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智君

〔摘? ? 要〕? 義務教育科學課是一門體現學科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這一課程性質與微項目式學習高度契合。本文從小學科學微項目開發和小學科學微項目實施兩個角度出發,結合筆者學校小學科學微項目的實施,對如何開展基于課程標準的小學科學微項目式學習展開論述。
〔關鍵詞〕?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微項目;開發;實施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3-0007-03
微項目式學習,指的是以某一單元或者某一學科知識鏈等微小點為切入口,聚焦關鍵的學科知識與能力,用驅動性問題指向這些知識與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學科與學科、學科與生活、學科與人際的聯系與拓展,用項目成果呈現對學科知識的創造性運用和深度理解。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學科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因此義務教育科學課程的性質與微項目式學習的內涵高度契合,開展基于課程標準的小學科學微項目式學習,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適性發展。
一、小學科學微項目開發
(一)需要依據課標
課標為我們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和完成學生的學習目標提供了理論依據。因此在微項目的開發過程中,教師需要研讀課標,從學段目標出發,對學段目標進行整理歸納。教師梳理目標之后,就可以在較高的站位上進行微項目設計,讓微項目更加貼合學生的認知。
(二)需要梳理教材
夏雪梅博士說過:從廣大的實踐面來看,很多時候,各位教師最直接面對的是教材。素養和教材通道的建立是讓教師更真切地觸摸素養、可視化素養。因此我們需要梳理科學學科教材,將有關聯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構與整合,然后再加以拓展,開發出單元學科微項目、跨單元學科微項目以及跨年級學科微項目。通過梳理教材開發微項目,使原本零散的學科知識與能力變得系統化,將原本零散的學習時間也通過微項目整合起來,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另外,在微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學科知識與能力可以根據學習任務的安排,得到階梯式提升,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需要根據學情
基于學生的實際需求,精準且豐富地選擇微項目內容,在促進學生適性發展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為了讓微項目切實發揮作用——促進每一位學生適性成長,微項目整合的內容需要根據學生的基本學情而定。
1.反思項目,發現學生的薄弱點,提出有針對性的內容
在開發新微項目前,教師需要回顧之前本校開展的科學微項目式學習活動,尋找并發現本校學生成長的薄弱點。明確薄弱點之后,在本項目評價內容的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有的放矢,在微項目的開發過程中進一步豐富與本校學生薄弱點相關的活動內容,即讓微項目的內容適合本校的學情,力爭在微項目式學習中攻破薄弱點。
2.用好量表,了解學生的前概念,提出差異化內容
每個學生的成長都是具有差異性的,因此在微項目設計的過程中要根據班級的學情不同,適當進行調整。為了更好地了解每個班學生的發展水平,了解其具備的前概念,教師需要在設計微項目之前,用好各種量表,如KWL量表,及時掌握學生的前概念,對于不同的學生設計差異化的微項目內容,即弱化學生已有知識,強化新構建的知識,力爭做到讓差異化的微項目內容適合每個班級。
在我校開展的基于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健康生活”的微項目“身高保衛戰”設計時,筆者反思梳理了我校開展的幾個較為成熟的項目,發現我校學生在小組合作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學生小組合作并不是很融洽,在實踐的過程中,有部分學生是借著合作的幌子游離在項目之外的,從而導致制作的相關項目式學習成果較為粗糙。因此在設計“身高保衛戰”項目時,筆者著重對微項目評價進行了設計,以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微項目式學習中去。然后又使用了KWL量表,確保在不同的班級中實施這一微項目時,內容能夠根據學情進行細微調整。
(四)需要真實問題
微項目的開發基于教材的重構與整合,但是由于教材具有普適性的特點,即面向全國,適合城鄉學生的共同需要和不同特點,所以教材中有的情境與學生距離較遠,甚至不是真實的問題情境。在真實問題情境設置的過程中,我們不要局限于教材,可以基于學生的學情、學校的校情、地方的文化等設置。當然,最關鍵的是,真實的問題情境要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們也不應該拘泥于學科單一的知識點,而應該承上啟下,關注學生已有知識,關注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學到的知識,更關注學生所需要的指向課程標準的核心素養。
在我校開展的基于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巖石與土壤”的微項目“我的農場我做主”設計時,我們將《觀察土壤》《比較不同的土壤》兩課,利用符合學生學情的驅動性問題“如何給銀杏農場中不同的植物選擇合適的土壤,讓植物在土壤中健康生長?”聯系起來。而且設置這一驅動性問題,不是單一指向土壤的知識,更將植物、田園勞動等知識融合進來,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小學科學微項目實施
(一)需要師生合作
在開展微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改變往日的角色,從一名指導者轉變為一名項目的參與者和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因為微項目的實施,對于教師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需要教師具備龐大的知識網絡,甚至很多問題可能連教師都無法單獨解決。因此教師需要切實參與到微項目式學習中去,在實踐中,與學生一起合作探究,答疑解惑,分享評價。
(二)需要實時評價
1.評價貫穿整個項目,全局評價
在進行項目式設計的時候,教師會很大程度上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評價,即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對于學生來說,是片面的,因為項目式學習往往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的,所以學習成果的評價只是針對小組的評價,并不是對學生個人成長的評價。因此教師在開展項目式活動的過程中,需要采用過程性評價,使評價貫穿整個項目,從入項開始直至出項。例如教師可以在入項時調查學生前概念的基礎上,繼續關注整個項目進程中學生對概念理解的變化,利用KWL量表等將這種變化顯現出來,讓評價有據可依;在出項或者出項后,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評價,可以關注學生在本項目中學習的知識與能力是否在類似情境中產生了遷移;等等。
2.洞察學生成長過程,適時評價
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成長是迅速的,項目指導教師需要及時發現并記錄學生的成長瞬間,采用合適的評價方式及時肯定學生的成長。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成長記錄單或者檔案袋,記錄每一次學生在階段性活動中的進步,同時也可以記錄學生還欠缺什么、需要改正什么等內容,為學生后階段的適性發展提供依據。教師也要用好評語式評價,發現學生的成長之后馬上用評語式評價進行正強化。
在我校開展的基于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健康生活”的微項目“身高保衛戰”中,我們就采用了全局評價和適時評價,做到一任務一評價,抓住每一個適時的評價時機,盡可能發揮評價的作用。
(三)需要重構學習時空
微項目的實施單單在學校開展是不夠的,需要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教師必須打破“家校社”的屏障,將“家校社”聯動起來,把課堂拓展到家庭中、延伸到社區中、蔓延到社會中。家長是家庭與社會的主要成員,因此教師應該盡可能與每一位家長保持聯系,發揮每位家長的效用。
在我校開展的基于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動物的一生”的微項目“蘆丁雞的家”實施過程中,我們就把微項目的第二課堂搬到學生的家中。學生通過自主飼養的方式開展學習,教師通過網絡及時進行指導,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四)需要及時反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微項目實施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作為微項目的參與者,需要時刻關注微項目的實施效果,反思每一階段存在的問題,為后續調整項目做好充足的準備;第二,在整個微項目實施完畢之后,教師還需要進行反思,反思微項目帶給學生多少成長,有哪些地方可以讓學生成長得更多,本次微項目反映出學生的薄弱點在哪里,從而為下一次微項目的設計提供有力的依據。
三、結語
在這樣的開發和實施模式中,相信基于課程標準的微項目一定能夠在小學科學課堂上開花結果,學生也能夠真正從中獲益,適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馮曉英.探究STEAM理念下的小學科學課項目式學習[J].天津教育,2022(17):99-101.
[2]朱佳.基于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的STEAM教育模式構建研究[J].探索科學(學術版),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