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昕羽
【摘 要】小學英語教學應兼顧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與構建文化認同,在英語教學中培育“文化意識”符合我國建設“文化強國”的需求,這一需求在譯林版英語教材的修改中有所體現,同時也是英語新課標的重要要求之一。在英語教學中樹立文化意識,構建文化認同需要結合教材適當拓展,將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具體的文化意識相結合。可以通過跨單元整合教學和繪本教學等方式活化課堂,滲透優秀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意識 文化認同 傳統文化
英語新課標指出,學生應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達到“培育文化意識”的目標,即“能夠了解不同國家的優秀文明成果,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發展跨文化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樹立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的目標。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利用教材,以教材為本,適當進行文本拓展,幫助學生培育文化意識,樹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又如何通過英語課堂教學,為學生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呢?筆者以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下冊的教學為例,提出了一些教學設想。
一、為什么要在英語教學中樹立“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取向。筆者認為,英語學科可以被看作一門工具性的學科,英語學科的學習是為了溝通和交流,尤其是“跨文化交流”。
2019年,譯林版英語教材的修訂也正反映了新時期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對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要求。譯林版英語教材中不乏中國文化元素,如《愚公移山》《猴子撈月》兩則“中國故事”的創新融入就是一則例證。又如,在譯林版英語五年級下冊中,將中國飲食文化巧妙融進Culture time (Chinese food is famous all over the world. I love Chinese food.)。譯林版英語教材的Culture time板塊往往被看作“看向世界文化的窗戶”,但如此一改,Culture time板塊不僅能讓學生放眼世界,也引領學生進一步了解祖國的燦爛文化。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不僅要讓學生邁開步子“跨出去”,更要讓學生帶著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跨出去”。
二、培育什么樣的“文化意識”
培育文化意識絕不是無的放矢,英語教學離不開教材。在譯林版英語教材中,有不少單元具有明確的文化性的單元主題或者中國文化代表性的視角。如譯林版英語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Culture time板塊將視角放在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The Chinese invented the compass.”,介紹了指南針的發明。以此教材內容為綱要,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教材,結合本單元主題“過去和現在(then and now)”,一方面向學生介紹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另一方面向學生介紹中國新四大發明,引導學生從古今變化中感受國家的飛速發展,樹立文化自信。
但在譯林版英語教材中,也有一些單元并沒有明確的文化主題,如何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巧妙融入其中而不落窠臼,就需要教師結合課文內容進行靈活運用和拓展。以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下冊為例,本冊教材并沒有明確的文化主題,那么在課堂實踐當中,教師要在英語課堂上滲透怎樣的文化意識呢?
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1 In class和Unit 2 In the library以祈使句為主要語法知識點,第一單元以課堂(in class)為主要場景,第二單元以圖書館(in the library)為主要場景,在場景中創設具體情境,進行祈使句和否定祈使句的教學。第一單元中,學生和老師Mr Green在課堂上互致問候語,運用“please”請求他人給予幫助。第二單元中,Yang Ling和Liu Tao身處圖書館中,以Yang Ling之口、Liu Tao之行展現了圖書館中應遵循的禮儀規范。筆者認為,結合第一和第二單元的內容,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禮”的文化意識滲透,尤其是“八禮四儀”的文化滲透。“八禮”指的是“儀表之禮”“儀式之禮”“言談之禮”“待人之禮”“行走之禮”“觀賞之禮”“游覽之禮”“餐飲之禮”,而這兩個單元的內容和場景恰恰與八禮中的“言談之禮”“待人之禮”“行走之禮”相契合。言談之禮、待人之禮啟示學生在請求他人幫助、與他人交流時,多用“please”,說話有禮有節;在遲到時及時道歉,獲得他人原諒。行走之禮與在圖書館中“Dont run.”相契合。在禮儀教育中,教師可以用“please”引導學生的“言”,用“dont”規范學生的“行”。
