溶液反應,引導學生經歷預測性質、獲取證據、基于證據進行推理、得出結論等一系列探究活動,使學生內化對堿類物質性質的認識,形成驗證NaOH與CO2發生反應的認識思路,提升知識應用的功能化水平,發展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教師可以設計過程性表現評價,運用“規則導向,評價驅動”方式開展教學,將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利用這些評分規則不斷評判自己和他人,并依照規則進行自我完善,從而獲得學習增值。
【學習任務2】探究CO2能否與NaOH溶液反應。
【評價任務2】診斷并發展學生對酸、堿性質的應用實踐能力,學生懂得運用“通過氣壓的變化判斷氣體的增減”的方法和控制變量法,設置對照組排除無關因素這一思路設計實驗,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評價標準2】
4—5分:能設計完整且可操作的實驗方案,實驗報告書寫規范,善于合作交流和反思。
2—3分:能設計實驗方案,但操作性不強,實驗記錄不完整,能進行合作交流與反思。
0—1分:能設計部分方案,無法進行實驗驗證,不善于合作和反思。
【學生表現2】
對學生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見表2)。
【水平評價2】該學生能很好地根據反應原理,運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方案,安全有序地完成實驗;能按要求規范書寫實驗報告,主動表述自己的實驗方案和結果;能對實驗設計、實驗實施和結論進行討論和反思。如果能在實驗報告中提出需要繼續探究的問題,比如探究CO2能否與NaOH溶液反應時,除了利用反應物氣體減少,是否還能利用生成物的性質檢驗等,就能形成對化學反應從反應物到生成物檢驗的認識發展了。
3.遷移創新
在遷移創新能力方面,學生的提升點是基于物質類別解決較為復雜問題的能力及探究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學習任務3,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相關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基于真實問題情境,依據資料和酸堿的性質,分析和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化學問題。這些問題有助于學生多角度地思考,激勵學生遷移創新。學生通過選擇藥品、記錄實驗現象、得出合理結論等環節,積極參與社會性實踐活動,逐步形成綠色化學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真正達到知識的素養化水平。
【學習任務3】請你利用老師提供的酸性土壤樣品、鹽酸、生石灰、蒸餾水、燒杯、玻璃棒、pH試紙等,設計實驗改良該酸性土壤樣品,以便其能用在花盆中種植紫苜蓿(適宜在pH大約為8的偏堿性土壤中生長)。
【評價任務3】診斷學生主動調用酸堿核心知識、活動經驗,從學科認識角度、認識思路解決情境問題的水平,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及創造性利用物質性質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評價標準3】
水平3:實驗原理正確,實驗步驟詳細可行,有新想法,實驗結果可預期。
水平2:實驗原理基本正確,能表達一些實驗步驟,能用他人提出的新想法解決問題。
水平1:實驗原理基本正確,但實驗步驟不清晰,思維活動少。
【學生表現3】
學生1:取適量土壤樣品→加入水→加入生石灰→得到液體→用pH試紙測液體pH→得到堿性土壤。
學生2:取適量土壤樣品,加入適量蒸餾水,再加入少量生石灰,用玻璃棒攪拌均勻。靜置澄清后,用玻璃棒蘸取清液滴到pH試紙上,與標準比色卡對比,讀出土壤樣品的pH。如果測得pH大于8,可滴加少量稀鹽酸,攪拌均勻后再測pH;如果測得pH小于8,可再加入少量生石灰,溶解后再測pH,直至pH大約為8。
【水平評價3】
學生1和學生2分別處于水平2和水平3。兩名學生設計的實驗原理基本正確,但學生2比較詳細地描述了實驗步驟,能注意所加物品的量以及對加入物品后溶液可能出現的酸堿性進行充分預判,并提出合理的預案,體現了學生思維的縝密性以及多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
(三)做好評價反饋與教學改進
發揮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不僅要做好評價結果的分析與解釋,還要做好評價結果的反饋與指導。做好評價反饋與教學改進是課堂評價發揮增值功能的落腳點。課堂上,教師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反饋,引導學生學會評價自己當前的學習狀態和不足之處,并提出提升的建議,能夠讓學生了解自己目前處于什么水平,接下來應該往哪里學、怎么學,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學習增值,從而真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比如對于學習任務1,在大多數學生對NaOH+HCl[? ? ? ? ?]NaCl+H2O這個化學反應有了多角度認識后,教師可進一步追問HCl、NaOH分別還有哪些化學性質,進而構建酸類和堿類物質的通性,提升學生的概括關聯和說明論證能力。對于學習任務2,部分學生在設計實驗探究CO2能否與NaOH溶液反應時,缺乏控制變量的思想,教師一方面可以通過活動引導學生概括出控制變量的思路,另一方面應盡可能為學生多提供分析變量的機會,使學生認識到控制變量的核心是辨識和分析變量。對于學習任務3,教師可通過評價引領學生做真事、真做事,全身心經歷實踐活動,促使學生構建從物質變化視角分析環境等問題的基本框架,建立生活問題和化學問題相互轉化的思路。
五、結語
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評價應該和教學過程融合在一起,發揮診斷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水平的作用。增值評價實現了關注“點”的變化,關注學生學習的增加值,具有激勵和助推作用。教師應依據學科能力水平進階設置評價目標、評價任務及活動表現評價標準,通過評價引領、任務驅動的方式,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發展。同時,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品質的考察,通過觀察與交流、提問與點評、練習與實踐等方式,采用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探查學生的思維活動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推動學生在改進中持續獲得學習上的增長點。另外,以如何實現課堂增值為目標做好教學實踐,能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發揮增值評價的育人功能,真正做到“教—學—評”一體化。
參考文獻:
[1]楊向東.促進學習的課堂評價設計與使用[J].基礎教育課程,2010(6):62-64.
[2]楊向東.建構主義觀下的課堂評價任務設計:“兩個為什么”的問題[J].基礎教育課程,2013(9):49-5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5.
[4]房喻,徐端鈞.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14.
[5]王磊.學科能力構成及其表現研究:基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與遷移創新導向的多維整合模型[J].教育研究,2016(9):83-92,125.
[6]房喻,王磊.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284.
(責任編輯:羅小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