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彩云
【摘 要】復述環節在小學高年級英語語篇學習的過程中深受教師的青睞,而傳統給定模板的復述形式千篇一律且思維固定。基于建構主義的思維導圖是一種可視化的思維模式,復述環節引入思維導圖的設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系統梳理文章內容,降低記憶課文的難度,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思維,讓學生變成主動的信息建構者。
【關鍵詞】建構主義 思維導圖 小學英語 語篇復述
相較于中、低年級以簡單對話為主的課文教學,小學高年級的英語課文中語篇教學居多,復述作為語篇教學的重要手段,很多教師選擇在教學中引入復述環節。課堂中的復述環節不僅可以在新授知識后幫助學生系統地梳理文章的內容,讓學生消化吸收所學新知進而鞏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課文背誦的難度,讓每個學生高效率地理解和記憶語篇內容。但是部分學生認為課堂上的復述活動太難,他們無法在新授課文結束后獨立進行課文內容的復述和表達,于是教師經常會在課堂上提供復述模板,這種方法確實能夠讓學生大致說出文章內容,卻忽略了對學生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并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學生創造性使用語言的能力。因此,找到復述環節更科學、更高效的操作方式變得必要和緊迫。基于建構主義的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思維模式,可以將思維導圖的可視性、直觀性與小學高年級英語語篇內容的復雜性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加直觀且系統地組織課文內容,讓學生自主建構文章語篇信息,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手動腦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一、基于建構主義的思維導圖的特點
(一)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理論以知識的自我建構為知識獲取的主要途徑,深刻反映了學生知識的建構過程及自我反思過程。在建構主義看來,學習是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復雜的學習環境中以自己原有的知識基礎為支撐,通過主動探索、相互合作達到對所學新知的主動建構。
(二)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20世紀60年代英國心理學家托尼·博贊在腦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首次提出的,它是通過線條、色塊、圖形等形式,將枯燥乏味且不夠清晰的信息以更多元、更有辨識度、更系統的方式進行呈現,將大腦思維過程可視化,并將知識結構以思維過程的形式記錄并歸納的組織圖。
(三)建構主義與思維導圖的關系
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通過社會互動達到知識內化的主動信息建構者。
1.思維導圖反映了建構主義的知識觀
建構主義知識觀的核心理論在于強調知識的建構性,認為知識是自我建構的結果,而非外部的強制性輸入。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堂上教師的講解以及課堂中回答和思考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并與同學討論和互動,形成自己對語篇內容的理解,將自己內化的結果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出來,這就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
2.思維導圖反映了建構主義的學生觀
建構主義將學習的觀點由確定性的知識轉向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知識對象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人主動建構的,是學生的個人興趣以及其他許多與認識行為有關的條件“選擇”了學習的內容,制造了學習對象,使知識從無知的、寂靜的、遙遠的世界中“凸顯”出來,成為完整的、現實的學生個體經驗。學生主動建構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學生通過自己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將原本枯燥的課文語篇內容轉化為鮮活的圖文形式,賦予知識學習更多的趣味性和可能性。
3.思維導圖反映了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重新組織課文語篇內容,而不是由教師手把手向學生傳遞知識,是學生以一種簡單又直觀的方式建構自己對文章內容理解的過程。學習者不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由學習者選擇自己喜歡的或者習慣性使用的思維方式設計最符合文章內容的思維導圖。而且整個思維導圖的設計富有社會互動性,可以在課堂上以學習共同體的方式合作組織完成。
二、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高年級復述環節的應用
