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摘 要】 江蘇省揚中市為了應對融合教育發展進入深水區所面臨的挑戰,以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為抓手,啟動基于課程標準的融合教學全域實踐:一是加強理論學習,明晰行動方向;二是基于課程標準,開展行動研究;三是聚焦關鍵學科,實現重點突破;四是強化督導考核,助力項目實施。揚中市融合教育發展正向著既定的目標不斷推進,已然成為新時代揚中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新亮點。
【關鍵詞】 融合教育;課程建設;課程標準;區域推進
【中圖分類號】 G760
2021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七部門《“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文件明確要求,“加強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探索適應殘疾兒童和普通兒童共同成長的融合教育模式”。江蘇省揚中市是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市,2022年成功申報江蘇省特殊教育發展工程首批融合教育示范區建設項目。為了應對融合教育發展進入深水區所面臨的挑戰,2021年5月,揚中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基于課程標準的融合教學區域實踐探索”成功立項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在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揚中市在義務教育階段啟動了基于課程標準的融合教學全域新探索。
一、加強理論學習,明晰行動方向
實踐探索依賴于理論的指導,只有通過理論學習才能更加明晰項目的意義和要求,創新內容和方法。為此,項目組深入學習相關政策文件、專業理論等,全面把握項目研究的方向、目標,做到有理有據、有的放矢。
項目組重點研讀了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所提出的“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施教學,確保學生達到國家規定學業質量標準”要求,充分認識到支持殘疾學生參與普通課程學習并實施基于相同課程標準的學業評價,是保障殘疾學生平等受教育權利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區域融合教育質量的必由之路。
項目組同時有針對性地學習了維果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以及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課程標準是項目的核心要素。在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后,項目組當即開展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培訓。2022年暑假,利用教師發展中心組織教育系統管理人員、校長、教師開展全員專題培訓的機會,組織項目組成員認真學習文件精神,全面、準確理解把握其新理念、新要求。二是聚焦語文、數學、藝術和勞動4門學科,邀請專家、組織教師共同研讀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及重要意涵,為基于課程標準的實踐研究打下理論基礎。
二、基于課程標準,開展行動研究
融合教學的核心問題是普通學校的普通班在有特需學生共同參與普通課程學習的前提下,如何既面向全體,又兼顧差異,特別是滿足特需學生的學習需要。基于課程標準的融合教學全域實踐探索以揚中市為范圍,針對特需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國家普通學校課程標準為依據,在保障特需學生參與普通課程學習權利的前提下,提供適應其水平的學習目標和內容,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建構教、學、研、評一體化教學體系。
(一)建立管理團隊,加強組織領導
融合教學改革的深化和質量提升,離不開一支普特合作的管理團隊及有效的運行機制。
首先,成立由市教育局分管局長任組長,教師發展中心分管主任任副組長,綜合教育科科長、特教學校校長和各資源中心校長為組員的區域融合教育領導小組,負責全市融合教育規劃、管理工作。同時,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為融合教育發展提供制度支持和保障。
其次,成立融合教學研訓部。在市教育局領導下,教師發展中心和特教指導中心協同成立專門的融合教學研訓部,全面負責區域融合教學研究的規劃、組織、實施及評價工作。研訓部負責組建相應學段、學科等普特協同的融合教學核心團隊,形成區域、學段和學校3級融合教學教研共同體(見圖1)。
(二)制訂研究方案,穩步推進落實
為推進項目研究的開展,項目組制訂了《基于課程標準的融合教學區域推進行動方案》,力爭做到整體規劃、周密部署。在具體的研究行動中,以語文、數學、藝術和勞動4門學科為重點開展基于課程標準的融合教學探索,并結合實驗學校的校情、辦學特點以及特需學生的障礙類型等,采取區域聯合教研、骨干先行、各有側重的策略,制訂基于校本的行動方案,形成個性化的一校一案。例如,在學科教學研究方面,豐裕中心小學、崇德小學、西來橋學校分別聚焦語文、數學兩門學科,興隆中心小學聚焦勞動學科,三躍中心小學則聚焦藝術學科。在專題研究方面,各個學校結合新課改的要求又有所側重。如興隆中心小學重點開展“教師融合教學能力發展研究”,豐裕中心小學主攻“融合學歷案研究”,三躍中心小學則聚焦“跨學科主題式研究”。在障礙類型研究方面,三躍中心小學聚焦聽障和孤獨癥學生研究,豐裕中心小學聚焦視障和智障學生研究,興隆中心小學聚焦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研究。這樣,在推動形成各個學校特色優勢校本研究方案的同時,確保共同完成融合教學全域探索的總體任務。
