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焱鑫 馬黎明
摘要:高校優質課堂教學不僅要求教師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構建基于師生互動、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高校優質課堂教學體系。文章結合我國高校教學的現狀,以大學語文散文閱讀教學中朱自清的作品《春》為例,探究打造優質高校課堂的方法。
關鍵詞:核心素養;優質課堂;高校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應以專業課堂教學為依托,以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為目的,以培養學生專業核心素養為引導,探索優質課堂教學的轉型,提高學生的綜合發展能力,確保學生能力培養與社會需求相符合,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多可用的人才。基于此,筆者分析高校課堂教學的短板與痛點,總結優質課堂教學實施的需求,并在核心素養引導下,探究優質課堂教學開展的原則和建議。
一、高校課堂教學的痛點與短板
(一)側重傳統課堂教學
傳統課堂教學主要是指線下課堂教學,雖然我國各大高校均開展了線上教學的探索,但是在實際開展過程中受到多元要素的影響,線下課堂教學仍舊是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而在學情、溝通方式、教學媒介等方面,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存在明顯的差異。
線上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學習能力,但是許多教師仍將傳統教學的方式應用在線上教學體系中,這直接影響到教學方法和具體學情之間的契合性,導致線上課堂引導不足、教學內容傳輸不足、師生互動不足,影響正常教學的開展。
(二)教學方法單一
在優質高校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元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豐富性和互動性。從現狀來看,部分教師難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具體學情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然而,教學方式、教學效果、教學質量之間有著明顯的關聯性,合適的教學方式能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反之,則會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同時,在高校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課堂時間較長、內容知識較為復雜,多數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師不能結合學生課堂表現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就會加劇學生注意力的分散,形成“傳受主體”不通的尷尬局面,影響具體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教學缺乏發展性考慮
在高校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立足學生的綜合發展,從長遠的角度考慮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方式。大學生是高校課堂教學的核心主體,其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和素養培養情況,既是對教學質量的檢驗,又是教學發展性的追求。因此,教師要結合專業發展、行業發展等因素,制訂課堂教學內容體系,引導大學生將知識內化,提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確保能適應社會行業的變化。
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多數教師缺乏對學生整體發展的思考,導致學生能力培養“同質化”“模式化”,不僅影響到課堂育人的效果,還影響到社會的人才供給。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課堂教學的內容較為抽象、教師引導較為單一,且課堂教學內容難以滿足自身需求,進而出現學生、教師和教學三大主體難以統一的問題。一方面,部分專業課程中涉及的理論知識,學生無法通過簡單直白的閱讀建立具體的意象和認識;另一方面,學生認為課程中的部分理論內容與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性和關聯性不足,無法理解理論內容的含義,再加上教材知識與案例更新速度慢,部分教材中的知識內容缺乏新穎性,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如朱自清作品《春》中透露出朱自清對自由的向往,這也是基于朱自清身處的社會環境,學生則很難實現與文章的共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不能及時引導學生理解時代背景的差異,學生很難設身處地地站在作者創作的角度仔細揣摩,甚至主觀上認為散文抽象難懂。
二、高校課堂教學的意義
當前,立德樹人教育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得如火如荼,這不僅代表了新時代背景下人才培養的趨勢和要求,還對傳統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對學生和教師而言,核心素養教育既是一種機遇,又是一種挑戰。因此,高校要調整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適應新時期課堂教學的具體要求。
在最初的探索過程中,大部分教師采取傳統的方法去應對新的大綱要求,雖然部分教師結合具體學情運用了新的教學方法,簡單調整了教學內容,但是仍然沒有脫離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也難以從根本上與新的教學要求相契合。如在培養學生的理念上,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和思想情感,而缺乏對教學的有效延伸,難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而教師基于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引導學生分析語言本身的特征,應用寫作手法,并在閱讀教學結束后,給學生布置同題仿寫或者相同寫作手法應用的作業。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綜合素養,還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效提高學生語言的流暢性和凝練性,強化學生語言駕馭能力和綜合寫作能力。
三、打造優質高校課堂教學的原則和建議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應遵守可變性原則、效果最優化原則和核心性原則,并系統開展優質高校課堂教學探索。為了提高研究的可借鑒性,筆者以高校大學語文《春》的閱讀教學作為課程案例,開展系統分析。
