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人為本”的中華美學思想是21世紀高校舞蹈美育教育的價值取向。在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和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雙重加持下,實現“以人為本”在高校舞蹈美育的真正回歸亟需把握三個方面:一是由“以人為本”的根本依據和現實依據契合形成的回歸依據;二是將“以人為本”的美學思想與時代環境納入統一的研究體系,以“順境”與“逆境”兩個支柱構成的回歸新變;三是在縱向深入高校、橫向海納世界的視域下,以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辦學條件、完善評價機制三個基點形成的回歸途徑。簡言之,本文嘗試構建“一個依據、二個支柱、三個基點”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三角體系,以期為“以人為本”的中華美學思想在高校舞蹈美育中的回歸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以人為本;高校;舞蹈美育;回歸
【中圖分類號】J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2
引言
“以人為本”的中華傳統美學思想是一種價值取向,也是一種教育理念。從春秋戰國《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1]這句箴言開始,我國的人學思想就開始了自我追問的漫長歷程。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首次把“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近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71號)精神,進一步強調了學校美育要堅持以人為本。本文旨在將“以人為本”的美學思想與時代環境納入統一的研究體系,分析“順境”與“逆境”兩個支柱契合而成的回歸新變,將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辦學條件、完善評價機制作為三個實踐基點,以期為“以人為本”的中華美學思想在高校舞蹈美育中的回歸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參考。
一、“以人為本”之中華美學思想在高校舞蹈美育的回歸依據
高校舞蹈美育的體系構建不可避而不論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目標等各類元素,但在諸多元素之上須闡明其回歸依據。“依據”是探究一切事物所以然的邏輯起點,形同樹根與樹葉存在的“本”、“體”關系,在高校舞蹈美育之根的本質上衍生高校舞蹈美育之葉,以達于根深葉茂。本文聚焦高校舞蹈美育回歸的根本依據和現實依據,旨在為“以人為本”的中華傳統美學思想提出一個較為客觀的、合邏輯的理論闡述,指明高校舞蹈美育的存在之根、生命之本。
(一)析“以人為本”的辭命意謂——根本依據
舞蹈美育視域出發,探索“以人為本”的根本依據,試圖分辯“人”與“本”的本質屬性。第一,“人”的概念,即人之為人的“共性”。中國哲人傾向將宇宙論與人生論一視同仁,“人生論”之開端問題便是“天人關系”的問題,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乃“天人關系”的一個特色學說,也是中國哲學的一個根本觀點。所以,人之為人的本質既非孟子所言“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的“人禽之辯”[2],亦非蒙培元先生認為“人是情感的存在”的“情感哲學”[3],而是孔子所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和“天具有知、情、意”[4]的“天本主義”。誠然,孔子未曾對“天然”進行界定,但他曾提及“天生德于予”的觀念,天賦予人之本性,即“天然性”。也未曾有過“自然”的提法,但他指出:“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為仁”是人之本性,即“自然性”。所以,人是天的創造物,人之為人的本質在于人的天然性與自然性。第二,“本”的概念,即“根本”的本。古往今來,“本”字的含義在不同的文化語境和社會條件下有不同的理解,學界目前大致從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等視角對“以人為本”進行闡釋,但關于“以人為本”是歸屬本體論的命題,還是認識論的命題,亦或是價值論的命題等,學界仍存有不可調和的分歧。首先,就世界哲學范疇而言,對“本”的理解主要分為本體論和認識論兩個方面,前者指“世界的本原”,即對人之存在的根本問題的思考;后者指“事物的根本”,即人之存在的意義問題。其次,就本根與事物之間的關系而言,中國古代哲人認為本根與事物是源流根枝的關系,本根與事物之間沒有絕對的對立,如離事物,則非本根。高校舞蹈美育中“以人為本”的“本”應指向回答人之存在意義的價值論命題,以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人的重要性和根本性,舍本逐末必定與高校舞蹈美育的最終目的背道而馳。
