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勇


【摘 要】本文以學習圈理論對照、闡釋統編版語文教材習作單元的編排,通過建構學習圈四階段“體驗—反思—提煉—運用”,形成學生的習作學程,并結合教材、學生的特點,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習更有意義。
【關鍵詞】學習圈 習作單元 學程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教育家大衛·庫伯(David Kolb)認為,任何學習過程(學程)都應遵循“學習圈”。學習圈是大衛·庫伯提出的經驗學習模式,也稱為經驗學習圈理論(experiential learning)。庫伯認為經驗學習過程是由四個適應性學習階段構成的環形結構,包括具體經驗、反思性觀察、抽象概念化、主動實踐。學習圈理論重視學習的主動性和啟發性,有助于改變以講授為主的被動學習,有助于深度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生。
一、習作單元學習圈樣態闡釋
根據大衛·庫伯的理論,“體驗—反思—提煉—運用”形成了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學習圈,也構成了學生學習的學程。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習作單元編排,恰巧體現了這種學習理念。對應習作單元教學和學習圈理論,我們可以得出習作單元學習圈的樣態:
1.體驗環節對應精讀課文的閱讀理解教學。在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圍繞習作要素,在對精讀課文的學習理解中,體驗感受作者寫了什么,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課文內容、作者情感以及作者的寫作目的,從而獲取寫作經驗,引起自身共鳴。
2.反思環節對應精讀課文的寫作知識體悟。相比普通單元的閱讀教學,習作單元的教學應是指向習作的閱讀教學,教師在引領學生理解文章后,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作者的表達方法進行反思體悟,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能寫得這么好,是運用什么方法寫的?如果我來寫,我會怎么寫?
3.提煉環節對應寫作知識的總結和提煉。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習作單元中安排了“交流平臺”這一欄目,這個欄目正是編者有意識地安排師生進行寫作知識的梳理和總結提煉。在“交流平臺”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全面總結本單元學習的寫作知識,通過知識和例子的聯系,進一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寫作知識。
4.運用環節對應學生遷移運用知識進行習作。統編版語文教材在習作單元安排了“初試身手”“單元習作”兩個寫作練習。“初試身手”是“單元習作”的階梯,有助于學生通過專項的小練習,更好地運用單元寫作知識,重在技術運用。而“單元習作”則引導學生從技術層面跳脫出來,更多地指向綜合表達,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寫作知識書寫生活、表達情感。這時,學生就獲得了直接經驗,同時也開始了新一輪的學習圈建構。如有必要,教師可以以此繼續生發,構建下一個螺旋上升的學習圈。
當然,為了習作學程的學習圈不走樣,這個學習圈還需要有個內核,始終牽引各個學習階段,不斷圍繞內核深化、發展。這個內核就是習作單元的語文要素。統編版語文教材的每個習作單元都有一個明確的語文要素,無論閱讀和習作都圍繞這個要素展開。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圍繞中心表達”;閱讀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表達要素是“從不同的方面或選取不同的事例,表達中心意思”。閱讀和習作,相互融合,渾然一體。
二、習作單元具體學程設計
學習圈理論與統編版語文教材習作單元編排理念基本一致,因而,教師可以基于學習圈理論,按照學習圈四大階段來進行習作單元學程設計。當然,在具體的學程設計中,也不能生硬套用,而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進行改造和調適。教師可以在建構大單元學習圈學程的同時,分解細化任務,構建小學習圈,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寫作知識。
(一)大單元整體設計,構建大學習圈
習作單元在編排的時候,就體現了整體思維,就統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而言,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圍繞中心意思表達”,本單元安排了寫人(《爸爸的計劃》)、記事(《盼》)、寫景(《小站》《夏天里的成長》)等不同類型的文章,其中《夏天里的成長》《小站》是從不同方面寫的,《盼》《爸爸的計劃》是選用不同事例寫的。
體驗階段的閱讀教學要引領學生感受文章的中心,體悟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圍繞中心展開寫作的,讓學生從他人的經驗中獲得感性的認識,從而獲取學習模仿的范例。反思階段的教學則重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樣組織寫作”。提煉階段,要結合“交流平臺”,統攬本組課文,總結寫作知識:文章都要有中心,圍繞中心可以從不同方面選擇不同的事例去表達。運用階段則通過“初試身手”“單元習作”引導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先明確中心,然后選擇材料,再編列提綱,最后完成寫作。
整體設計如表1:
(二)小任務整合設計,構建小學習圈
如果說,習作單元整體形成了一個大的學習圈,就具體課文教學而言,則還可以形成各自的小學習圈,教師可以把習作任務進行分解,在閱讀教學的時候就滲透或者拓展,進行基于一個小目標的學程設計。例如,教學《夏天里的成長》時主要引導學生學習從不同方面去表達中心,然后進行反思、提煉,最后結合“初試身手”“單元習作”中的部分內容,進行單項的練習。這樣的小學習圈,目標更集中,設計更緊湊,訓練也更扎實。一個個小學習圈串聯起來,就可以形成整個習作單元的大學習圈。具體設計可以如表2:
三、習作單元情境主題凝練
學程既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習的歷程。作為一段“歷程”,更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體驗和感受。學程設計離不開情意觀照。在學程設計中,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能夠為整個學程提供持久的學習動力,同樣也會使得這段學程更有意義。也許,若干年后,學生可能會遺忘當時學習的內容,但是其中的經歷、體驗和感受或者反思、困惑,甚至是挫折、委屈都會成為美好的記憶,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
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習作單元,通常重點關注的是某個寫作知識和要點,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蕭統的“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葉圣陶的“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這些話雖然出自名人大家,但是對學生而言,還是偏深奧,沒有太多的溫情。因而,習作單元呼喚重新設立有溫度的情境主題。
設立習作單元的大情境主題時,首先要考慮選取的主題和本單元的選文內容有一定的關聯,教師要善于從選文中發現共同點,發掘情感因素。《夏天里的成長》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景物,從而生發出努力學習、積極成長的主題;《盼》一文,寫出了孩子豐富細膩的情感體驗;而《爸爸的計劃》《小站》則選取了學生生活中的那些普通的人、普通的景,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事物、身邊的人;最后的單元習作,以 “暖”“悔”“樂”“迷”等飽含情感的詞為題,引導學生書寫自己的成長故事。因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事物或人,感受成長,分享成長的經歷,所以可以確立本單元的大情境主題為 “我經歷,我成長”。
確立單元情境主題,還可以參考全冊教材的安排。統編版語文教材在選文上十分講究,除了習作單元、策略單元的人文主題稍為淡化,其余單元都有一個比較顯性的情境主題。關注這些情境主題,也可以為我們的習作單元帶來借鑒。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快樂讀書吧”的主題是 “笑與淚,經歷與成長”,這和我們擬定的大情境主題不謀而合。
確立單元情境主題,還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順應學生成長的需要。六年級的學生已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看法,開始關注自己的成長。本單元的學習,正好可以引發學生關注身邊的事物,獲取成長的動力,分享成長的經歷,從而真正地走向成熟。
以“我經歷,我成長”為主題,為這段學程增添更多的人文關懷,也使得這段學程具有更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曹海永.“學程”設計:離不開技術、動態和情意的觀照[J].人民教育,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