(一)核心素養教育下高校優質課堂教學打造的原則
1.可變性原則
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需求和具體學情來靈活調整教學流程。例如,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充分理解《春》這一篇散文作品,欣賞散文背后的情感特征和表達手法。遵循可變性原則,教師按照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和分類培養的方式,結合學生的興趣開展差異化培養,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
第二,可變性原則不是培養方向的變動,而是基于具體的學情對課堂教學進行靈活性調整,確保高校課堂教學能形成科學的邏輯體系,凸顯核心素養培養的目的,優化課堂教學各個要素。
2.效果最優化原則
大學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創新探索,本質上是為了在立德樹人教育背景下尋找教學的新出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保證學生有效提高散文理解和分析能力,達到對大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要求。因此,在高校課堂教學中,教師無論是對相關原則的全部應用,還是選擇性運用,都要在效果最優原則的統籌之下,讓學生掌握更多知識,展示出課堂教學的魅力。
3.核心性原則
核心性原則是指在大學語文散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散文的核心性特征為基礎,以“情動”為內蘊,以“動心”為魅力。通過對這兩個核心特點的運用,教師既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分析散文,又能引導學生感受散文本身的內蘊,從而更深層次地欣賞散文,提高散文鑒賞能力。這樣一來,教師不僅能更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還能提高學生的散文寫作能力。
(二)核心素養教育下高校優質課堂打造的建議
1.明晰文體特征,把握教學立足點
相對于其他的題材,散文的文體有著“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在大學語文薦讀文章中,散文占據的比例比較多,這進一步證明散文閱讀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散文文體的具體特征,分類、梳理散文作品。此外,教師要從橫向、縱向的角度出發,把《春》等散文作品與其他的文學作品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從具體的作品中去理解、體會散文的特性,以及散文作品中慣用的表現手法,幫助學生掌握散文文本特征。教師還要突破常規的教學體系,打破教材的束縛,把以課程要求和教材為“綱”的傳統教學路徑,改變成“同題集中”化的專題教學,或細分成不同類別的散文作品學習,如情感類、敘事類等,這樣更有利于學生集中學習相關內容,優化學習效果。
2.強化語言意識,抓住教學核心點
在《春》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采取“其人其事”的方法,先給學生介紹作者的經歷、寫作背景等內容,讓學生明白作品是在怎樣的背景下、以什么樣的心情創作而成的,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的深意,強化語言的分析和應用意識,提高語言能力。這樣一來,讓學生通過賞析或者閱讀作品,自然而然地理解其中的語言魅力,由文章的表面滲入文章的內部。學生一旦明白這些,就能理解語言應用背后“隱藏”著的情感,從而更好地解析文章。
在對比《春》一課的教學案例時,筆者發現,第一位教師采用介紹作者、解讀文章、學生朗誦的方式,而第二位教師選擇先讓學生了解作者寫作原因和心境,融入散文的情境后,再讓學生朗誦,通過課堂問答調動學生積極性,接著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圖片分析意象,最后讓學生分享在這篇散文中感受到的情感,然后進行仿寫。兩種教學方法的課堂效果與學習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即傳統語文教學方法教出來的學生,雖然能對其人其事略有所知,但是在具體的分析和情感的表達中相對不足,且課堂氛圍沉悶,學生興趣不濃。而運用新型教學方法教出來的學生,正好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能展現清晰的思路,準確地指出寫作手法的運用和情感的表達,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對散文學習充滿興趣。
3.重視學生體驗,回歸教學出發點
在《春》這一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凸顯散文閱讀教學對學生語言素養培養的作用,打通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師生協作的方式,共同體驗散文的魅力,使學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感情的過程中提高文學欣賞能力,并嘗試散文寫作,撰寫文學評論,借以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交流表達能力。教師可以以“學習任務群”為基本,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并選取一些教材之外的經典散文,讓學生分析散文中表達方法的應用及效果。同時,教師可以將每堂課的前十分鐘交給學生,讓學生展示自主學習的內容,或者組織競爭性的活動,讓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分析,每個小組以散文為題材寫一篇文章,并評比出最好的小組,加以獎勵。這樣一來,既可以調動學生散文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鍛煉學生散文寫作能力,讓學生真正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提高語言素養。
綜上所述,優質的高校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在分析學生具體需求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確保學生準確了解自身的優點與不足,這也是當前國家和社會對高校課堂教學的具體要求。
參考文獻:
[1]努爾麥麥江·阿布都吾甫.核心素養為導向的高校數學教育課堂教學[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
[2]吳朝紅.聚焦核心素養,優化課堂教學[J].新課程(綜合版),2019(4).
[3]張薇.核心素養下的高校高效教學課堂探究[J].校園英語,2020(7).
[4]潘晶晶.高校優質課堂教學的特征[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
[5]何利.高校專業課程的優質課堂教學[J].計算機教育,2014(12).
(作者單位:南陽農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