(二)辨“以人為本”在高校舞蹈美育中的原始與流變——現實依據
人類文明的衍變順應著教育傳承的基本規律,因此,中國舞蹈教育形態在始發時便初見端倪。氏族社會時期,人類尚未產生傳情表意的語言和文字,僅依賴于勞動中的肢體動作進行意愿言語,勞動中的呼聲形成了原始舞蹈的節奏,人類開始通過肢體語言向氏族子弟傳授狩獵經驗和生殖繁衍等生存技能,足以證明原始舞蹈是語言的最初形式和藝術的雛形,也是當代舞蹈美育的歷史積淀。20世紀30年代,一批從西方歸國的舞蹈藝術家將西方舞蹈知識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吳曉邦將德國瑪麗·魏格曼的體系本土化,形成自己的自然運動法則;戴愛蓮將現代舞和芭蕾舞結合構建了自己的教學形式,以吳曉邦和戴愛蓮為代表的近代舞蹈教育家己超越了古代重技的意識形態,轉而關注“人”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教育部正式提出“素質教育”的概念,指出“把高中教育從應試教育轉變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從只面向重點學校和升學有望的學生轉變為全體學生”。[5]舞蹈美育再次在教育領域掀起回歸浪潮。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6],強調了“以人為本”的本質要求。追根溯源舞蹈教育的發生,可以肯定舞蹈是人類社會藝術的發端,理應成為21世紀高校美育中優勢的入門課程。
二、“以人為本”之中華美學思想在高校舞蹈美育的回歸新變
伴隨著21世紀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廣泛運用,環境變化給高校舞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在思考當代高校舞蹈美育新理念、新方向、新途徑時,要結合美育環境給予充分的內因認知和外部規劃,針對性提高傳統觀念對高校舞蹈美育的政治認同和價值認同。
(一)高校舞蹈美育回歸新變之順境
順境是高校舞蹈美育能夠回歸的首要因素。就教育環境之順境而言,義務教育階段的舞蹈美育受眾者傾向于被動的學習,而高校舞蹈美育的受眾者因其成熟的心智年齡、豐富的文化底蘊、較高的理解能力等因素,更傾向于運用跨學科理論知識主動分析事物。此外,2018年3月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首次對外發布《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研究報告(中文版)》,使原有4C模型中較難與舞蹈美育契合的審辯思維、創新、溝通、合作擴展到文化理解與傳承,鞏固了大學生對肢體背后文化理念的理解與傳承。“互聯網+”教育模式的發展勢頭為高校舞蹈美育的回歸創造了新的發展平臺,如雨課堂、學習通、MOOC(慕課)等在線課堂實現了舞蹈美育渠道的創新,從局限的書本理論知識拓展至國內外時效性的舞蹈熱點,實現高校舞蹈美育網狀式傳播。
(二)高校舞蹈美育回歸新變之逆境
逆境是高校舞蹈美育必然面臨的重要因素。由于人們對高校舞蹈美育的認識和接受有一個過程,因此高校舞蹈美育注定在順境與逆境的共同作用下實現回歸。
就教育環境之逆境而言,大學生對舞蹈美育的定位和功能存在模糊認知,一方面,少數教育者有意識向大學生指明舞蹈教育與舞蹈美育的概念,致使部分熱愛舞蹈的學生群體對舞蹈美育的回歸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在學分制體系下,高校舞蹈美育大多以選修課、舞蹈社團和系列講座等形式存在,面向全校學生的舞蹈美育往往被籠罩于為學分而學習的功利性意識之下,與高校舞蹈美育的初心背道而馳。順境與逆境并存使高校舞蹈美育猶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惟有在肯定與否定中披荊斬棘前行,才能在曲折歷程中實現涅槃重生。
三、“以人為本”之中華美學思想在高校舞蹈美育的回歸途徑
本節將立足于縱向深入高校,橫向海納世界的雙重維度,將教學改革、辦學條件、評價機制作為三個基點,形成回歸依據、回歸新變之理論研究與回歸途徑之實踐探索的有機統一。
(一)深化教學改革的人文思辨:高校舞蹈美育的前提基礎
舞蹈美育作為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應當形成“舞蹈美育基礎知識+舞蹈美育基本素養”的雙軌教學模式。第一,舞蹈美育基礎知識應著重講授舞蹈基礎理論知識,通過介紹舞蹈的定義、起源、流變等,使學生真切體會到舞蹈在諸多藝術中的獨特性,并以“作品+講解”的教學模式區分不同舞種的風格特征和功能價值,如介紹中國民族民間舞時,選取藏、蒙、維、傣等原生態舞蹈的代表性動作元素,如通過模仿孔雀漫步森林的傣族舞,使學生從視覺、聽覺上感受肢體語言的藝術魅力。第二,舞蹈美育基本素養由兩部分構成,一是以舞蹈體驗與感受為主的舞蹈美育實踐課,二是以舞蹈審美與創造為主的舞蹈美育鑒賞課。首先,舞蹈美育實踐課可通過啟發式教學、情景式教學、對話式教學等多樣化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舞蹈體驗與感受中體驗“潤物細無聲”的身心洗滌。如在啟發式教學中,植入德國舞蹈理論家魯道夫·馮·拉班的“力效學說”四種基本要素和八大元素,使學生自主能動得利用肢體語言表達內心憤怒或惆悵的情緒。其次,舞蹈美育鑒賞課可以借中國多維度的傳統文化為藍圖,聚焦舞蹈與文學、書法等傳統優秀文化的共同之處,如具有經典性的舞蹈與文學《紅樓夢》《雷和雨》,具有啟發性的舞蹈與詩歌《李白》《杜甫》,使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由抽象化到具象化的美學意蘊。
