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艷菊
摘要:“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數據化應用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能對教育群體思維認知產生積極的影響。數據化思維是高校俄語教學發展極為重要的生態基礎,對全面提高俄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和發展水平有著重要影響。文章以數據化時代為背景,以高校俄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和發展為研究對象,從提高俄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的必要性分析入手,深入探討俄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踐研究制訂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數據化;高校;俄語教師;專業能力
數據化是指國家和社會所有領域運行軌跡均以數據信息形態呈現的特征和屬性。從高校俄語學科建設來看,數據化是一種教學思維、環境、生態、理論、方向,可以成為俄語教師的教學載體和模式,也可以成為俄語教師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維體系,對提高俄語教師專業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一、數據化背景下高校俄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現狀
(一)教育管理部門高度重視俄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
2012至2021年,我國教育管理部門針對外語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先后印發了11份指導性文件,同時在其他各類文件資料中61次提到外語類學科建設的重要性,為高校外語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提供了政策指引,其中涉及俄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的政策要求有15條。以黑龍江外國語學院俄語專業為例,2015至2021年針對俄語教師專業建設提出指導意見,明確“依托數據化載體加大俄語教師培訓力度,注重提升學科專業素養和綜合教學能力”。隨著中國與俄語地區貿易關系不斷深化,俄語專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這對俄語教師的專業能力建設提出新的要求。
(二)俄語教師自我提升意識較好
羅興奇在《“雙萬計劃”視域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研究》中指出,俄語教師群體自我提升意識較好,在國家政策指引下,依托數據化學習載體,采取在線學習和遠程授課方式不斷提高自己,實現跨學科、跨領域發展目標。通過觀察黑龍江外國語學院俄語教師的成長歷程,筆者發現該群體擁有一定的危機意識,能夠根據教學需求進行一定的自我提高。如今,我國對俄語類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為了能夠培養更多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俄語教師選擇從需求視角優化素質能力,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部分俄語教師反饋,由于平時俄語教學任務較重,所以大多采取在線學習方式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三)市場需求和就業前景逼迫俄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
2022年11月14日,企業教育網在《俄語專業就業方向與就業前景分析》中指出,俄語專業就業不限經驗、不限學歷占比高達60%,就業種類多達117個,如俄語翻譯、俄語業務員、貿易專員、外貿談判、俄語助理等。同時,就業方向包括經貿、外事、旅游、出版、文化、科研等領域。隨著中國與俄語地區政治和經貿往來的日益頻繁,市場對俄語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高校對俄語專業建設提出更高的標準和要求,能夠對俄語教師的專業能力建設產生逼迫效果。俄語教師只有對自身專業能力發展有著極強的危機意識,才能夠采取各種方式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以便適應更高的教學需求。
二、數據化背景下高校俄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成長思維數據融合優勢不夠顯著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什么樣的思維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成長行為。俄語屬于小語種,我國僅有部分院校開設俄語專業課程,俄語教師成長空間受到一定的制約。筆者發現,俄語教師的成長思維存在一定的錯誤認知。第一,缺乏發展意識。部分俄語教師對專業發展存在悲觀態度,沒有充分考慮到就業市場需求等深度問題,導致對就業崗位信心不足。雖然俄語屬于小語種,但隨著中俄兩國戰略合作深度持續深化,市場需求會越來越多,而部分俄語教師只顧眼前,缺乏發展意識。第二,缺乏融合思維。目前,中國與俄語地區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俄語地區人口與中國存在婚姻、工作、教育、貿易等關系在2021年12月達到1074.8萬人,同比增長11.9%,說明兩地交流在持續深化,俄語需求在持續增加,需要大量高質量的俄語教師作為支持。
(二)依托數據載體延展培訓能力不足
第一,繼續培訓支持不足。目前,俄語教師培訓大多處于缺失狀態,即使組織培訓大多與專業能力建設無關。然而,由于俄語教學大多依賴于教學雙方的密切配合,培訓與不培訓不會出現知識代差,致使部分高校管理層認為培訓屬于無用功。同時,培訓需求消耗成本,如時間成本、培訓支出及其他輔助性支出,也讓部分高校不愿意承擔。第二,需求分析不到位。目前,部分高校對俄語教師專業能力的崗位評價是“適合”,沒有從發展視角進行定位。隨著國際國內形勢不斷變化,市場對俄語專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這主要與經濟結構調整有關,如中俄地區跨國貿易持續增長,跨境電商領域不斷拓展,需要大量的貿易類人才。以往高校培訓專注于翻譯、生產、物流、旅游等內容,如今俄語人才需求逐漸向底層延伸,只要與俄語地區產生關聯的群體都需要借助俄語進行溝通交流,這就需要俄語教師具備跨專業教學能力,才能培養出更具適應性的俄語人才。