在復述環節引入思維導圖的設計,首先是讓學生通過自主設計或者小組合作完成該文本語篇的內容導圖,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思維導圖進行文章語篇內容的復述,不再采用教師給定的復述模板或者帶領學生復述。思維導圖以其直觀可視的獨特優勢,充分利用圖畫、色彩、線條等元素,形象具體地表現知識中的概念、關系和邏輯,可以幫助學生清晰展現文章的主題、發展過程、關聯情況、對比情況等。常見的思維導圖有多種,如Flow Map(流程圖)、Tree Map(樹狀圖)、Brace Map(括號圖)、Bubble Map(氣泡圖)、Bridge Map(樹狀圖)等。學生可以通過閱讀語篇內容,選取最適合文章的思維導圖形式,每種思維導圖的形式都可以進行無限延伸,甚至可以多種思維導圖結合使用,簡單復雜均可操作,以學生個體的主觀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為主。下面以譯林版英語五、六年級的Story time板塊內容為依托,展現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復述環節中設計的各類常用的思維導圖。
(一)繪制氣泡圖,描述事物的性質特征
氣泡圖側重對一個概念特征的描述,是一種入門級的思維導圖,比較適合思維導圖初學者,對剛開始接觸語篇教學的五年級學生是最恰當不過的了。氣泡圖的邏輯只有一層,圍繞一個中心知識點展開,適合鍛煉發散性思維,也適用于分析、解釋和描述任何事物。五年級上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就非常適合作為學生思維導圖設計的入門語篇材料,五年級下冊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六年級上冊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 和六年級下冊Unit 3 A healthy diet等都是學生操練氣泡型思維導圖的好選擇。
(二)利用括號圖,梳理整體和部分關系
括號圖是最為基礎和常用的思維導圖,主要用于分析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通常適用于一種主題閱讀,此類思維導圖學生最易接受和掌握,也可以用于知識點的筆記記錄和復習鞏固,在日常教學中應用最為廣泛也最受學生歡迎。高年級很多的說明文都可以選擇括號圖制作思維導圖。如五年級上冊Unit 6 My e-friend、Unit 8 At Christmas,五年級下冊Unit 7 Chinese festivals、六年級上冊Unit 8 At Chinese New Year都適用于最基礎的括號圖形式。
(三)引入樹狀圖,分類歸納整理知識
樹狀圖是一種父子層次結構圖,主要用于分組分類,一般有一級標題、二級標題或更多的小標。該思維導圖的使用可以幫助學生列舉語篇中的各個細節,讓枯燥乏味且難以記憶的說明文變得有條有理,便于學生更加快速、簡單記憶。五年級上冊Unit 4 Hobbies,六年級上冊Unit 7 Protect the Earth、六年級下冊Unit 2 Good habits、六年級下冊Unit 4 Road Safety等課文都適用以樹狀圖的形式列舉文章內容。
(四)巧用流程圖,厘清故事發展脈絡
流程圖適用于故事語篇的導圖設置。從五年級上冊Unit 1 Goldilocks and three bears開始,之后的每學期都會出現一篇敘事類的故事語篇。文章的故事段落、文章字數和語法知識較中、低年級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和提升,復述難度和背誦難度明顯加大,對于基礎知識薄弱的學生來說,在短時間內準確記憶文章內容難度較大。故事類的文章還有五年級下冊Unit 1 Cinderella、六年級上冊 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 和六年級下冊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這些故事類的文章都適合選擇流程圖的形式來展現故事發展的流程和脈絡,故事發生的背景、時間順序、推動情節的因素、重要轉折點等都需要在流程圖中有所體現,這些都是在復述環節幫助學生流暢復述的關鍵。
(五)妙用橋狀圖,建立事物類比關系
橋狀圖是將已知概念和陌生概念類比的關系圖,特別適合學科教學中知識遷移的使用,將新授知識與已知知識類比教學,由舊知過渡到新知,可以最大限度地將問題簡單化,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然且簡單地習得新知。橋狀圖雖然圖形簡單,只需要簡單的幾筆,但是理清思維卻是幾種思維導圖中最為困難的。適合此類思維導圖的文章并不是很多,如六年級上冊的Unit 4 Then and now可以利用橋狀圖對比過去和現在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六年級下冊的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可以借助橋狀圖進行中國和澳大利亞兩國城市、動物、運動等各方面的信息對比,前者可以借助橋狀圖對比過去和現在的信息,完整復述文章內容;后者在復述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還可以適當延伸拓展,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學生完成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明確文章主題、梳理語篇知識結構的過程,思維導圖把復雜繁多的語篇內容簡單化、系統化、邏輯化。思維導圖可以體現制作者的繪圖習慣、思維方式、思考過程,具有較強的個性化特征,對于重點知識學生還可以利用自己喜歡的形狀或圖形標記。教師引導學生借助自己制作的重點突出、條理清晰的思維導圖進行語篇復述,可以提高學生的語篇記憶速度和語篇理解深度,進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和創新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