(二)提高辦學條件的供給導向:高校舞蹈美育的應有之策
高校美育領導干部與高校美育工作者是提高美育辦學質量的兩大主體,高校舞蹈美育的辦學條件要兩者共同參與才能有效實現供給導向,要在具體的政策調整、教學管理、資源整合上下功夫。高校美育領導干部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重視頂層設計。通過政策調整將舞蹈美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的學科體系,并結合實際投入經費,完善美育場所建設和美育器材供給。第二,鼓勵學科融合。支持舞蹈美育與各學科知識的結合,全方位植入育人本位的教學觀念。如政治課上,在提到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時,重溫《講話》對新秧歌運動的影響。第三,建立高校美育管理部門。該部門主要負責為舞蹈美育課程提供指導性意見,在制定舞蹈美育教材、教學計劃、教學評估等方面實現的優質供給。高校舞蹈美育工作者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盡可能嘗試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模式的轉換與融合加持舞蹈美育課程的新鮮度與創生性。其二,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采風,將原生態的非遺物質文化遺產引入課堂,尋找為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可舞性美育素材。
(三)完善評價機制的生態規劃:高校舞蹈美育的重要考量
完善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美育評價機制,是檢驗高校舞蹈美育時效的重要考量,應打造多標準嵌套、多主體環扣、多類型兼容的舞蹈美育生態評價機制。第一,多標準嵌套。高校舞蹈美育評價機制應以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美育職業的資格水平等為評價指標,衡量舞蹈美育課程的質量標準與舞蹈美育教師的專業標準之間的匹配度。第二,多主體環扣。高校舞蹈美育評價機制應搭建“學生—學校—政府”環環相扣的評價機制。在學生評價機制中,考察舞蹈美育課程的質量供給,舞蹈美育教師的職業水準;在學校評價機制中,采用“因課制宜”與“以學論教”兩者結合的美育評價機制;在政府評價機制中,通過協調各學校舞蹈美育效能提供的信息資源,實現高校舞蹈美育的資源循環流動和可持續性發展。第三,多類型兼容。高校舞蹈美育應將增值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綜合性評價統籌納入質量評價機制,對課程設計、教學資源、產出結果給予準確性的分析與判斷。
四、結語
“以人為本”的中華傳統美學思想必將以燎原之勢席卷21世紀高校舞蹈美育。高校舞蹈美育的體系構建不能只停留在浮沙之上,應當全面化、深層次地真正落實黨和國家為舞蹈美育課程提供的理論指導,充分發揮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潛在的育人作用,厚植當代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格之美、生命之美。筆者結合21世紀的時代特征思考了“回歸依據、回歸新變、回歸途徑”之三個維度與“一個依據、兩個支柱、三個基點”之三角體系的共同作用,旨在旗幟鮮明得落實新時代“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本位。筆者認為要在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和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雙重加持下,引入西方優秀的舞蹈文化元素,以期高校舞蹈美育在“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教學方針下贏得國際舞臺的話語權,為“以人為本”之中華美學思想在高校舞蹈美育的回歸貢獻我們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周秉鈞.尚書[M].長沙:岳麓書社,2001.
[2]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社,2005.
[3]蒙培元.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學再闡釋[J].社會科學戰線,2003(2).
[4]黃玉順.生活儒學的內在轉向:神圣外在超越的重建[J].東岳論叢,2020(3).
[5]呂藝生.素質教育舞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作者簡介:夏星雨(1999—),女,四川成都人,學士,研究方向為舞蹈教育理論。