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林 王子群
摘 要: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開展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要從“提高語言能力、傳授英語知識”“實現價值引領、擴充教學資源”等幾個方面綜合考慮。本文圍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展開研究,闡述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的必要性,分析了當下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困境,并針對困境提出一系列創新思路,如切實提升大學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科學設置英語教材和課程等,以期提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成效。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發展困境;創新思路
作者簡介:朱小林(1986.08-),女,四川南充人,伊犁師范大學,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跨文化交際;王子群(1986.05-),男,山東聊城人,伊犁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學。
一、研究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中提出,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充分發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這一綱要還提出,公共基礎課程要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二、課程思政的內涵
高校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德才兼備、敢于擔當,擁有這些品質的關鍵在于思想政治修養的提升。長期以來,高校德育教育主要由思政理論課承擔。隨著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各類課程教學中均應該融入思政教育。課程思政就是圍繞將知識探究和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深入發掘各類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資源,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價值理念、精神追求等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各門課程中,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大學英語課的作為大學通識課程,具有跨度大、學時長、覆蓋面廣等特點。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主要關注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掌握,注重對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思想意識的塑造,缺少思政教育的主動性。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容易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一些學生迷戀西方文化,理想信念有所動搖,因此,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人才是極其必要的。將大學英語課程作為立德樹人的有效載體,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同、價值認同和文化自信,幫助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了解中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入學生內心,使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踐行者。
四、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發展困境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難以保證
大學英語課程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為主,對思政教育涉及很少。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和課程思政的提出,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思政元素開始增多,但由于推行時間較短,課程思政的成效還不明顯。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整體相對薄弱,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教師的職責,不是英語教師的本職工作,因而教學時更加注重英語知識和技能的講解與傳授,很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 自高校擴招以來,大學英語課程班級人數增多,大學英語教學多以合班或者大班形式授課,因此日常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而課程思政需要以學生為主體才能真正體現育人理念。再者,因為就業形勢嚴峻,學生更看重所學課程的實用性,關注課程對升學就業等是否有利。教師要科學合理有效地將思政教育融入英語課程教學,實為不易。
(二)大學英語教材中本土文化內容不足
現行各版本大學英語教材所收錄的文章幾乎都來自西方國家,主要體現英美國家文化,本土文化內容不足,教材的局限性顯而易見。學生通過教材接觸的主要是西方文化,必然會導致學生忽視中國文化,這樣既不利于中西方文化的雙向交流,也不利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如果學生辨別意識薄弱,又不深度思考,接受的都是西方國家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久而久之,大學生會出現理想信念動搖、價值觀扭曲等一系列潛在的問題。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生搬硬套
現行大學英語教材中,有關西方思想文化的素材占主體,外來思想文化大量輸入,不利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開展。部分大學英語教師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對課程思政也有所了解,但對課程思政的內涵不明確,采用生搬硬套的方式實施課程思政,沒有做到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政教育,造成英語知識和思政教育內容“硬生生結合”的現象。這種情形下,課程思政效果不理想,導致學生易對思政教育內容產生逆反心理。這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進行深入探索與嘗試。
五、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發展的創新思路
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實踐能力,展示中西方文化觀念和價值體系的差異,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這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目標,課程思政要實現“有心的設計,無聲的浸潤”。
(一)切實增強大學英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
教師作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踐者和推動者,要從“知識傳授者”向“思想品德的導師”轉變。首先,大學英語教師應清楚認識到開展思政教育責任重大,自己不僅肩負著傳授語言知識的任務,還承擔著育人作用。在思想觀念上建立起抵御外界不良風氣、不受西方消極思想腐蝕的隱形屏障,這就要求教師自身應具備較好的思政素養,本著“理念先行”的原則,教師應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提高思政教育能力。第二,大學英語教師應該不斷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加強自身文化素養,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教師要不斷學習,儲備知識,才能精準地傳授中國文化,不至于生搬硬套。第三,教師要遵循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參與者的教學理念,教學活動以多維形式展開,運用啟發式、參與式、研討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樂于接受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同時教師之間應該相互交流課程思政教育經驗,分享授課方法、教學資源,利用各自優勢攜手推動課程思政建設。
(二)科學設置英語教材和課程
教材是順利開展英語教學的基礎保障,大學英語教師應對現行教材加以科學編排、設置,做到教材中中西方元素平衡在恰當章節可適當加入能夠凸顯中國特色、蘊含傳統文化的內容等。在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改變以往注重語言知識傳授的習慣,融入思政教育,從“概念性知識”傳授轉變為“價值性知識”傳授。同時,要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利用信息技術對教材進行科學甄別,以提高大學生的思辨能力為核心,加強其甄別信息能力,使學生更好地應對互聯網資源中西方消極文化對自身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等的沖擊。
(三) 教學維度的創新發展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主要依托課本,教學維度相對比較單一,而創新后的教學維度應該是多元化、立體式的。大學英語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要利用網絡資源,如學習強國、U校園、iSamrt、學習通,實現課堂情景多元化,線上線下相結合,使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將英語知識文化結合中國實際、結合國際視野開展多維度、立體式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強項。由此,立足于教學維度的創新,滲透課程思政,引導學生獨立探討、自我反思,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教學內容的創新發展
大學英語教學不僅是聽說讀寫的講授,同時也是中外文化、歷史經驗的學習。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深層內涵進行探索和挖掘。教師教學時,要認真研究英語教學材料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深度挖掘材料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利用正面積極有效的教學資源,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詮釋,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促進學生主動思考應如何客觀地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和彼此的交流、吸收與融合,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將家國情懷根植于心。
(五)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評價的創新發展
改革現有的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有助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創新發展,多元主體參與的教學評價,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創新發展提供了方向和動力。 首先,高校監管部門應該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元素含量進行評價,建立創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激發教師創新大學英語課程的積極性。其次,開展大學英語教師同行間的教學評價。以教研室為單位,組織教師開展聽課活動和比賽活動。教師通過評價體系,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從深度和廣度進行客觀評價。再者,學生從自身學習大學英語課程的感受出發,對大學英語課程作出評價,這將直觀反映出教師是否融入思政元素以及融入的程度和效果如何。
六、結語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民族復興的支柱,社會發展的基石。大學生整體的思政素養直接影響社會的和諧程度。課程思政是對高等教育傳統教學方式的變革,是高等教育提高德育價值的重要舉措。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門、相關教師團隊共同協作和探索,深入挖掘大學英語教材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語言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政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使學生成長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卞云飛,狄天秀.從“課程思政”角度看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9(14):119.
[2]曾俊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原則與路徑[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0(1):50-53.
[3]劉坤,徐常蘭.課程思政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的問題與改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23):99.
[4]劉同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能及其實現[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12):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