(三)開展校本教研,助推教師專業成長
1.基于主題的研討
項目組從融合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出發,構建多維立體的研討主題,如融合教育理念宣導、普通課程學習支持策略、個別化教育計劃的制訂、醫教結合的康復訓練、簡易調查評估、課程目標調整、課程本位評估等,并按照融合學校的實際需要分步驟組織研討。
2.基于區域合作的研討
項目組每學期組織開展區域層面、學段層面、實驗校層面3級研討活動,并邀請周邊區域融合學校參與活動,將區域研究的成果向周邊輻射。例如:在興隆中心小學開展勞動學科教研活動,鎮江市所有融合學校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全部參與;在豐裕中心小學開展語文、數學學科融合教研活動,揚中市所有融合學校全部參與學習研討;在三躍中心小學開展藝術學科教研活動,揚中市所有小學全部參與。每次活動都力求達到導向鮮明、示范引領、區域輻射的效果。
3.基于案例的研討
項目組組織開展個案研討,形成個案樣本。首先,在區域調研的基礎上選擇個案樣本,個案樣本的障礙類型以感官障礙(視障、聽障)和發展性障礙(智力功能受限)為主,涉及義務教育階段的每個年級。每種障礙類型至少選擇2個樣本,供比較研究。然后,項目組為每個案例制訂滿足其獨特教育需要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并將基于課程標準的融合教學內容融入個別化教育計劃中,結合學生現有學習水平、學期目標和學業評價,為其提供相應的學習支持服務和學習策略方法等。個案樣本中包含個別化教學計劃、學期計劃、課時學歷案、學業評價、作業樣本等內容。
例如,針對視障學生,開展支持輔具的研討,如放大鏡的選擇、大字課本的運用、視覺提示功能的發揮等。針對聽障學生,從教學環境支持、信息技術和科技輔具的應用、教學資源的使用等方面進行研究。針對孤獨癥學生,從情緒行為的處理、強化物的選擇等方面開展研討。通過個案研討,總結經驗,形成具體詳細的融合教學個案樣本,為區域融合教學的改進提供參考。
4.基于網絡空間的研討
基于網絡空間的研討,不但可以消除地域空間距離,更可以給教師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多樣化的交流方式。揚中市建設“融合教育云平臺”,融資源、服務、信息發布于一體。特教指導中心牽頭成立云端教研聯盟,組織融合教師常態化參與線上教研,實現優質資源共建共享。一是共享課程;二是共享課堂資源;三是共享基于課程標準的融合教學資源,如評價任務案例、課程本位評估資源、作業設計、經典案例等。
三、抓住關鍵學科,實現重點突破
鑒于項目的實踐探究性,項目組根據揚中市的融合教育實際,對所研究的學段和學科做了一定的選擇。學段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科主要是語文、數學、藝術、勞動4門學科。5所實驗學校根據各自選擇的研究學科,承擔建設融合課程的任務。
實驗學校在原有教學計劃基礎上,制訂基于課程標準的融合教學學期方案。首先對學科課程標準進行編碼,然后進行目標分解,接著將其轉換為可操作的評價任務。在此基礎上,根據特需學生的特殊需要調整相應的目標內容和學習支持策略,形成個別化的學期教學方案。同時,實驗學校在教師發展中心和特教指導中心的指導下,探索適合本校學生特點的資源教室課程。如豐裕中心小學的“融課程”、三躍中心小學的“戲曲課程”、崇德小學的“書法課程”、西來橋學校的“注意力訓練課程”等。
在課堂教學層面,實驗學校努力做到:學校課程既有層次性,又讓包括特需學生在內的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學習;課程教學兼顧不同的學習風格和方式,并關注特需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根據特需學生的學習起點為其提供個別化支持。
《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把學生實際發展的狀況作為檢驗教育效果的核心標準。據此,除了學業發展的評價外,項目組還把品德發展、身心發展、審美素養、勞動與社會實踐等方面列入評價體系,促進特需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其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實驗學校在評價方式上,減少機械記憶試題,增加開放性試題,將愛國主義教育、美育、勞動教育、體育等內容有機滲透到學科試題的情景創設中,增強情景創設的真實性、典型性和適切性,堅持以素養導向的評價促進特需學生全面發展。
四、強化督導考核,助力項目實施
市教育局依據江蘇省教育廳辦公室下發的“十四五”市縣特殊教育發展主要監測指標和普通學校融合教育發展主要監測指標等相關文件,2023年出臺了《揚中市普通學校融合教育發展專項督導(試行稿)》,對普通學校融合教育工作開展專項督導,督導結果作為學校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之一。而早在2019年,市教育局就通過提升《揚中市中小學績效考核方案》中“融合教育”評分指標、得分權重,推動典型示范與底線達標相結合,助力區域融合教育主張在學校實踐中落地。
融合教育的推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場以變革普通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改革。揚中市將抓住江蘇省融合教育示范區創建契機,行政推動、專業引領、典型帶動,使融合教育發展向著既定的目標不斷推進,已然成為新時代揚中優質均衡教育的新亮點。
本文為2021年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基于課程標準的區域融合教學實踐探索”(編號:2021JSQZ0116)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中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2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