(三)教師專業能力系統評估機制不夠完善
俄語教師專業能力系統評估機制與實際需求存在差異,無法對俄語教師的成長產生足夠的激勵作用。第一,重過程輕結果。目前,俄語教師考核指標大多都是過程性的,如“是否按照教學計劃執行”“教學時長是多少”“載體應用是什么”等,針對教學成效的指標相對較少。然而,教學成效考核指標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系統評估機制不完善就無法對教師專業能力進行有效評估。第二,指標選擇缺乏針對性。俄語教師專業能力涉及教學能力、職業道德、學科知識、研究能力等內容,而能夠用于俄語教師評價的僅有前三項,外語類教學崗位幾乎不會涉及科研能力,學術探索也大多難以脫離俗套。俄語教師的職業道德、學科知識、教學能力大多是借助外部反饋進行評估,存在一定的主觀特征,無法真正評價俄語教師專業能力。第三,缺乏數據化跟蹤模型。大數據雖然已經逐漸與教育體系相融合,但是并未與教學評價系統嵌合,這就導致無法通過數據統計分析進行評估,評價只能停留在主觀層面。
三、數據化背景下高校俄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的對策
(一)加強教學需求分析,優化教師群體成長思維
俄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必須符合供需關系,即教師能力培養必須與教學需求相一致。高校通過大數據分析教學需求,了解俄語應用群體、環境、文化、經濟等要素,從而幫助俄語教師樹立成長思維。第一,培育發展意識。高校應加大俄語教師隊伍培訓力度,讓他們意識到專業能力建設的重要意義,從而立足于學科發展視角思考,不斷增強自己的發展意識。英語雖然是各國重要的通用語言,但是隨著中國與俄語地區貿易往來的日益頻繁,俄語的應用比重在快速增加,俄語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發展意識,能夠從行業發展視角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建設水平,以便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第二,構建融合思維。俄語人才需求與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交流密切相關,隨著區域合作深度不斷深化,進入合作體系中的人會越來越多,俄語人才需求就會快速增長,進而對俄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同時,由于中國與俄語地區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俄語教師要適應國家關系發展要求,始終保持思維上的持續更新,并認識到自己專業能力建設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從而將個人能力發展與社會需求相融合,爆發出更強大的力量。
(二)拓展數據載體應用,提高專業能力建設培養力度
目前,國內俄語教師缺口率相對較高,俄語教師很難有機會進行脫產學習,所以選擇適當的數據信息載體進行再提升是極為必要的。第一,高校給予政策支持。高校管理層要認識到提高俄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和政策上給予支持。如將俄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納入學校工作報告中,并且在時間上、經費上、組織上給予一定的支持,讓俄語教師能夠有足夠的條件進行二次提升。第二,加強需求分析。要想提高俄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高校每季度要分析俄語人才需求情況,確認當前國際、國內市場的就業環境。對教育系統而言,培養社會所需人才才是根本使命,所以堅持以需求為導向進行人才培訓是可行的。同時,定期分析市場需求能夠增強俄語教師專業發展信心。第三,分析職業差距。高校應定期組織俄語教師進行自我反思,確認教學能力與實踐需求之間的差距。如翻譯市場出現的新情況、新變化,以往商務俄語、旅游等領域的翻譯需求量較大,但隨著市場需求變化,證券領域、機械領域、談判領域的需求量也與日俱增。
(三)建立健全評估機制,促進俄語教師專業成長
通過構建高效的教育評估機制,激勵俄語教師快速成長。第一,提高整體評估效果。高校既要重視俄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評價的結果性指標,又要重視過程性指標。如選擇考試合格率、教學滿意度等進行結果性評價,選擇出勤率、課時、計劃執行等進行過程性評價,以提高評價效果的客觀性。對無法客觀評價的內容,俄語教師可以選擇多樣本模糊評價法,通過大量采集數據進行規律性分析,增強評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第二,提高指標設計的針對性。高校應對俄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進行細分,除了按照職業道德、教學能力、學科知識基礎、數據分析能力、跨文化創新能力等進行分類之外,還要進一步細分,以提高各類指標的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如教學能力可以細分為授課能力、課堂管理能力、載體應用能力、資源選擇能力等,以期達到有效評價目標。第三,構建數據化模型。針對俄語教師專業能力建設設計數據化模型,通過俄語教師的教學、能力、滿意度等指標評價,對其素質能力和工作情況進行全面評價。
俄語教師必須本著開放的態度進行專業能力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提高自己跨領域、跨文化、跨學科教學能力。對俄語教師而言,“授人以魚”不是目的,“授人以漁”才是終極目標。因此,俄語教師必須提高數據分析能力,定期分析和判斷市場需求,了解自己與教學需求間的差距,有意識地提升自我。
參考文獻:
[1]羅興奇.“雙萬計劃”視域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2(7).
[2]謝錦江.論高校教師師德建設與專業能力建設的一致性[J].嶺南師范學院學報,2021(6).
基金項目:高校俄語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新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2YB003。
(作者單位:黑龍江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