在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和Unit 4 Wheres the bird?中,回顧了上一冊教材中出現的句型“This is for you.”和“Thank you.”,同時出現了新句型“Here you are.”,教師可以運用以上句型以及已學知識引導學生體會“分享”和“謙讓”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同時,也可以結合“孔融讓梨”(Kong Rong and Pears)的故事,以繪本的形式展現故事,讓學生從聽、說、讀、演多個角度感受故事中的中華傳統道德內涵,以中國傳統道德故事促使學生在英語課堂上進行道德體驗和語言知識學習,為學生樹立“德”的“文化意識”。
Unit 8 Were twins!與上一冊教材中的My family單元具有承接關系,同樣聚焦于家庭關系。這一單元以Su Hai和Su Yang為主角,并以這對雙胞胎和Bobby、Sam的視角為學生介紹了更多的家庭成員。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著重為學生灌輸“家文化”的思想,讓學生自己做主角,講述自己的家庭故事和家庭文化,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引導學生體味“家文化”這一文化意識。
因此,筆者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不僅要求教師抓實、抓透教材,也要求教師求新、求變,將按部就班的教學內容和靈活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因時、因勢、因學情、因教材確定具體的文化意識。
三、如何構建具有文化意識的英語課堂
即使明確了能夠賦予教學內容哪些具體的文化意義,但想要構建一堂具有文化意識的課堂仍然是一件艱難的事。對于“怎樣構建”這一問題,筆者有以下幾個教學設想。
(一)跨單元教學,構建綜合教學課堂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下,英語教學是遵循教材內容條分縷析地進行的。但筆者認為,想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意識,僅依靠每個單元填鴨式教學是不夠的,還需要跨單元整合知識內容,以綜合課堂的形式引導學生在文化背景下理解、運用英語,以英語學習促文化意識的形成。跨單元整合能夠將教材中同類教學內容形成一條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主線,進而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更新相關語言知識,并且由知識到情感,有邏輯地獲得信息輸入,進而起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夯實學生知識基礎的作用。
如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下冊的第一、第二單元就可以進行有效的融合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祈使句由淺入深地學習,讓學生學會“please”和“dont”的同時,在文化層面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please”和“dont”,即“禮”的思想。同時也可以和二年級下冊Unit 8 Dont push, please!相結合,運用“please”和“dont”句型在具體的“中午去食堂就餐”的情境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就餐禮儀和習慣,強調“排隊”“清潔”等良好的個人行為和習慣。
(二)培育跨文化視角,感受中外文化異同
培育“文化意識”并不是單一地強調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越性,而是要培育學生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選擇,強調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鑒賞,核心是對文化的“揚棄”。因此,教師在構建具有“文化意識”的課堂時,也需要轉換視角,不僅要看中華傳統文化,也要看到英語國家的文化傳統,以融合的視角、包容的心態看待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跨文化的認知和包容的文化態度。
在教學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8 Were twins!時,教師一方面可以聚焦于“家庭文化”,以中國傳統家庭模式的視角對課文內涵進行拓展;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著眼于中西方家庭文化、家庭關系、家庭責任的差異。教師可以從跨文化的視角看待“family”這一概念,引導學生發現自己在家庭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建構正確的家庭觀念。
(三)結合繪本,寓教于樂
英語繪本是鮮活的英語學習資源,它情節生動有趣、想象豐富,內容、形式及表現手法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能有效彌補教材的不足。近年來,繪本教學也越來越為學界、教育界所推崇。但筆者在觀察繪本課程后發現,一線教師在繪本的選取上多選用國外的繪本原本,實際上,也有不少優秀的英語繪本以中國視角講述中國故事。如結合譯林版英語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和三年級下冊第三、第四單元的部分內容,教師可以選取中國故事“孔融讓梨”進行拓展教學。此外,用中國故事引導學生自己創作繪本也是一種可行的思路。當然這種創作并不是讓學生在課上進行繪畫,而是充分利用現有的繪本資源,如繪本圖片等,借助圖片讓學生發揮想象,對故事、對話進行中國化、本土化的創編。學生在創作繪本時對故事的理解愈深刻,文化自信便會愈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